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的詩詞 推薦度:
- 立冬的詩詞 推薦度:
- 疫情的詩詞 推薦度:
- 寫寒露的詩詞 推薦度:
- 立冬的詩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李清照詩詞《如夢令》中的“爭渡”
關(guān)于李清照《如夢令》中“爭渡”釋義,一曰其注釋為“爭搶著把船劃出去”,一曰其注釋為“怎么渡呀”。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yōu)裕,所作之詞,多寫其悠閑生活。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其中代表作有《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首詞“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chuàng)造的詞境。“常記” 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jīng)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yīng),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tài)。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由此可見,這里的“爭渡”含有“怎么渡”的意思。但人教版統(tǒng)編教材初中語文課本第四冊卻注釋為“爭搶著把船劃出去”,現(xiàn)行義務(wù)教育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又注釋為“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初中文言文譯注及賞析》(長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中干脆采取折中的態(tài)度,注釋為“搶著把船劃出去”,一說,“爭”通“怎”。顯然,人們對“爭渡”一詞釋義存在著歧見。 對于它的釋義討論,時有所見。一種注釋為“爭搶著把船劃出去”。另一種注釋為“怎么渡呀”這值得商酌。
我認為這“爭”應(yīng)作“怎”講。
徐仁甫先生說:“自來宋人用‘怎’字,唐人用‘爭’字。”這就是說,唐人是以“爭”字作“怎”字,宋人才開始“怎”“爭”分用。但這不等于說宋人沒有把“爭”字作“怎”字用的。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來看,“爭”“怎”通用,在當(dāng)時是很普遍的。如柳永《八聲甘州》“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秦觀《虞美人》“欲將幽根寄青樓,爭奈無情江水不西流”,姜夔《念奴嬌》“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周邦彥《燭影搖江》“爭奈云收雨散”,管道升《漁歌子》“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fēng)歸去休”等,就是“爭”作“怎”字用。
為什么宋人有時還要用“爭”作“怎”呢?原因之一,就是受平仄的限制(雖然可以改用別的詞,但究竟開始階段,沿用也在所難免)。就拿《如夢令》來說吧,這首詞的格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它迭韻處的定格就是“一|(韻),一|(迭)”(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如秦觀“消瘦,消瘦,還是褪花時候”和“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李清照“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等,都是按這格律填寫的。從詞調(diào)的平仄格律看,“爭渡”句的“爭”處于平聲位,如果通假“怎”,讀仄聲不合律。李清照是嚴(yán)遵詞律的大家,絕不會唱出拗口的樂句來破壞整首詞的.優(yōu)美韻律,這是無可非議的。從上段所舉例子來看,“爭”都用在平聲位上,通“怎”,不難看出,宋人詞作在平聲位上用“爭”通“怎”,是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李清照在那首詞中只能用“爭渡”而不能用“怎渡”。
從全詞的感情基調(diào)來看,當(dāng)時主人公的心情是甜美、輕松、歡愉、恬適的。如果突然來一個“搶著劃”(其實質(zhì)就是盡快地努力劃)的緊張氣氛,這就有損于全詞的完整美。要說“搶著劃”也是一種歡樂的話,那也是一種吃力的、緊張的狂歡,與輕松、恬適的語境背馳,與封建社會的婦女,尤其是封建貴族婦女的禮范不符。事實上,作者所表達的是:一個寧靜的晚上,主人公因沉醉歸家而誤入荷花叢,一時大家歡樂地呼叫“怎么辦(怎么出去)……這嘻嘻的笑鬧聲,驚起了溪邊宿鳥。好一幅天真活潑、充滿情趣的景象,躍然紙上,形聲俱備,讀來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身臨其境,游人開朗愉快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實在妙不可言。如果作“搶著把船劃出去”解釋,就只是一般性敘述,流于平鋪直敘,要遜色得多了。
再說,即已“沉醉不知歸路”,“晚回舟”而“誤入藕花深處”,又怎么“搶著”劃出去,向何方劃?要說這條荷溪就在她家附近,荷溪的一切她們都很熟悉(事實)。當(dāng)“誤入藕花深處”,發(fā)覺錯了,立即端正船向再“搶著”劃的話,這一轉(zhuǎn)折就未免太突然,角度也太大了些,令人難以接受,詞的情趣也大減。
因此,根據(jù)詞的感情表達需要,不能排除李清照在格律要求允許的情況下,取用“爭”通“怎”的作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爭”作“怎”解釋。“爭渡”應(yīng)作“怎么渡呀”,似乎較為妥貼。
附原文: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李清照詩詞《如夢令》中的“爭渡”】相關(guān)文章:
淺談李清照詞《如夢令》中爭的釋義07-29
如夢令李清照詩詞12-22
如夢令李清照詩詞賞析12-21
李清照《如夢令》的詩詞賞析12-24
《如夢令》李清照11-19
李清照《如夢令》古詩詞原文及譯文10-12
李清照如夢令的作文11-14
李清照如夢令改寫12-23
李清照《如夢令》鑒賞11-24
李清照如夢令作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