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勸學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07-18 18:46:31 勸學 我要投稿

        勸學原文及翻譯15篇(薦)

        勸學原文及翻譯1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譯

          有道德品行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出來的,但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如果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了,假如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它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所以使它成為這樣的。因此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過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也就能變得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變得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卻沒有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jīng)提起腳后跟眺望遠方,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更為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加長,但是人們在遠處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增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更清楚。借助車馬的人,腳步并不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槳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卻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本性并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變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水流匯積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誕生了;積累善行從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因此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實現(xiàn)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棄了,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啊。蟹有六條腿與兩個蟹鉗,但是若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就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通假字

          以為輪:“”通“

          雖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曬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zhì),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

          古今異義

          以為輪

          古:把……做成;

          今:認為

          金就礪則利

          古:金屬的刀類;

          今:金錢,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廣泛地學習;

          今:學識淵博

          古:檢驗;

          今:探究并領會

          假輿馬者

          古:憑借;

          今:與“真”相對

          而絕江河

          古:特指長江與黃河;

          今:泛指河流

          下飲黃泉

          古:地下的泉水;

          今:陰間

          蚓無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齒;

          今:比喻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用心一也

          古:因為心思;

          今:讀書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寄身;

          今:托付

          蟹六跪而二鰲

          古:腿,蟹腿

          今:跪下

        勸學原文及翻譯2

          《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菏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代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翻譯

          戰(zhàn)國.荀子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的洪亮,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稟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所以君子的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經(jīng)》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經(jīng)》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勸學賞析

          賞析一: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這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論語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jīng)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jīng)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印?/p>

          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引自嚴北溟關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jīng)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八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賞析二: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傊,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八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賞析三: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shù)男问竭壿嬤M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shù)脑u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在這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里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并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nóng)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力氣,選擇那么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于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jīng)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后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正面說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后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容已經(jīng)談清,于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chuàng)。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瑯瑯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于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么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并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作者介紹:

          荀子(約前298—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現(xiàn)在山東臨淄西門)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現(xiàn)在山東棗莊東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數(shù)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除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篇。

          附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 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 無恒安息。靖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 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 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原文及翻譯3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講述三國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其主孫權的勸告而讀書學習的歷史故事。被選入語文教材。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條。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翻譯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辭。孫權說:“難道我想讓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嗎!只是應當泛覽一下,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又有誰能比我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于是,呂蒙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天下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與有志氣的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對別人另眼看待,兄長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離別了。

          字詞釋義

          1、初:當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國號吳,不久遷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稱帝。 3、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4、卿:古代君對臣或長輩對晚輩的愛稱。 5、今:現(xiàn)在。 6、涂:同“途”。當涂掌事:當涂,當?shù)溃串敊嗟囊馑。掌事,掌管政事(異議:當涂:地名)。 7、辭:推辭。 8、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9、孤:古時候王侯的自稱。 10、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經(jīng)”指四書五經(jīng),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 11、博士:古代學官名12、但:只,僅。 13、涉獵:粗略地閱讀14、見往事:了解歷史。見,見解,見識;往事,指歷史。 15、耳:而已,罷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時候。 18、過:到;到達。 19、尋陽:縣名,現(xiàn)在湖北黃梅西南。 20、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21、非復:不再是。 22、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3、孰若:誰比的上;誰像(我)。孰:誰,若:比的上。 24、就:從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別三日: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7、何:為什么。 28、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人29、耳:表示限制,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30、始:開始。 31、與:和。 32、論議:談論,商議。 33、大:非常,十分。 34、驚:驚奇。 35、今:現(xiàn)在。 36、者:用在時間詞后面,無翻譯。 37、復:再。 38、即:就。 39、拜:拜見。 40、待:等待。 41、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現(xiàn)在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42、更:重新。 43、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 44、更:重新。 45、邪(yé):通“耶”,語氣詞。 46、乎:啊。表感嘆語氣。 47、以:用。 48、見事:認清事物。 49、豈:難道。 50、當:應當。 51、益:好處。 52就:歸于。

        勸學原文及翻譯4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溃DL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顾鼜澢绍囕,(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guī)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jīng)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希L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弧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記》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志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耍剿酪膊蛔。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注音

          木直中(zhòng)繩

          其曲(qu第一聲)中(zhòng)規(guī)

          揉(róu)

          槁(gǎo)暴(pù)

          就礪(lì)

