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高中數學說課稿

        時間:2023-01-04 12:39:34 數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精】高中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高中數學說課稿

        高中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學習這節課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振幅變換。本節知識是學習函數圖象變換綜合應用的基礎,在教材地位上顯得十分重要。

          y=asin(ωx+φ)圖象變換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正弦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加深學生對函數圖象變換的理解和認識,加深數形結合在數學學習中的應用的認識。同時為相關學科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步滩牡闹攸c和難點

          重點是對周期變換、相位變換規律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是對周期變換、相位變換先后順序的調整,對圖象變換的影響。

         、辰滩膬热莸陌才藕吞幚

          函數y=asin(ωx+φ)圖象這部分內容計劃用3課時,本節是第2課時,主要學習周期變換和相位變換,以及兩種變換的綜合應用。

          二、目的分析

         、敝R目標

          掌握相位變換、周期變換的變換規律。

         、材芰δ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歸納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车掠繕

          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的辯證思想,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協作學習的能力。

         、辞楦心繕

          通過學數學,用數學,進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教具使用

         、俦菊n安排在電腦室教學,每個學生都擁有一臺計算機,所有的計算機由一套多媒體演示控制系統連接,以實現師生、生生的相互溝通。

         、谡n前應先把本課所需要的幾何畫板課件通過多媒體演示系統發送到每一臺學生電腦。

          四、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以“探究——歸納——應用”為主線,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總結規律,并能應用規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把計算機使用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新知、探究未知,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并能數學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預備知識

          一、問題探究

         、艓熒献魈骄恐芷谧儞Q

          ⑵學生自主探究相位變換

          二、歸納概括

          三、實踐應用

          教學程序

          設計說明

          〖預備知識

          1我們已經學習了幾種圖象變換?

          2這些變換的規律是什么?

          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和歸納基礎知識,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促使學生學會對知識的歸納梳理。

          〖問題探究

          (一)師生合作探究周期變換

          (1)自己動手,在幾何畫板中分別觀察①y=sinx→y=sin2x;②y=sinx→y=sin

          x圖象的變換過程,指出變換過程中圖象上每一個點的坐標發生了什么變化。

          (2) 在上述變換過程中,橫坐標的伸長和縮短與ω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ǘ⿲W生自主探究相位變換

          (1)我們初中學過的由y=f(x)→y=f(x+a)的圖象變換規律是怎樣的?

          (2) 令f(x)=sinx,則f(x+φ)=sin (x+φ),那么y=sinx→y=sin (x+φ)的變換是不是也符合上述規律呢?請動手用幾何畫板加以驗證。

          設計這個問題的主要用意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圖象變換的過程,了解周期變換的基本規律。

          設計這個問題意圖是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觀察圖象變換的過程,以便總結周期變換的規律。

          師生合作探究已經讓學生掌握了探究圖象變換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主探究相位變換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歸納概括

          通過以上探究,你能否總結出周期變換和相位變換的一般規律?

          設計這個環節的意圖是通過對上述變換過程的探究,進而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從現象到本質,總結出周期變換和相位變換的一般規律。

          〖實踐應用

         。ㄒ唬⿷门e例

          (1)用五點法作出y=sin(2x+)一個周期內的簡圖。

          (2)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完成y=sinx到y=sin(2x+)的圖象變換

          (3)請動手驗證上述方法,把幾何畫板所得圖象與用五點法作出的簡圖作比較,觀察哪些方法是正確的,哪些方法是錯誤的。

          (4)歸納總結

          從上述的變換過程中,我們知道若f(x) =sin2x,則f(___)= sin(2x+),由f(x)→f(x+a)的變換規律得從y=sin2x →y= sin(2x+)的變換應該是_____.

         。ǘ┓謱佑柧

          a組題(基礎題)

          如何完成下列圖象的變換:

         、賧=sin3x→y=sin(3x+1)

         、趛=sin(x+1) →y=sin(3x+1)

          b組題(中等題)

          如何完成下列圖象的變換:

         、賧=sin3x→y=sin(3x+1)

         、趛=sin(x+1) →y=sin(3x+1)

         、踶=sinx →y=sin(3x+1)

          c組題(拓展題)

         、偃绾瓮瓿上铝袌D象的變換:

          y=sinx →y=sin(3x+1)

         、谖覀冎溃瑥膄(x)到f(x)+k的變換可通過圖象的上下平移(k>0上移)(k<0下移)|k|個單位得到。那么由y=f(x)→y=af(x)+k的變換中,振幅變換和上下平移變換是不是也有先后順序呢?請通過實例加以驗證。

