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詩歌的故事

        時間:2023-03-28 14:43:05 曉怡 詩歌 我要投稿

        關于詩歌的故事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歌吧,詩歌飽含豐富的感情和想象。究竟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詩歌的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詩歌的故事

          詩歌的故事 篇1

          《七步詩》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 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題國公橋》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宋皇從杭州敗移福州。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文天祥為了抗擊元兵,率師從閩西進軍漳州,所聞福州失守,宋帝敗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閩南與閩西交界的坂寮嶺,退到險要的'倒嶺趕筑營壘,沉著應急。元兵來勢兇猛,緊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馬渡過下畬溪的木橋,仰望天空,說了聲“天助我!”立即,風起云涌,電閃雷鳴,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嶇的對岸。

          那拆掉的雖是木橋,卻系交通要道。文天祥考慮到戰后百姓過往的需要,特地為當地留下不少金銀,以備復建之用。當他帶兵馬要經過倒嶺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聞訊接應,紛紛主動把家里的門板桌面都搬來鋪架臨時便橋。文天祥萬分感激,當場為此橋取名為“大義橋”,后人也有傳說為“待御橋”。

          明朝萬歷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間,在大畬溪建起了堅固的石拱橋,并在橋頭建立了壯觀的碑亭,以紀念信國公文天祥舉義駐師。樹立的三塊石碑,均有秀麗的碑文。

          傳說后來當地著名的文人林希嚴(林泰)為了悼念“耿光垂北斗”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感慨滿懷地寫了《題國公橋》一詩:

          當年丞相過橋東,

          戰馬嘯嘯滿路風。

          萬古人間留壯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傷心荒澗碑猶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吊古不堪回首望,

          冷煙萎草夕陽紅。

          這首凄涼,悲壯的詩篇,表達了后人對文天祥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

          詩歌的故事 篇2

          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故事

          寧靜的夜晚,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人們都悄然入睡了,而只有一盞燈亮著,與星星一齊眨著眼睛……

          那是一位蒼老的母親在為她那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補衣服。兒子勤奮好學,在孜孜不倦地讀書,他的身旁放著母親剛做好的小米粥。明亮的燈光下,那位年邁的老母親縫得是多么仔細和認真!雖然視線是那樣模糊,可她還是用那粗糙的雙手,拿起針線,一遍又一遍地穿針引線,把兒子的線,把兒子的衣服縫了又縫,直到把衣服縫得結實暖和才放心,不然兒子早回不了家,在外面受凍她怎么放心的下呢?不一會兒她就用完了線,可還沒縫完,怎么辦呢?她下了床,拿出了準備縫自己衣服的線,穿到針上,又繼續補她兒子的衣服,雖然自己的衣服已是千瘡百孔,可她還是那樣的'“無動于衷”,這是多么偉大的母愛!

          兒子讀完書了,讓媽媽也早點休息。她和兒子一起睡了,那盞燈也熄滅了,天空中的星星也少了許多…… 然而,那盞燈又亮起來了,可它比原來暗了許多,原來是母親怕傷兒子的心,和兒子躺了一會兒罷了。燈暗一點兒,才能多省一些燈油!兒子也沒有睡著,他看了看母親在燈光下的身影,不經流出了眼淚……

          漸漸地,東方泛起了微紅,母親心滿意足地捧著那件厚厚的衣服放進了兒子的行李中。

          母親的眼睛因熬夜布滿了血絲。兒子抹了抹眼淚,笑瞇瞇地向母親問好,和媽媽一起收拾行李。享受著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光…… 時光飛逝,太陽也染紅了半邊天,兒子要遠行了,母親把行李親手掛到了兒子的肩上,一遍又一遍地囑咐他要早去早回。兒子也舍不得自己的老母親,他望著母親,不住地點頭,好讓她放下心來。倆人的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似的不住地往下流。此時,對母親要說的千言萬語也凝結成一篇在胸中蕩漾已久的駭世杰作:

          詩歌的故事 篇3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背景故事

          《贈汪倫》這詩中,蘊涵著一個美麗的故事,汪倫仰慕李白已久,因深知李白好飲酒,喜游歷,就為李白捎去一封信,稱當地有十里桃花,萬家酒樓。李白聽后,欣然前往。結果十里桃花變成了十里外的桃花渡口,萬家酒樓實際是萬氏開的酒樓。李白被汪倫盛情所感動,臨別之時,寫詩相贈,留下了千古名篇。

          當李白走時,汪倫借口沒有陪同上船,李白不知,當船要開時仍不見汪倫,心中不免有點傷感,如此盛情相約,見過以后,自己了卻了心愿,就不再把客人放在心上。李白正在猜疑,忽然,傳來當地流傳的民歌,河的兩岸站滿了送行的村民,一邊用腳踏著節奏,一邊高唱送別的小調。這樣的場景是李白所料不及的,心情激動萬分,非常感念汪倫為他如此興師動眾,費盡心機,所以,奮筆疾書,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由衷感嘆。這樣的解讀是有一定依據的,汪倫能用十里桃花,萬家酒樓為由相約,足見他的智謀過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別出心裁的送別形式。

          詩歌的故事 篇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一首古詩,大家一定都讀過吧?也許你們并不知道,這首詩里還藏著一段故事呢!

