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與三七分水心情日記
我從杜村鄉(xiāng)龍華村的圣泉寺回來,有個問題一直在心中糾結,難以釋懷。我很納悶,小小的山疙瘩間,那座被稱之為龜山的溶洞旁,幾萬年前噴發(fā)的火山,使得整個山巒的巖石焚燒成熔巖的地方。只要我一想到它,心中就是一陣震撼,并在心中纏繞不休,而令我魂牽夢繞。
從那溶洞中流出的泉水,匯聚成潺潺流動的小溪,被當地人民,在小小的石臼中,開鑿出兩道流向不同的石槽,于是,便成為一個經久實用的水治。三七分水,便成為當地人民恒久使用的法則。我知道,小小的石槽中,有太多先人生活的遺留,它是一個符號,一個圖騰,被人們頂禮膜拜。如此種種,引發(fā)我想一探究竟的沖動。
順著一股汩汩流動的'山溪,我們逆流而上。沿著它穿過兩旁夾持的青山和山中秀美逶迤的翠竹,這山泉跌宕歡歌,一路輕盈,穿過叢林,穿過山巖,穿過竹籬人家,穿過平疇廣袤的土地,來到刻有圣泉的溶洞旁,這泉水從山體的熔巖中不斷地涌動而出,溶洞前不大的石潭中始終注滿清澈的山泉,通透的水中長滿青青艾草。而這山泉從決口處,就這樣不舍晝夜,任久旱未雨,這樣一流就流過了千年,流過歷朝歷代的更替。
南宋時期,九華山著名詩僧希坦借拜師訪友之名前來造訪,他寫道:
踏破蒼苔徑,幽居在嶺巔。
亭臺清映月;松竹淡籠煙。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禪。
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龜泉。
這是怎樣的白龜泉?難道也正像元末明初的九華詩人陳巖在另一首詩中寫到:
白云起處著招提,一領嵯峨眾嶺低。
多少山間好風景,人來先看蔣公題。
蔣公又是什么人呢?據記載:蔣公是元朝時期的青陽縣令,他來到這里是尋覓幽靜,還是來拜訪一方土地?使得這股從白龜嘴中吐納出來的泉水,萬古長流,惠澤一方。而這股泉水無論是炎炎盛夏,還是久旱未雨的季節(jié),仍是這樣平平仄仄地流淌。
擁有一股千年不枯的泉水,實在幸運,也被人們嘖嘖稱奇。
于是,當地民眾,也就像叩拜神靈一般的祭拜它,稱它為“圣泉”,為他立牌坊、建寺廟,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這圣泉吸引了他,于是特賜匾額“圣泉”被人們恭敬地刻在巖石上。
這里的人民也實在有福,有了千古不腐,萬年不竭的圣泉,怎么沒有富饒豐足的家園。這條被人們稱為“圣”一般的泉水,怎么不被當地人所珍愛,想獨有?在那些封建王朝財主獨霸田地的時代,這條泉水自然也就成了土豪劣紳之間相互紛爭的焦點,于是便引發(fā)了三七分水的趣事。
沿小溪一路跌宕,穿過嶺巔一塊平疇的田地,來到分水嶺前,嶺下就是杜村鄉(xiāng)的龍華村和廟前鎮(zhèn)的玉屏村。這里有良田數百畝。乾隆年間,兩地村民為了得到更多的水源,經常矛盾糾紛不斷,為了爭奪用水權而經常大打出手,甚至發(fā)生聚眾械斗的現象。據當地村民口述:尤其是大旱之年,當地民眾糾紛更是愈演愈烈,此事驚動當時縣長老爺,他們用轎子將縣長抬上分水嶺,論斷公案。縣長大人根據兩邊田畝多少,令石匠制作水治,施行三七分水的制度。
這只不大的水治,用一個整體的石質材料所開鑿出兩條寬度不等的石槽,中間是一個船型的尖端,置于水治中央,水經過它自然分離出兩條流量不等的溝渠,而流向各自的田間地頭。除非將整個石槽炸壞,否則,流水量始終無法改變。
站在分水嶺頭放眼望去,經過石槽三七分水后的溝渠,清涼的泉水,卻是不息地流淌,流向山腳下兩邊廣袤的田野,和田野中青青的禾苗。而水治被當地人所遵守、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這件用整體石質制作而成的分水治,取材構造簡單,卻設計巧妙,其本身就是一個精美的藝術品;而三七分水的制度,實在是一個聰明而睿智的抉擇。令人暢想,感嘆不已。
【圣泉與三七分水心情日記】相關文章:
幸福之泉心情日記01-20
圣泉寺游記散文06-27
圣泉宴的詩歌鑒賞02-22
圣泉宴 王勃10-13
王勃《圣泉宴》08-31
王勃圣泉宴11-06
湯山圣泉作文04-20
觀察日記:我的三七05-10
圣泉宴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