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煎餅散文
煎餅卷大蔥是家鄉(xiāng)的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美食,也是山東飲食文化的一個縮影。特別是沂蒙山區(qū)的人,無論你走到哪里,只要你說是山東人,外鄉(xiāng)人立馬就會聯(lián)想到煎餅卷大蔥,這時我們就會滔滔不絕的介紹起來。
我的故鄉(xiāng)在沂蒙山區(qū)東南部,煎餅自然是家鄉(xiāng)最常見的一種主食,直到現(xiàn)在煎餅仍然是我最喜歡的。在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坐在鏊子旁邊烙煎餅的情景。
說起煎餅就不得不說下地瓜干子。小時候,每家每戶家里存放最多的糧食就是地瓜干子了。在堂屋內(nèi)上方大梁搭上幾顆(音kuo,當?shù)胤窖,?shù)量詞,“根”的意思)棒(方言,能做梁的木材),將高粱秸稈像席子一樣鋪平,兩頭用秸稈堵住,就可以將地瓜干子吊上去存放了。用的時候,大人通過梯子爬上吊鋪裝到籃子里再放下來。
那時候,各個生產(chǎn)隊里種的最多的就是地瓜了,究其原因,是地瓜產(chǎn)量高,相對耐成活,曬成瓜干便于儲存,烙成煎餅?zāi)惋柫T了。改革開放之前,就連地瓜干子也不夠吃。而像小麥產(chǎn)量低的更是可憐,大米在丘陵遍布的我的家鄉(xiāng)更是稀罕物。
地瓜分春地瓜和秋地瓜(也叫麥茬地瓜)。春地瓜種的早,收的也早,就是為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還能不至于餓肚子。麥茬地瓜收的晚,在下霜前后收。
且不說扶地瓜溝,秧地瓜有多累,天旱的時候還要人工挑水澆秧苗。就單說曬地瓜干吧,地瓜一分到各家各戶,大人小孩就忙開了。大人用軋(音zha)軋地瓜,后來先進點了,就一個一個的用推子(一種切地瓜的器具)推,到后來還有一種半自動的搖軋。隨著大人手的來回推拉或旋轉(zhuǎn),地瓜就像紙片一樣唰唰的掉進筐子里或地上,下邊就該小孩子們勞動了。大人把濕地瓜干撒到地里或其他較為平整且能被太陽曬著的地方,小孩一片一片的撥弄開,不能讓濕瓜干壓落(疊在一起)。
如果天氣好,無風(fēng)無雨,濕瓜干二三天就干爽了,大人小孩再把曬好的地瓜干拾起來,一片一片拾進提籃(用洋槐樹條子或竹子編織,農(nóng)村盛東西的器物),裝上小推車推回家。曬瓜干最怕天公不作美,夜里大人們往往睡一會就起來看看天。如果有烏云或小雨星,全家就忙開了。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挑起提籃,拿著袋子,喊起睡眼朦朧的孩子,大街小巷,罩子燈(四面玻璃,一面可開啟,先進點的是那種整體罩子的,圓的)一閃一閃的,家家戶戶往地里趕。現(xiàn)在看來,那遍野的晃動著的燈籠也是一種風(fēng)景,煞是壯觀。
倉促收起來的地瓜干還沒干,軟軟的;丶液螅笕司桶鸭依锬芊诺牡胤蕉紥吒蓛,再一片一片擺起來晾著,等天晴了再拿出去曬干。若是碰上連陰天,就更遭罪了。大人們無奈的.在墻上掛起麻繩,將半干不濕的瓜干切上口子,掛起來涼。有時連著幾天不晴天,濕瓜干就會從中間開始爛起來,逐漸發(fā)粘,當?shù)亟小疤市摹保ㄒ獱的意思)了,這時也是大人最煩心與擔(dān)憂的。因為只有地瓜干都收起來了,全家一年的口糧才有可能有保證。
地瓜干煎餅棕褐色,表面粗粗的,甜甜的,每頓飯得吃二個,以填飽肚子為目的,自然比不得那些細糧。不像現(xiàn)在有玉米的,小麥的,豆子的,以及各種五谷雜糧的煎餅,卻成了城里人送禮的最佳饋贈了。
我從小就立志一定要好好上學(xué),好好讀書,將來要當個公家人,吃國庫糧,吃白面饅頭,大米干飯。直到86年我考上中專,我終于可以吃上白面饅頭和米飯了。然而,煎餅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最愛。
那時農(nóng)村孩子們最大的愿望就是跳出農(nóng)村去,到外面工作,掙工資,吃白面饅頭,找個吃國庫糧的媳婦,不再吃地瓜干子煎餅。這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考上大學(xué);一個是去當兵,當然當兵后提不了干或轉(zhuǎn)不了志愿兵復(fù)員后,回到農(nóng)村還是得與地瓜干打交道。
我是我們村到縣一中上學(xué)最早的兩個人之一,也是我們村最早考上學(xué)的四個大中專生。村里人非常羨慕,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看人家孩子多有出息,這回不用再吃地瓜干子了。這時,我父母臉上會流露出驕傲與自豪的表情。說這話的人流露出的不只是羨慕,還有對自己孩子的期望與無奈。
