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時間:2022-07-23 20:29:18 論文 我要投稿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

          【摘要】本文從高等農業院校在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進程中具有的傳統優勢和發展特色等方面以及從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角度,提出了農業高等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應成為智力支撐,力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農村建設,積極尋求科技成果與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發揮高等農業院校的資源優勢,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 新農村建設 高校職能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決定了高等農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特殊地位。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現有格局大多是1952年院系調整形成的,隨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其學科建設逐步向多科性、綜合性方面發展,但卻始終是以農業學科為依托,保持著農業學科的優勢與特色,因而在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進程中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傳統優勢。發展至今,高等農業院校的全國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省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農業學科為優勢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點和碩士點,以服務“三農”為優勢的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更是形成了其他高校無可比擬的優勢。

          幾十年來,高等農業教育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并在保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校潛力,發展函授、自考、干部培訓等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滿足了農村社會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人才的需求。近幾年來,高等農業院校針對學科門類較少、學科結構單一、分布較窄、布局不盡合理的現狀,加快了學科建設步伐,著力調整學科結構,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繼續發揚了農學學科優勢,促進了生物學、工學和管理學院等學科的較快發展,人文學科和理學的基礎學科有所起步。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和特點,高等農業教育的辦學方向和專業結構都在逐步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逐步擴大內涵,改變單科性封閉式的高等農業教育格局,建立以農為主的,融林、牧、漁、理、工、商及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多科性大學,關注農業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一方面在專業設置上進一步調整農業類專業數量,拓寬專業口徑,積極發展與農業相關的交叉學科專業;另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開設涉及生命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信息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發展與農業有關的加工、工商、金融、市場營銷和農村社會服務等專業。同時,積極調整農業教育發展的模式和途徑,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積極推行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等手段,高效、快捷地為農民或農業企業家提供信息服務和教育資源。此外,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培養在校大學生獻身農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鼓勵高等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拓寬人才通向農村的渠道。有專家提出,分三個層次進行農業方面的人力資源的培養和開發,第一個層次是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農業勞動者,第二個層次是培養數以萬計的農業專門人才,第三個層次是教育出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按照這樣的思路,高等農業院校作為高等農業教育的主體任重道遠。

          從農村發展的長遠角度看,要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普九教育是起點,高中階段教育是基礎,高等教育是關鍵。農村高級農業技術人才培養、農業中小企業主培養、農村基層干部培養、農業科技培訓機構師資培養等方面都不能離開高等農業教育。因此,高等農業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更應視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己任,通過各種途徑,使盡可能多的農民接受高等農業教育的輻射,推進新型農民培植工作。同時,應積極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為農村和鄉鎮培養大批高級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充分利用高等農業院校的資源優勢,將科技培訓、創業指導、技術服務、跟蹤扶持相互銜接,為新農村建設,為培養新型農民提供智力支撐。

          高等教育不僅肩負著保存、傳播知識的使命,更肩負著進行科學研究、創新知識的使命。高等農業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學研究的基礎,先進的科學研究設施,這是知識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必須的物質條件。借助現代化的試驗手段和比較充足的科研經費、圖書情報資源,通過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產生許多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等無形的新科學知識和研究論文、研究報告、專利產品等有形的科學知識產品。高等農業院校通過準確定位,充分利用人才和知識密集的優勢,把大量的科研成果、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各級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把這些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民的增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上的保障,提高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底氣”。 高等農業教育把自己取得的科研成果,通過各種形式傳播向社會,促進了創新的普及和應用,一方面使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也為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高等農業院校與社會之間的“雙向交流”日趨密切,一方面,高等農業院校將不斷地及時地了解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對自己的需求,進一步挖掘潛力,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面向社會提供有針對性的科技服務和高質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社會也將不斷地及時地向高等農業院校反映生產實際需要,并通過多種聯合形式向學校提供辦學的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的援助及科技成果轉讓的補償。據統計,每年有近80%以上的農業科研成果出自各高等農業院校。這為高等農業教育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孵化基地奠定了基礎。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技術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為45%,僅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現有的農業科研成果、推廣體系、農民擁有的知識及技術已經很難支撐現代農業對科技的需求。因此,高等農業院校要堅持產學研有機結合,把農業、農村、農民遇到的難題,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縮短農業科技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周期,

          強化科技和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加快農業科技入戶工作。一個地方要發展經濟,必須要找準產業,依托產業,走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之路。產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有科技作為支撐,要讓科技成為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成為強村富民的強大動力。一些地方和部門為此推出了不少推進科技助農的新舉措,為農民提供了實用技術,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也為新農村建設找到一個有效切入點和著力點。越來越多的高等農業院校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辦學方向,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進農村,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探索農民致富的新方式。

          我國的農業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的改革與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教育體系。這是一個以高等農業教育為龍頭,以農業職業教育為主體,縱橫交錯,互相補充的農業教育體系。在這個農業教育體系框架中,高等農業教育處于該系統的頂層,對整個農業教育的發展起著龍頭牽引和帶動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于農業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發揮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資源優勢,明確定位,找準重點,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呂淼.三農問題與高等農業教育[J].高等農業教育,20xx.(31).

          [2] 楊彩霞.關于加強農民信息教育的幾點思考[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xx,(1).

