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2-27 08:37:39 好文 我要投稿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飛揚的柳絮好似細雨迷蒙。垂落的楊柳縱橫交雜,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

          笙簫歌聲漸漸消歇,游人也已盡興散去,才開始覺春日空寂;氐骄邮遥却嘧拥膩砼R,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放下簾櫳。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

          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這首詞是歐陽修晚年居住的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象,從而表現了作者異常的、幽微的心理狀態。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边@首詞上闋是說,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麗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飄舞,柳枝在和風中隨風飄蕩,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西湖花時過后,殘紅狼籍,常人對此,當是無限惋惜,而作者卻贊賞說“好”,確是異乎尋常的。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湖上一片實景,籠罩在這篇實景上的是寂寞空虛的氣氛。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使人感覺春事已了!按沽@干盡日風”與上二句相聯系,寫出了欄畔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單是這風中垂柳的姿態,本來是夠生動優美的,然而著以“盡日”二字,聯系白居易《楊柳枝》“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來體會,整幅畫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條竟日在風中飄動,其境地之寂靜可以想見。在詞的上闋里所接觸到的,只是物象,沒有出現任何人的活動。眼前的是自然界,顯得多么令人意興索然。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毕麻犌皟删涫钦f,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绑细枭⒈M”,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后,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笆加X”是頓悟之詞,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得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籍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蹦﹥删涫钦f,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直到雙燕從蒙蒙的細雨中歸來,才放下了簾子。

          最后兩句,寫室內景,從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寫的一切,都是詞人在室外憑欄時的.觀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櫳”。著意寫燕子的活動,反襯出室內一片清寂氣氛!凹氂辍弊诌反顧到上闋的室外景。落花飛絮,著雨更顯得春事闌珊。這首詞從室外景色的空虛寫到室內氣氛的清寂,通首體現出詞人生活中的一種靜觀自適的情調。

          這首詞是歐陽修潁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諸詞抒寫作者以閑退之身恣意游賞的怡悅之情,呈現的景物都具有積極的美的性質,如“芳草長堤”、“百卉爭妍”“空水澄鮮”等等。獨此首賞會的是“狼籍殘紅”。整組詞描寫的時節景物為從深春到荷花開時,“狼籍殘紅”自然是這段過程中應有的一環。如果說諸詞表現了詞人作為閑人對各種景物的歡然會意,本詞卻不自覺的透露出來他此時的別樣情緒。作者這時是以太子少師致仕而卜居潁州的。他生平經歷過不少政治風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厲行新法,而不可與爭,于是以退閑之身放懷世外,這組詞總的是體現了他這種無所牽系的閑適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這樣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紛擾固然覺得輕快,而脫去世務又感到空虛。本詞“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卻是極其微妙的反映出這種矛盾的心情。結尾“垂下簾櫳”兩句,乃極靜的境界中著以動象,覺余情裊裊,表現出對春的流連眷戀意識,不免微露悵惘的情緒。

          創作背景

          本詞作于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本詞即是其中之一。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2

          采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西湖: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組詞中的一首。它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穎州(今安徽阜陽)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全詞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上闋主要寫堤岸風景,筆調輕松而優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將休閑的意思委婉寫出,因為是短棹,所以輕舟緩慢而悠閑地飄蕩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夠的時間來觀賞兩岸春色。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兩句寫足由湖心經水面到堤岸,再整體向遠處推進的動態畫面。而隱隱笙歌處處隨一句又從聽覺的角度將西湖的歡樂情調刻畫了出來,隱隱和處處都凸顯出輕舟的流動感。

          下闋的視點收束,主要寫綠水逶迤。過片寫水面平滑,無風二字為樞機所在,蓋正因無風,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覺船移,其間不僅有詩情,而且合乎邏輯。結拍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閑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大概沙禽久已習慣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輕舟帶來的小小漣漪,就足以驚起沙禽而掠岸飛過。視點也因此由近到遠,再向高處延伸,將立體而富有動感的西湖呈現在讀者面前。全詞以輕舟的行進為線索,漸次寫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將游人之悠閑意趣融入其中,輕舟短棹、綠水芳草、游人笙歌與驚飛沙禽,西湖好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全詞描繪了春日的潁州西湖,景色是那樣引人入勝,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水面波平如鏡,不待風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動。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 、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3

          采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原文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注釋

