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技巧(教學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4-24 編輯:互聯(lián)網 手機版

            在古希臘時代,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的核心是提問。1912年,美國的史蒂文斯(R. Stevens)對教師提問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她發(fā)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數量格外驚人--平均每天提問395次”(丹東尼奧)。我國的教育家十分重視啟發(fā)式教學。孔子的教學是“循循然善誘人”。葉圣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比绾握T導?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币龅竭@一點,教師“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良好的提問,在善于揣摩學生難于領會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主旨、脈絡和作者的用心,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fā)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下面我就來談一下課堂提問的技巧。

          一、課堂提問,重視作用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交流的平臺,是課堂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正確的運用課堂提問非常重要,首先課堂提問是檢測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老師可以測試學生的平時學習成績,這里既然說到成績,老師就要有選擇的對學生提問,從而起到督促學習的作用。學生在眾目睽睽下回答問題,能否回答正確被視為榮辱大事,在心理學上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進而起到督促作用。 

          其次,提問要“量”力而行。課堂提問難易程度要適當,不要一味的追求難題,難倒學生,這樣不但給學生的自尊心很大打擊,更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問題也不要過于簡單,過于簡單的問題低于學生的思維水平,不能進行積極的思維探討,所以老師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水平,只要“跳一下就能夠到果子”。 

        最后,課堂提問對于學生思維的啟迪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進一步掌握實物的本質,這樣不但有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寬度,更能加固了知識的掌握,有些學者指出“提問等于暗示”,老師提問的問題在文章中有這重要的作用,暗示學生對于這類問題要認真學習,在學習中要作為重點,這樣間接的暗示,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所以以提問為主的課堂教學,不但強化知識的信息傳輸,銜接新舊知識,更調控了課堂氣氛。  

        二、披文入情,調動思維。

        文章的題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華的凝聚。文學大家均重擬題,以期先聲奪人,語文教師也應抓住文題,披文入情,巧設疑問,既培養(yǎng)思維能力,又引起學生探究課文的欲望。例如我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同學們仔細分析題目:(1)說說這篇散文的寫作順序是什么?(2)寫作的主要內容是什么?(3)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這一連串的問題無不扣題而來,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又使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腦之事。問題一提出,頓時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群情振奮,學生發(fā)言踴躍,老師適當點撥,很快明確了答案:(1)寫作順序是空間順序;(2)寫作內容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3)寫作方法是對比。我們的分析和課文實際一樣嗎?一句問話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到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整個課堂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序而緊湊。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學生思維得到有力的訓練。

        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通過預習課文已知課文主人公并不是于勒,那么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目呢?這一問恰好抓住了學生“憤”、“悱”之機,很快把學生帶入老師所創(chuàng)造的思維情境之中,便于他們去主動地接受課堂上的信息,也便于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三、變直為曲,引人入勝。 

        為人貴直為文貴曲。語文教學也要避免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要讓學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樹上的果子。就課堂提問而言,要善于轉彎抹角、改頭換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向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捧,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边@看似矛盾的話,就是一個很“曲”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直問:為什么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無人關注過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沒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確切消息。)為什么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注定他必死無疑。)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實則精當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可見,通過直問,理清是非,曉暢易懂、達到“減頭緒、立主腦、脫窠臼”的目的。

            直題曲問,要獨辟蹊徑,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虛、艱澀隱晦。曲題直問,要平中見奇、簡潔明了,忌袋底抖盡、一覽無余。

        四、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接受狀況。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fā)揮。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所以對一些過于艱深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例如,教《故鄉(xiāng)》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lián)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斗得來的。)那么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yōu)橹畩^斗,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像這樣的提問,我們稱之為“深題淺問”。深題淺問,要化難為易、舉重若輕,忌膚淺粗糙、淺嘗輒止。

        五、 應重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币虼耍虒W中的課堂提問,重點應放在營造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開發(fā)智力和培養(yǎng)能力方面,把課堂真正變成啟迪學生思維的園地。通過提問,使得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索、自行發(fā)現(xiàn)和掌握知識,以開發(fā)學生思維,增強教學效果。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我們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愛蓮說》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蓮"的精神品質可以與社會上哪些人聯(lián)系起來呢?又如學習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詩句后,可以問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它還包含著什么耐人尋味的哲理?再如學習了《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中竺可楨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思維發(fā)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lián)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fā)展,有些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 創(chuàng)設情境,選擇角度。

        課堂提問的藝術僅體現(xiàn)在問題的價值及適度性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必須"恰當地提問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因此,教師應該研究學生的心理,把握提問的契機,創(chuàng)設提問的情境,選擇提問的角度,不斷變換提問的形式和方法,用提問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一個教師必須善于揣摩學生的心理,認真研究并把握"學情",適時提出問題,巧妙加以引導,因為提問的"火候"未到,學生難以出現(xiàn)積極反應;錯過了良機,也難以發(fā)揮提問的最佳效應。所以教者應該做到"相機誘導"。

          以《變色龍》為例,教師都清楚作者把諷刺揭露的矛頭直指當時沙俄黑暗反動統(tǒng)治。但怎樣使學生理解這一點呢?孤立的人物分析很難使學生理解這一點,而直接由教師指出又顯得勉強。為此,我在學生討論完人物性格特點后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依次提出:

          1、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討論,你認為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哪些?(善變)

          2、他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怎樣表現(xiàn)出來?(變得快--瞬息間對狗的態(tài)度變了五次;變得蠢--理由荒唐)

          3、他雖然"善變",但由哪一點始終未變?(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本性未變)

          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這位警官既不變又善變的呢?(將軍的權勢)

          通過以上步步深入的提問,逐步明白了小說諷刺的鋒芒并不僅僅是指向奧楚蔑洛夫這條"變色龍",而且還直指造成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根源----沙皇反動階級的黑暗統(tǒng)治。這四個問題的提出不僅使學生鞏固了學習的內容,而且使學生積極思考,呈階梯式地理解了小說的主題。

        七、采取不同的提問形式和方法。

          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目的而采取不同的提問形式和方法,也是值得每一個語文教師注意的。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我便從要求學生分析課題的短語結構入手,理清文章的基本結構并提出問題:"童年時代的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希望能引導學生迅速理清作者的基本思路和寫作意圖;在教《楊修之死》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曹操是忌才而殺楊修的話,那么為什么又重用楊修任主簿一職呢?"希望學生能認真探究,而并非一定要得出所謂的正確結論。教《驛路梨花》時,讓學生設想:能否將課文中的兩條線索分成兩個故事來寫?用明暗線將兩個故事揉合在一起寫,對表現(xiàn)主題有什么幫助?希望通過比較,能使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結構與主題的關系。 

          一位想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語文教師,應該象一位優(yōu)秀的節(jié)目主持人一樣,注意研究提問的藝術,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都充滿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學家贊科夫所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方法就能發(fā)揮高度的作用!敝灰覀兩朴诶谜n堂提問,講究藝術性,就一定能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傊,教學是一種藝術,提問也有自己的技巧。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學會書本上的知識,

         縱上所述,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成敗?梢哉f,沒有好的提問就不會有成功的教法,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追憶

        [語文教學中提問的技巧(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2.語文的教學論文

        3.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論文

        4.初中語文優(yōu)秀教學論文

        5.高中語文成語教學論文

        6.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7.初中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8.高中語文優(yōu)秀教學論文

        9.語文課教學論文

        10.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