          參(cān通“叁”)省(xǐng)

          知(zhì)明

          須臾(yú)

          跂(qǐ)

          假舟楫者 假(jiǎ)

          楫(jí)

          生(xìng)非異也

          跬(kuǐ )步

          騏驥(qí jì)

          駑(nú)馬十駕

          鍥(qiè)而舍之

          金石可鏤(lòu)

          螯(áo )

          蛇鱔(shàn)

          朽(xiǔ)

          假輿(yú)

          善假(jiǎ)于物

          朽木不 折(zhé)

          爪(zhǎo) 牙

          注釋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ǖt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以為輪: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

          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提起腳后跟。

          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輿:車。

          22.利足:腳走得快。致:達到。

          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資質,稟賦。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起,興盛。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淵:深水。

          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4.騏驥:駿馬,千里馬。

          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鍥: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鉗子。

          42.躁:浮躁,不專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腳,蟹腿。

          文言現(xiàn)象

          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 興 文言翻譯 xīng 起;興起!秳駥W》:“積土成山,風雨興[3]焉!

          文言實詞 就 文言翻譯 jiù 接近;靠近;趨向。《勸學》:“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

          文言實詞 望 文言翻譯 wàng 遠望;遠看!秳駥W》:“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文言實詞 長 文言翻譯 cháng 長,與“短”相對!秳駥W》:“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文言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系。《勸學》:“吾嘗終日~思矣!

          2.表示遞進關系!秳駥W》:“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

          3.表假設關系。《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

          于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秳駥W》:“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

          乎<介>相當于“于”

          1.連詞,表遞進。《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之

          (1)<助>定語后置的標志!秳駥W》:“蚓無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 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 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 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 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 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 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 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 古義:腿腳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 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 。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 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 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①名詞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诿~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蹌釉~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 積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菪稳菰~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扌稳菰~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邤(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鄤釉~作名詞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 (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并列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

         。4)而見者遠 (表轉折)

         。5)鍥而舍之 (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代詞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 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強壯

         。2)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 有余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 勉強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構“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 金石可鏤(被動句)

          賞析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tài)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些比喻取之于人們熟悉的事物,又包含豐富的含義,因此,道理能說得淺顯明白,發(fā)人深思。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边@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保ā墩撜Z·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jīng)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

          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jīng)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边@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

          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保ㄒ試辣变殛P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

          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jīng)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勸學原文及翻譯5

          勸學詩

          作者:朱熹

          原文: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一作:少年易學老難成)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翻譯: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注釋:

          1、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源于《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眹L于永嘉西堂四,競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薄俺靥辽翰,園柳變鳴禽”是《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2、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

        勸學原文及翻譯6

          七年級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注釋

          1、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222年稱帝。

          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4、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6、今:如今。

          7、當涂:當?shù);當?/p>

          8、掌事:掌管事務。

          9、辭:推辭,推托。

          10、以:介詞,用。

          11、務:事務。

          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3、豈:難道。

          14、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治,研究,專攻。“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15、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者的官職。

          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17、但:只,僅。

          18、當:應當。

          19、涉獵:粗略地閱讀。

          20、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21、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22、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23、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24、益:好處。

          25、乃:于是,就。

          26、始:開始。

          27、就學:指從事學習。

          28、及:到了……的時候。

          29、過:到。

          30、尋陽:縣名,如今湖北黃梅西南。

          31、與:和。

          32、論議:討論議事。

          33、大:非常,十分。

          34、驚:驚奇。

          35、者:用在時間詞后面,無翻譯。

          36、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37、非復:不再是。復:再。

          38、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xiàn)指才識尚淺的人。

          39、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幾”。

          40、即:就。

          41、更:重新。

          4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3、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44、何:為什么。

          45、見事:認清事物。

          46、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47、遂:于是,就。

          48、拜:拜見。

          49、別:離開。

          50、為:成為。

          51、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親昵的'意思。

          52、肅:指魯肅。

          《孫權勸學》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當博士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的好處!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與呂蒙討論議事,(魯肅)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當年的吳下呂蒙了!”呂蒙說:“讀書人離別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后分別了。

          《孫權勸學》教案

          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文言文詞匯。

          2、理解文章內容,背誦課文,理解文章主旨。(重點)

          3、反復朗讀課文,深入品味人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難點)

          學法指導

          朗讀法,圈點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前準備:收集資料。

          孫權:

          呂蒙:

          魯肅:

          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一、把課文讀通,讀準字音。(給下列的詞語注音)

          卿( )涉獵( )邪( )孰( )更( )遂( )

          二、試畫出課文的停頓。

          三、解釋下列詞語。

          卿:

          當涂:辭:

          博士:(今義:)

          乃:涉獵:

          治經(jīng):見:

          往事:(今義:)

          非復:更:

          刮目相待:

          見事:及:

          遂:才略:

          四、翻譯句子。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2、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

          6、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

          7、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8、卿言多務,孰若孤

          9、蒙辭以軍中多務

          10、蒙乃始就學

          五、分角色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1、學生分別找出孫權、呂蒙、魯肅說的話,小組內模擬人物的語氣進行對話,想一想該以什么神態(tài)、語氣說?表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心理?體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

          人物說話內容語氣(神態(tài)性格特征

          孫權

          呂蒙

          魯肅

          2、學習本篇文章后,文中的三個人物,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六、背誦課文,談談自己學習課文后的收獲、啟示。(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課后作業(yè)

          當方仲永遇上呂蒙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發(fā)揮你的想象,寫一篇500字的作文。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xiāng)人[1—2],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勸學原文及翻譯7

          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語氣詞,通“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lù)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翻譯: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傳授經(jīng)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眳蚊捎谑蔷烷_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啊!”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以供各位同學們參考和分享,是不是都學會了《孫權勸學》的翻譯?!一起說說看看吧~

        勸學原文及翻譯8

          1.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字音

          木直中(zhng)繩

         。╮óu)

          槁(gǎo)暴(pù)

          就礪(lì)

          參(cān)省(xǐng)

          須臾(yú)

         。╭ì)

          楫(jí)

          生(xìng)非異

          跬(kuǐ)步

          騏驥(qíjì)

          駑(nú)馬十駕

          鍥(qiè)而舍之

          金石可鏤(lu)

          螯(áo)

          蛇鱔(shàn)

          3.注釋

          1、君子: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ǖt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7、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日曬。槁暴,枯干。

          8、挺:直。

          9、受繩:經(jīng)墨線丈量過。

          10、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1、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2、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

          13、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4、須臾:片刻,一會兒。

          15、:提起腳后跟。

          16、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7、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4.譯文

          有道德品行的人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出來的,但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如果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了,假如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它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所以使它成為這樣的。因此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過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也就能變得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變得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卻沒有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jīng)提起腳后跟眺望遠方,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更為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加長,但是人們在遠處也可以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增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更清楚。借助車馬的人,腳步并不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槳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卻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本性并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變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水流匯積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誕生了;積累善行從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達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因此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實現(xiàn)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后放棄了,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和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啊。蟹有六條腿與兩個蟹鉗,但是若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就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5.一詞多義

          (1)于

          青,取之于藍。 (從,介詞)

          而青于藍 (比,介詞)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對于,介詞)

          (2)而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表轉折,但是,連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表遞進,而且,連詞)

          吾嘗終日而思矣 (表修飾,連詞)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表順接,就,于是,連詞)

          6.古今異義

          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

          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 今義:探究并領會。

          7.通假字

          以為輪 通 “А保 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雖有槁暴 有 通 “又”。暴 通 曝, 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 生 通 “性”,天賦,資質。

          8.詞類活用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以為輪/使之然也:(,通","使……彎曲")

          3、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水,名詞作動詞,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

          5、下飲黃泉: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

          9.介詞結構后置

          1、青,取之【于藍】,于,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可譯為“從”。

          2、青【于藍】: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3、寒【于水】:于,介詞,表比較,可譯為“比”。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相當于介詞“于”,引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對”。

          10.古今異義

          1、以為輪——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古義:廣泛地學習。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古義:藏身。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

        勸學原文及翻譯9

          勸學詩

          朝代:唐代

          作者:顏真卿

          原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代要知道發(fā)憤苦讀,勤奮學習。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注釋

          三更燈火:三更半夜,很晚了。

          五更雞:天快亮時,雞啼叫。

          黑發(fā):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賞析

          《勸學》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少年時代要知道發(fā)憤苦讀,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等到老了再想讀書就遲了,后悔已晚,應該珍惜時光。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勸學原文及翻譯10