          [3] 周清明,建設節約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6)1-5.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2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1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建設性的作用,保障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穩定進行

          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覺悟,為他們增強自身技能和本領提供精神保證和智力支持。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朝陽產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是農村發展經濟、農民增產、增收,生活總體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徑。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物質水平和生活質量,更為農民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服務,豐富了農民的精神世界。

          1.2新農村文化建設對推動農村鄉風文明舉足輕重

          鄉風文明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求農民要有與時俱進的科學知識、文化修養、行為規范、道德思想等。新農村文化建設為鄉風文明提供了一個優雅舒適的文化生長環境,有利于農民轉變農村人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各種承載著優秀文化精髓的文藝活動熏陶了民眾,使他們團結友愛、誠信互助、勤儉持家;純化了鄉風,使鄉風朝著和諧、健康的方向前進。

          1.3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途徑

          新型的農民應具備有文化、有紀律、懂技術,能經營等條件,這是提升農民整體素質的必經之路。同樣,培養新型的農民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一定程度上,農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其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培養新型的農民旨在培養農民用雙手去創造美和幸福,其文化素質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民是否順利創造新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因此,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利于培育新型的高素質農民,相應地,新型的農民為打造新農村文化風貌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化下鄉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策略

          2.1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

          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應該是一種靈活多變且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形式,它以物質或精神的方式制約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觀念,潛移默化地將文化精髓烙進人們的內心深處,并使農民將這種文化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但由于一部分農村的文化水平始終處于滯后并止步不前的境地,農民只能在村中原有的文化風俗中重復著古板的形式,沒有接受新文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文化下鄉為農村陳舊的文化內涵諸如新鮮的血液,但單純的文化下鄉并不能徹底改變農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現象,這還要求農村的文化部門針對本村文化的特征,對原文化進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式的改進,引進新鮮的文化信息與文化生活方式,讓文化留鄉。文化下鄉移風易俗目的的實現,有利于農村文藝人才的培養,文化留鄉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加強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興建,針對文化留鄉舉辦一定的文化活動,鼓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中來,激發農民對鄉土文化的熱愛,根據農民的文化需求使先進文化扎根于農村,服務于農民。

          2.2促進農村題材文學的創作

          新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文化下鄉的推動,加強農村文學作品的創作是文化下鄉的一種有效形式,同時也是宣傳農村文化,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大部分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旨在傳播和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時代精神,將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進程逐一展露,這些文學作品往往傳遞一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旨在反映農民的愿望,并積極化解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矛盾,旗幟鮮明的反對和批判農村中的歪風邪氣,對純正鄉風、建立良好的農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強對農村文學體裁內容的轉換和控制,多多提供有利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應多創作反映農村開拓進取、發展繁榮的文學作品。從文學作品反映的主題來看,要多創作反映人性美、人情美等真善美俱全的作品,“三農”主題的文學作品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推動農村環境文學創作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此來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2.3注重民族風俗與文化多元化相結合

          農民群眾精神需求的滿足,不僅要靠各地域民族風俗文化,同樣也需要多種多樣“下鄉”的新型文化,二者雙管齊下,方能達到農民對文化的需求。作為民族的美學紀念碑的文學藝術,它形象地傳遞了特定民族和時代的文學、文化精神,它是個人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具有豐富實踐性及理性思考價值的文學藝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覆蓋性較廣的文化潮流,它憑借自身獨具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特征社會文對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新農村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更要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發展繁榮的局面。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多元文化形式包裹民族風俗,。攜手共進的文化發展原則,盡力在文化建設中展現自身獨有的特色文化與精神風貌,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對文化發展戰略進行改進。農村文學題材的創作,更要注重民族風俗與文化多元化相結合的文化發展方式,努力承擔時代和歷史賦予的文化建設使命,為新農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3

          摘要:循環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農村建設中提倡循環經濟理念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具體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加強管理體制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節約農業;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倡導循環經濟理念;創新農村管理形式,建設綠色環保新農村;增加財政投入,為循環經濟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關鍵詞:新農村;循環經濟;模式

          新農村建設是我國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循環經濟具有重要地位。循環經濟基于以往粗放式的經濟模式提出,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新農村建設中倡導循環經濟意在提倡農民轉變以往粗放浪費的農業生產方式,幫助農民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倡導農民的循環經濟意識,建設節約農業,綠色農業,實現農村經濟新的發展。

          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加強管理體制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循環經濟模式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政策上保障循環經濟的發展。首先,在政策法規制定之前,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農村基本情況進行充分調研,了解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情況以及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源。深入農村實踐,了解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并同當地農民進行積極溝通,了解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了解這些基本情況后,會形成一份初步的診斷報告。其次,在了解農村地區基本情況后,召集相關專家對基本情況進行研討分析,結合循環經濟的特征及所調研地區的基本情況診斷報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形成評估報告。最后,由政府召開會議討論,形成法律議案,提交人大討論通過。在制定政策法規時要注意結合實際情況,政策法規制定后可以先選取部分地區作為試點,不要大規模一次性使用。通過選取試點進行觀測,檢查所指定的政策法規是否可以有效解決現有問題以及是否會帶來新的問題。另外,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發展循環經濟還應該加強管理體制建設和改革,將新農村的循環經濟建設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人員。首先,在實行新農村建設之前,應召開領導機關內部會議,討論決定新農村循環經濟建設的相關事宜,并選定某個部門或者從各個部門抽調專業人員組成臨時建設小組,落實建設具體事宜,分配任務,承擔責任。其次,在具體責任明確后就應該開始具體的建設工作。在具體建設過程中要明確個人責任,將每項工作都落實到人,實行具體負責制,以防出現有了問題找不到負責人員,出了問題無人負責的窘境。另外,在選擇負責人員之前要注意所選用人員的專業性以及基層經驗的豐富性。由于在農村中建設循環經濟是一項新興工程,經驗較少,相對困難,所以在人員選用上要注意保證其專業性。并且還要選用一部分農村基層工作經驗比較豐富的人員,這樣更便于開展工作,同農民實現有效溝通,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建設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煩。