          讓學生用五點法作出這個圖象是為了驗證變換方法是否正確。

          給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是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這個步驟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突破本課難點的關鍵。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理解如果先進行周期變換,而后進行相位變換,應特別關注x的變化量。

          a組題重在基礎知識的掌握,

          由基礎較薄弱的同學完成。

          b組比a組增加了第③小題,

          重在對兩種變換的綜合應用。

          c組除了考查知識的綜合應用,

          還要求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探究,

          有較大難度,適合基礎較好的

          同學完成。

          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作業分為兩種形式,體現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原則。選做題不作統一要求,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課后研究。

          六、評價分析

          在本節的教與學活動中,始終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注意學生的品德、思維和心理等方面的發展。重視動手能力的培養,重視問題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考慮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層次,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因材施教原則。

          調節與反饋:

          ⑴驗證兩種變換的綜合時,可能會出現有些學生無法觀察到兩種變換的區別這種情況,此時,教師除了加以引導外,還需通過教師演示和詳細講解加以解決。

         、平虒W中可能出現個別學生無法正確操作課件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強調學生的協作意識。

          附: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下午好!

          我叫 ,來自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 》(第 課時)。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么?”、“怎樣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課堂設計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出版社 第 冊、第 單元的內容!丁芳仁 在知識上的延伸和發展,又是本章 的運用與鞏固,也為下一章 教學作鋪墊,起著鏈條的作用。同時,這部分內容較好地反映了 的內在聯系和相互轉化,蘊含著歸納、轉化、數形結合等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創新意識。

          概括地講,本節課內容的地位體現在它的基礎性,作用體現在它的工具性。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一階段的教學,學生對 的認識已有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知識層面:學生在已初步掌握了 。

          能力層面:學生在初步已經掌握了用

          初步具備了 思想。 情感層面:學生對數學新內容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

         。ㄈ┙虒W課時

          本節內容分 課時學習。(本課時,品味數學中的和諧美,體驗成功的樂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特點和高中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

         。ɡ纾簞撛O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在自主探究與討論交流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通過 對立統一關系的認識,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在探索過程中,培養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解答數學問題時,讓學生養成理性思維的品質。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確定為:

          要把握這個重點。關鍵在于理解

          其本質就是

          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為:

          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歸納

          作鋪墊。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ㄒ唬⿲W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主要是教給學生“動手畫、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善提煉、勤鉆研”的研討式學習方法,這樣做增加了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了教學的主體;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學”有新“思”,“思”有新“得”,“練”有新“獲”,學生也才會逐步感受到數學的美,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只有這樣做,課堂教學才富有時代特色,才能適應素質教育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ǘ┙谭ǚ治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景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景中。

          本節課采用“誘思探究教學法”(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張熊飛教授)。在課堂教學中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去設計教學過程,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去組織教學進程。把課堂真正地交給了學生,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實現。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ㄒ唬﹦撛O情景………………….

          (二)比舊悟新………………….

         。ㄈw納提煉…………………

         。ㄋ模⿷眯轮,熟練掌握 …………………

         。ㄎ澹┛偨Y…………………

          (六)作業布置…………………

         。ㄆ撸┌鍟O計…………………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著名美國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波利亞 包括“弄清問題”、“擬定計劃”、“實現計劃”和“回顧反思”四大步驟的解題全過程,它們就好比是尋找和發現解法的思維過程進行分解,使我們對解題的思維過程看得見,摸得著,易于操作。精髓是啟發你去聯想。聯想什么?怎樣聯想?

        高中數學說課稿3

          一、教學背景分析

         。ㄒ唬┙滩牡匚环治觯骸稒E圓及其標準方程》是繼學習圓以后運用“曲線與方程”思想解決二次曲線問題的又一實例,從知識上說,本節課是對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又一次實際運用,同時也是進一步研究橢圓幾何性質的基礎;從方法上說,它為進一步研究雙曲線、拋物線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論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重點、難點分析:本節課的重點是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標準方程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難點,要突破這一難點,關鍵是引導學生正確選擇去根式的策略.

          (三)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與圓的方程,對曲線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運用的經驗,對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也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學生已經具備探究有關點的軌跡問題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也較淺,并且還受到高二這一年齡段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有些困難.如:由于學生對運用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掌握還不夠,因此從研究圓到橢圓,學生思維上會存在障礙.

          二、教學目標設計

         。ㄒ唬┲R目標:掌握橢圓的定義及其標準方程;會根據條件寫出橢圓的標準方程;通過對橢圓標準方程的探求,再次熟悉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

         。ǘ┠芰δ繕耍簩W生通過動手畫橢圓、分組討論探究橢圓定義、推導橢圓標準方程等過程,提高動手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在形成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

          三、教法學法設計

         。ㄒ唬┙虒W方法設計: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一方面我通過設置情境、問題誘導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我提供的素材進行直觀觀察→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歸納抽象→總結規律的過程充分體現主體地位.