          空水:天空、湖水。

          譯文

          西湖風光好,乘畫船載著酒肴在湖中游賞,急促繁喧的樂聲中,不停地傳著酒杯。風平浪靜,緩緩前進的船兒中安睡著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視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動,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無物。仰視藍天,俯視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個世界。

          采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簡析

          這首詞是作者十首《采桑子》聯章體中的`一首,即事即目,觸景生情,信手拈來,不假雕琢,而詩情畫意卻油然而生。“西湖”的春天是美麗的,綠水逶迤、芳草長堤,湖水明凈澄鮮,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這琉璃般的世界中,榮辱皆忘,物我渾然一體。詞人從中另外尋覓到一種清幽靜謐的美感,全詞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韻味。

          采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賞析

          這首詞表現的是飲酒游湖之樂。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

          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與歡樂場面:畫船、美酒、管弦,微風習習,波光粼粼,詞人心情舒暢,與朋友無拘無束,開懷痛飲。湖面之上,歡笑聲、樂曲聲、劃船聲交織在一起。

          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表現醉后的觀湖之樂:俯視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兒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兒飄拂,小船緊跟。俯仰之間,天空與江水是一樣的澄清明凈、一塵不染!看著看著,微醉中的詞人覺得:這湖中另有一個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簡直就是在白云之間穿行!翱账熙r”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4

          采桑子·何人解賞西湖好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閑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譯文

          誰能看得懂西湖的美麗?任何時候都是美景。驅車去追尋。只愿在花叢綠樹中飲酒貪歡。

          誰知道隨意站立在那水氣交錯的迷離之中,綠草斜陽正美。水波幽遠,煙霧飄渺,白鷺飛來,仿佛水濱之間只有一點。

          賞析

          歐陽修特意游覽西湖,于暮春敗景,歌散人去之處發現了特殊的美感與韻味。本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余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5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氐骄邮遥鸫昂,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氐骄邮遥鸫昂,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氐骄邮遥鸫昂,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譯注參考:

          1、 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41-42頁

          2、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231頁

          3、 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xx年11月版:第187-188頁

          4、 劉長賀.宋代詩詞典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508

          譯文及注釋

          譯文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 顯示全部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本詞作于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 顯示全部

          賞析二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在移動,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死嬌紅,飛入閑窗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譯文

          桃花并非無情地死去,在這春闌花殘之際,艷麗的桃花被東風吹死,飛入窗欞,陪伴著傷情的人共度殘留的春光。

          有誰來憐惜我這像沈約般飄零殆盡、日漸消瘦的身影,為春殘而懊惱,感到慵懶無聊。雖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處卻顯得更加濃重。

          注釋

          采桑子:《百名家詞鈔》作“羅敷媚”。

          嬌紅:嫩紅,鮮艷的紅色。這里指花。

          懊儂(ào nóng):煩悶。這里指煩悶的人。

          東陽:指南朝梁沈約。因其曾為東陽太守,故稱。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學家姚思廉和他的父親姚察在所著史籍《梁書·沈約傳》中,高度贊譽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評價他“高才博洽、一代英偉!币λ剂凇读簳ど蚣s傳》中記載:“沈約,永明末出守東陽……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鄙蚣s操勞過度,日漸消瘦后,被世人以“東陽銷瘦”、“東陽瘦體”稱之。

         、荽恒迹▂ōng):春天的.懶散情緒。

         、捃饺兀汉苫,或以為指芙蓉鏡。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相國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嫗。言: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然狀頭及第。”

          幽情:《草堂嗣響》作“幽香”。

          賞析

          納蘭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年紀尚輕,早先他拜在名師門下,熟讀四書五經,中了舉人后,納蘭在積極地備考科舉考試最后一關的殿試時,卻突然得了風寒,失去了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的機會。在床榻上無聊躺著的納蘭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采桑子。

          創作背景

          在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寫出了傷春自憐的哀傷。這表面上看是一首傷春傷離之作,但事實上卻是借著傷春抒寫傷懷之情。

          上闋寫春闌花殘,艷麗的桃花被東風吹死,飄零殆盡。然而,艷麗嬌柔、多情婉轉的桃花無法接受無情的死,多情的花總要有某種多情的死法。 “感激東風”是觀花的作者所發的感慨。東風把嬌紅的桃花吹死,沒有任它委于塵土泥濘,而是吹它飛進了容若的小窗,讓它來陪伴容若這個傷情的人共度殘留的春光?吹教一o可奈何的命運,作者也感傷起了自己,從下片開始,“誰憐辛苦東陽瘦”,便是作者的自況。