          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節約農業

          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注重在現有農業布局的基礎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節約農業,實現農業的新發展。首先,在農業發展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擺正發展態度,轉變以往粗放、浪費的農業發展方式,逐步實現農業的精細化發展。其次,轉變農業生產布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大力提倡噴灌、滴灌等灌溉方式,轉變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其核心在于實現農民的聯合經營,合作經營。大水漫灌的方式主要是目前的土地經營方式所致,每戶農民都擁有小塊土地,相互之間沒有合作,噴灌、滴灌缺乏市場。在節水農業的理念下應倡導農民合作經營,通過合理的機制鼓勵農民合作經營,發展節水農業。最后,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發展新型農業,典型的新型農業方式如“;~塘”等。在現代科技發展快速的情況下,各地應積極探索利用科學技術幫助農民建立新型農業生產方式,促使農業精細化、節約化發展,幫助農民實現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倡導循環經濟理念

          建設新農村循環經濟離不開農民自身的自覺性,所以在建設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倡導循環經濟理念,使農民能夠樹立循環經濟的意識,在農業生產中踐行循環經濟的理念。首先,國家可以通過科技下鄉等方式在農村進行循環經濟基礎培訓,并在培訓過程中貫徹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理念,讓農民從感性上了解循環經濟,認識生態農業。但在進行培訓的時候要注意考慮農民的文化程度,在培訓中選擇農民容易理解、可以接受的方式,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而不過多地使用太過專業化、理論化的語言,這容易使農民感到枯燥,無法理解,最終喪失興趣。其次,國家可以安排專業人員到農村為農民普及循環農業的知識,帶領農民進行循環農業的具體建設工作,幫助農民進行循環農業改造,轉變農村粗放式的經濟。另外,在新農村建設中還要注意提高農民的主人翁意識,讓農民對新農村的建設樹立責任感。在建設中敢于同破壞農村環境,阻礙新農村建設的行為進行斗爭,自覺負起監督者的角色。

          四、創新農村管理形式,建設綠色環保新農村

          建設循環經濟還應結合不同農村地區的發展特色,因地制宜,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案。例如,一些農村地區依山靠水,這樣就可以利用自然條件,發展農家樂等生態農業形式。在我國南方地區,很多農村都在景區周圍,隨著景區被開發,這些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就愈發明顯。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周邊農村可以借此優勢發展旅游農業,如建立生態園,在園內種植一些花卉或者水果,為游客提供觀光、采摘機會。但在種植過程中要注意采用生態環保的管理方式,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肥農藥。同時,生態園還可以提供住宿、餐飲等一條龍服務,讓來生態園觀光采摘的游客可以就近在生態園內解決吃飯和住宿問題,并利用他們自己采摘的食物作為原料進行制作,讓他們體會到更多樂趣。通過這種農家樂的形式,將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不僅有助于發展循環農業,而且能夠更大幅度地幫助農民實現增收。

          五、增加農村財政投入,提供循環經濟資金支持

          循環經濟需要技術支持,所以在新農村循環經濟建設中要保證有充足的財政支持。首先,國家要將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列入年度預算,在政府預算中列支新農村建設資金,保證資金的可持續性。在財政預算內列支新農建設資金應建立在對農村現狀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了解目前農村建設資金的短缺之處以及未來應該著重發展的方向。這樣在資金預算時就可以做出準確的預算,也可以較為詳細地列出所需資金的方向,使得財政預算更加科學和合理。另外,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支持還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拓寬新農村建設資金籌資渠道。例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農村信用社管理,為農民進行貸款提供更多便利的條件和渠道,保障農民的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六、結語

          循環經濟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循環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理念問題還要解決技術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多方面的探索、配合與努力,這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在新農村循環經濟建設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和耐力,不斷探索,不斷試驗,總結失敗經驗,探索成功模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將新農村循環經濟建設統一到國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大陣營中來,實現農村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樹紅,閆希輝,張好治.新農村建設中循環經濟模式初探[J].經濟問題探索,2015(6):27-28.

          [2]趙惠.基于循環經濟的新農村發展模式探析[J].中州學刊,2014(11):48-50.

          [3]任平,曾永明.循環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理和影響方式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5(1):29-30.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4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面臨著巨大的差異,其具體的主體性也得不到明確的保障,這就直接導致了很多時候我國的信貸需求變得比較多元性。因此,也就在客觀市場上形成了一種開放、競爭的金融市場。但是,這種金融資本的不斷發展,客觀上就更需要與農村地區的這種資金服務體系的多元化相靠接,以此來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也是未來農村地區發展的趨勢。

          (一)健全農村地區小額信貸的監管體系和法律制度

          當前,在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環節中,除了最基本的農村小額信貸金融機構,諸如農村信用等金融機構外,大部分的金融信貸機構都沒有清除的市場定位,沒有適用于農村地區的法律法規。即使在很多正規的金融機構中,農村地區的很多很多金融信貸機構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約束。因此,針對農村地區的金融信貸機構,應該對此出臺一些相應地政策,對農村地區的很多非金融小額信貸機構予以一定的法律界定,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一種平臺和基礎。包括其具體的監管體系建構上,也應該針對此建立一個監管框架,并在此之下建立一種差異化的監管體系,以此來具體明晰不同主體的責任,從而確定相應的監管標準。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很多非政府性的金融信貸機構,在其實際的監管體系之下,對其不定期地進行一些信息公布,以此來指導這種金融信貸機構的風險監管體系。最終,確定好這種監管主體的職責,強化其實際的監督實效性。

