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韓愈《送董邵南序》

        時間:2024-12-10 11:44:25 林強 韓愈 我要投稿

        韓愈《送董邵南序》

          韓愈的《送董邵南序》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筆墨之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韓愈《送董邵南序》,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送董邵南序

          作者:[唐]韓愈

          燕趙00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01。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于有司02,懷抱利器03,郁郁適茲土04。吾知其必有合05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06,茍慕義強仁者07皆愛惜焉。矧08燕趙之士出乎其性09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10,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12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13之墓,而復觀于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14乎?為我謝15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16矣!

          【注釋】

          0、燕、趙:借指現在的河北一帶。

          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壯的歌聲抒發(fā)內心悲憤的人,多指有抱負而不得施展的人。

          2、有司:這里是指禮部主管考試的官。

          3、利器:銳利的武器,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4、郁郁適茲土:憂郁地到那個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趙地區(qū)謀職。適,到……去。茲,這。茲土,指燕趙之地,當時受地方割據勢力統(tǒng)治。

          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賞識和重用。

          6、夫以子之不遇時:像你這樣不走運的人。

          7、慕義強(qiǎng)仁者: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

          8、矧(shěn):何況。

          9、出乎其性:(仰慕正義)來自他們的本性。這句意思是,燕趙之士由于有這樣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風俗與化移易:風俗隨著教化而改變。與,跟隨。易,改變。

          11、吾惡(wū)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得有什么不同呢?惡,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憑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測驗、判斷。

          13、望諸君:即戰(zhàn)國時燕國名將樂毅,后因政治失意,離燕至趙,趙封他為望諸君。望諸,古澤名,在現在河南東北部,又稱“孟諸”。有司:這里是指禮部主管考試的官。

          14、屠狗者:凡指高漸離一類埋沒在草野的志士。高漸離,荊軻的朋友,他的職業(yè)是屠狗。荊軻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敗后被殺。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燕國有以屠狗為業(yè)的義士,這里泛指隱于市廛暫不得志的俠義之士。

          15、謝:告訴。

          16、出而仕:出來做官。

          【翻譯】

          燕趙一帶自古就稱說多有慷慨重義、悲壯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參加進士考試,接連幾次未被主考官錄取而不得志,懷抱著杰出的才能,心情憂郁地要到這個地方去(謀職)。我料知他此去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董生努力吧!

          像你這樣不走運,即使一般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同情愛惜你的,更何況燕趙一帶豪杰之士的仰慕仁義是出自他們的本性呢!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過你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為你的這次前往而產生一些感想。請?zhí)嫖覒{吊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還有過去時代屠狗者(高漸離)一類的埋沒在草野的志士嗎?替我向他們致意說:“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當政,可以出來做官(為國家效力)了!”

          【題解】

          董邵南,壽州安豐(今安徽壽縣)人,因屢考進士未中,擬去河北托身藩鎮(zhèn)幕府。韓愈一貫反對藩鎮(zhèn)割據,故作此序贈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勸他不要去為割據的藩鎮(zhèn)作不義之事。首段先說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筆。次段指出古今風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應當效法古代的忠臣義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辭深婉,意在言外,雖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劉大櫆評此篇曰:“深微屈曲,讀之,覺高情遠韻可望而不可及!

          【講解】

          從文章的題目看,韓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應是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別贈序,但細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當時的河北是藩鎮(zhèn)割據的地方,韓愈堅決主張削藩平鎮(zhèn),實現唐王朝的統(tǒng)一。因而在他看來,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鎮(zhèn),那就是“從賊”,必須鳴鼓而攻之。

          其二,韓愈為了實現唐王朝的統(tǒng)一,很希望朝廷能夠招攬人才,但在這一點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許多詩文中,都替自己與他人抒發(fā)過懷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詩,也是為董邵南寫的,詩中小序有這樣的語句:“縣人董生邵南隱居行義于其中,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比娫谫潛P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于“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狀,終于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zhèn)。對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臨行之前,韓愈要送一篇序文給他。但這樣的序文是很難措辭的。贊成他去嗎?固然如此,因對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贊成,則違背了韓愈自己的政治主張;阻止他去嗎?說明那是“從賊”,那就是變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別,也不合“贈序”的要求,更何況對于“懷抱利器”的董生去求發(fā)展(藩鎮(zhèn)名義上還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對意見,畢竟是說不通的,作者畢竟對董生懷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來,這篇“贈序”實在是難以下筆了。

          但韓愈畢竟是文章大家,倡導“惟陳言之務去”的他,寫文章常常因難見巧,以巧取勝。這篇贈序的構思、用語就頗為精巧。

          文章一上來就先贊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著即敘述董生“懷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這很有點為董生預賀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說: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爭取吧!除此外,作者還深入一層:像你這樣懷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義強仁”的人都會愛惜的,何況那些“仁義出乎其性”的“燕趙之士”呢?又將河北贊美一通,為董生賀。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確找對了!

          這其實都是些反話,所謂的“心否而詞唯”。

          作者在贊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肮欧Q”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現在呢?現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后文用一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實,現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如今之燕趙是不是還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確否定,而是提了一個原則:“風俗與化移易”。既然是“風俗與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鎮(zhèn)“化”了好多年,其風俗怎么能不變呢?既然變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當時的藩鎮(zhèn)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杰為謀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zhèn)的重用。果如此,豈不證明了“今”之燕趙“不異于古所云”了嗎?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說“感慨悲歌”的“燕趙之士”“仁義出乎其性”。預言董生與“仁義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這是褒獎董生的話,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風俗與化移易”的藩鎮(zhèn)們相合,那只能證明你已經喪失了“仁義”。前面的“揚”是為了后面的“抑”。“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與其說是卜燕趙,毋寧說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確與錯誤,使語氣婉轉,又暗含警戒之意!岸愫踉眨 贝颂幃敒椤昂米詾橹敝v,勉其不可“從賊”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盀槲业跬T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系。還進一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zhèn)之舉所抱態(tài)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開頭就預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雖懷疑燕趙的風俗可能變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還是要送他去;結尾托他去吊望諸君之墓、勸諭燕趙之士歸順朝廷,仍然是送他去?傊,的確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筆墨之外。

          創(chuàng)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年間,安徽壽縣的董邵南到長安應進士舉,屢試不第,準備投靠河北的藩鎮(zhèn)。韓愈一直主張全國“大一統(tǒng)”,反對地方分裂主義。董與韓交誼甚厚,知董“懷抱利器”,往投河北,“必有合”然而這對韓來講,是一種“從賊”;可董又“不得志于有司”,也正由于此,韓提筆寫下了這篇有名的贈序。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號昌黎,世稱韓昌黎,因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愈《送董邵南序》】相關文章:

        韓愈《送董邵南序》原文及譯文10-28

        《送董邵南序》導學案與閱讀答案06-29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課文翻譯09-10

        送石處士序_韓愈_原文及賞析10-23

        韓愈《送石處士序》閱讀答案10-14

        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韓愈11-11

        送石處士序韓愈原文、翻譯、注釋10-10

        韓愈《送石處士序》閱讀賞析10-04

        韓愈名篇《送孟東野序》賞析07-0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