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蘇軾《題西林壁》

        時間:2024-01-26 15:06:04 蘇軾 我要投稿

        蘇軾《題西林壁》

        蘇軾《題西林壁》1

          《題西林壁》原文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題西林壁》注釋

         、蓬}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茩M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⑶側:側面。

         、雀鞑煌焊鞑幌嗤。

          ⑸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⑹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司墸阂驗;由于。

         、檀松剑哼@座山,指廬山。

        蘇軾《題西林壁》2

          《題西林壁》是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1084年,元豐七年,四月,一個詩人行在廬山之中,路遇的僧人和當?shù)乩习傩找姷剿娂姶蛘泻簦禾K子瞻來了!蘇東坡,第一次做廬山客,卻已被當作廬山人。似乎人們在這里等了許久,等他回來賦得廬山一首,而廬山等了許久,就等他到此空山巖徑迷。

          在他之前,陶淵明回來了,踏著熹微的晨光,回到了這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地方,鳥倦飛而知還,從此云無心以出岫,只在此山良辰孤往,植杖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李白回來了,登上了香爐峰,往南一看,見到了廬山瀑布,驚為天河落,欲成仙的李白看見了他的仙山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于是詩人在這個青天削出金芙蓉的地方,欲將此地巢云松。

          白居易回來了,若遠行客過故鄉(xiāng),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廬山晚上的雨瀟瀟直下,他這個剛剛淚打過青衫的江州司馬在草堂里給朝堂的'朋友寫信:丹霄攜手三君子,白發(fā)垂頭一病翁。蘭省花時錦帳下,廬山雨夜草庵中。終身膠漆心應在,半路云泥跡不同。唯有無生三昧觀,榮枯一照兩成空。

          跟著陶淵明窈窕尋壑的身影,循著白居易筑堂為詩的心情,蘇東坡本為廬山盛景,應接不暇,而不欲作詩,但為這人們等了許久的心情也不得不作詩了。此時,他尚看見的是窈窕蘿徑上,迎面而來為他露出笑靨的人們芒鞵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識故侯。抬頭望,他望不見讓李白驚落人間而覺人與天之近的銀河,他只看見高聳入云的群山,更覺人之渺小,所以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從進廬山的這一刻起,他就一直在迷,偶然的路經客,只為廬山盛名而來,遇不到那些詩人的景,體悟不了那些詩人愿棄置紅塵落山而坐的心情,他以為只因他還是個陌生人,所以說,他年再來做故人,便能識得廬山身。

          沒有等到他年,半個月之后,蘇東坡又來了,東林寺的和尚陪著他逛了西林寺。

          蘇東坡為上次自己入得廬山反而迷失了眼界不識廬山真面目,便想在廬山外再見廬山,把廬山看小是不是就能識得廬山身了呢?他沒有登高而是遠望,所以不能如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能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所以他遠望的廬山還是讓他看得糊涂。

          本來人們總是去廬山東林寺,而蘇軾偏偏去了西林寺,西林寺與東林寺依廬山而立,相距不過百丈,景觀各有千秋。東林寺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西林寺則小巧緊湊,秀麗嚴謹。

          東林寺,東晉慧遠大師攜凈土宗而來,見廬山閑曠,可以息心,遂駐足弘法

        蘇軾《題西林壁》3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2、側:側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6、緣: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8、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鑒賞: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游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

        蘇軾《題西林壁》4

          蘇東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他的文章詩詞,或一時的即興之作,或是觸目所見有感而發(fā),都是自然的流露,順乎天性。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呤詩作賦純然表達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樸茂,字字自心肺間流出。其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在從前專限于描寫閨怨相思的詞上,開擴其領域,可以談道談禪,談人生哲理!额}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詩的代表作之一。

