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學教案
琵琶行教學教案
一 基本設計指導思想
根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杜眯小肥且黄楦谐渑娴拿牢,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會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語言美。
二 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的文章。教學本單元有一個要求就是啟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鑒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從審美方面說,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nèi)容是不可分的。沒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沒有不用包裝的情感美。誦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讀者的情感融為一體 。學生通過學案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為理解作者情感做準備,通過問題的設置,把握詩人的情感線索和結構線索。
三 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學習學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詩歌的整體美
3通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教學重點
進入詩歌情境,感受詩人情感
四 教學過程主要環(huán)節(jié) (后附學案)
第一部分 導入:總結上節(jié)課所學,由琵琶聲入手,伴隨著琵琶聲一起走進詩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 誦讀課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聲應該是怎樣的?(學案)
第二部分 重點解讀琵琶聲
1誦讀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據(jù)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體會每一段樂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說出思考過程。(學案)
分成四部樂曲
序曲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 悲涼傷感
第一樂曲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歡樂愉快
第二樂曲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幽愁暗恨
第三樂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悲憤不平
2找同學示范朗讀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變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對應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讀琵琶女的演奏)(學案)
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女的身世
悲涼傷感 深夜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歡樂愉快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幽愁暗恨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故。
悲憤不平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寒。
琵琶聲表達出演奏者的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寫照。
第三部分 解讀青衫淚
齊讀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詩人身世遭遇進行對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時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詩人兩個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學案)
琵琶女 詩人
京城女 ------- 身份 ------- 京城官
色藝雙全 ------- 昔日 ------- 才權并重
獨守空船 ------- 今日 ------- 謫居臥病
受侮辱的藝人形象 受排擠的知識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青衫淚因憐人悲己的兩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積累沉淀而成,這淚水既是對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重利薄情、重色輕才的控訴。
第四部分 課堂小結
總結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詩人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充分把握詩人情感,更有利于課文的背誦。
三次琵琶聲:先是詩人送客聽到第一次琵琶聲,第二次請出琵琶女為自己彈奏一曲,彈奏結束后琵琶女又說了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詩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動,也敘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第三次再請琵琶女彈奏,為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間都有對應 。 第二段演奏依據(jù)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每一段樂曲表達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對應著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變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詩人的遭遇相對應的。
第五部分 作業(yè)
你怎樣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詩的意蘊?(不少于100字)寫在作業(yè)本上。
五 板書設計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 同是天涯淪落人 ︱ 憐人悲己 ︱
琵琶聲 ←→ 琵琶女的身世 —— 詩人的身世 —— 青衫淚
學案
附:《琵琶行》學案
一 課前準備
1白居易生平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遷下陜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一個“世敦儒業(yè)”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賀。
白居易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zhèn)戰(zhàn)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 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并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 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后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于 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802),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于此,后在詩壇上齊名,并 稱“元白”。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永貞時(805),王叔文、韋執(zhí)誼實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韋上書,建議廣開言路,選拔人才,懲惡賞善,舉賢任 能,不失時機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韋等被貶,改革失敗。他的建議未及采用,寫有《寓意》等詩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 篇,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資料。 這年中“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縣尉(今陜西周至),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學士。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 京兆府戶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在儒家“兼濟”思想的指導下,他不怕得罪權貴近□,連續(xù)上書論事,如《奏請加德音中節(jié)目》、 《論制科人狀》、《論于□裴均狀》、《論和糴狀》、《奏閿鄉(xiāng)縣禁囚狀》等,都是關系國家治亂、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與此同時,他還自覺地以詩歌作為“補察 時政”、“泄導人情”的武器,促進新樂府運動,寫了大量的諷諭詩,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輔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趨腐敗,他的這些奏狀和詩歌反而招來當權者的 忌恨與打擊。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聯(lián)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zhèn)割據(jù)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 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并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寫下《琵琶行》。詩中通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在這之前,他已經(jīng) 看到朝廷的種種黑暗,萌生過及早抽身的念頭。經(jīng)過這次打擊,思想更從“兼濟”急遽轉(zhuǎn)向“獨善”,決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重 題》);“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詠懷》)。但他并沒有辭官歸隱,而是選擇了一條“吏隱”的道路,一邊掛著閑職,一邊在廬山蓋起草堂,與僧 朋道侶交游,以求知足保和,與世無忤。與之相適應,描寫閑靜恬淡境界、抒發(fā)個人情感的閑適詩和感傷詩,便開始多起來,而前期那種戰(zhàn)斗性強烈的諷諭詩則比較 少見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 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后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 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jiān)。次年轉(zhuǎn)刑部侍郎。
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后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 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jié)石灘,以 利行船。兩年后病終。葬于龍門香山琵琶峰。詩人李商隱為撰墓志。
2 熟讀課文(至少兩遍)
二 課堂練習
1朗讀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第一次提到琵琶聲的的句子,并考慮詩人在什么情境下聽到的琵琶聲?想象此時的琵琶聲應該是什么樣的'?
