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邊城散文
早就聽說,過度的商業(yè)開發(fā)已經(jīng)毀掉了鳳凰古城,然而,我還是執(zhí)拗地要去,要去尋找我心中的邊城,不為沈從文,也不為天保大老,不為翠翠,不為儺送,我要尋找我心中的邊城,尋找我心中早已深植的那一份淳樸、寧靜。
一,客棧就在沱江邊上,匆匆吃罷晚飯,順著一個店鋪接著一個店鋪,一個攤位連著一個攤位的小街下行,也就百米有余。小雨淅瀝,濕漉漉的石板路映閃著霓虹燈的光輝,將人流一直送到江邊,送到熱鬧的河街上,送到滿世界的霓虹閃爍之中,送到滿眼的人頭攢動之中,送到滿耳朵的嘈雜音響之中。
沱江似一條陰溝,默默流瀉,沒有水聲,不見顏色;兩岸如兩條泄河,交錯往復,人聲鼎沸。熟悉的河街,要比當年端午時節(jié)賽龍船、抓鴨子的場面,不知道熱鬧多少倍。
風橋、雨橋、霧橋、虹橋讓各色燈光映射得金碧輝煌,吊腳樓樓上、樓下被各種招牌裝扮得五彩繽紛,古老的城墻,斑駁的河街,悠遠的沱江,都一律淹沒在燈光、音樂與嘈雜的人聲匯成的海洋里。
古老的鳳凰,猶如夜上海十里洋場一般極盡繁華。我不需要這樣的繁華,這不是我的邊城,我在人聲鼎沸中睡去,等待那個靜悄悄的黎明。
凌晨5時許,一切都在睡夢中,連客棧的大門都沒開,我悄悄打開門,出去。
晨光熹微,關了店鋪,撤了攤點,熄了霓虹,沒了游人,河街一下子開闊了許多,沱江也展露出她闊達敞亮的胸襟。江水湯湯,悠悠流淌,尚在多雨季節(jié),潦水未盡,雖略顯渾濁,但江水接納了遠山的深青,近樹的碧綠,也趁著清晨裊裊的青霧,氤氳出一派濃郁的翡翠色彩。江水并不深,油油的水草隨著流水在江面上招搖;河街異常靜,潤濕的石板路迎著晨光從峭拔的吊腳樓下向遠處蜿蜒;風橋、雨橋、霧橋、虹橋在水汽中靜默,江水盡頭的山巒,在白練般的霧靄里若隱若現(xiàn)。
河畔洗衣的少婦來了。她端著木盆,提著塑料水桶,徑直走下江岸的石階,在靠近江面的石板上,撩起裙擺,赤腳踏進江水里,俯下身去,將各色衣物在江水中浸泡以后,拎到石板上,揮動木杵,怕啪啪啪,送來陣陣搗衣聲。
橋上過江的阿媽來了。老阿媽身背竹簍,頭戴斗笠,左手提兜,右手挎籃,由江的對岸,從容地走過窄窄的木板橋,古老的水車就在身邊,宏偉的大橋就在頭頂,潺潺的水聲就在腳下,她居然都沒有去多看一眼。是去趕場,還是給城里的姑娘送去坐月子的雞蛋?藍底白花的衣衫,在清幽的江水上,分外顯眼。
河里撈蝦的奶奶來了。老奶奶估計年逾花甲,站在沒過膝蓋的江水里,侍弄早就放好的蝦筐。昨晚餌料投放充足,后半夜又有小雨落下,氣候清涼適宜,提起的密網(wǎng)里,滿是活蹦亂跳的小蝦子。這會子撈起來,洗凈了,中午遠方客人的餐桌上,就會擺上一盤油炸小河蝦,金黃的蝦子配上青綠的小韭菜,脆香合口,新鮮無比。
河街挑擔的菜農(nóng)來了。一條竹板扁擔挑起兩個籮筐,一頭是綠油油的西瓜,一頭是黃橙橙的柑橘,顫顫悠悠,你還沒有留意,他已經(jīng)走到石橋的盡頭去了。輕快的腳步和昂首挺胸的姿態(tài),一定不會遮掩斗笠下飛揚著的笑臉。
橋頭駕騾的漢子來了。一頭棕色馴騾,馱著裝滿石塊樹根的兩個大口袋,嗒嗒踏過河街的石板路,埋首踏上新整的小石橋。赤裸脊背的漢子,手攥韁繩,吆喝著行人,喊著號子,那堅毅的眼神里充滿陽剛之氣,晨光為他涂上一抹輝煌的金色。
早起的游人來了。不必再去回避攢動的人頭,不必再去順從涌動的人流,沱江處處都是美景,盡情擺出各種姿態(tài),享受著邊城清靜的晨風。用心的導游帶領自己的團隊來到江邊,面對一尊騰躍而起的雕像,娓娓講述一位為救兒童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故事。