          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與自制教具相結合的設計方案,實現多媒體快捷、形象、大容量的優勢與自制教具直觀、實用的優勢的結合,既突出了知識的產生過程,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1.掌握橢圓的定義,掌握橢圓標準方程的兩種形式及其推導過程;

          2.能根據條件確定橢圓的標準方程,掌握運用待定系數法求橢圓的標準方程;

          3.通過對橢圓概念的引入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過橢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滲透數形結合和等價轉化的思想方法,提高運用坐標法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

          5.通過讓學生大膽探索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

          四、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2.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是橢圓的定義及橢圓標準方程的兩種形式.難點是橢圓標準方程的建立和推導.關鍵是掌握建立坐標系與根式化簡的方法.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這一節教材整體來看是兩大塊內容:一是橢圓的定義;二是橢圓的標準方程.橢圓是圓錐曲線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種圓錐曲線中首先遇到的,所以教材把對橢圓的研究放在了重點,在雙曲線和拋物線的教學中鞏固和應用.先講橢圓也與第七章的圓的方程銜接自然.學好橢圓對于學生學好圓錐曲線是非常重要的.

         。1)對于橢圓的定義的理解,要抓住橢圓上的點所要滿足的條件,即橢圓上點的幾何性質,可以對比圓的定義來理解.

          另外要注意到定義中對“常數”的限定即常數要大于.這樣規定是為了避免出現兩種特殊情況,即:“當常數等于時軌跡是一條線段;當常數小于時無軌跡”.這樣有利于集中精力進一步研究橢圓的標準方程和幾何性質.但講解橢圓的定義時注意不要忽略這兩種特殊情況,以保證對橢圓定義的準確性.

         。2)根據橢圓的定義求標準方程,應注意下面幾點:

         、偾的方程依賴于坐標系,建立適當的坐標系,是求曲線方程首先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讓學生觀察橢圓的圖形或根據橢圓的定義進行推理,發現橢圓有兩條互相垂直的對稱軸,以這兩條對稱軸作為坐標系的兩軸,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導過程變得簡單,而且也可以使最終得出的方程形式整齊和簡潔.

         、谠O橢圓的焦距為,橢圓上任一點到兩個焦點的距離為,令,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簡化推導過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齊、簡潔,要讓學生認真領會.

         、墼诜匠痰耐茖н^程中遇到了無理方程的化簡,這既是我們今后在求軌跡方程時經常遇到的問題,又是學生的難點.要注意說明這類方程的化簡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個根式時,需將它單獨留在方程的一側,把其他項移至另一側;②方程中有兩個根式時,需將它們分別放在方程的兩側,并使其中一側只有一項.

         、芙炭茣蠈E圓標準方程的推導,實際上只給出了“橢圓上點的坐標都適合方程“而沒有證明,”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在橢圓上”.這實際上是方程的同解變形問題,難度較大,對同學們不作要求.

          (3)兩種標準方程的橢圓異同點

          中心在原點、焦點分別在軸上,軸上的橢圓標準方程分別為:,.它們的相同點是:形狀相同、大小相同,都有,.不同點是:兩種橢圓相對于坐標系的位置不同,它們的焦點坐標也不同.

          橢圓的焦點在軸上標準方程中項的分母較大;

          橢圓的焦點在軸上標準方程中項的分母較大.

          另外,形如中,只要,,同號,就是橢圓方程,它可以化為.

         。4)教科書上通過例3介紹了另一種求軌跡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間變量法.例3有三個作用:第一是教給學生利用中間變量求點的軌跡的方法;第二是向學生說明,如果求得的點的軌跡的方程形式與橢圓的標準方程相同,那么這個軌跡是橢圓;第三是使學生知道,一個圓按某一個方向作伸縮變換可以得到橢圓.

        高中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吨笖岛瘮怠吩诮滩闹械牡匚弧⒆饔煤吞攸c

          《指數函數》是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函數”的第六節內容,是在學習了《指數》一節內容之后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指數和函數的概念等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對數、對數函數尤其是利用互為反函數的圖象間的關系來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打下堅實的概念和圖象基礎,又因為《指數函數》是進入高中以后學生遇到的第一個系統研究的函數,對高中階段研究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等完整的函數知識,初步培養函數的應用意識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所以《指數函數》不僅是本章《函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中學段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此外,《指數函數》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體現在細胞分裂、貸款利率的計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測算等方面,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內容的特點之一是概念性強,特點之二是凸顯了數學圖形在研究函數性質時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通過初中學段的學習和高中對集合、函數等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對函數和圖象的關系已經構建了一定的認知結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知識維度:對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最簡單的函數概念和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能夠從初中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函數初步轉化到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數。

