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采薇全文解讀
《采薇》詩經(jīng)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nèi)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采薇全文解讀,更多內(nèi)容請訪問(crossfitfinalpush.com/wenxue)。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樹渙渙,桃花燦燦,連槐樹那樣鄉(xiāng)氣的花,都有田間灶頭的新意。野菜也是,綠汪汪的一片,像瀉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踐踏。鄉(xiāng)下人當此季總是去田埂地頭采來,新新鮮鮮地做了端上來。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經(jīng)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認野菜挖野菜。偶爾到鄉(xiāng)間,看到有人采擷,也不管喜不喜歡吃,就無端開心得不行,追著人屁股后面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見薇菜時,紫色的小花乍滿眼簾,忙問是什么菜,告訴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譯《詩經(jīng)》,將薇菜翻譯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沒把這種小菜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種雅物聯(lián)系起來,也沒想到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說,我們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雖然刻薄,卻也恰當。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東西,歷來為貧者所食。伯夷和叔齊在商亡后隱居首陽山,身無一技之長,又死倔著不吃周武王送來的糧食,采薇為食,終于餓死。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
這是關(guān)于采薇最早的記錄。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這是兩個固執(zhí)到頭腦發(fā)僵的人,當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齊為國君。孤竹君死后,叔齊欲禪讓伯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其他的兒子即位。伯夷和叔齊聯(lián)袂瀟灑逃亡以后,生計很成問題,聽說西伯姬昌樂于贍養(yǎng)老人,商議好投奔他而去。當時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齊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慮其有賢名,為怕大戰(zhàn)前夕影響民心,就阻止說:“此義人也。”并攙扶他們離去。武王推翻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王送來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集野菜充饑。某一天有個周人嘲笑他們,你們不是不吃周朝的糧食么,這首陽山也是周天子的領地啊,你們吃了這山上的薇菜,難道不是周朝的糧食么?這兩老小子一合計,自覺別人說的有理,慚愧得不行,于是開始絕食計劃,連薇菜也不吃了,這么著,挨了幾天,成功餓死。
后世的讀書人要么多糧食而少氣節(jié),要么多氣節(jié)而少糧食。為了粉飾或者掩飾,他們多對伯夷和叔齊的行為擊節(jié)而贊,認為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罷了,最可怕是中國人的操守節(jié)烈觀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種風潮,后人認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認同就跟風。倫理觀念由此衍生,并越來越穩(wěn)固。反而是那個周人好,現(xiàn)實而敏銳,一句話問穿了伯夷叔齊。還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齊國的時候,膠東半島上也有兩個欲效仿伯夷叔齊的隱士,自耕自足,人稱賢人。姜子牙就殺了他們。周王問起來,對曰,這樣不為國計民生做貢獻,只圖保全自己虛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為他有影響力,反而會有民眾跟從造成不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風氣,不如殺了。
呵呵,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觀點,之前對伯夷叔齊與其說尊重,不如說是敷衍。
薇是無分貴賤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樣開得動人。采薇之事貴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樣可行。說完了賢者采薇,再來談談貧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戰(zhàn)士所為,為了生計,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強,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說回家哪時回家,轉(zhuǎn)眼間就到殘年。)此時薇不單是賴以生存的食物,更是節(jié)令更替時間的象征,是離鄉(xiāng)之路的遠近。
當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開開謝謝,歸鄉(xiāng)之期也一延再延。
為什么要背井離鄉(xiāng)呢?還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發(fā)起的征戰(zhàn)啊,只為對抗兇蠻的玁狁。說是保家為國責無旁貸,然而總不免戰(zhàn)火哀艷,血流成河。和平怎么總是這么短暫?此際還能喝一口熱的野菜湯,比起那些已經(jīng)魂歸陰曹的人,該偷笑了。
細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臨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閃爍。
我忽然之間淚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蕩了一下,好像某種溫暖寂滅了。
