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靜女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靜女,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翻譯】
文靜姑娘長得美,約我相會在城角。故意躲著不出來,我抓耳搔頭打轉轉兒。
文靜姑娘長得俊,贈我信物紅管笛。管笛紅色放光彩,讓我心中好歡喜。
放牧回來贈我茅,茅草好看又奇巧。不是茅草本身美,只因美人送我的。
【內容分析】
《靜女》選自《詩經·邶風》。邶風,是邶國(今河南淇縣以北至湯陰縣一帶)境內流行于民間的一首歌謠。它作于衛(wèi)宣公時代。對于這首詩的題義說法歷來不一,“—說:這是譏刺衛(wèi)宣公好色,偷娶子婦。—說:是淫奔期會的詩!(《詩
經譯注》卷二,第3l頁,中國書店版)這兩種解釋看來都不可取,前者實為牽強附會,后者實為封建思想之偏見?陀^看待全詩內容,它確實是—首充滿著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反映農村青年男女戀愛約會的好詩,內容健康向上,感情樸實真
摯。描寫了一個青年男子對情人的愛戀之情,頌揚了靜女可貴的性格特征。它既是一首難得的敘事情詩,又是一則別具風格的愛情小品,值得人們品讀尋思。
《靜女》是以—個男青年的口吻,傾訴他赴情人約會的情景,詩中刻畫了他見到女子前后的不同心情,表現了他們甜蜜美好的愛情生活。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內容依章分層,從約會、贈物、回憶三個方面抒寫,逐層深入,層層透出靜女的聰明善良、天真活潑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現出青年男子對靜女的愛戀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無比幸福、滿足的熱戀之中。
第一章,描寫約會情景,表現靜女性格。開頭“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概括了姑娘的美。一個“靜”字,點出她文靜大方的內在氣質:一個“姝”字,點出她漂亮的外貌:“城隅”,既點出幽僻合適的約會地點,又透露出姑娘大膽心細、聰明過人的心智!皭鄱灰,搔首踟躕”兩句,是約會過程中最精彩動人的情節(jié)。—個“愛”(通“”,隱藏之意)字,用得極有神韻,寫出了姑娘調皮逗樂的情景。她本來比小伙子來得早,但卻躲藏在—邊,偷偷地觀察來赴約的小伙子有何表現;小伙子按時到達約會地點,遲遲看不見心上人,急得抓耳搔頭,直在原處打轉轉兒。此時這復雜而焦慮的心情可以想象,使得約會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氣氛既活潑愉快,又幽默風趣,頗帶戲劇色彩。此時姑娘天真活潑、聰明調皮的特征也因此而得以豐富和補充。流露出小伙子對姑娘的無限深情。
第二章,寫相見時贈物,借贊贈物,含蓄地抒發(fā)對靜女的愛戀之情。這一個“說”(悅)字,內涵豐富,在熱戀的情人看來,對方贈送的任何東西都是美的,所以“彤管”也遠遠超越了它自身固有的價值,顏色變得分外艷,光彩也分外暖人心,那么,“女美”兩字也就—語雙關了。這完全是人在審美過程中的移情作用所致,流露出小伙子對姑娘的一片癡情。
第三章,回憶兩人初戀時的情景和心情!白阅翚w荑,洵美且異”兩句,點出他與姑娘初戀的經過,前句敘事,后句談心情。一個“自”字,點明他兩人的戀愛始于那一次她從郊外放牧回來時,她送給他放牧時采摘的白茅草,當時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他,立刻悟出這不是—根普通的白茅草,而是信物,是姑娘送給他的一片愛心。因而這茅草的價值得到升華,變得是那樣的美麗而別致。“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兩句,談感慨,發(fā)議論:歸根結底,不是白茅草美,而是贈茅草的人美。這直抒胸臆的一筆,不僅巧妙地點題,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他愛姑娘的主旨。這—章總共17個字,就用了三個“美”字,不但不嫌重復累贅,反倒使感情的濃度和深度得到增強,達到紆曲回環(huán)的藝術效果,進一步深化了女子多情、純真和坦率的性格特征。從聯想中也流露出男青年對姑娘早有愛戀的深情。
綜觀全詩,不假比興,敷陳其事,情節(jié)曲折有致,風格含蓄蘊藉,語言明快簡潔,寫人狀物惟妙惟肖,感情發(fā)展頗有層次,襯托出鮮明突出的人物個性,充分地體現出民間情歌的藝術特點。全文篇幅雖短,容量卻大,令人驚嘆于作者高度凝煉的藝術筆法,具有頗高的美學價值。
【名言】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創(chuàng)作背景】