2朗讀讀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據(jù)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體會每一段樂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說出思考過程。
3朗讀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變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對應的?
4朗讀讀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詩人身世遭遇進行對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時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詩人兩個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三 課后拓展
《琵琶行》《李憑箜篌行》中的音樂異趣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摹寫音樂,同中有異。白居易和李賀兩位名家都善于化無形的音樂為有形的可感的物象,以聲喻聲,借助一系 列比喻喚起讀者對樂聲的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聽覺形象,令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杜眯小穼懸魳罚骸按笙亦腥缂庇,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 珠落玉盤。”將音樂聲比之于急雨、私語、大小珍珠墜落玉盤的音響,這音樂何等美妙,詩中還運用“間關鶯語”、“幽咽泉流”喻曲調(diào)流轉(zhuǎn)和凝澀,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喻曲調(diào)高亢雄壯激越。描寫聲音,淋漓盡致。李賀也用比喻正 面描寫李憑彈奏箜篌的音樂美:“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樂聲清脆鏗鏘,如同那昆侖山美玉碎裂的聲音;樂聲舒緩悠揚,就像那鳳凰喈喈和唱;又是 如此慘淡凄涼,像那殘荷泣露,含著無限憂傷;樂聲又是如此明麗歡暢,就像那春蘭吐蕊,送來陣陣芳香。這樣寫,把無形的音樂變得具象可感,令人聯(lián)想翩翩,美 意綿綿。
但同中有異。白詩的比喻,用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作比方,是現(xiàn)實主義寫法,李賀之比喻,“昆山玉碎”之昆山,出產(chǎn)美玉,是個充滿神話色 彩的遙遠之地,鳳凰是古代傳說中之百鳥之王,芙蓉、香蘭則浸染著《楚辭》情調(diào),再加上擬人手法的運用,就使詩句充滿瑰麗想象,散發(fā)出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兩詩在音樂上都用了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就側(cè)面描寫而言,白居易是通過寫自己的心靈感受來點染出音樂的情調(diào)和色彩!拔闯汕{(diào)先有情”、“說 盡心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聲”等詩句穿插于歌女彈奏前、續(xù)續(xù)彈、間歇、高潮時,如草蛇灰線,一情貫之。側(cè)面描寫自己的感受,以表現(xiàn)琵琶女彈奏音樂中 飽含的凄涼悲苦愁恨之情,引起詩人共鳴,從而暗扣“同是天涯淪落人”之心境。而李賀則用景、物和人的不同表現(xiàn)心態(tài)情狀來烘托李憑的高妙的音樂魅力。如寫 景,“空山凝云頹不流”、“十二門前融冷光”——凝云欲雨;“石破天驚逗秋雨”——秋雨驟降;“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驟雨已歇。詩人巧 妙地借一場秋雨來烘托李憑出神入化的箜篌藝術。如寫人,李憑的箜篌聲可以使“江娥啼竹素女愁”,可以使“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樂聲初起寫“江娥”、“素 女”;一曲既終,寫吳質(zhì)。這些神話人物,都是詩化了的聽眾,通過寫這些神話人物的感受,來寫出李憑箜篌藝術的神奇魅力?梢姡钤娪械氖瞧嫣毓妍惖南胂, 從這一點上看,兩詩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的不同。
詩的結構,匠心獨具。白詩采 用了雙線結構,一明一暗,嚴謹縝密。以歌女的遭遇身世為明線:寫琵琶女月夜彈奏→凄涼話身世苦→卻坐促弦聲凄凄。以詩人的感受為暗線:詩人月下聽樂,聞琵 琶聲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為君翻作琵琶行,淚濕青衫。雙線交織,匯合在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上。明線從具體形象上反映主題,暗線則 從事物的本質(zhì)上來揭示主旨。
