- 相關(guān)推薦
詩人王之渙的資料
王之渙非常的有才華,但是由于他才高氣盛。而他寫西北風(fēng)光的詩篇頗具特色。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詩人王之渙的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詩人王之渙簡介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dāng)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fēng)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dāng)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xué),年齡還不到 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diào)補(bǔ)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fēng);在王之渙墓志銘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bǔ)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fēng)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dāng)?shù)匕傩辗Q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jié)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shù)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xué)寶庫的精華。
歷史評價
沈括曰:“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dāng)三篇,能狀其景。”
現(xiàn)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我國唐代著名的“四大邊塞詩人”。
后世紀(jì)念
從洛陽千唐志齋博物館獲悉,該館先后征集到王之渙的堂弟王之咸及王之咸第五子王綰的墓志,據(jù)該館有關(guān)負(fù)責(zé)人稱,截至目前,洛陽曾經(jīng)出土過王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綰、王之渙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說明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陽。
王之咸的墓志記載,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過瀛州文安縣令;父親名叫王景,曾做過登州和萊州刺史等官職;王之咸曾做過長安縣尉等職,后因故被貶為淄川郡司士。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四月十二日,五十七歲的王之咸因病死于淄川官舍。天寶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陽北邙山。
王綰墓志記載,王綰一生曾做過十個官職,最后被授予左贊善大夫之職。公元七九三年,王綰死于京城長安。王綰的二哥當(dāng)時在江南任御史中丞,聽到消息后,讓兒子趕到長安,護(hù)送王綰靈柩回洛陽,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塋。
據(jù)千唐志齋博物館研究員趙跟喜介紹,志文記載,王之渙家族原籍山西太原,死后最早葬在洛陽的為王之渙的祖父王德表。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陽,共有五個兒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詳,另外四子分別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葬在洛陽。王之渙為王昱的兒子。千唐志齋博物館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現(xiàn)藏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王之渙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紀(jì)三十年代,現(xiàn)藏南京博物院。
【詩人王之渙的資料】相關(guān)文章:
詩人王之渙簡介10-16
詩人王之渙的簡介07-17
詩人王之渙的生平07-04
詩人王之渙的詩集10-06
有關(guān)詩人王之渙的詩集10-26
詩人王之渙涼州詞的詩意05-24
著名的邊塞詩人王之渙05-02
關(guān)于王之渙的資料07-31
詩人王之渙的故事(通用7篇)12-18
盛唐著名詩人王之渙的故事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