          (二)政策制度上應提供盈利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在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發展道路中,應該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金融發展情況,對一些非政府性的金融機構的信貸政策予以清晰地說明,特別是這種風險性和考量性的監管體系的建立,這種小額的信貸機構其實在具體的市場金融體系發展中,只允許進行貸款業務。而這些小額的信貸機構只是根據自身的實際金融資金情況進行適當的貸款業務,并沒有一定的損失,獲利空間都較小。而且,這些小額貸款機構都必須在內部監管和奉獻制度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標準,據此而制定適當的金融發展規則,從而使得這些業務經營在其具體的信貸融資渠道建設方面發生著一種資本的回報,最終促使其發展成為農村地區的社區銀行。也就是說,必須要加大這種市場化金融改革,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放開著中限制性的管理措施,以此來建立起一種貸款機制。

          (三)建立小額信貸的市場機制,鼓勵形式多樣的金融機構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對農村金融機構進一步放寬其市場準入度,特別是在農村小額信貸的主體建設方面應該進行多種方式的開拓和建立,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新金融資本的進入。而且,還要積極倡導建立一種農村地區的信用社合作組織,對一些業務相對較為簡單、成本相對較為低廉等金融組織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積極開展相關方面的信貸業務,從而對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經濟發展提供一種充足的動力。而且,還應積極與一些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在農村地區建立一種小額的信貸金融機構,以此來為農戶更方便地開展各種小額信貸業務建立起一個多元化的小額信貸市場體系。

          (四)推動小額信貸金融創新,提升金融風險管控能力

          首先,是在農村地區的小額信貸業務類型上,特別是積極探索這種小額信貸的金融業務產品上,應該在其具體的金融資本鏈條上下大力氣,在小額信貸的金融模式上進行創新和發展,其具體的金融產品包括互保基金、金融貿易等。在一些小額信貸產品的創新上,諸如可以根據當地農村實際的農業發展現狀,比如對林權進行抵押,對農戶的經營權進行抵押等等,都可以作為這種小額信貸產品的創新和發展,特別是在有效控制信貸風險的機制下,如何對提升農戶的信貸可得性方面加把勁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這種小額信貸的抵押擔保制度,在農村地區可以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房屋產權、林權、土地承包權等實際性有收益的產品來作為抵押物,并以相關的法律規章形式來對其予以明確的說明。此外,還要完善農村小額信貸信用擔保體系,由農村地區的一級政府部門專門設立擔保機構,針對農村地區的一些小額貸款擔保難的農戶來解決此類問題。是故,這種信用擔保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前提必須保證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否則這種信用擔保措施也就很難實施到位。再次,針對這種小額信貸的風險管理機制,還應該在農村地區積極建立一種征信制度,從而更好地構建起一種小額信貸評價機制,以此來進一步改善農村地區的信用環境。其實,建立這種信用體系就是為了在這種財政保障機制上建立一種安全的金融體系。

          參考文獻:

         。1]杜曉山.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嘗試[J].中國農村經濟,20xx,(8).

         。2]何廣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制度績效、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20xx,(11).

         。3]李輝.實現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5).

         。4]熊德平.農村小額信貸 : 模式、經驗與啟示 [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xx(3).

         。5]朱國陵.南京地區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與思考 [J]. 經濟與金融 ,20xx(3).

         。6]臧景范 . 中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小額信貸的實踐與發展 [J]. 中國金融 ,20xx(8).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5

          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ㄒ唬┺r業經濟管理人員加強重視自身的管理職責

          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管理,在管理上,管理人員應重視農業的經濟發展,重視農業經濟的管理工作,明確自身管理職責與任務,采用規范的方式實施管理工作。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到來,當地政府應清晰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的重要性,明確農業經濟管理的價值,對當地的農業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才可上崗,并對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教育,讓管理人員清晰的認識到農業經濟所帶來的影響與重要性,使管理人員能夠重視自己的管理工作,明白自身的職責。

         。ǘ┲贫ㄞr業經濟管理制度

          任何一項管理都需要有一套明確而嚴格的制度才能將其管理妥善,沒有了制度其管理就像一盤散沙,沒有任何管理順序與約束,其管理目的也較難達到。因此,當新農村建設逐漸開始建設后,合理的管理制度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與指標,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渠道。為了使加快新農村的發展,農業的經濟管理工作需要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首先,農業經濟的管理制度要隨著時代進行創新與改革,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跟隨新農村時代改變管理方針,制定一個符合時代和與當地發展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在制定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過程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變,第一是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向,融入經濟結構轉變農業傳統結構,讓農業進入更快速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此促進農村的整體經濟發展。第二方面是通過加工改變傳統農產品外形,現代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安全,合理的農產品包裝能夠有效的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從而拓展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提高銷售量,使產業鏈不斷的延伸,讓農產品有跟多的發展渠道。第三方面是提高農業的科技發展,在農業事業中融入科技產品后能夠有效的提高當地農業的產量,迅速的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也使農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從而提高當地農業之間的競爭力,使得農業經濟提高實現高速發展。