一實一虛,虛實相生,社會的變亂、政治的衰微,十分明顯地反映在朝野。白詩,敘事與抒情同時進行,琵琶女自述身世,由此展開的 歌女前后半生的不同的對照描寫。抒情穿插其間,脈絡分明,由“聽”到“思”到“感”到“聯(lián)想”,這樣一條抒情線,既推動著全詩的敘事情節(jié)的不斷發(fā)展,而且 不斷暗示著詩的主題,升華著詩的內(nèi)容。從美學的角度看,如果單純寫歌女身世,雖然主干突出,但缺少枝葉巧生、虬龍盤旋的變化。而雙線結構,使整個敘事既匯 合又交叉,從而拓展了詩的意境,豐富了詩的內(nèi)容,增加了美的意蘊,若隱若現(xiàn),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李賀的詩以一場秋雨的生發(fā)消歇為線 索,明寫凝云欲雨,氣侯轉(zhuǎn)暖,秋雨驟作,云消雨歇、明月復出的天氣變化,暗寫初彈、續(xù)彈、高潮、曲終,尾聲的演奏過程。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詩句跳脫而意 境完整,手法隱蔽而形象鮮明。詩人著力渲染演奏的環(huán)境氣氛,借寫外界天氣和詩化聽眾情緒的變化,來突出箜篌之聲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力量,描寫以樂 聲與天籟和鳴交響為景、以演奏者與聽眾心的交流為情的意境,這樣的構思匠心獨具。可見,兩詩結構雖然一是雙線,一是單線,但都能注意到明暗虛實的變化,構 思巧妙,富有創(chuàng)意。
思想內(nèi)容,角度各異。白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當時作者任江州司馬!杜f唐書》記載:元和十年,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人在京城長安刺死了力主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丞裴度,時任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立 即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當時惡其僭越言事,貶為江州司馬。詩前小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表明了其創(chuàng)作動機。全 詩抒發(fā)了詩人天涯淪落之恨,詩人將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自身無辜被貶的淪落之感融合為一。誠如《唐宋詩醇》所評:“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fā)之, 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欢门乃囆g形象所蘊含的典型意義也是不容低估的,對世俗的重色輕才,商人的重利輕情作了諷諭,對歌女的不幸命運寄予了深厚的 同情,表現(xiàn)了社會的陰暗面。這就體現(xiàn)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之創(chuàng)作主張,藝術創(chuàng)作指向現(xiàn)實人生。而李詩是一首描寫箜篌演奏的詩,詩人 以深刻的理解和豐富的藝術形象,傳神地再現(xiàn)了演奏者創(chuàng)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是音樂家李憑箜篌藝術的形象記錄,藝術創(chuàng)作有指向藝術之傾向。
兩詩皆是唐代音樂詩的極品、神品,皆具很高的審美價值。從總體看,白詩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李詩表現(xiàn)為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白詩在題材開拓上較李詩更深遠,語言上,李詩辭采瑰麗,想象奇譎,極富創(chuàng)意,獨樹一幟,非白詩所有。
四對教與學實施情況的反思
以前我關注更多是如何把教學設計得更加巧妙,講課的內(nèi)容如何充實,而對學生體驗不夠重視,總是希望他們掌握的更多一些,和老師配合的更好一些,考慮他們真正能夠接受的少。這節(jié)課利用課堂誦讀,調(diào)動所有學生參與其中,并且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效果比較好。學案讓學生有目的而學,有重點學習,并且有利于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課前學案的作者介紹為學習《琵琶行》做了準備,課后拓展擴展了學生知識面,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課堂問題的設置緊扣文章,帶著問題解讀文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質(zhì)疑的意識不增強。課堂是學生體驗的過程,誦讀法和學案導學法充分體現(xiàn)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
【琵琶行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教學教案設計06-07
高中課文《琵琶行》教案教學設計09-03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的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7-21
琵琶行教案08-09
《琵琶行》教案08-31
琵琶行 教案08-27
《琵琶行》教學反思07-29
琵琶行教學設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