          《荀子·勸學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股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 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篇》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繩,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本裥摒B(yǎng)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腵意志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經(jīng)》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經(jīng)》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耍剿酪膊蛔。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荀子·勸學篇》注釋】

          [1]君子:這里指有學問修養(yǎng)的人。

          [2]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3]青于藍:比蓼藍(更)深。

          [4]中(zhòng)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5]輮(róu):通“煣”,用火熨木使彎曲。

          [6]規(guī):測圓的工具。

          [7]雖有槁(gǎo)暴(pù):即使又干了。有,通“又”。 槁,枯。暴,曬。槁暴,枯干。

          [8]挺:直。

          [9]受繩:經(jīng)墨線量過。

          [10]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1]就礪(lì):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2]參(cān)。▁ǐng)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驗,檢查。省,省察。乎,介詞,于。

          [13]深谿(xī):深澗。谿:同“豀”,山溝,山谷。

          [14]須臾(yú):片刻。

          [15]跂(qì):提起腳后跟。

          [16]博見:見得廣。

          [17]見者遠:意思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18]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

          [19]假:借助,利用。

          [20]輿:車。

          [21]利足:腳步快。

          [22]致:達到。

          [23]水:指游水。名詞。用如動詞。

          [24]絕:橫渡。

          [25]生(xìng)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

          [26]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興,起。

          [28]淵:深水。

          [29]蛟:一種龍。

          [30]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

          [31]跬(kuǐ):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2]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3]騏驥(jì):駿馬。

          [34]駑(nú)馬十駕: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架,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的走。舍,停。

          [36]鍥(qiè):刻。

          [37]鏤(lòu):雕刻。

          [38]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39]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

          [40]鰲(aó):蟹鉗。

          [41]躁:浮躁,不專心。

        勸學原文及翻譯11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孫權勸學全文翻譯:

          當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xiàn)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鉆研經(jīng)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shù)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后告別而去。

          孫權勸學對照翻譯: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 當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xiàn)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鉆研經(jīng)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shù)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后告別而去。

        勸學原文及翻譯12

          勸學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通:性)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jīng)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jīng)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本裥摒B(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jīng)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希L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生長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chǎn)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經(jīng)》上說:“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弧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經(jīng)》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經(jīng)》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今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活著是如此,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注釋

          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學不可以已(yǐ):學習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中(zhòng)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

          規(guī):圓規(guī),畫圓的工具。

          雖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

          挺:直。

          受繩:用墨線量過。

          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日參(cān)。▁ǐng)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

          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為沒有過錯。

          遺言:猶古訓。

          干(hán):同“邗”,古國名,在今江蘇揚州東北,春秋時被吳國所滅而成為吳邑,此指代吳國。夷:中國古代居住在東部的民族。貉(mò):通“貊”,中國古代居住在東北部的民族。

          “嗟爾君子”六句:引詩見《詩經(jīng)·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給予。景,大。

          須臾(yú):片刻,一會兒。

          跂(qǐ):踮起腳后跟。

          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疾:聲音宏大。

          彰:明顯,清楚。這里指聽得更清楚。

          假:憑借,利用。輿:車廂,這里指車。

          利足:腳走得快。

          水:游泳。

          絕:橫渡。

          生(xìng)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蒙鳩:即鷦鷯,俗稱黃脰鳥,又稱巧婦鳥,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葦一毛一毳為巢。)

          滫(xiu朽音):淘米水,此引為臟水、臭水。

          苕(tiáo):蘆葦?shù)幕ㄋ搿?/p>

          射(yè)干:又名烏扇,一種草本植物,根入藥,莖細長,多生于山崖之間,形似樹木,所以荀子稱它為“木”,其實是一種草。一說“木”為“草”字之誤。

          “蓬生麻中”四句: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會變得和土一樣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環(huán)境里,也能成為好人。蓬,蓬草。麻,麻叢。涅,黑色染料!都狻窡o“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八字,據(jù)《尚書·洪范》“時人斯其惟皇之極”《正義》引文補。

          蘭槐:香草名,又叫白芷,開白花,味香。古人稱其苗為“蘭”,稱其根為“芷”。

          漸(jiān):浸。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為臟水、臭水。

          服:穿戴。

          所漸者然也:被熏陶、影響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然,這樣。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中正:正直之士。

          蠹(dù):蛀蝕器物的蟲子。

          強自取柱: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柱,通“!保ㄍ跻f),折斷。《大戴禮記·勸學》作“折”。