          技能維度:學生對采用“描點法”描繪函數圖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能夠為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做好準備。

          素質維度: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已有一定的體會,已初步了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鑒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1)知識目標:①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②掌握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③能初步利用指數函數的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①滲透數形結合的基本數學思想方法②培養學生觀察、聯想、類比、猜測、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規律,認識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與相互轉化,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②通過教學互動促進師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的能力③領會數學科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5)教學難點:指數函數的圖象性質與底數a的關系。

          突破難點的關鍵:尋找新知生長點,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圖象,利用數形結合來掃清障礙。

          二、教法設計

          由于《指數函數》這節課的特殊地位,在本節課的教法設計中,我力圖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達到不僅使學生初步理解并能簡單應用指數函數的知識,更期望能引領學生掌握研究初等函數圖象性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今后研究其它的函數做好準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我根據自己對“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和“情景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將二者結合起來,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景。按照指數函數的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給出兩個實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順利引入課題,而這兩個例子又恰好為研究指數函數中底數大于1和底數大于0小于1的圖象做好了準備。

          2。強化“指數函數”概念。引導學生結合指數的有關概念來歸納出指數函數的定義,并向學生指出指數函數的形式特點,請學生思考對于底數a是否需要限制,如不限制會有什么問題出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于底數a范圍分類的不清楚,也為研究指數函數的圖象做了“分類討論”的鋪墊。

          3。突出圖象的作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圖形始終使我們需要借助的重要輔助手段。一位數學家曾經說過“數離形時少直觀,形離數時難入微”,而在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更是直接由圖象觀察得出性質,因此圖象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4。注意數學與生活和實踐的聯系。數學的本質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實踐。在課堂教學的引入、例題的講解和課外知識的拓展部分,都介紹了與指數函數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力圖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的基礎學科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學習完“指數”的概念和運算后編排的,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1。再現原有認知結構。在引入兩個生活實例后,請學生回憶有關指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再現原有認知結構,為理解指數函數的概念做好準備。

          2。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在借助圖象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時會遇到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高中的數學學習。

          3。在互相交流和自主探

        高中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線性規劃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直線方程的基礎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線方程的有關知識展開的,它是對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認識、再理解。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體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畫可行域;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難點: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二、目標分析:

          在新課標讓學生經歷“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理念指導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設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線性規劃的意義,了解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優解等概念;

          2、理解線性規劃問題的圖解法;

          3、會利用圖解法求線性目標函數的最優解.

          能力目標:

          1、在應用圖解法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變式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對具體事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線性規劃的理性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的能力和化歸能力。

          情感目標:

          1、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體驗數學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作用,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

          2、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讓學生學會用運動觀點觀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間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到一般的辨證關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思想。

          三、過程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六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分析問題,形成概念;3、反思過程,提煉方法;4、變式演練,深入探究;5、運用新知,解決問題;6、歸納總結,鞏固提高。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以一組生動的動畫(配圖片)描述出在神奇的數學王國里,有一種算法廣泛應用于工農業、軍事、交通運輸、決策管理與規劃等領域,應用它已節約了億萬財富,還被列為20世紀對科學發展和工程實踐影響最大的十大算法之一。它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是怎樣的一種神奇算法呢?我以景激情,以情激思,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高中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高一(下)第四章4.6節第一課時(兩角和與差的余弦)。本節內容是三角恒等變形的基礎,是正弦線、余弦線和誘導公式等知識的延伸,同時,它又是兩角和、差、倍、半角等公式的“源頭”。兩角和與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內容,對于三角變換、三角恒等式的證明和三角函數式的化簡、求值等三角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本課時主要講授平面內兩點間距離公式、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它們的簡單應用。這節內容在高考中不但是熱點,而且一般都是中、低檔題,是一定要拿到分的題。

          教學重點: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導與運用。

          教學難點: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導以及應用,學會恰當代換、逆用公式等技能。

          二、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掌握利用平面內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進行C(α+β)公式的推導;

          2、能用代換法推導C(α-β)公式;

          3、初步學會公式的簡單應用和逆用公式等基本技能。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公式的推導,在培養學生三大能力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能力和數學交流的能力;

          2、通過公式的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和變換能力。

         。ㄈ┣楦心繕耍

          1、通過觀察、對比體會公式的線形美,對稱美

          2、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求知精神。

          三、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的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差、計算能力差的特點,第一節課不要太多公式應用。