          下闋先點出作者為春殘懊惱,而慵懶無聊,下接以結句,加深加濃了傷春之意,心靜下來了,可是思念之情卻更加強烈。納蘭性德以沈約自況,形容自己像沈約一樣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約和作者是一樣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約自比,既是說自己風流才俊,更是感傷自己身體單薄。這個典故用的十分貼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寫出了實情。而后所接之句“也為春慵”,更是說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懶,并非是為其他閑雜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結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雖然作者認為桃花妖艷,卻還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過,作者這里所指的芙蓉并不是荷花,傳說唐朝李固在考試死第之后游覽蜀地,遇見一名老婦人,這個老婦人對他說,他明年會在芙蓉鏡下科舉及第,再過二十年還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參加考試,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鏡芙蓉”一語,正應了那老婦的預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試的機會,和死第等同,所以,在這個背景下,作者所說的芙蓉應當是指“芙蓉鏡”的典故了。于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處濃”,正是寫了自己懊惱的“幽情”。

          這一首《采桑子》上、下片相對比較緊湊,但是全詞似傷春又不似傷春,頗值得多加玩味了。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备挥谝饩常瞧浔姸啻碜髦。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7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

          朝代:五代

          作者:馮延巳

          原文: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v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②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游覽花間卻失去了游春的伴侶,只有獨自探尋芬芳。入目的盡是滿滿悲涼,即使有美麗的.笙歌亦使我愁斷了腸。林間蝴蝶相戲,簾間燕子紛飛,各自都是成雙成對。想止住思念卻忍不住反復思量,抬眼望去,青苔漫漫,綠樹森森,半落的夕陽引得我更加悲傷。

          注釋

          ①采桑子:詞牌名。

         、谌蹋耗强,怎忍。

          賞析:

          作者:佚名

          上片寫“失卻游春侶”、 “獨自尋芳”之悲。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花前月下”,原為游春男女的聚會之地;而偏偏在這游樂之處,失卻了游春之侶;花前誠然可樂,但獨自一人,徘徊覓侶,則觸景生情,適足添愁,甚而至于舉目四顧,一片凄涼,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縱有笙亦斷腸!斌细柙谟螛窌r最受歡迎,但無人相伴,則笙歌之聲,適足令人生悲!翱v有”兩字,從反面襯托失去之痛:笙歌散盡,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斷腸,但他卻感到即使笙歌滿耳,也仍然是愁腸欲斷。

          下片寫因見蝶燕雙雙,興起孤獨之感。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弊约菏s游春之侶而影單形只,但閑步四望,只見彩蝶雙雙,飛舞林間;蒸兒對對,出入簾幕。

          “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辈实⒀鄡憾汲呻p做對,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獨之感!“綠樹青苔半夕陽”一句,以景結情,夕陽斜照在綠樹青苔之上的靜景,正與上片的“滿目悲涼”之句相拍合。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8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譯文

          西湖風光好,你看那夕陽映著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塢,長滿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紅。寬廣的湖面波平似鏡,小船橫靠在那靜寂無人的岸邊。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欄桿邊上涼風習習,帶來了陣陣蓮荷清香。這拂水的涼風,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釋

          西湖:指潁州西湖。

          塢:湖岸凹入處。

          汀:水中洲。

          軒檻:長廊前木欄干。

          芰:即菱。

          賞析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跋﹃枱o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里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于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耙鞍稛o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說明“舟自橫”是由于當日的游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云散”之后,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里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仿佛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薄八骘L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創作背景

          此詞為作者于熙寧五年(1072)退居潁州時所作。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9

          原文:

          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清代:納蘭性德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譯文: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是誰在翻唱著凄切悲涼的樂府舊曲?風蕭蕭肅肅,雨瀟瀟灑灑,房里點燃的燈燭又短瘦了,一個凄苦孤獨的一夜,在燭淚中逝去。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不知道是什么事縈繞心懷,難以放下,醒時醉時都一樣無聊難耐,就是夢里也沒有到過謝橋。

          注釋: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xiāo)。

          翻樂府:指填詞。翻,按曲調作歌詞。

          不知何事縈(yíng)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縈懷抱:縈繞在心。謝橋:謝娘橋。相傳六朝時即有此橋名。謝娘,未詳何人,或謂名妓謝秋娘者。詩詞中每以此橋代指冶游之地,或指與情人歡會之地。