         。ㄈ┲匾暶癖娎,加強完善利益管理機制

          經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民眾是提高經濟發展的重要人物。在現代許多農村中可以發現,許多農村當地政府在面對民眾的訴求以及矛盾時常常無法得到有效的處理,這與當地機制不完善有著很大關聯,因此,為了讓今后這些現象能夠得到妥善處理,政府應及時的完善管理機制,重視民眾利益,使民眾的權益受到維護,完善群眾利益維護機制能夠有效的改善民眾的矛盾現象,使民眾在出現這類事件時既能得到權益的維護,又能快速的瓦解矛盾。

          (四)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

          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形式是管理人員進行管理,也就是說,管理人員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是否規范直接影響著農業的經濟狀況,由此可見管理人員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為了使農業經濟得到更為合理與妥善的管理,這些管理人員在開展管理工作前,應進行管理能力與知識的培訓,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內容,加強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提高管理人員的政治素質,打造一個具有高度責任心與具備豐富專業知識的管理團隊,為了讓團隊不斷的進步,應定期的針對團隊中的新管理員和老管理員進行培訓,不斷的創新管理人員的知識,使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能夠符合當前市場的經濟發展狀況。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在農業經濟管理上還存在著許多的漏洞,這些漏洞大多與政府的不重視和制度的不完善有著密切關聯,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整體經濟發展,政府應明確的認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創新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加強管理人員的培養,制定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加強完善民眾利益管理機制和農業經濟管理隊伍的建設,使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加快新農村建設,使農村的整體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6

          論文關鍵詞:初中地理 課堂教學 方法改革

          論文摘要:中學地理教育在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學校中應試教育思想的雙重沖擊下,教學水平處在低谷狀態。初中地理教學是目前中學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環節。在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筆者認為初中地理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農村中等職業學校農業類專業多年來為當地農村培養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業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在新形勢下如何確定培養目標、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成為職業學校新的課題。

          一、農村中職校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目前來看,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上緊跟社會發展的需求,向第二、三產業方向傾斜,第一產業的農林牧專業呈現逐漸萎縮的趨勢甚至被裁掉。有的學校雖然保留了部分農業類專業,但學生的目標是升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將來有利于謀求一個好的職業,沒有把服務農業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標。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不足130萬人(包括農民技術員),與農業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己超過千分之四,這與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很不相稱。農業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與培養科技人才過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這樣,很多中職學校仍把重點放在對初中畢業生的培養上,這就加大了培養的局限性,培養的數量捉襟見肘。由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者說學習目的的偏離,培養的質量更值得懷疑。

          二、農村中職校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優勢

          (一)地里位置的優勢。

          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大都地處農業生產前沿,與農業生產能近距離接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職業學校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農業生產的動態,可以有目的的進行指導和服務。在遇到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問題時,可以立即組織有關人員進行綜合治理,還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辦學經驗的優勢。

          職業學;旧鲜菑霓r業技術中學轉軌而來,有著多年的辦學經驗。在對農業人才培養上,可以采取靈活的辦學模式,既可以培養初中畢業生成為中等職業技術人才,還可以培養生產一線的農民,使其掌握先進的科學生產知識。

          (三)師資力盆的優勢。

          就目前而言,很多農村職業學校農業類專業教師占專業教師的20-25%,有的學校這個比例還大。他們大都是八十年代為職業學校定向培養的師資力量,對農業生產有著深厚的感情,農業科技知識比較扎實。

          三、農村中職校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針對目前農業發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現狀,職業學校要構建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其中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農村留得住、能創新、有作為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他們不但對所學的專業知識精通,還要熟知相關專業知識,要成為農業生產中的多面手。在實施教學上,要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性教學?梢园呀淌野岬教镩g地頭甚至雞舍豬圈,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從感性認識上強化訓練。與此同時,更新舊觀念,不斷傳播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知識,使學生置身于農業科技前沿,用先進的知識武裝頭腦。加強學生的繼續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優良品質,鼓勵學生敢于創新,敢于實踐。 農村中職校在培養初中畢業生的同時,還應把培養人才目標對準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民。這些農民對農業生產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渴望知識,學習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在職業學校深感農業類專業招生難、在校生少的同時,有一個龐大的農民隊伍急需培訓和學習。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苦于無門,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請教,職業學校恰恰是為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橋梁,完全可以利用專業知識服務農民。

          從某種意義上講,職業學校也只有重新對培養目標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在職業學校的辦學過程中,農業類專業逐漸萎縮、招生困難、辦學特色不明顯等都制約了農業類專業的發展,從而失去了農村中職校生存的根基。將培養人才目標定位在農民這個群體上,學校將在農業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會使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

          職業學校沿襲普通中學的辦學模式顯然背離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真諦,職業教育不能把學生禁錮在課堂上,不能把學生埋在書本里,實行開放式教學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培養目的的定位為多種多樣的培養模式提供了可能。培養在校生時可以采取動態的教學過程,根據不同學生的愛好,讓他們自己制定農業生產的一個小環節,并付諸實施,教師則針對每一個生產環節進行有目的的指導,這樣以來學生就可以通過實踐掌握理論知識。

          針對農民的培養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進行,農業類專業包涵了農林牧等專業,不同的行業生產也各不相同,比如從事種植生產季節性較強,而從事養殖生產的季節性就差一些。隨著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行業的細化程度也越來越強,這就要求農民培訓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既要從基礎知識上強化,又要在專業技能上提高。從培訓時間上看,種植類專業可以在農閑時集中進行培訓,而養殖類專業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時間進行。從培訓層次上看,可以進行短期培訓,培訓后經考試合格后發培訓證書:可以注冊中職學籍,采取學分制的形式,修滿學分即可畢業,享受中職生待遇;可以參加“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工程,按照中央電大學習包的要求,有步驟、系統地進行學習,最后按課程所修學分畢業。