游人逐漸多起來,趕早的船工劃動翹尖的小船,從吊腳樓下,從萬民塔邊,從風雨橋頭,緩緩而來。江面平整明亮如鏡,倒映著遠山的青黛,近樹的翠綠,還有小船上燈籠的艷紅,不遠處石塔的青灰。船過江心,沒有槳聲,不起波瀾,似北國冰上雪橇劃過冰面。
一切都那么嫻靜,祥和,這才是我要尋找的邊城。
二,從鳳凰古鎮(zhèn)出來,再向南120余公里,來到懷化洪江黔陽古城。這是貴州好友力薦的一座古鎮(zhèn)。
古鎮(zhèn)不大,游人稀少,大街小巷雖然也是店鋪相連,但并不見那些閃爍的燈光、醒目的招牌以及刺耳的樂音,也沒有大呼小叫的叫賣聲,更不見滔滔不絕兜售商品的賣家。走在青石砌成的街道上,兩旁幾乎是一色的杉木小屋,一層的小瓦房,小巧低矮,有的伸手可及晾曬在灰瓦上竹扁籮里的紅紅的辣椒。木屋當街開門,隨你走進哪一家,都能見土特產(chǎn)品隨意擺放,稀稀拉拉的幾種,沒人與給你打招呼、給你介紹,甚至連主人都不見。穿過小屋可見小院,屋舍儼然。幾乎家家小院里都植花種草,闊葉的芋頭和玫紅的三角梅最多。有一家種了龍蝦花,沒見過,長穗花朵,鱗片一樣的花瓣,紅黃漸變,與龍蝦神似。
家家門前也種花,也是三角梅居多,燈籠花也有。這種被喚作燈籠的金鈴花,木本灌木,我原先只在花市上見過,這里卻隨處可見。小花用一根長長細細的.花柄挑起,花瓣橙黃,清晰可見殷紅的脈絡,像極了皺褶紙扎的小燈籠。
青石的街巷稍寬闊處,就有人家晾曬的紅紅的辣椒。有盛在圓的、方的竹扁籮里的,有晾在藍的、白的土布上的,有的干脆就晾在青石板上,與兩旁翠綠的樹木相映襯,自成一道靚麗風景,而生活的氣息也就此濃郁起來!@哪里是景區(qū),分明就是生活著的民居。
說景點,有的,除了一色的明清古建筑以外,還有一處大名鼎鼎的去處——芙蓉樓。如果你不記得《芙蓉樓送辛漸》,但“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定不會不知曉。據(jù)說,這里,就是盛唐時期赫赫有名的邊塞大詩人、那位“七絕圣手”王昌齡被貶謫的地方,這里就是古時的龍標。清晰地記得,大詩人李白在揚州聽說好友被貶,援筆而成《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那也是耳熟能詳:“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蔽逑也桓也聹y,但這黔陽古城西門外,就是沅江與潕溪的匯合處,卻也證據(jù)確鑿。可巧的是,后來李白也被貶夜郎,只是中途遇赦,沒有去成,不然怕真要跟王昌齡做了天涯比鄰。
彼時的古城是湘楚苗地邊陲重鎮(zhèn),是"滇黔門戶"、"湘西第一古鎮(zhèn)",多做貶官流放之所,真正的荒涼所在,好事之徒是絕對難耐那份寂寞的。而如今,歷盡喧囂,卻難得一份清靜,即使是不遠千里的尋覓,也最終落得悵然若失,如昨夜的鳳凰。而這黔陽古城,卻遠離喧囂與奢華,獨得一份清凈與安寧,不得不說,我在這里找到了真正的邊城。
鳳凰、黔陽同在湘西,相距120公里,據(jù)說,黔陽古城比鳳凰還要早出900年。沒有燈光,沒有人流,沒有喧囂,沒有商業(yè)化,要有的便是淳樸的民風,在黔陽,我找到了那個“沒有被現(xiàn)代文明污染的地方”,我內(nèi)心真正的邊城。
【尋找邊城散文】相關文章:
尋找雨巷散文09-26
尋找《雨巷》散文03-12
邊城有感04-26
邊城的讀后12-13
邊城讀后筆記10-13
邊城閱讀心得07-30
讀邊城心得05-26
邊城有感_邊城讀后感800字5篇05-17
【推薦】《邊城》讀書心得12-18
《邊城》讀書心得【熱】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