          柔自取束:柔弱的東西自己導致約束。

          構:結,造成。

          疇:通“儔”,類。

          質:箭靶。的(dì):箭靶的中心。

          斤:斧子。

          醯(xī):本意指醋。

          蜹(ruì):飛蟲名,屬蚊類。

          跬(kuǐ):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于現(xiàn)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于現(xiàn)在的兩步。

          騏(qí)驥(jì):駿馬,千里馬。

          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劣馬。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里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就是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棄。指不放棄行路。

          鍥(qiè):用刀雕刻。

          鏤(lòu):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兩個鉗子。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節(jié)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

          冥冥:昏暗不明的樣子,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干。下文“惛惛”與此同義。

          昭昭:明白的樣子。

          螣(téng)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的神蛇。

          鼫(shí)鼠:原作“梧鼠”,據(jù)《大戴禮記·勸學》改。鼫鼠能飛但不能飛上屋面,能爬樹但不能爬到樹梢,能游泳但不能渡過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過人,所以說它“五技而窮”。窮:窘困。

          “尸鳩在!绷洌阂娨姟对娊(jīng)·曹風·鸤鳩》。儀,通“義”。

          結:結聚不散開,比喻專心一致,堅定不移。

          瓠(hù)巴:楚國人,善于彈瑟。

          沈:同“沉”。《集解》作“流”,據(jù)《大戴禮記·勸學》改。

          伯牙:古代善于彈琴的人。

          六馬:古代天子之車駕用六匹馬拉;此指拉車之馬。仰秣:《淮南子·說山訓》高誘注:“仰秣,仰頭吹吐,謂馬笑也!币徽f“秣”通“末”,頭。

          崖:岸邊。

          邪:同“耶”,疑問語氣詞。

          數(shù):術,即方法、途徑,引申為“科目”。

          大分:大的原則、界限。

          蝡(rú):同“蠕”,微動。

          傲:浮躁。

          囋:形容言語繁碎。

          向:通“響”,回音。

          方:通“仿”,仿效。

          順:通“訓”,解釋詞義。

          原、本:均作動詞,指追溯本源。

          經(jīng)緯:直線與橫線,這里指道路。另辟蹊徑:小路,這里泛指道路。

          挈:提,拎。裘:皮衣。

          詘:通“屈”,彎曲。頓:抖動,整理。

          道:由,遵。禮憲:禮法。

          舂:把谷類的皮搗掉。黍:黍子,谷類。

          飡:即“餐”,吃。壺:古代盛食物的器皿,這里指飯。

          楛:原指器物粗糙惡劣,這里是惡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禮義。

          爭氣:指意氣用事。

          致:極致,最高的境界。

          隱:有意隱瞞。

          瞽:盲目從事。

          謹順其身:指君子謹慎修養(yǎng)自己,做到不傲、不隱、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處。

          “匪交匪舒”二句:語本《詩經(jīng)·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僥”,僥幸急躁。舒,緩,慢。予,通“與”,贊成。

          倫:與“類”同義,指類別。

          桀紂:夏朝和商朝的亡國之君。盜跖:古代一個名叫跖的大盜。

          數(shù):數(shù)說,與“誦”意義相近。

          是:指全而粹合乎禮儀之美。

          五聲:宮、商、角、徵、羽,這里指美妙的音樂。

          五味:甜、酸、苦、辣、咸,這里指美味。

          應:指對外界事物的應變能力。

          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文言現(xiàn)象

          文言實詞

          文言實詞興文言翻譯xīng起;興起!秳駥W》:“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文言實詞就文言翻譯jiù接近;靠近;趨向!秳駥W》:“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

          文言實詞望文言翻譯wàng遠望;遠看。《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文言實詞長文言翻譯cháng長,與“短”相對。《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文言虛詞

          而<連詞>

          1.表修飾關系!秳駥W》:“吾嘗終日~思矣。”

          2.表示遞進關系!秳駥W》:“君子博學~日參省乎己!

          3.表假設關系。《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詞,相當于“于是”、“于之”!秳駥W》:“積土成山,風雨興~!

          于

          (1)<介>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勸學》:“冰,水為之,而寒~水!

          也<助>語氣助詞,用于句中

          1.表陳述或解釋!秳駥W》:“君子生非異~,善假于物~!

          乎<介>相當于“于”

          1.連詞,表遞進!秳駥W》:“君子博學而日參~己!