          元豐七年,蘇軾由黃州貶到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了蘇軾的詩興,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覽廬山后帶有總結性質壓軸絕句!额}西林壁》寫于廬山南麓西林寺,在禪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頗耐人尋味。這首詩語言質樸無華,平易近人,但是細細思量卻有弦外之音。詩的總體特點是借景說理,辯證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整體上打量綿延起伏的廬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縱橫、峰巒起伏,但是,詩人客觀指出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蘇軾沒有描寫具體景觀,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體印象。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個局部。由此追溯起來,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愛因斯坦相對論需要一個參照物,認識事物同樣,辨明事理,同樣需要參照。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它啟迪我們認識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題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學者錢鐘書說,有唐詩作榜樣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戳诉@個榜樣,宋代詩人就學了乖,會在技巧和語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詩的明代人說宋詩學唐詩而不象唐詩,這話沒錯。就是他們不懂,這一點不象之處恰恰就是宋詩的創(chuàng)造性和價值所在。明人學唐詩是學得維肖而不維妙,象唐詩而不是唐詩,缺乏個性,沒有新意。宋詩以意取勝,靠的就是在詩歌中發(fā)議論來實現(xiàn)。在詩歌中議論與寫景,敘事,抒情是一樣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強調宋詩議論,不是說唐詩不議論,主要是宋詩的議論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到了無所不議的地步。有點甚至通篇議論。宋代詩人總喜歡在詩中用議論來表達人生哲理,這與宋代理學發(fā)達大有關系,不少理學家就經常寫詩。錢鐘書因此指出了雙重情況:“借講學的籍口來吟詩或借吟詩的機會來講道學!边@道學就是理學,理學家提倡“文以載道”對宋詩風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里也用蘇軾的詩來作說明。唐人寫廬山的詩,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詩,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議論,說的.僅僅是瀑布的高。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詩的開頭兩句是總寫廬山“遠近高底”的千姿百態(tài)。一般來說,接下來是展開具體的描寫,然而蘇軾筆鋒一轉,就從橫看側看廬山的形狀多變來進行議論了。詩人以游山觀景來比喻為人處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個富于哲理性的命題:看問題必須超越個人狹隘的空間,擺脫一己之偏見。

          以看山來設比喻再議論開去,這是對詩的比興手法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是一種質的升華。從蘇軾這一手法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出宋人“以文為詩”和“哲理”、“理趣”的妙用。所以說宋詩在唐詩的基礎上“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不應該因其“議論”而輕易否定的。而明人反對宋人議論,卻使自己在另一條叉道上走得更遠。

        蘇軾《題西林壁》5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課前交流: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后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為什么?

          師:為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師:現(xiàn)在不會認錯了吧?剛才,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xiàn)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ㄉ晕医榻B)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xiàn)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里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紹課前搜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才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為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怎么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jié)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后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wǎng)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師:(出示嶺峰的圖片)嶺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峰:高聳入云、高高挺立)

         。ㄉ鹤髡哌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chuàng)設情境)

         。ㄟh: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為什么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后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為)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關聯(lián)詞嗎?

         。ㄉ何覀冎钥床磺鍙]山的真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ㄉ阂驗槲胰嗽谶@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yōu)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yōu)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fā)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yōu)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后兩句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贊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wǎng)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峰》、《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廬山雪》

          望廬山五老峰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云松。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峰。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云。

          始知靈境杳,不與眾山群。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著匡君

        蘇軾《題西林壁》6

          【甲】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乙】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9、下列對兩首宋詩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甲詩緊扣“登”字,詳細講述登山經過:乙詩緊扣“題”字,簡略描寫登山所見。

          B. 兩詩內容均與“山”有關,甲詩重在突出山高聳之勢,乙詩重在表現(xiàn)山變化之形。

          C. 兩詩所寫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蘊含著“境界高低則見識不一樣”的生活哲理。

          D. 兩詩感情基調略有差異,甲詩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詩于清醒中寄寓孤獨之憂。

          20、下列對兩首宋詩藝術手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甲詩側重寫景抒情,乙詩側重詠物寓理。

          B. 甲詩側重詠物寓理,乙詩側重寫景抒情。

          C. 甲乙兩詩都側重寫景抒情。

          D. 甲乙兩詩都側重詠物寓理。

          答

          19D王詩表達的是作者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因此D項“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確

          20D

        蘇軾《題西林壁》7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出自] 北宋 蘇軾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西林:即廬山西林寺。

          緣:因為。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題:書寫;題寫。

          登:攀登。

          側:從側面看。

          識:看清楚。

          面目:指廬山的景色。

          譯文1: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比喻對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可能得出的答案。

          也蘊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深刻的哲理

          譯文2:

          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去看吧,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不相同的形象。我們?yōu)槭裁床荒艽_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钡囊馑际牵阂胝莆、控制事物的全局或者觀看到事物的全貌,必須從事物里鉆出來。作者看不到廬山的真正面貌,是因為它已經在山里了。作者也很巧妙地把它的感受化成詩句,供我們來閱讀、領悟。