上縣城上學(xué)后,住校,一個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帶一個星期的干糧,煎餅用包袱一包,一罐頭瓶子或鋁制飯盒的咸菜,用一根棍子挑著書包與干糧,走二個多小時才能到學(xué)校,剛好夠一個星期吃的。冬天還好,天氣熱了,煎餅也容易長霉,用手擦擦照樣吃;鋁制的飯盒經(jīng)常會被過咸的咸菜腐蝕出一個個小洞,再用鋁絲補上。學(xué)習(xí)緊張的時候就二個星期回家一次,中間父親或弟弟就會給我送干糧與咸菜,偶爾會帶一、二塊錢去。
地瓜干子讓我又愛又煩。愛的是它能填飽肚子,讓我不餓;煩的是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真吃夠了。特別是到縣一中上學(xué)后,看到同班吃國庫糧的同學(xué)天天饅頭、米飯、油條、稀飯,羨慕的要命,也饞的很!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逢年過節(jié)或是跟著大人走親戚,起碼就能吃頓面食,最過癮的就是水餃或是豬肉大饅頭了。吃了后還不忘去大街上找小伙伴們炫耀一番:今天上午俺吃好飯了,還不忘記吧嗒吧嗒嘴回味一下。這時小同伴們臉上會露出羨慕的眼神,用舌頭舔下嘴唇說:俺媽媽說了,過幾天要帶我走姥娘家。
電還沒普及的時候,烙煎餅就得先推磨(將糧食磨碎的一種石頭做的上下二塊厚石板),推磨更是個難受的活。下午大人就會將地瓜干子掰碎泡在大盆里面,到晚上二三點鐘就可以磨了。泡地瓜干的水也不能扔掉,那是給豬泡食的最好的調(diào)料了,那時在生產(chǎn)隊里,家家會養(yǎng)一頭豬,以貼補家用。養(yǎng)得好的,一年也就長二百來斤,不像現(xiàn)在,幾個月就出欄了。
父母邊推磨邊用勺子往磨眼里放泡好的瓜干,睡熟中的孩子會被大人叫起來幫忙推磨。孩子們一人一根磨棍,圍著磨臺一圈一圈的轉(zhuǎn),單調(diào)又機械地重復(fù)著。個子不高,磨棍差不多到了脖子處,二只小手得抬起來好好抓住磨棍才行。轉(zhuǎn)著轉(zhuǎn)著,本來就沒睡醒的孩子就在轉(zhuǎn)圈的時候睡著了,推磨的繩子就會沾到磨膛里出來的糊子。這時自然免不了大人的一頓訓(xùn)斥:好好推,推完再去睡!
天亮醒來,母親身旁的蓋頂(當?shù)赜靡苑艝|西的用高粱穗桿制作的大小不一,圓板似的器物)上摞的煎餅已經(jīng)很厚了。烙完煎餅父母還要到生產(chǎn)隊里去上地(干活的意思,由隊長分派到各地塊里去)掙工分。
煎餅最好吃的時候是剛從鏊子上揭下來的時候,母親往往給卷一個遞過來,又香又脆,什么咸菜不就也很好吃。有時,會切些菜葉,攤到煎餅上,放點油、鹽,烙熟了卷起來,一段一段的切好,我們叫它“沓煎餅”,可香可好吃啦。那滋味不亞于現(xiàn)在買的煎餅果子,當然,內(nèi)容物是與現(xiàn)在不可比的。
小時候,我們村里大部分人家都很窮,家里的白面、大米是極其稀罕的。家里來親戚了或者有什么大事請同村的本家?guī)兔α,就包一頓餃子吃。等水餃快下鍋了,小孩就被攆出去了,等親戚或客人吃的差不多了,孩子才被允許回來,其實根本就沒走遠,就在大門外眼巴巴的看著餃子出鍋呢。這時候,光吃餃子是不夠的,兩個餃子往煎餅里一放,卷起來就吃。舍不得吃呀,吃兩口煎餅,將餃子往后拉拉,一個煎餅吃完了,還能剩下幾乎完整的一個餃子,這時,一大口吃下去,別提多美了。
后來考到濟南城里讀書了。到校后第一次領(lǐng)到學(xué)校發(fā)的飯票與菜票,第一次像城里人一樣拿個小飯盆去食堂排隊打飯,心里別提有多美了!我終于可以不再用天天吃地瓜干子煎餅了。
時光如梭,現(xiàn)在不知不覺已過了不惑之年,天天吃豬肉大饅頭的愿望也早已實現(xiàn),可吃煎餅的滋味始終像一首動聽的歌謠在我腦際縈繞。就像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一樣,一旦離開太久了,就又常常想回去。就像孩子永遠離不開父母一樣,時常會憶起母親在鏊子旁烙煎餅的身影。
煎餅將我養(yǎng)大,它陪我度過了艱辛而快樂的童年,它伴著我走過了我的中學(xué)時代。是煎餅教會了我不懈的努力,是煎餅教會了我去為了一個目標而奮斗,是煎餅教會了我不斷進取,是煎餅讓我養(yǎng)成了節(jié)儉過日子的習(xí)慣。
我喜歡煎餅!
【我喜歡煎餅散文】相關(guān)文章:
煎餅散文09-12
外婆的煎餅散文04-14
烙煎餅的大姐散文04-16
煎餅大媽的情感散文01-04
煎餅卷大蔥散文07-15
散文:煎餅娃的簡單幸福12-04
薺菜煎餅的散文隨筆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