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漫成一首》全詩賞析與翻譯
《漫成一首》是杜甫流寓巴蜀時期所作,詩寫夜泊之景。詩人以景抒情,全詩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注釋:
①漫成:即詩人一時應手之作。
、诼(lián)拳:通“連蜷”,蜷身之意。
這首詩作于766年,當時杜甫正在從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譯文:
水中的月影離我只有數(shù)尺之遠,風中飄蕩的燈籠照著夜空,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棲息在沙灘的白鷺靜靜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魚兒跳出水面時偶爾發(fā)出響聲。
賞析:
此詩作于766年詩人漂泊巴蜀時期,描寫的是夜泊之景。詩人寫月夜,不從空中之月寫起,而寫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叭ト酥粩(shù)尺”是說水中月影離詩人很近,這從側面表現(xiàn)了江水的清澈透明。詩一開篇便給我們描畫了一幅碧波蕩漾、月影搖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圖,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氣氛。次句寫風燈。詩人乘坐的小船上掛著燈籠,燈籠隨著江風飄來蕩去,發(fā)出朦朧而柔和的光。這兩句看似在寫夜景,實際上在寫一個孤獨的未眠人——詩人自己。描寫了“江月”和“風燈”之后,詩人開始描寫江岸之景。在月光的照耀下,岸邊的景物依稀可辨:白鷺蜷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地棲息在沙灘上,看上去是那樣安恬。這一描寫,既突出了夜的靜謐,又表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使夜顯得不那么死寂。這平和、寂靜而又洋溢著生之氣息的夜景,唯有飽經喪亂的詩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好。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
看著“沙頭宿鷺”,詩人不禁贊美起夜的“靜”之美來。就在這時,忽然從船尾傳來“撥剌”的一聲,使凝神靜思的詩人受驚,他向聲音發(fā)出的地方看去,只見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躍起一條大魚,在夜空中畫了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弧線后,又潛入水中。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江夜的“靜”,而末句卻以魚躍之聲打破了這種靜謐,頗有“以動破靜、愈顯其靜”的意味,與“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處!八搡槨焙汀疤~”,這一靜一動之景,相反相生,互相映襯,顯得逼真而又傳神,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體物之功。
杜甫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chuàng)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漫成一首》全詩賞析與翻譯】相關文章:
杜甫《漫成一首》賞析09-04
王維《酌酒與裴迪》全詩翻譯賞析08-10
韓愈《葡萄》全詩翻譯賞析12-29
王昌齡《塞下曲》全詩翻譯賞析12-28
李商隱《端居》全詩翻譯賞析12-28
《將進酒》全詩翻譯賞析12-29
杜甫《秋興八首》其二“全詩翻譯賞析08-08
杜甫《望岳》譯文及全詩賞析12-24
月夜全詩、意思及賞析_唐代杜甫08-17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詩賞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