          四、教法分析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探索嘗試----啟發引導----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建立一直角坐標系xOy,同時在這一坐標系內作單位圓O,并作出角,使角的始邊為Ox,交圓O于點,終邊交圓O于點;角的始邊為O,終邊交圓O于,角的始邊為O,終邊交圓O于點,并引導學生用的三角函數標出點的坐標。并充分利用單位圓、平面內兩點的距離公式,使學生弄懂由距離等式化得的三角恒等式,并整理成為余弦的和角公式,從而克服本課的難點。

          2、教具:多媒體投影系統。(多媒體系統可以有效增加課堂容量,色彩的強烈對比可以突出對比效果;動畫的應用可以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體現直觀性原則。)

          五、學法指導

          1、能靈活求寫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并結合平面幾何知識推證出公式。

          2、本節的中心公式是,然后對作不同的特值代換可得其他公式,故靈活適當的代換是學好本節內容的基礎。

          3、讓學生注意觀察、對比兩角和與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順序;角的順序關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通過觀察體會公式的對稱美。

          在教學過程中,啟動學生自主性學習,自得知識,自覓規律,自悟原理,主動發展思維和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產生對公式的需求。

          1、學生先討論“ =cos(450+300)=cos450+cos300是否成立?”。(學生可能通過計算器、量余弦線的長度、特殊角三角函數值和余弦函數的值域三種途徑解決問題)。得出cos(450+300)≠cos450 +cos300。進而得出cos(α+β)≠cosα+cosβ這個結論。那么此時又是多少,75°,15°雖然不是特殊角,但有某種特殊性,即可以表示成特殊角的和與差。那么能不能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來表示這種和角與差角的三角函數值?

          2、如果特殊角可以,對一般的兩個角,當它的三角函數值已知時,能否求出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值?即能否用單角的三角函數來表示復角的三角函數呢?提出cos(α+β)又等于什么呢?寫出標題。

         。ǘ╊A備知識

          在解決上面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作一點準備,解決“平面內兩點間距離的公式”這一問題。

         。1)回憶初中學習過的數軸上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

         。2)通過上面的復習,我們已經熟悉了數軸上兩點間距離公式。那么,平面內兩點間距離與這兩點的坐標有什么樣的關系呢?(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體會平面內兩點間距離和同一坐標軸上兩點間距離的關系)

          平面內兩點間距離公式推導分析:設P1(x1,y1),P2(x2,y2)由勾股定理聯想從P1、P2分別作X、Y軸的垂線,則有:M1(x1,0),M2(x2,0),N1(0,y1),N2(0,y2)。通過演示課件P1Q= M1M2=│x2-x1│ QP2= N1N2=│y2-y1│根據勾股定理寫出P1P22=P1Q2+QP22=(x2-x1)2+(y2-y1)2。由此得平面內P1(x1,y1)、P2(x2,y2)兩點間的距離公式:P1P2= (x2-x1)2+(y2-y1)2

          習:P(3,-1),Q(-3,-9)求PQ(建議這部分不要花太多時間)

          (3)、復習單位圓上點的坐標表示,為推導公式作鋪墊。

         。ㄈ┕酵茖

          我們要用α、β、α+β的三角函數來表示α+β的余弦,那么就得作出α、β、α+β的角,構造α、β、α+β的角時,聯想建坐標系、作單位圓。(1)分別指出點P1、P2、P3的坐標。(2)求出弦P1P3的長。(3)思考構造弦P1P3的等量關系。當發現|P1P3|可以用cos(α+β)表示時,想到應該尋找與P1P3相等的弦,從而才想到作出角(-β)。

          在直角坐標系內做單位圓,并做出任意角α,α+β和-β。它們的終邊分別交單位圓于P2、P3和P4點,單位圓與X軸交于P1。則:P1(1,0)、 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

          1.根據“同圓中相等的圓心角所對的弦相等”得到距離等式

          2.將轉化為三角恒等式,逐步變形整理成余弦的和角公式。

          [cos(α+β)-1]2+sin2(α+β)=[cos(-β)-cosα]2+[sin(-β)-sinα]2展開,整理得2-2cos(α+β)=2-2cosαcosβ+2sinαsinβ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記作

          注意:(1)公式的結構特征:左邊是兩角和的余弦,右邊是兩兩同名函數的積。

         。2)公式的記憶口訣:哥哥撿傘傘(用音譯,讓學生覺得有趣并得以記住公式)

         。3)公式的用途:用單角α、β的三角函數來表示復角的α+β余弦

          (4)注意強調公式中α、β是任意角。因為α、β是任意角,且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具有一般性,所以此公式適用于任意角,具有一般性。以后可以用此公式導出其它公式,如用-β去代替β導出C(α-β) 。

          (四)公式應用

          正因為α、β的任意性,所以賦予C(α+β)公式的強大生命力。

          提問:

          1、請用特殊角分別代替公式中α、β,你會求出哪些非特殊角的值呢?