          之

          (1)<助>定語后置的標志!秳駥W》:“蚓無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彎曲)

          生非異(生,通“性”,資質、天賦)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曬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異義

          1.博學古義:廣博地學習,廣泛地學習。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2.參古義: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今義:加入。

          3.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

          今義:與“真”相對。

          4.金古義:金屬制的刀劍。例:金就礪則利。

          今義:金子,黃金。

          5.爪牙古義:爪子和牙齒。例:蚓無爪牙之利。

          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6.用心古義:因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義:讀書用功或對某事肯動腦筋。

          7.繩古義:墨線。例:木受繩則直

          今義:繩子,繩索。

          8.跪古義:腿腳。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義:跪下

          9.疾古義:疾勁,強,大,這里指聲音宏大。例:聲非加疾也

          今義:疾病

          10.致古義:達到(而致千里)

          今義:贈送,給予

          11.寄托古義:這里指藏身(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今義:大致指心靈、精神的某種依靠

          詞類活用

         、倜~做狀語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

          2.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作狀,向上、向下)

         、诿~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蹌釉~的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④形容詞作名詞

          1.其曲中規(guī)(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高:形作名,高處)

          3.積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菪稳菰~用作動詞

          故木受繩則直(直:變直,形容詞用作動詞)

         、扌稳菰~作使動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邤(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一:數(shù)詞用作形容詞,專一)

         、鄤釉~作名詞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詞多義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不譯。引進作用)

         。3)取之于藍(從)

          2.而: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關系,并且)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關系,而且)

         。3)終日而思矣(表修飾)

          (4)而見者遠(表轉折)

         。5)鍥而舍之(表假設或承接)

         。6)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連詞,表轉折關系,卻)

          (8)鍥而不舍(表假設,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連詞,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詞,指……的人)

         。2)不復挺者(……的原因)

          4.焉:

         。1)風雨興焉(兼詞,“于之”,意為在這里)

         。2)圣心備焉(語氣詞)

          5.利:

         。1)金就礪則利(形容詞作動詞,變鋒利)

          (2)非利足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音節(jié)助詞)

         。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代詞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裝)

          (3)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8.疾

         。1)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強)

         。2)君有疾在腠理(疾。

          9.絕

         。1)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與世隔絕

          (3)以為妙絕(《口技》)極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橫渡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斷絕關系

          10.強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強壯

         。2)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詩》)有余

         。3)乃自強步,日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勉強

          特殊句式與固定格式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可譯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斷句,“……者,……也”表判斷)

          3.善假于物也(狀語后置)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

          5.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狀語后置介詞結構“于水”,表示比較)

          6.輮以為輪【省略句:輮(之)以(之)為輪】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無以至千里(固定句式,“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9.金石可鏤(被動句)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shù)男问竭壿嬤M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shù)脑u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在這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里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傊,目的相同而方式則并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nóng)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力氣,選擇那么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于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jīng)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后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從正面說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后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容已經(jīng)談清,于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chuàng)。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瑯瑯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于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么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并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tài)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些比喻取之于人們熟悉的事物,又包含豐富的含義,因此,道理能說得淺顯明白,發(fā)人深思。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靶詯赫摗笔擒髯由鐣嗡枷氲某霭l(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边@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保ā墩撜Z·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jīng)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静慕(jīng)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

          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jīng)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

          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印_@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保ㄒ試辣变殛P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

          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jīng)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創(chuàng)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為統(tǒng)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為: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他的門人韓非、李斯成為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傊,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分析

          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俚谝徊糠郑ǖ谝欢危禾岢鲋行恼擖c"學不可以已",并加以論述。"學不可以已"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具體論述其重要性,即學習可以提高、改變素質,使人智慧明達、言行無過。這一部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等5個比喻。

         、诘诙糠郑ǖ诙危赫撟C學習的重要作用。闡述學習的重要作用是:學習可使人增長才干的本領,可以改變人的品性。

          這一部分也運用了比喻論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等5個比喻。

         、鄣谌糠郑ǖ谌危赫撌鰧W習應持的態(tài)度。闡述學習應持的態(tài)度是:逐漸積累、堅持不懈、專一不躁。這一部分仍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等10個比喻。

        勸學原文及翻譯13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翻譯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