原來,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奮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獫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時稱為狄,戰(zhàn)國、秦漢時稱為匈奴,歷來對中原虎視眈眈,滋擾不斷。大約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周懿王在位時,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動亂和遭遇大旱災的機會,侵擾北方邊境。民受其苦,詩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討。這首詩反映的大約就是這次戰(zhàn)爭。
征夫之苦無止無休,難以言盡!恫赊薄返膶嵸|(zhì)絕非儒生所粉飾的,贊美周王的功績,而是一首征夫思歸詩。
你聽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誰害我有家難奔,還不是為了玁狁;誰害我坐立不安,還不是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鮮嫩。說回家哪時回家,心里頭多么憂悶。我心憂悶像火焚,饑難忍渴也難忍。駐防地沒有一定,哪有人捎個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說回家哪時回家,小陽春十月又到。當王差無窮無盡,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誰來慰問。)
這樣的想念,卻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流光飛逝,出征是歲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戰(zhàn)必定四處轉(zhuǎn)移奔波,饑渴勞碌,身體受傷是小事,關(guān)鍵是命在旦夕卻不能通家人同音信。當烽煙遮蔽了音信,你無從得知遠方的人是否平安,牽念如藤,纏繞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為它的防風功能可以幫助美國的士兵在戰(zhàn)壕里寫家書!恫赊薄房煽醋髯钤绲倪吶。唐代的岑參是寫邊塞詩的強人,擅于捕捉人心細節(jié),他寫道:“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寄語報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無語的驚喜,欲言又止的猶疑,所有的尖銳都有了,所以一語刺破人心。
戰(zhàn)爭不值得贊美,然而為家園而戰(zhàn)卻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兩章不再絮言思鄉(xiāng)之情,轉(zhuǎn)言當時戰(zhàn)斗的激烈和辛苦:“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開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車高高大大?還不是貴人的車。兵車已經(jīng)駕起,高昂昂公馬四匹。哪兒敢安然住下,一個月三次轉(zhuǎn)移。駕起了公馬四匹,四匹馬多么神氣,貴人們坐在車上,士兵們靠它隱蔽,四匹馬多么雄壯。象牙弭魚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實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見棠棣花開得繁盛,美景當前,憂心不減,棠棣的花再開時,未知還有沒有命看到。戰(zhàn)爭的不平不單表現(xiàn)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強者帶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戰(zhàn)爭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時時存在的,貴人坐在戰(zhàn)車里,遙遙指揮,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貼身肉搏。戰(zhàn)爭為我們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貴賤。你必須承認它是真實存在的,爾后再言改變。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該慶幸吧,他是余生,修羅劫后的那一撮艷火。驚天徹地的屠殺后,草叢里顫顫巍巍的小獸;該高興吧,歸途遙遙畢竟有盡。可是卻應了那句“近鄉(xiāng)情更怯” 的話,越是急切,越覺得遙遠,越是靠近,越是不敢獲知真相。
昔日去時,還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絲飄蕩似人有眷戀之情。今我來歸,這里雪花飄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盡。
——是怎樣深長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華。我怕,這么多年戰(zhàn)火肆虐,當我再歸時,已見不到你們那溫暖如春的笑顏。
當看到謝靈運說,詩三百中最美的詩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沒有錯,謝靈運的才氣是貫古絕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為詩人寫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這十六個字對偶勻稱,亦景亦情,藝術(shù)上的完美在詩經(jīng)中是少見的。“依依”盡楊柳之貌,簡直是精準傳神到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地步。以依依的楊柳來象征離別時戀戀不舍,又用雨雪交加來形容歸來的凄涼。亦景亦情的四句話既言兒女情長又暗喻戰(zhàn)爭的殘酷,寫景狀物皆生動傳神,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窺破了文字精義的。有那么一霎那,也許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體內(nèi)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時節(jié)破土而出。于是文字開始招展,情意如雨雪驀然降臨。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是天意降臨于文字,如孩童自會認得母親,那個人的脫口而出,卻讓所有的文人在這十六個字面前啞然無語。
中國人面對時間總是卑微,浮生半日閑還要偷來,未若西人的坦然,時間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隨意切割。在無涯的時間面前,我們都是軟弱的。多年之后,當位極人臣的桓溫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樹已經(jīng)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淚下,感慨著:“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千載之下仍惹起無數(shù)唏噓。
一個在戰(zhàn)場上輾轉(zhuǎn)求生,回鄉(xiāng)路上饑腸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著面目全非的家鄉(xiāng)感慨:“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鵑啼血哀不可聞。
如果我回來,你們已不在,那么,我活著回來,還有什么意義呢?