          賞析:

          納蘭的詞中有一部分愛情詞很朦朧,又無本事可尋,所以很難確定其所指。這首詞便是這樣。從詞里所描寫的情景來看,很像是對一位情人的'深深懷念。通篇表達了一種百無聊賴的意緒。此闋《采桑子》無一字綺詞艷語,而當中哀艷凄婉處又動人心魄,明說是“瘦盡燈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燈花而已?不是不知何事縈懷抱,而是知道也無能為力。解得開的就不叫心結,放得下的又怎會今生今世意難平?納蘭容若這樣深情的男子,哀傷如雪花,漫天飛舞不加節制,悼亡之作蘇子之后有納蘭,可是容若之后誰還能做悼亡的凄涼曲?嫁了這樣的男人不要想著白頭到老,因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謝幕留愛情佳話來讓人懷念。

          上闋側重寫景,刻畫了蕭蕭雨夜,孤燈無眠,耳聽著風聲、雨聲和著凄涼樂曲聲的氛圍與寂寞難耐的心情;

          下闋側重寫不眠之夜,孤苦無聊的苦情。詞情凄惋徘惻,哀怨動人。下闋緊承上片“瘦盡燈花又一宵”,扣住徹夜未眠,進一步訴說自己百無聊賴的心緒:“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不知道何事縈繞心懷?清醒時意興闌珊;沉醉也難掩愁情。無論是清醒或是沉醉,那個人始終忘不掉。

          晏小山《鷓鴣天》詞有“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句,不知是何因緣,連一貫嚴謹的理學家程頤都拜倒其冶艷之下,極之贊許。容若此處更翻小山語意:“夢也何曾到謝橋?”縱能入夢,就真能如愿到訪謝橋,與伊人重聚嗎?相較于小山的夢魂自由不羈能踏楊花與伊人歡會的灑然,容若的孤苦凄涼斑然若現,以此句結全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整首詞以清婉筆調寫相思,相思也仿佛臨風而動,縈人懷抱。風也蕭蕭,雨過天晴也蕭蕭,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又是凄涼又是纏綿,并非雕琢之語。燈光瘦盡亦是人神傷消瘦,一字鏤盡風神,盡得其妙。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0

          原文: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

          不肯開晴。

          誤卻尋花陌上人。

          今朝報道天晴也,花已成塵。

          寄語花神。

          何似當初莫做春。

          賞析:

         、俪裳阂蛔鳌敖浹保催B續下雨十來天。

          ②“做春”句:是說當初還不如不要做春。

          【評解】

          這首小詞,從花時風雨、耽誤尋花,抒發感懷。年年花期,風雨交加,陌上尋花,

          皆為所誤。待到放晴,花已成塵。

          因此,還不如當初不要“做春”。全詞輕柔含蓄,語淺意深,風格和婉,喻意清新。

          這首尋花詞似乎隱含著作者對命運的深刻感受。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這位詞人一生苦苦尋花而又尋求不得,正表現了他生命中苦苦追求的美好事物的失落。是求愛不成?還是懷才不遇,理想難以實現?無名氏的詞本事無考,不好作具體肯定,但詞中對造化弄人的哀嘆,確實是作者命運觀念的形象寫照。

          上片寫有花無晴!澳昴瓴诺交〞r候,風雨成旬,不肯開晴”,作者年年思花、盼花,可是,年年到百花欲開時,天公便不作美,風雨成旬(一旬,十日,這里泛指時間長),不肯開晴。老天好象故意與人作對似的,使年年有花變成無花,“誤卻尋花陌上人。”苦苦思花、尋花,終因天雨而不得。真是天公無情,造化弄人,命運是多么的冷酷!

          下片寫有晴無花!敖癯瘓蟮捞烨缫,花已成塵。”好不容易盼到天晴,有了尋花的機會,卻“花已成塵”,希望又成泡影。命運真是殘酷,連一絲絲的機會都不肯施予!“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弊髡甙岩磺邪雇断蜈ぺぶ械腵花神:既然叫人難尋花,又何必百花盛開在春天。這兩句結尾看似空靈,實則沉痛,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命運之神既怨恨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詞的上下兩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形象體系;ㄅc天氣形成了“有花無晴”和“有晴無花”的相反相成的對比,這就在哲理上織成了一張命運之網,把人籠罩在其中,無法逃遁。