          因此,農村中職校在培養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創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遠,只有采取多種形成是培訓,才會有更多的培養對象,職業教育才有活力。

          (三)培養方案的制定。

          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確定后,就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培養方案一定要有針對性,既要考慮到農民群體特征,又要考慮到個性發展;既要有穩固的基礎知識,又要有前沿的專業知識。培養方案可以以學習包的形成發給每一個學員,讓他們有目的的去學習,在學習以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方向的確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7

          1當前農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農信社的利率對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阻礙作用

          所謂利率,主要指的是資金價格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實時體現,在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利率的決定是由供求雙方來共同完成的。就目前我國農信社利率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利率定價機制缺乏完善性和科學性,通常情況下,聯社掌握著農信社的利率定價和調整的權力,聯社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貸款利率進行統一定價,并實施有效管理。目前,我國農信社利率定價機制之所以不合理,主要是因為各個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所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利率進行定價,那么勢必會加大部分農民的壓力,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二是利率普遍偏高,導致了農村經濟建設成本的增加。雖然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陸續出臺了諸多政策,但是,由于農信社本身資本相對而言比較薄弱,并從自身的貸款需求出發,利率一浮到頂,加大了農民還貸款的壓力。三是利率定價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就我國目前農信社利率的定價方式來看,只是單純的按照貸款對象來確定固定的利率浮動,缺乏靈活性。

         。2)農信社產權對新農村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的組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鄉鎮個體、私營企業和農民,這樣一來,就需要對農信社的產權進行進一步明確,以此來更好的促進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就我國目前大部分農信社的現狀來看,產權不明晰,產權主體缺位已經成為了其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必然會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這種多個股東組成的合作制,已經無法滿足農信社的發展需求,以效率方面為例,由于農信社改革工作對效率方面的重視程度不高,所以農信社虧損的現象時有發生,不僅影響了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新農村經濟的建設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3)農信社管理體制制約了新農村經濟建設

          管理體制缺乏科學性也是當前農信社改革過程中的一項主要問題。此方面的問題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民主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雖然我國農信社的股份是由三大組織共同成立的,但是權力的分布卻并不均勻,在農信社實際發展中,大部分權力和職能幾乎都掌握在農信社主任手里,民主管理根本發揮不了自身的作用。二是外部干預現象嚴重,由于農信社占據了農村金融的大部分市場份額,所以,政府部門為了更好的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掌握,往往會對農信社的發展實施一定程度的干預,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政府部門并不是專業的管理機構,在管理工作上缺乏豐富的經驗,這樣一來,管理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不利于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三是管理主體錯位,目前,農信社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身兼數職,存在諸多弊端,所以在經營和管理中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2完善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措施

          隨著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信社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因此,為了實現農信社的有效改革,針對上文中所提高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將其有效解決是不容忽視的。就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現狀來看,完善農信社的改革措施,相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社利率定價機制

          農信社應該根據當前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以貨幣市場利率和當地競爭需求為基礎來進行科學的定價,同時,利率的定價還應該考慮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從農民的經濟水平和承受能力出發,確保利率定價的合理性。目前,我國仍有部分地區的農信社存在規模小、人員素質低等問題,這就要求國家相關部門要出臺一些優惠政策,適當的降低營業稅稅率,提高農信社支持農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提高了對農信社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大扶持力度,才能夠在確保農信社穩定發展的同時,對新農村經濟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還要根據市場進行細分,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2)從根本上提高農信社的服務水平

          首先,農信社要對現有的貸款手續進行簡化,將繁雜的業務流程簡單化,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提高農信社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而且對新農村經濟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將貸款手續進行簡化的前提是對客戶的信譽度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對于信譽度較高的客戶,可以簡化貸款手續,以此來為新農村經濟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其次,要對金融產品進行不斷創新與完善,不斷增加業務種類和新金融產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從而更好的適應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根本需求。

         。3)合理選擇農信社的產權制度

          對于農信社產權制度的完善,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是要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其次是要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階段進行選擇。對于合作制,我們能夠全盤否決,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合作社的建設能夠促進"三農"服務的有效開展。此外,要進一步促進產權的多樣化,目前,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尤其是東西部的農村發展,其差距更是非常大。所以,對于農信社產權制度的選擇,必須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水平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農信社的發展更好的為新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服務。

          (4)完善農信社的管理體制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支撐,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民和農村之間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尤其是在新農村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作用更是被給予了高度重視。在這種情況下,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進行健全與完善至關重要。由于農信社的發展關系著地方經濟的進步,所以,管理機制的完善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門要將自身的協調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避免資金外流的現象發生。此外,要將政府的管理職能進行準確定位,在管理過程中,要根據政企分開的職能進行有效改革與管理,不得直接對信用社的業務實施干預。

          3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來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改革的有效性直接關系著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提高對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從本文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我國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信用社作用的發揮。所以,在未來的時間里,相關部門必須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有效性,進而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8

          農村建設應以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諧為根本目的,加強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加強黨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理論的宣傳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1998年10月,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黨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應黨的要求,全中國開始實行新農村建設。我們將視線鎖定到到北京市延慶縣的名叫“龍聚山莊”的村子。在北京這個行政中心的生態區里,這樣一個村子從中脫穎而出。