          公元763年的一個春日,杜甫坐在書桌旁讀書吟詩,思鄉之情忽然被勾起。他喃喃地說:“唉,安史之亂什么時候才能平息呢?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鄉呢?”想到這里,杜甫心生憂傷,便帶著妻兒上街散心。

          走上大街后,杜甫發現人們個個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正當杜甫納悶之時,他的`兒子發現了一張告示,看完后大聲喊道:“唐王朝軍隊收復了薊北!安史之亂平息了!天下太平了!”杜甫聽完,喜極而泣,淚水打濕了衣裳。他猛然回頭一看,妻子和兒子也一掃往日愁容,喜笑顏開。

          杜甫帶著妻兒回家,胡亂把詩書收拾了一下,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他一邊放聲歌唱,一邊大口喝酒,心想:大好春光,陽光明媚,我應該盡快回到故鄉。于是他取出地圖,小心翼翼地鋪張開來,和妻子計劃起返鄉的行程。

          很快,他們一家人便踏上了歸鄉的路程。一路上,風景秀麗。天是明凈無比的蔚藍色,嵌著絲絲如絮的白云;水是清澈透明的碧綠色,船行之處漾起層層碧波……在這春天美麗景物的陪伴下,杜甫一家縱情高歌,暢飲美酒,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突然,杜甫詩性大發,隨口吟出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歌的故事 篇5

          在充滿書香氣息的家庭影響下,從小,我就喜愛朗誦古詩文,并常常陶醉于其中,樂而忘返。

          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享受著團圓,恍惚之間,我竟走入了東坡先生“何事長向別時圓?”的思鄉情緒中。

          中秋佳節,他獨自一人,卻無法與親人相聚。所以,他舉杯問青天,明月究竟幾時會有?又埋怨月圓時分,他卻與親人離別。我陶醉于其中,與他一起感傷月亮的不公,她“不應有恨”哪!但先生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終究喚醒了我。是啊,何不帶著美好的愿望,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現實呢?“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錦瑟,她是誰?商隱前輩,那是你的意中人嗎?所以你會“一弦一柱思華年”?是因為太思念她了吧,所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連無情的事物也因你的癡情而變得有情,想必,它們也和我一樣,陶醉在你“此情可待”的追憶里了吧!而我更是可惜你的“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清照,這是一位令我敬慕的女詩人。我常陶醉在她“誤入藕花深處”的池塘中,與她一起“爭渡,爭渡”,看著“驚起一灘鷗鷺”,我不自覺的就心情舒暢。有時,想著她“日晚倦梳頭”“人比黃花瘦”的憔悴面容,我心生憐惜,不禁也“欲語淚先流”。即使曾經發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言壯語,如今的她,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失去了以往相親相愛的丈夫,怎能承受得住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親愛的夫君,你該陪在我的身旁,許我一個依靠的肩膀啊!我沉浸在那痛苦中,多想替清照這樣呼喚啊!

          古詩文里的故事,充滿了怎樣的魅力?我竟能如此的的陶醉于其中!

          詩歌的故事 篇6

          《贈汪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故事

          李白游涇縣(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時,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注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游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后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于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于天寶十三載(754年)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于此前。

          另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唐天寶年間,涇縣豪士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陽家,欣喜萬分,寫信給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涇縣,李白問汪倫桃園酒家在什么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無桃花。萬家是店主人姓萬,并沒有萬家酒店!币美畎状笮。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李白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下此詩給汪倫。

          詩歌的故事 篇7

          《過零丁洋》創作背景

          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興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故事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

          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詩歌的故事】相關文章:

        故事經典詩歌07-18

        詩歌的故事精選10-15

        詩歌的故事10-25

        詩歌《夢里的故事》12-13

        夜里的故事詩歌08-27

        夢中的故事詩歌07-18

        故事的角色詩歌07-18

        美麗的故事詩歌07-18

        故事始終詩歌07-18

        鞋廠的故事詩歌07-1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