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由文本入手理讀詩歌內容。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學習分析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使學生學會理解背誦詩詞,嘗試閱讀課外詩詞。
2、通過講解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文本,探究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詩歌審美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通過學習分析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使學生學會理解背誦詩詞,嘗試閱讀課外詩詞,培養(yǎng)學生走進詩歌文本,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教學方法:講授法、練習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考情播報:
1、導入語:同學們,老師認為詩歌是情感的音樂,心靈的舞蹈。詩歌帶著感發(fā)的力量喚起人內心深處的許多美好的情感!從民族的情感來說,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與象征。如果說中國文化象遼闊的河流,那么詩歌就是河流中最美麗的浪花,如果說中國文化是閃耀的星辰,那么中國的詩歌無疑就是最迷人的月華。時間與空間可以使我們分割,但是情感與文化卻使我們相聚相依!
2、考情播報:高考詩歌鑒賞題發(fā)展到如今基本上已經定型化,不外是考查形象(或意境)分析、技巧分析、主旨分析、煉字煉句等。課下老師對2013年17套高考題進行了分析,17套題中的詩詞鑒賞考查的均為唐宋詩詞,其中有7首詞,10首詩。新課改之后,各地的試題逐漸淡化技巧考查,側重于理解詩歌內容的考查。高考考綱要求背誦的64篇古詩文中,律詩絕句有19首,詞曲11首。河北的詩歌鑒賞題由原來的8分升到了11分,所以詩歌鑒賞題不容我們小覷。
二、高考再現
2013年新課標I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鵲橋仙 陸游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②。鏡湖③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注】①這三句是追憶當年軍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種棋戲。 ②占斷:占盡。蘋洲煙雨:指長滿蘋草、煙雨空濛的風光。③鏡湖:即鑒湖,在今浙江紹興。唐天寶初,賀知章請求回家鄉(xiāng)會稽當道士,玄宗詔賜他鏡湖一角。
8.上闋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它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5分)
標準答案:
①那些整天酣飲的酒徒一個個都受賞封侯,而自己只能做個閑散的江邊漁翁(2分)。
②表達了對自己壯志未酬而只能隱居的無奈與牢騷。(3分)
細則:①“酒徒一半取封侯”和“獨去作江邊漁父”這兩句分開給分,每一句1分,共2分。
“酒徒一半取封侯”:答出“無用之人被任用”之類的意思即可,如譯為“酒徒/酒囊飯袋/廢物/庸才封了侯/做了官/被任用”給1分。
“獨去作江邊漁父”:答出“人才被冷落”之類的意思即可,如譯為“自己/人才/賢才去江邊做了漁翁/受冷落/不被重用”等,給1分。
②“壯志未酬”與“無奈”、“牢騷”,答出一處即可,給3分。
答出“壯志未酬”或與之相近意思,可答成“懷才不遇/抑郁不得志/不被重用”等;蛘叽鸪觥盁o奈牢騷”或與之相近的意思,可答成“憤懣”“憤慨”“對……不滿”等。
9、詞的結尾借用了賀知章的故事,這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
標準答案:①用來含蓄地表現對統治者不屑以及憤慨不平。(3分)
②皇帝既置我于閑散,鏡湖風月原本就屬于閑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賜呢?再說,天地之大,何處容不下我一個閑散之人,誰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賜。3分)
細則:①答出“用來表達不屑/不在乎/不稀罕”或“憤慨”“悲憤”“對……不滿”等意思,給3分②答出“不必/何必賜予”及相關的意思即可。
小結:分析當前詩歌鑒賞的重要位置,以及當前高考側重于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的趨式。
三、技巧初探:
1、用“林黛玉評詩”,引出“起承轉合”一詞:
《紅樓夢》第48回,林黛玉教香菱學詩,說:“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2、知識講解:“起承轉合”是歷代詩文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總結出來的詩文結構方式之一,是詩文作者創(chuàng)作經驗的體現,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來的。
3、技巧初探:以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為例,分析起承轉合: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起句“枯藤老樹昏鴉”,是 “起”,詩人通過“枯藤”、“老樹”、“昏鴉”幾個意象,描寫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為“斷腸人”的活動營造了背景,是秋況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接著的“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兩句是“承”,詩人的視角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斷腸人”眼前讓人悲傷的景物。特別是詩人在描寫中,“小橋流水人家”一句表現的情感基調應該是溫馨的,正是這句溫馨的描寫,引發(fā)了“古道西風瘦馬”中的“斷腸人”的傷感。接著“夕陽西下”就“轉”,轉向詩人“秋思”主題的拱托,整體上的背景由昏暗轉到“夕陽”亮色,通過“夕陽西下”來暗示了“斷腸人”無家可歸處境,為后面的“斷腸人在天涯”設置了情感背景。所以,末句“斷腸人在天涯”,是“合”,是詩人傷感主題的集中表達。
技巧總結:所謂“起”,即開頭,一首詩的起句。“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層而展開,“轉”是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表明詩意的轉折變換!昂稀本褪窃娢牡慕Y尾,即收合結尾,使詩歌的結構完整,往往是針對上面描述的內容作“集中”(合)的表現。詩文中的“起承轉合”,也就是如何開頭,如何發(fā)展,如何承轉和如何收尾的結構問題。
律詩、絕句、詞、散曲、古體詩等大多遵循“起承轉合”的章法。律詩是以“聯”為單位,絕句是以“句”為單位、因詞、曲(包括古風)的長短句式的“自由體”,其“起承轉合”層次安排不能簡單的按句數劃分,可將句子和意思結合起來分析,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
總之,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不但表現出詩人的思維進程和情感的發(fā)展與變化過程,而且使詩歌的結構嚴謹,波瀾起伏,曲折有致。
四、美詩點評:
活動內容:選一首你最喜歡的詩(律詩、絕句、詞、散曲、古體詩即可),并根據你的理解標出起承轉合。