          讓學生動筆自由嘗試、主動探索。同學會求cos15°、cos75°、cos105°等。

          2、若β固定,分別用代替α,你將發現什么結論呢?

          用C(α±β)公式得到證明:讓學生發現C(α±β)公式是誘導公式的推廣,誘導公式是C(α±β)公式的特殊情況。當其中一個角是的整數倍時用誘導公式較好。

          由P1P3=P2P4(同圓相等的

          圓心角所對弦相等)及兩點

          間距離公式,得:

          [cos(α+β)-1]2+[sin(α+β)-0]2

          =[cos(-β)-cosα]2+[sin(-β)-sinα]2

          展開整理合并得:

          cos(α+β)=cosα cosβ-sinαsinβ這就是兩角和的余弦公式。(其中α,β為任意角)將其中β換成-β,公式仍成立:

          cos(α+ β)=cosαcosβ -sinαsinβ

          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化簡得兩角差的余弦公式:

          cos(α-β)= cosαcosβ+sinαsinβ

          求證:(1)cos(-α)= sinα

         。2)sin(-α)= cosα

          證明:

          (1)cos(-α)=cos cosα+sin sinα

          =sinα

         。2)sin(-α)=cos[ -(-α)]

          =cosα

          證明(1)、(2)的結論即為誘導公式。

          例1、利用和(差)角公式求750、150角的余弦。

          分析:將750可以看成450+300而450和300均為特殊

          角,借助它們即可求出750的余弦。(學生自己完成)

          解:cos750 = cos(450+300)

          = cos450cos300 -sin450sin300

          = ×- ×

          =cos150

          = cos(450-300)

          = cos450cos300+sin450sin300

        高中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它不僅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資料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構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進取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一樣,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于q=1這一特殊情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必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邏輯思維本事也初步構成,但由于年齡的原因,思維盡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所以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并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本事和逆向思維的本事。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構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贊賞,對他說:我能夠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后,國王大吃一驚。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進取性。故事資料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明白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后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拋出“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么不相加而立刻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舍得花時間營造知識構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構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迫使學生急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后,我之后問:1,2,22,…,263是什么數列有何特征應歸結為什么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征,有何聯系(學生會發現,后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后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本事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發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教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并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么(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后,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那里,讓學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后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我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么數列此時sn=(那里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后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經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理解,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本事。這一環節十分重要,盡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8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僬莆請A的標準方程;

         、跁蓤A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诩由顚敌谓Y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墼鰪妼W生用數學的意識。

          (3)情感目標:

         、倥囵B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贂鶕煌囊阎獥l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谶x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啟迪思維深入探究獲得新知應用舉例鞏固提高反饋訓練形成方法小結反思拓展引申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回歸自然

          問題五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

         、賵A心為,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谝阎獔A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提升能力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來學習如何預測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概率預測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本單元知識,無論是今后繼續深造(高中學習概率的乘法定理)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十分必要的。概率的概念比較抽象,概率的定義學生較難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采取小單元教學,本節課安排讓學生了解求隨機事件概率的兩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概率的意義及求概率的方法,為下面學習求比較復雜的情況的概率打下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概率意義的理解,通過多次重復實驗,用頻率預測概率的方法,以及用列舉法求概率的方法。

          難點:對概率意義的理解和用列舉法求概率過程中在各種可能性相同條件下某一事件可能發生的總數及總的結果數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掌握用頻率預測概率和用列舉法求概率方法。

          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觀察試驗和統計的結果,進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解并感受概率的定義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客觀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客觀世界,以數學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歸納、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感受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為概率的精準、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所震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對數學價值觀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經歷知識(概率定義計算公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并能應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有序組織學生活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教” 為“學”服務這一宗旨。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引導學生探究

          精心設計問題一,學生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一方面復習前面學過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知識,為學好本節內容理清知識障礙,二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習概率(如何預測隨機事件可能性發生大小)。引導學生對問題二的探究與觀察實驗數據,使學生了解概率這一重要概念的實際背景,感受并相信隨機事件的發生中存在著統計規律性,感受數學規律的真實的發現過程。

          2、歸納概括

          學生從試驗中得到的統計數字及概率呈現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這一規律,讓學生明確概率定義的由來。

          引導學生重新對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全部可能發生結果中所占比例,得到用列舉法求概率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又讓學生明確用列舉法求概率這一簡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P(A)= = = (m

          3、舉例應用

         、乓龑W生對教材書例題、問題一、問題二中問題的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讓學生掌握用列舉法求概率的方法。

         、埔龑W生對練習中的問題思考與探究,鞏固對概率公式的應用及加深對概率意義的理解。

          深化發展

         、旁O置3個小題目,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總結,加深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并學會靈活運用。