          “龍聚山莊位于北京素有“夏都”之稱的龍慶峽風景區,小區北靠冠帽山,東依石京龍滑雪場,南瀕萬畝媯川平原,整個小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風景秀麗,綠化率高達45%,容積率0。38。龍聚山莊溫泉大社會以優美的環境和卓越的配套設施為現代人休閑度假、安度晚年、投資保值的理想去處”這是百度百科對龍聚山莊的介紹。是的,倚在半山的別墅,娛樂設施應有盡有,生態環境質量高。對于這樣的誘惑誰又能抵擋得住呢?但又怎能想象得到,十三年前的龍聚山莊竟是延慶縣最貧窮的村子之一。據說,龍聚山莊舊稱小魯莊,是一個又破又舊的小村子,這片樓房別墅區,之前是一片山地。現在看起來卻是如此的豪華大氣,可見,黨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視和村長對村子的所投入的感情。

          龍聚山莊對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步就是以住宅消費為突破口,在半山腰以及山底處建設別墅區,不僅使沒有工作的村民都有了可靠的收入來源更隨著城里人定居郊區,既緩解城區人口壓力,也拉近了城鄉之間差距,推動本村自身的城鎮化。使新農村建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帶動本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近些年來中國也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很多的城市人口都愿意去郊區生活。龍聚山莊也沒有放棄這個機遇,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入住龍聚山莊,村里開始擔心安全問題。便在村子內部招收保安,既保證了村民的收入來源也強化了村子內部的治安系統。

          隨著不斷的投入與發展,龍聚山莊便回歸本原。讓每個村民都住好房,每個勞動力都能得到就業——這是龍聚山莊永不放棄的追求。山莊根據村民住宅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拆遷補償辦法。本著一切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的態度,去與村民溝通,盡可能的不讓村民吃虧。這一計劃極大程度的收攏了民心,也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腳步。

          新村建設極快的與當地的其它產業相輔相成,合理布局,成功地帶動了各行業的發展,實實在在的提高了村民收入。龍聚山莊通過新農村建設,出現了很多的用人崗位,現在有很多村民在物業管理、建材運輸銷售、餐飲旅游、商品零售等部門就業,直接解決了本村勞動力220余名,本地區的勞動力1000多名。

          新農村建設的加快,也出現了一個難題就是:老齡化問題嚴重。村里及時發現便制定了,老人養老和干部退休等一系列福利措施,現在50多戶60歲以上老年夫婦已免費住進老年公寓;3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在溫馨家園吃住養老。本村的學生和老人每年可得到村委發放的600-1000元的教育補貼和養老補助。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9

          1、前言

          就當下農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建設,有利于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從而促進農業經濟朝著商品化方向進步。農業科技檔案建設,也是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它能夠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證新農村經濟建設能有一個科學的依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下經濟建設的焦點問題,加強新農村經濟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基礎。本文對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策略的研究,將注重分析當下農業科技檔案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使之更好地與新農村經濟建設保持一致性,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2、當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農業科技檔案建設工作不夠重視,檔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難利用農業科技檔案更好地指導農業實際生產。部分科技人員不注重科技檔案建設工作,沒有意識到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發展起到的重要性,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在建設過程中,相關制度不夠健全,相關資料收集存在遺漏性,很多重要的農業科技信息沒有進行有效記錄;第二,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無法落實到位,相關工作沒有一定的標準進行,導致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不規范,很難將之應用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當中;第三,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滯后性,無法適應當下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形勢。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不能對相關的農業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管理,無法對新農村經濟建設進行有力指導,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存在較大的滯后性,難以滿足現實發展需要。同時,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難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農業科技檔案工作效率不高,難以真正發揮農業科技檔案的現實作用[1]。

          3、加強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有效措施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當下經濟建設必須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夠更好地滿足新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對新農村經濟建設起到較好地指導作用[2]。

          (1)對傳統觀念進行變革,重視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

          傳統觀念的變革,樹立新的農業科技檔案發展理念,是推動農業科技檔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動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要注重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加強農業科技檔案工作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指導性地位,使之能夠在實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農業科技檔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樹立市場觀念,將檔案管理與市場經濟發展現狀有機結合,積極工作,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實際需要。

          (2)建立健全檔案管理制度,切實推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為發展前提和首要條件。對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制度進行完善,變革當下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檔案在整理和編排過程中,能夠符合相關標準,在查閱過程中,能夠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進而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

          (3)提升檔案工作人員業務水平,促進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加專業化

          檔案工作人員隊伍建設,是保證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更具專業化特征的基礎,也是促進農業科技檔案更好服務于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注重專業化隊伍建設,讓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人員具有較好的專業化水平,能夠保證工作的效率化,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符合相關標準,在應用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進行科技知識查閱,指導實踐生產。同時,檔案工作人員要對農業知識進行有效地了解,對區域種植情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能夠更好地對農業科技知識進行有效宣傳,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

         。4)注重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效果,強化農業科技檔案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農業科技檔案是記載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的檔案,具有一定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并能夠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新農村經濟建設,就是對傳統耕作方式的一種變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下經濟發展需要,提升農業經濟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發展農業經濟。農業科技檔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發展,使農業生產能夠增產增收,提升農業商品化程度,更好地獲得經濟效益,進而提升農民收入[3]。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農業科技檔案與新農村經濟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科技檔案可以更好地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理論基礎,指導新農村開展實踐生產活動,提升農產品的產量,更好實現農業經濟商品化發展目標。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在當前形勢下的作用愈加凸顯,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理念,而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主體,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逐漸開展起來。但是,在新型農民培訓過程當中,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使得培訓工作中出現一些問題,影響著新農村建設計劃的順利進行,因此,在當前形勢下,相關部門需要提高對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認識,采取積極相關措施提升新型農民培訓的質量。