          作者對命運的感觸完全融化在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以尋花來象征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有花無晴、有晴無花來表現命運對人的作弄,使外在的形象與內在的寄托渾然一體。詞情顯得委婉含蓄、深沉蘊藉。

          全詞筆調凄婉、感傷,興寄婉曲、語言清新流麗,很好地抒發了作者對命運的哀怨之情,呈現出一種柔婉的悲劇美。(石麗君)

          “年年才到花時候,風雨成旬”,作者本來要與今年尋花被誤,可是一開始用的是一個含量更大的句子,這樣子不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題旨得到更廣泛的擴充!安豢祥_晴”語意和“風雨成旬”略同。不過這不是多余的重復,因為如果只是“風雨成旬”,那么那些癡情的惜花者也許會想:總該有一刻的風晴吧,只要乘這個機會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不信,你看那“誤卻尋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風雨成旬”,為什么還要尋花陌上呢?而正是因為有了“不肯開晴”,“誤卻”二字才更見份量。

          但是,詞篇也不是順著一個方向發展下去的。過片的“今朝報道天晴也“就忽如絕路逢生,然而緊接著又一個轉折:“花已成塵”!上片說“誤卻”,總還是誤了今日仍有明日的希望,F在,一個“塵”字已經把花事說到了頭,因此對尋花人來說,剩下的便只有懊喪與絕望。“寄語花神,何似當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懟語,也是癡想。這種癡,正說明了他的情深;而這種至情寄托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感喟,詞中埋怨花開不得其時,未嘗沒有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感慨吧?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1

          采桑子·畫船載酒西湖好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譯文

          西湖風光好,乘畫船載著酒肴在湖中游賞,急促繁喧的樂聲中,不停地傳著酒杯。風平浪靜,緩緩前進的船兒中安睡著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視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動,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無物。仰視藍天,俯視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個世界。

          注釋

          急管繁弦:指變化豐富而節拍緊湊的音樂。

          玉盞:玉制酒杯。

          行云卻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動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

          空水澄鮮:天空與水面均澄澈明凈。

          俯仰:仰觀俯察,觀賞。

          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

          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

          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在移動,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案┭隽暨B”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2

          采桑子九日 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出蕭蕭的聲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愿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注釋】 ①九日。即農歷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

          ②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③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苁挘猴L聲;草木搖落聲!冻o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保欢鸥Α兜歉摺吩姡骸盁o邊落木蕭蕭下!

          ⑤迢迢(tiáo):形容遙遠。

         、蘖洌毫辽剑壑溜L。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說,故鄉那么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

         、叩歉撸褐仃栍械歉咧。

          ⑧魂銷:極度悲傷。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納蘭寫此詞時,正使至塞外,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只、孤獨寂寞,遂填此以寄鄉情。

          【賞析】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采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維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賞析二】

          覺魂銷

          安意如

          我遙遙想著你站在那山的高處,遠眺來時路,耳畔南雁長鳴。

          鄉愁磨損了眉頭,怎么你寂寥,我也寂寥?你魂消時,我也魂消?

          今日是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古俗此日需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來消災。你卻因出使梭龍,遠離家人。那鄉路蜿蜒漸漸入了夢。夢又如何?夢中也迢迢,故園仍遙。

          可能因為長在旅途之中,這種狀態讓我一直比較偏愛抒寫離情的詞。因為喜歡,要求也相對高,抒寫離情的詞要有一點愁心,兩地相思,五分曲折,九分軒朗,才有十分可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謂標本——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詩有一種日光遍地耀地亮烈,它的`婉轉柔情也是春陽明亮,強悍而直接地照耀著人心深處。自“每逢佳節倍思親”感動世人起,登高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習俗,一種遙思遠方親人的方式,它更漸漸成為一種中國式纏綿疊嶂的情結。

          佳節,風光別,別的不是秋光秋色,而是心境。他們飲菊花酒,佩帶茱萸,卻少我一個人。

          那一年重陽,王維在長安。他一生都是個幸運兒,多才多藝又很有人緣。唐宗室諸王都于他交好,樂于邀請他參加宴會。擱現在來說那就是頂極沙龍Party!按說王維應該很樂意參加這樣的聚會,也不應該有孤獨的感覺。但是王維就是王維,他的人始終沖和清淡。繁華于他不過滿身陽光照耀,走過了,就能恢復青衫淡泊。重陽節想到的不是拎著禮去四處拜節,而是遠在山東的父母兄弟。想著和他們在一起過節同樂。一杯菊花酒,一棵茱萸,就勝卻瓊宴玉液無數。

          功名富貴有時也調皮也氣人,有些人鉆營一世也只能夠著著別人褲腳,有些人郎郎落落地站著,卻已獲得相看兩不厭的尊重。

          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闋《采桑子》卻寫的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寥寥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闋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系起來,鄉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闋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边@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怎么能不消散?