         、谱寣W生設計活動內容,對知識進行升華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10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跁蓤A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劾脠A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诩由顚敌谓Y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墼鰪妼W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谠隗w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谶x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ㄈ⿷门e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回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ㄋ模┓答佊柧殹纬煞椒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ㄎ澹┬〗Y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ˋ)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學內容為算法案例3,主要學習如何給一組數據排序,學習作程序框圖和設計程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后將能使許多復雜的問題在計算機上得到解決,減少工作量。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兩種排序法的排序步驟及計算機程序設計

          難點: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序設計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數據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與冒泡排序法給一組數據排序,進而能設計冒泡排序法的程序框圖及程序,理解數學算法與計算機算法的區別,理解計算機對數學的輔助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根據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冒泡排序法的步驟,了解數學計算轉換為計算機計算的途徑,從而探究計算機算法與數學算法的區別,體會計算機對數學學習的輔助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排序法的學習,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對數學的促進。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這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2.教學手段:通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學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數字排序的步驟,理解計算機計算的一般步驟,領會數學計算在計算機上實施的要求。

          五、教學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大家考完試后如果要排一下成績的話,單靠人手該怎樣操作呢?如果我們用計算機里的軟件電子表格對分數排序就非常簡單,那么電子計算機是怎么對數據進行排序的呢?

          通過這個問題,引出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兩種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冒泡排序法

          二、探索新知

          這里我先讓學生們閱讀課本P30-P31的內容,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與冒泡排序法的步驟有什么區別?

          (2)冒泡法排序中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對5個數字進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較大小幾次?

          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們作出回答,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們能夠積極思考,自主地去學習新的知識,而不只是單向的由老師向學生灌輸。

          三、知識應用

          例1 用冒泡排序法對數據7,5,3,9,1從小到大進行排序

         。ǜ鶕⻊倓偺釂査偨Y的方法完成解題步驟)

          練習:寫出用冒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4,11,7,9,6排序的過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結果.

          (及時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例2 設計冒泡排序法對5個數據進行排序的程序框圖.

          (在之前所學習知識的基礎上畫出程序框圖,然后給出一個思考題)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序框圖如何設計?可否把上述程序框圖轉化為程序?

         。ㄖ蟪鲆粋練習題,找出思考題的答案)

          練習: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對例1中的數據從小到大排序,畫出程序框圖,并轉化為程序運行求出最終答案。

         。ㄟ@里可以使學生們領會數學計算與計算機計算的區別,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對數學的促進。)

          四、課堂小結:

          (1)數字排序法中的常見的兩種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與冒泡排序法它們的排序步驟

          (2兩種排序法的計算機程序設計

          (3)注意循環語句的使用與算法的循環次數,對算法進行改進。

          通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12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后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后,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于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借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并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坐標、頂點坐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 已知A(-2,0), 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線段 (D)不存在

          (2)已知動點 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

          (A)橢圓 (B)雙曲線 (C)拋物線 (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于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并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后,我將要求學生接著說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么改?這對于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 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么我就可以循著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后,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坐標是 ,實軸長為 ,焦距為 。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 (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 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 求|PA|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借助于“XXX”,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并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并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后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欲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于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本次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集合》(第一課時)。集合這一課里,首先從初中代數與幾何涉及的集合實例入手,引出集合與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結合實例對集合的概念作了說明。然后,介紹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識安排在高中數學的最開始,是因為在高中數學中,這些知識與其他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它們是學習、掌握以及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從知識結構上來說是為了引入函數的定義。因此在高中數學的模塊中,集合就顯得格外的舉足輕重了。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結構和內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心理特征,依據新課標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屬于"關系的意義,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設置提出問題,揭示課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習慣。并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實現"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的人文價值,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由集合的學習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同時通過自主探究領略獲取新知識的喜悅。

         。3)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教學重點: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集合元素的三個特征,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二、說教法和學法

          接下來則是說教法、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聯系和統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樣的教法必帶來相應的學法,以遵循啟發性原則為出發點,就本節課而言,我采用"生活實例與數學實例"相結合,"師生互動與課堂布白"相輔助的方法。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體驗,憑借有趣、實用的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更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技能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次活動采用的學法有自主探究、觀察發現、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等。

          總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學法,每節課都應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說教學過程

          接著我來說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流程主要分為六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目標)、自主探究(感知目標)、討論辨析(理解目標)、變式訓練(鞏固目標)、課堂小結(自我評價)、作業布置(反饋矯正)。上述六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多層次、多角度地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環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目標

          課堂開始我將提出兩個問題:

          問題1:班級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問班級一共多少人?