《邶風·靜女》是一首愛情詩,F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有多解。最早《毛詩序》云:“《靜女》,刺時也。衛(wèi)君無道,夫人無德!编嵐{釋云:“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躕,結衿待時;終日至暮,百兩不來”“季姬踟躕,望我城隅;終日至暮,不見齊侯,居室無憂”“躑躅踟躕,撫心搔首;五晝四夜,睹我齊侯”之句,則反映齊詩之說,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遂謂“此媵俟迎而嫡作詩也”。宋人解詩,能破除舊說,歐陽修《詩本義》以為“此乃述衛(wèi)風俗男女淫奔之詩”,朱熹《詩集傳》也以為“此淫奔期會之詩”,他們的說法已經表明此詩寫的是男女的愛情活動。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說:“《靜女》,刺衛(wèi)宣公納伋妻也!
【整體賞析】
此詩是從男子一方來寫的,但通過他對戀人外貌的贊美,對她待自己情義之深的宣揚,也可見出未直接在詩中出現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說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稱敘述中顯得更為鮮明。而這又反過來使讀者對小伙子的癡情加深了印象。
詩的第一章是即時的場景:有一位閑雅而又美麗的姑娘,與小伙子約好在城墻角落會面,他早早趕到約會地點,急不可耐地張望著,卻被樹木房舍之類東西擋住了視線,于是只能抓耳撓腮,一籌莫展,徘徊原地。“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雖描寫的是人物外在的動作,卻極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戀慕至深、如癡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兩章,從辭意的遞進來看,應當是那位癡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時的回憶,也就是說,“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之事是倒敘的。在章與章的聯系上,第二章首句“靜女其孌”與第一章首句“靜女其姝”僅一字不同,次句頭兩字“貽我”與“俟我”結構也相似,因此兩章多少有一種重章疊句的趨向,有一定的勻稱感,但由于這兩章的后兩句語言結構與意義均無相近之處,且第一章還有五字句,這種重章疊句的趨向便被扼制,使之成為一種佯似。這樣的結構代表了《詩經》中一種介于整齊的重章疊句體與互無重復的分章體之間的特殊類型,似乎反映出合樂歌詞由簡單到復雜的過渡歷程。
這兩章生動地體現了詩人的“寫形寫神之妙”(陳震《讀詩識小錄》)。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達,不妨說已成為一個具有能指優(yōu)勢的特殊符號。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戀人紅潤的面容,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fā)展的象征意義。
第三章結尾“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兩句對戀人贈物的“愛屋及烏”式的反應,可視為一種內心獨白,既是第二章詩義的遞進,也與第一章以“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典型動作刻劃人物的戀愛心理可以首尾呼應,別具真率純樸之美。
全詩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語言淺顯,形象生動,氣氛歡快,情趣盎然。“愛而不見”,暗寫少女活潑嬌憨之態(tài),“搔首踟躕”,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狀,描摹入神;“悅懌女美”,一語雙關,富于感情色彩;“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情意纏綿,刻畫心理細膩入微,道出人與物的關系,是從人與人的關系投射出來的真理?偟恼f,此詩以人人所能之言,道人人難表之情,自然生動,一片天籟。李夢陽引王叔武語曰:“真詩乃在民間!币源嗽娫徶,誠非虛論。后世唯民歌俗謠,遣詞道情,尚能得其仿佛,求諸文人集中,傳神之作,不可多得。
【詩經·靜女】相關文章:
《詩經》靜女08-30
《靜女》詩經08-15
詩經《靜女》08-25
詩經靜女08-26
詩經靜女全文11-10
詩經靜女簡介11-25
詩經靜女的翻譯08-30
詩經靜女鑒賞10-07
詩經《靜女》原文翻譯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