          賞析:

          《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觀廬山后的感想,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生活哲理,來告訴讀者要想對事物有全面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了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雖是簡明的,但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斪髡芾砭涞脑颉?/p>

        蘇軾《題西林壁》8

          古詩原文

          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譯文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解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的詩,又是一首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痪湔f的是游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云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后卷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zhí)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蘇軾《題西林壁》9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個新詞。

          2.在情感上閱讀和背誦Xilin Wall的古詩。

          3.了解古詩的意義,了解詩人的心情,與人交流閱讀的感受。

          4.了解觀察的不同地點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場景。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所學的讀詩方法,理解詩歌的意義,理解詩人的心情。

          2.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節(jié)奏和挫折。

          教學中的困難:理解詩人的“當一個地方的球迷,看著觀眾”的思想,并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學生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激情介紹

          老師: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學者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歌頌祖國的偉大國土。你積累了什么樣的'古詩?

          老師:北宋著名詩人寫的《西林墻》一詩,在觀賞后仍在歌頌著人們。今天我們要在黑板上學習這首古詩。

          2.第一次認識

          老師:請你們自己來讀古詩,把那些不知名的詩畫出來。,

          名字已讀。標準發(fā)音

          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3.理解和理解

          老師:這首古詩是所有學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嗎?在這一天,我們將用我們所學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步驟嗎?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

          (一)解詩題,認識作者

          說這首詩的標題是什么意思?

          談對“氣”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詩歌清晰

          讀古代詩歌的名字。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么?

          老師:誰來告訴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么?

          老師:只有一個。你怎么能在眼睛里看到這么多的形狀?

          老師:你真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現(xiàn)在就去面對...

          填空:對,錯?

          老師: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細觀察它的特點。它的側面看起來像一個山脊,遠處是一座山峰。

          不知道“真”(“復讀”)的真相:“一”不認識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這座山:只因為我站在中間。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讀書,多理解詩歌

          老師:為什么作者要描述它?

          老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生動地觀察了這一奇異的場景。他對魯山表示欽佩。你能用優(yōu)美的語調說出你對自己的感覺嗎?

          生:以各種方式朗誦古詩,帶來背景音樂。

          老師:剛才,同學們很親切地讀了Xilin Wall的書名。但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為什么我說“我不知道真實的臉”?他不是說他是個“山峰”嗎?

          老師:你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么?事實是什么?

          老師: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復雜的事物,就會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

          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球迷在觀眾中,旁觀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們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我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四.升華和膨脹

          1、看成語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觀看之后談論感覺。

          3.舉生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真理。

          5.想象一個詩人,以各種形式背誦古詩。

        蘇軾《題西林壁》10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xiàn)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注釋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側:側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

          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緣:因為;由于。

          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西林:西林寺,在現(xiàn)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里墻壁上的。

          賞析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游人從遠處、近處、高處、地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云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后卷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zhí)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蘇軾《題西林壁》11

          活動目標

          感受和想象古詩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活動準備

          幻燈片、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現(xiàn)在請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師畫的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能講給老師和小朋友聽么?看誰說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聲音洪亮。(我看到了綠綠的柳樹,很多高高的山、還有人、云彩)那老師現(xiàn)在問小朋友一個問題:你爬過山嗎?你爬到山頂了?你爬到山頂都看見了哪些東西呢?(樹、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說的真好,老師告訴你,畫上的人叫蘇軾,他爬的山名字叫廬山,蘇軾登廬山寫了一首好聽的古詩。你們想聽聽么?

          二、學習古詩

          1、聽古詩范讀。

          2、向小朋友介紹詩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寫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讀。

          指導讀古詩的語氣,要抑揚頓挫,有詩的韻味。

          4、小朋友齊讀古詩。

          5、指名讀古詩,讀的好的給與鼓勵。

          6、指導小朋友看黑板的圖畫背誦古詩。

          活動延伸

          小朋友,你學會這首詩了么,把它教給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給爸爸媽媽聽好么?

          大班語言教案:古詩《望廬山瀑布》

          活動目標:

          1、樂意欣賞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在文學活動中積累文學語言。

          2、理解古詩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朗誦古詩。

          3、通過朗誦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

          2、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回憶中班上學期學習的古詩《題西林壁》,提取幼兒對古詩的經驗。

          1、教師: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是蘇試的《題西林壁》,那首古詩寫的是什么?