          問題2:某次運動會上,班級有20人參加田賽,16人參加徑賽,問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

          這里我會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問題,事實上小組合作的形式是本節課主要形式。

          待學生討論完畢以后我將作歸納總結:問題2已無法用學過的知識加以解釋,這是與集合有關的問題,因此需用集合的語言加以描述(同時我將板書標題:集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為了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于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欲望。

          很自然地進入到第二環節:自主探究

          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號?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給學生提供活動空間,讓主體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讓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將進入第三環節:討論辨析

          小組合作探究(1)

          讓學生觀察下列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線 的距離等于定長 的所有的點;

         。4)方程 的所有實數根;

          通過以上實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義: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一個集合,也簡稱集。而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號{ }或大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寫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問題3:任意一組對象是否都能組成一個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問題4:某單位所有的"帥哥"能否構成一個集合?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確定的

          問題5:在一個給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復出現的

          問題6:咱班的全體同學組成一個集合,調整座位后這個集合有沒有變化?由此說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沒有順序的

          我如此設計的意圖是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感受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根本動力。

          小組合作探究(3)——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問題7:設集合A表示"1~20以內的所有質數",那么3,4,5,6這四個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問題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屬于集合A,記作a∈A

          問題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們如何用數學化的語言表達?

          a不屬于集合A,記作aA

          小組合作探究(4)——常用數集及其表示方法

          問題10:自然數集,正整數集,整數集,有理數集,實數集等一些常用數集,分別用什么符號表示?

          自然數集(非負整數集):記作 N

          正整數集:

          整數集:記作 Z

          有理數集:記作 Q 實數集:記作 R

          設計意圖:由于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啟發,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第四環節:理論遷移 變式訓練

          1.下列指定的對象,能構成一個集合的是

         、 很小的數

         、 不超過30的非負實數

         、 直角坐標平面內橫坐標與縱坐標相等的點

         、 π的近似值

         、 所有無理數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自我評價

          1.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這節課主要解釋了什么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思想方法進行小結,形成知識系統。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加一點評,讓學生的思想敞亮的發揮出來。

          第六環節:作業布置,反饋矯正

          1.必做題 課本習題1.1—1、2、3.

          2.選做題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實數a 的值。

          設計意圖: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為了讓學生直觀易懂的看筆記,板書應設計得有條理性、概括性、指導性,所以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學生板演)

          3.常見集合的表示

          4.范例研究

        高中數學說課稿1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簽序號是____,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第__課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為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ǘ⿲W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為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單調增函數、單調減函數等概念;能運用函數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函數單調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ǘ┲攸c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ㄒ唬┙谭

          基于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年齡特征,按照臨沂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采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為主來完成教學,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并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ǘ⿲W法

          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并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ㄒ唬┙虒W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啟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ǘ┳鳂I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

          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ㄈ┌鍟O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系;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采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并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課是蘇教版第二章《函數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數Ⅰ》§2。1。3函數簡單性質的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以及應用定義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

          函數的性質是研究函數的基石,函數的單調性是首先研究的一個性質。通過對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領會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步驟,并能運用單調性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對函數本質的認識。函數的單調性既是學生學過的函數概念的延續和拓展,又是后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的單調性的基礎。此外在比較數的大小、函數的定性分析以及相關的數學綜合問題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它是整個高中數學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核心知識之一。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本節教學過程中還滲透了探索發現、數形結合、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

          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實際生活問題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應用圖象和單調性的定義解決函數單調性問題,讓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功能、符號功能和工具功能,培養學生直覺觀察、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的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4、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函數單調性的概念;

          (2)運用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判斷一些函數的單調性。

          教學難點(1)函數單調性的知識形成;

         。2)利用函數圖象、單調性的定義判斷和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一節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課,因此,教法上要注意: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求知欲,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運用定義解題的過程中,緊扣定義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逐個完成對各個難點的突破,以獲得各類問題的解決。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設問、講評和規范書寫等方面,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并成功地完成書面表達。

          4、采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大教學容量和直觀性。

          在學法上:

          1、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并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一個飛躍。

          三、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意 圖

          問題

          情境

         。úシ胖醒腚娨暸_天氣預報的音樂)

          滿足在定義域上的單調性的討論。

          2、重視學生發現的過程。如:充分暴露學生將函數圖象(形)的特征轉化為函數值(數)的特征的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在正、反兩個方面探討活動中,學生認知結構升華、發現的過程。

          3、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過程。通過對定義的解讀、鞏固,讓學生動手去實踐運用定義。

          4、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通過對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章節說課稿06-13

        高中數學統計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向量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數列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集合的說課稿07-12

        高中數學獲獎說課稿07-11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范文12-06

        高中數學說課稿11-1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