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初二下冊40課《古詩二首》課文原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教版初二下冊40課《古詩二首》課文原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夜雨寄北》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譯文:
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現(xiàn)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里,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
什么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
又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夜雨寄北》鑒賞: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內(nèi)人”—妻子: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保ê螘r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边@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huán)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jié)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fā),也是顯而易見的。
趙翼《論詩》原文: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趙翼《論詩》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jīng)成千上萬人的傳頌,現(xiàn)在讀起來感覺已經(jīng)沒有什么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xiàn),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shù)百年。
趙翼《論詩》賞析一:
趙翼論詩提倡創(chuàng)新,反對機械模擬,此詩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家,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于眾口,已經(jīng)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敖酱胁湃顺觯黝I風騷數(shù)百年”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趙翼《論詩》賞析二:
詩的前兩句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李白、杜甫的詩歌萬古流傳,無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偉大的詩篇,至今也覺得不新鮮了。可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國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現(xiàn),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作者認為詩歌應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應求變創(chuàng)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趨。
【初二下冊40課《古詩》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初二《木蘭詩》課文原文內(nèi)容07-02
初二課文《雪》的原文04-09
小學課文太陽課文原文10-12
西湖課文原文07-19
孟姜女原文課文09-04
《匆匆》課文原文01-25
山雨課文原文09-21
社戲課文原文08-06
匆匆課文原文08-22
《手指》課文原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