          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注釋

          學:學問,學業(yè)、事業(yè)。

          一寸光陰: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形容時間短暫。

          輕:輕視,輕松放過。

          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未覺:沒有感覺、覺醒。

          階:臺階。

          梧:梧桐,落葉喬木。

          賞析

          本詩中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皠瘛苯忉尀椤懊銊睢钡囊馑。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詩人用切身體會告戒年輕人的經(jīng)驗之談,說明人生易老,學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應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習,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痹娙艘悦翡J、細膩的筆觸,借用前人詩句中的'優(yōu)美形象,結合自己對“少年易老學難成”的深切感受,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夢未覺,梧葉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備增勸勉的力量;從而使“一寸光陰不可輕”的題旨得以更鮮明的體現(xiàn),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追求學業(yè),感嘆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學習,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杜汲伞纺纤沃祆涞囊皇灼哐越^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問難成,且珍惜這年少光陰,莫輕易錯過。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xiāng)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此詩。

        勸學原文及翻譯14

          《勸學》作者介紹:荀況(約前313——前238年)戰(zhàn)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字卿,人們尊稱他為荀卿。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喻。

          《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蹂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蹂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釋:

          一、字音

          木直中(zhng)繩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礪(lì)

          參(cān)省(xǐng)

          須臾(yú)

          跂(qì)

          楫(jí)

          生(xìng)非異

          跬(kuǐ )步

          騏驥(qí jì)

          駑(nú)馬十駕

          鍥(qiè)而舍之

          金石可鏤(lu)

          螯(áo )

          蛇鱔(shàn)

          二、字義

          1、君子: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 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 槁,枯。暴,同“曝”,日曬。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繩:經(jīng)墨線丈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提起腳后跟。

          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勸學》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假如)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思索,(結果)不如片刻的學習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高處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增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進行學習啊。

          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生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沒有(辦法)走到千里之遠的(地方);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停的走。雕刻(一下)就放著(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條腿,兩之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的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勸學原文及翻譯15

          原文:

          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ň由ǎ盒裕┠戏接续B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

          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為善不積邪?

          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

          惡乎終?

          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為之,人也;

          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

          詩者,中聲之所止也;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

          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

          告楛者,勿問也;

          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

          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

          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

          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

          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

          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顾鼜澢绍囕,(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guī)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jīng)》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本裥摒B(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jīng)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西方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受辱,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chǎn)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jīng)典入手到《禮記》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jīng)》是心聲之歸結;《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jīng)》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jīng)》敬重禮儀,《樂經(jīng)》講述中和之聲,《詩經(jīng)》《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jīng)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jīng)》、《樂經(jīng)》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jīng)》、《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jīng)》《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jīng)》《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jīng)》說:“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志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權利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耍剿酪膊蛔。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注音

          木直中(zhòng)繩

          其曲(qu第一聲)中(zhòng)規(guī)

          揉(róu)

          槁(gǎo)暴(pù)

          就礪(lì)

          參(cān通“叁”)省(xǐng)

          知(zhì)明 須臾(yú) 跂(qǐ)

          假舟楫者假(jiǎ)

          楫(jí)

          生(xìng)非異也

          跬(kuǐ )步 騏驥(qí jì) 駑(nú)馬十駕 鍥(qiè)而舍之 金石可鏤(lòu) 螯(áo ) 蛇鱔(shàn) 朽(xiǔ) 假輿(yú) 善假(jiǎ)于物

          朽木不折(zhé)

          爪(zhǎo)牙

          注釋: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ǖt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

          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

          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

          6.輮以為輪: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

          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

          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繩:用墨線量過。

          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

          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

          15.須臾:片刻,一會兒。

          16.跂:提起腳后跟。

          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

          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

          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輿:車。

          22.利足:腳走得快。致:達到。

          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

          24.絕:橫渡。

          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資質,稟賦。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27.興:起,興盛。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淵:深水。

          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

          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

          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34.騏驥:駿馬,千里馬。

          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鍥: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

          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鉗子。

          42.躁:浮躁,不專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腳,蟹腿。

          賞析: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保挥械膯为氃O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勸學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勸學的原文及翻譯02-12

        《勸學》的原文及翻譯10-20

        《勸學》原文及翻譯11-29

        勸學原文及翻譯02-24

        勸學的原文及翻譯05-20

        勸學原文翻譯01-10

        勸學原文翻譯01-26

        《勸學》的原文及翻譯05-15

        勸學原文及翻譯08-23

        勸學原文翻譯10-2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