活動方式:將學生分成小組,每人選自己熟悉的詩詞,進行分析,理清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加強對詩詞的理解背誦。各小組選取發(fā)言人,進行展示。
五、典例剖析:
(一)、合作探究
師生共同討論:杜甫《登高》一詩的起承轉合,并理解背誦詩歌
1、首聯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開篇便以急風、高天、長嘯的猿聲,清渚、白沙、盤旋的飛鳥這六個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繪出了一幅蕭瑟、肅殺的三峽秋景圖,奠定了全詩低沉的基調。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落木”承首聯第一句的“風急天高”,為仰視所見;“長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視所得,無邊落木蕭蕭之聲與不盡長江滾滾之勢將秋意推向深廣,境界更為闊大、曠遠,從而使后面抒發(fā)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頷聯寫景轉而抒情,盡情抒發(fā)自己羈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臺的孤獨。
4、“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更在前句基礎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結于胸的不快,又似無可奈何沉重一嘆。一個艱難時世中老病孤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令人痛惜!全詩起于“悲”而終于“悲”,悲景著筆,悲情落句。
(二)技巧歸納: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的嚴謹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
(一)、注重“起”式, “起”定基調。
“起”句為一詩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統帥全詩、奠定基調,渲染氣氛、鋪墊意境的作用。
(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續(xù)。
“承”句與“起”句語意接近,關聯極為密切。它不是對“起”句簡單的重復,而是“起”句的延續(xù)、深化,兩句之間的意思可互為佐證!俺小辈粌H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對后面的“體物寫志”起鋪墊和蓄勢作用。
(三)、聚焦“轉”式, “轉”開生面。
“轉”是指結構上的轉折,往往體現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轉換。理解和鑒賞詩歌,抓住“轉”句是關鍵,能使我們盡快明了作者思路,進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詩歌的主旨。
(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
所謂“合”就是指詩詞的收束句。它既可渾圓章法,更是作者“感發(fā)意志”“體物寫情”的“詩眼”和“詞眼”所在。在結構上,“合”句(聯)常呼應開篇,圓合首尾。從內容上說,“合”句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的作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
(1)如:杜甫《登高》尾聯兩句,第一種是直接點題,于篇末或抒發(fā)感情,或議論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2)。如:2013年高考陸游的《鵲橋仙》結尾用典故含蓄作結。
第二種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現作者的感情、闡述的事理
最常見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語作結。這種方式蘊不盡之情于景物中,表達含蓄深婉,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頗能引起人的回味。
六、對點練習:
[2005年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從軍行七首(其二)(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問:“高高秋月照長城”與前三句寫法上有何不同?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前三句敘事抒情,后一句寫景。以景作結,寓情于景,創(chuàng)造意境,含蓄無限。
分析:詩人前三句都在敘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卻忽然宕開一筆,離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偉莽莽蒼蒼的長城之上,景象何其壯闊蒼涼!也許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才以“不盡盡之”。這奇絕的結句留給讀者無盡的聯想:是無邊的鄉(xiāng)愁,是殺敵立功的雄心,還是對于戰(zhàn)事的憂慮?難怪詩評家評價此句為“絕處生姿的一筆”,讓我們領教了有“七絕圣手”之稱的王昌齡的寫詩功力。
小結:古詩講究章法,就是講究詩序的先后,注重詩意的分合,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注重表達的邏輯順序。起承轉合四個部分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每一部分,又都關乎主旨,關乎作者的情感。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開古詩鑒賞之門的鑰匙。
七、課堂總結:
讓我們握緊起承轉合這把打開古詩鑒賞之門的鑰匙,走進詩歌吧,讓美麗的詩歌在我們心中流淌!
八、課下作業(yè):
2006年安徽卷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分析:從結構來看,“聚散匆匆”一句為全詞第二句,相當于絕句中的“承”句!俺小笔拙洹熬邸币(“同在京城”),啟下句“散”情,并進一步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兩個意象表現對友人的不舍與牽掛。
板書設計:
巧析起承轉合,走進詩歌文本
(一)、注重“起”式, “起”定基調 統帥全詩、奠定基調
渲染氣氛、鋪墊意境
(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續(xù) 承上啟下
鋪墊蓄勢
由物及人
(三)、聚焦“轉”式, “轉”開生面 由景及情
由事及理
(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 點明題旨,收束全詩 直接點題議論抒情
呼應開篇,圓合首尾 暗中寄托典故寫景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課內詩歌的解讀,使學生掌握古詩詞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進而理解詩歌大意,探究詩歌主旨。意在引導學生用課內所學,活用于課外。用課上歸納的答題技巧,指導學生閱讀課外詩歌鑒賞。
王曉永
[巧析起承轉合,理解詩歌內容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關文章:
10.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