拓展閱讀:《采薇》藝術(shù)手法分析
一、情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襯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種理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而產(chǎn)生的“倍增其哀樂”的藝術(shù)效果。而是用“楊柳依依”之樂景反襯離鄉(xiāng)遠戍之哀,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回鄉(xiāng)時本應有的歡愉卻被因久戍在外、家人兩不知而生發(fā)的“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慮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的回鄉(xiāng)經(jīng)歷和 “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對主人公內(nèi)心情感的沖擊,因此產(chǎn)生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相對于本應有的“歡愉”而言,這也是一種反襯。這種現(xiàn)實與人之常情的反襯,在抒情主人公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的沖擊更大,從“增其哀樂”的效果上看表現(xiàn)更為突出!恫赊薄吩娛闱榈谋玖x是表現(xiàn)士卒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nèi)心情感,這種情感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哀”,哀情貫穿《采薇》詩的始末。正是這種徹骨之哀使得該詩的抒情從簡單的思鄉(xiāng)之痛上升為個體生命在“今”與“昔”、 “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所體驗到的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和戰(zhàn)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上來,使《采薇》成為絕世文情,千古常新。否則,只論前5章,詩就成了對以往戰(zhàn)爭生活的簡單追憶和平常的懷鄉(xiāng)之思了,詩歌藝術(shù)的震撼力便無從說起。正如清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中所說:“不然凱奏生樂矣,何哀之有耶?”并指出該詩“別有深意,不可言喻”。他所說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審美水平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感興、意象和境界。人類審美經(jīng)驗始之于“感興”,繼之以“意象”,終之于“境界”(薛富興《感興·意象·境界——試論美感的三階段、三次第》,《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恫赊薄吩娗5章均為感興之筆,借采薇起興,寫久戍士卒懷鄉(xiāng)鄉(xiāng)之感;末章僅 32個字,運用“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個典型意象,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xiàn)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一般解釋為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著創(chuàng)作主體主觀感受的客觀事物在觀念中的感性影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要開始一種“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凄涼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楊柳”雖代表著溫柔的鄉(xiāng)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幸福即將不再,這“楊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哀婉凄切的別離,寄托著主人公魂牽夢繞的鄉(xiāng)愁和與親人相會無期的感傷。客體之景與主體之情相反相成,襯托出一幅離家遠戍的悲苦畫面。依戀、留別內(nèi)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后代作品中描寫離別的專有名詞,到唐代還發(fā)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不合時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將歸鄉(xiāng)本應有的歡愉,凝聚了在回鄉(xiāng)時刻回味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無常的悲傷和世事蒼茫的感懷,這“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愁緒使得他只能“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了。漫長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滿不盡的哀傷。道路向前延伸,哀傷也將繼續(xù),又有誰能理解這不盡的哀傷呢?整個詩章充滿人生感傷的情調(diào),這是戍邊士兵的痛苦生活釀造出來的滿腔真情。它熏染到依依的楊柳上,凝結(jié)在霏霏的雪花里,也滲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組合產(chǎn)生意境。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又稱為意境。《采薇》末章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chuàng)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我們關(guān)照著人生的畫面,領略著人生的哀傷,汲取著藝術(shù)的養(yǎng)分。這種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盼歸不得歸的懷鄉(xiāng)之痛,更重要的是從這種哀傷中還可以體悟到對生命本體的留戀與關(guān)照,對宇宙人生的升華與感傷。這才是《采薇》成為“絕世文情”,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語言技巧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生動傳神的藝術(shù)語言能更好地啟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采薇》末章的語言運用奇妙傳神,窮形盡意,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章運用鋪陳的表現(xiàn)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tǒng)攝到一幅畫面中來。寫景為“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言情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樣在詩中自然流淌,引發(fā)讀者心靈的共鳴。
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chuàng)造出超越現(xiàn)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劉勰有云:“情以物牽,詞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詩章在對比中容納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從而把我們帶進更高的審美境界,去體驗人生的奧義。這種以今昔不同景象來體現(xiàn)時空變換的表達方式被后人廣泛追摩,曹植:“始出嚴霜結(jié),今來白露晞”,“昔我初遷,朱華為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飛”;杜甫:“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樸素生動的語言是構(gòu)成《采薇》末章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依依”狀弱柳隨風輕拂之態(tài),“霏霏”擬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內(nèi)心愁苦之情。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創(chuàng)造出一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親切的感受。“楊柳”對“雨雪”,“依依”對“霏霏”,讀來風致嫣然,昔往今來的物態(tài)人情在這對偶中鮮明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后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進一步拓展了其表現(xiàn)范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杜甫《望兜率寺》:“霏霏云氣重,閃閃浪花翻。”
可見,自然生動的藝術(shù)語言、鋪陳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是構(gòu)成《采薇》末章藝術(shù)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所開創(chuàng)
【采薇全文解讀】相關(guān)文章: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10-28
采薇解讀07-18
《采薇》解讀06-27
《采薇》全文03-05
課文《采薇》解讀07-09
采薇課文解讀08-30
詩經(jīng)·采薇全文09-14
采薇詩經(jīng)全文08-13
采薇全文賞析05-18
詩經(jīng)采薇的全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