          2、今天我們也要來學一首寫廬山的古詩,不過不是寫廬山的山,而是寫廬山的水,現(xiàn)在我們來欣賞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師出示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1、(出示掛圖)小朋友看,這幅圖畫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3、這是我們江西的廬山,這是廬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一樣,有一首古詩就是描寫廬山的瀑布,我們一起來聽聽。

          4、教師完整念古詩,幼兒欣賞。

          --師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么?(引導幼兒完整的回答古詩的名字叫《望廬山瀑布》。

          --師提問:你聽到古詩里念了什么?(引導幼兒大膽的說出自己在古詩中聽到的內容。)

          --小朋友,這首古詩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導幼兒說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為幼兒一一解釋)。

          --教師總結幼兒提問和回答,解釋古詩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學念古詩

          1、這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你們想學嗎?

          2、幼兒學念古詩,老師大聲的念,小朋友小聲的念。

          3、廬山的瀑布,景色好美,這首古詩也寫的很美,我們一起來說說詩人李白的當時的那種心情和意境。

          4、當你來到一個景色非常美麗的地方,你會怎樣,心情是什么樣的?

          3、我們邊拍手邊念古詩,讀出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

          4、我們的詩人還給這首詩,配上了優(yōu)美的音樂呢?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5、這首詩是描寫廬山的水,廬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結束部分

          1、復習故事《聰明的烏龜》。

          2、小結活動情況下課!

        蘇軾《題西林壁》12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為。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fā)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fā)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yōu)槭裁床荒艽_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自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后,仿佛自己也聰明了一些。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蘇軾《題西林壁》13

          第一次做語文公開課,收獲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扎扎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抬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干、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這節(jié)課我主要通過學生喜歡的旅游形式,出示美麗的廬山圖片,激趣導入,同時讓學生走進寫作背景,有利于后面學生理解詩意。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說、畫、唱”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難,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

          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

          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

          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xiàn)了學習目標。

          4、課堂生成不少亮點:學生頻繁質疑、相互補充;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如:螞蟻觀大象、打官司等,說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玩味、欣賞。師生所表現(xiàn)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xiàn)了畫詩、美讀挑戰(zhàn)賽、即興表演唱等精彩場面,也正因為如此,下課鈴響時,有孩子說“咱們不下課”;“旅行”結束了,孩子們依然戀戀不舍,老師也興之所至、難以平靜……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也像蘇軾一樣有萬千感慨:名詩與好課都不是短短的幾天能打造出來的,只有用一生去備課,以真情來授課,才是有魅力、有生命力的,這也是我的追求。

        蘇軾《題西林壁》14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ㄒ)、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ǘ)、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xiàn)出這么多種形態(tài)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xiàn)在就面對著廬山……

        蘇軾《題西林壁》15

          匆匆間,四個月過去了,沒有成績,只有跑腿。這四個月的適應生活,宛如是別人看我,我看別人的過程。真切地感受古詩《題西林壁》詩意的里外。

          來到新的單位,從事新的崗位,干的是陌生的工作,壓力很大。一切從零開始,我撿起一度壓在我玻璃臺板底下的四句話:把別人看著自己;把自己看著別人;把別人的別人看著自己;把自己看著別人的別人。告誡自己勤勉做事,誠懇做人;遇事?lián)Q位思考;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謙卑與低調。面對新的領導與同事,我真誠地表白:這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前輩;年長的我敬重,年幼的'我看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師!

          沒有依靠的我,一切皆靠自己的努力。勤快的手,能跑的腿,上進的心,嘗試著去做一些事,為了只是被“認可”,謀取一丁點兒的寬慰,告慰天國里的父母,寄以厚望的親人,以及一直以來關心我的朋友和同事。不想與誰有什么紛爭,走到哪里都是打工者,努力工作是謀生的手段!

        【蘇軾《題西林壁》】相關文章:

        蘇軾題西林壁11-10

        《題西林壁》 蘇軾10-12

        蘇軾題西林壁背景10-09

        《題西林壁》蘇軾原文08-01

        題西林壁蘇軾拼音11-29

        蘇軾題西林壁 背景10-11

        蘇軾題西林壁的詩意12-07

        題西林壁蘇軾詩意10-10

        蘇軾《題西林壁》原文及翻譯11-23

        蘇軾詩作題西林壁教案11-26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