          在詞剛興起的時候,又稱“詩余”,被認為是小道,其實詞有詞的,詩有詩的好處,意境可以互通互美。文學之道百轉千回,本就沒有什么大小之分!安粸榈歉摺V挥X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笔峭蹙S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3

          采桑子·九日

          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及注釋

          深秋絕塞(sài)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tiáo)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還記得我?樹葉被風出的沙沙作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愿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絕塞:極遙遠之邊塞。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蕭:風聲;草木搖落聲。迢迢:形容遙遠。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登高:重陽有登高之俗。魂銷:極度悲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還記得我?樹葉被風出的'沙沙作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愿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注釋

          九日。即農歷九月九日,是為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

          絕塞:極遙遠之邊塞。

          木葉:木葉即為樹葉,在古典詩歌中特指落葉。

          蕭:風聲;草木搖落聲。

          迢迢(tiáo):形容遙遠。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謂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故稱“屏山”。此處代指家園。這句是說,故鄉那么遙遠,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她。

          登高:重陽有登高之俗。

          魂銷:極度悲傷。

          創作背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時納蘭性德二十八歲。八月,與郎談出使梭龍。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約作。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起,寫絕塞秋深,一片肅煞蕭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過片點明佳節思親之意、結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歸而烘托、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

          上闕寫秋光秋色,落筆壯闊,“六曲屏山和夢遙”點出邊塞山勢回環,路途漫長難行,遙應了“絕塞”一詞,亦將眼前山色和夢聯系起來,相思變得流水一樣生動婉轉,意境深廣。下闕更翻王維詩意,道出了不為登高。只覺魂銷這樣仿佛雨打殘荷般清涼警心的句子,輕描淡寫地將王維詩意化解為詞意,似有若無,如此恰到好處。結句亦如南雁遠飛般空曠,余意不盡。大雁有自由飛回家鄉,人卻在這深秋絕塞路上漸行漸遠。愁情沁體,心思深處,魂不堪重負,久久不消散。

          “不為登高。只覺魂銷”一句,詞中有詩的意境。也非是用詞這種格式流水潺潺地表達,換另一種都不會如此完美!扒嗌诫[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詩中意境;“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笔峭蹙S詩中景象。而今,這一切盡歸容若。容若此詞,看似平淡,其實抬手間已化盡前人血骨。

          納蘭容若一向柔情細膩,這闕《采桑子》卻寫得十分簡練壯闊,將邊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結合起來。僅用聊聊數十字寫透了天涯羈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彤霞久絕飛瓊字,人在誰邊。

          人在誰邊,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銷被冷殘燈滅,靜數秋天。

          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譯文

          熱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卻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香銷被冷燈滅,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這寂靜的夜里一遍遍默數著與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約之期已過,會面無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注釋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彤霞:代指仙境。宋趙鼎《燕歸梁》:“綽約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風標。”

          飛瓊:仙女名,后泛指仙女。

          誰邊:何處,哪里。

          玉清:有兩說。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心期:心愿,心意。

          下弦:農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連線和地球跟月亮的'連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賞析:

          據清人筆記,納蘭曾愛戀過一名宮女,這首詞可能是為其而作,乃詞人為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作的一首詞。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15

          采桑子 塞上詠雪花

          〔清〕納蘭性德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后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1.既然詞人認為雪花是輕浮的,為什么還去歌詠它?請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

          2.詞的.最后一句寫“寒月”“西風”之景,有什么作用?

          難點提示 對第一題的解答,一定要結合詞人的性格和詞中體現的詞人的情感來考慮。他借詠雪花而詠懷,抒發了不慕人世間榮華富貴,厭棄仕宦生涯的心情。這種逆反心理是納蘭性德突出的性格特征。

        【采桑子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采桑子·彭浪磯原文及賞析12-17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原文及賞析02-26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原文賞析12-18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原文及賞析(通用3篇)02-26

        綢繆原文賞析12-17

        別離原文賞析12-17

        不見原文賞析12-17

        微雨原文及賞析12-17

        苔原文賞析12-17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