          一、當前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正確的思想認識

          雖然部分政府部門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當中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舊存在著追求形式、走過場等現象,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較為重視對農村道路、水利以及村容等基礎性設施的建設,追求有形建設,使得農村的面貌得到了改善,然而,卻忽視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缺乏對培訓“有文化、懂技術以及會經營”新型農民等具有長期性項目的正確認識,使得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對新型農民培訓的力度不達標,再加上對新型農民培訓之時缺乏積極性,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使得新型農民培訓質量得不到提升。

          (二)缺乏必要的協調力度

          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當中,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并不是一個部門的問題,需要由多個部門共同協作完成。但是,就目前而言,省、市、縣以及鄉鎮等機構并沒有實現新型農民培訓資源的有效銜接,再加上在培訓開展的過程當中會涉及到多個部門,如所在單位、教育、勞動以及科協等,這些部門在開展工作的過程當中缺乏有效的分工協作,使得在實際培訓中產生了各自為政、職責分散等現象,尤其是極少數的部門受到自身利益的趨勢,通常會把一部分培訓工作控制在自身部門中,造成了新型農民培訓工作出現盲目性,導致培訓資源的浪費,對于培訓的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

          在當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開展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的根本宗旨在于,加強對農民的培訓,使得農民能夠具備適應經濟發展的思想理念,逐步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自身的綜合發展。但是由于在當前的培訓過程當中,相關部門并沒有及時建立起相應的綜合評價體系,缺乏對當前新型農民培訓質量的監督管理,僅僅是將注意力放在了培訓人數以及場次等方面,忽視了對農民教育培訓后就業狀況以及收入水平等相關環節的考核,使得新型農民培訓質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四)培訓設置不合理

          農民整體素質偏低下,授課老師又比較專業,而且授課不夠集中,聘請的教師比較分散,每一個鄉鎮一個相關的專業只講解一二節課,如講養殖的剛剛涉入了有關養殖的基礎知識,便沒有下文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培訓時間較短,流于形式。而且在講課過程中,與農民互動較少,而且每到農閑時節才組織農民展開培訓,如在蔬菜種植,大棚種植過程中,專家不能親臨現場指導,只能在農閑時節,象征性講授一下理論性的東西。所以農民不能真正受益,致使不愿參加培訓和應付聽課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沒有認識到培訓對他們起到的作用,導致每次組織培訓都很被動,沒有人愿意參加。

          二、提升新型農民培訓質量的措施

          (一)提高對新型農民培訓的重視

          要想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就離不開對新型農民的培訓,這是確保新農村建設的必要前提,并且對于新型農民的培訓也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的過程,會涉及到眾多部門職能的協調配合,因此,在進行新型農民培訓之時,相關部門需要提高對新型農民培訓的重視,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做好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協調統籌進行。同時,還需要與科教興農以及人才強農相結合,組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活動,為農民的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構建新型培訓機制

          在對新型農民進行培訓的過程當中,還需要逐漸改變以往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構建以項目為紐帶,由相關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配合的新型培訓機制,積極將社會的力量融入到培訓工作當中,促進培訓質量的提升。同時,還需要積極采取財政補貼以及稅收減免等相關的激勵性政策,加強對相關培訓組織的引導,使其能夠充分將自身的作用發揮出來,對農民進行系統化的培訓,構建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綜合性培訓機制,使得農民對于培訓的需求得到滿足,促進培訓質量的提升。

          (三)構建完善的監管機制

          一方面,需要構建新型農民培訓公式制度,在實際的培訓過程當中,及時的向農民公布參與培訓的機構、培訓的任務以及政府的補貼標準等相關信息內容,充分滿足農民的知情權,發揮農民的監督權,確保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保質保量進行;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嚴格的管理,相關部門需要根據新型農民培訓的進程,對農民的培訓效果進行嚴格調查,確保農民所接受的培訓內容能夠有效的應用到實踐當中,并及時的向社會進行公布,使得農民培訓質量得到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進行,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部分,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工作,使得農民朝著“有文化、懂技術以及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方向發展,針對培訓中所存在的問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提升培訓的質量,使得農民能夠滿足新農村建設的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周靜.河南省新型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河南農業科學,20xx,42(8):205-208

          [2]武志峰,郭利偉,楊英華等.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訓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xx,37(8):294-295

          [3]王瑤,錢曉剛.貴州新型農民培訓培育的對策建議[J].貴州農業科學,20xx,40(5):218-221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1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穩步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目前各地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雖然各地在區位、資源、環境、歷史沿革和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也有所不同,但是在條件適宜的地區積極發展農村小城鎮,是當前推動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這樣做便于農村人口進城定居,從事非農產業,一方面可以增加城鎮人口對于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加農產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價值;另一方面,留下的農村人口可以增加人均占有的耕地資源,進而增加農民的收入。由于小城鎮建設是城市與農村重要的結合點,是農業產業化的服務載體,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地,因此,在當前大力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能夠發揮集聚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市場作用的農村小城鎮建設問題,特別是事關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建設規劃、產業格局以及功能設置等問題上,如果各級政府部門不能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布局,那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進程將會受到影響。

          由于目前新農村建設工作主要依靠各級地方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推動,因此,為了加快我國農村小城鎮的發展步伐,各級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好自己的領導、管理及規劃職能。

          一、做好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各項規劃

          現實經驗告訴我們,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當中,要想科學合理地推進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步伐,各地區首先必須做好具有符合自己實情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因為高質量的規劃能夠在發展中發揮龍頭作用。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應根據因地制宜、節約用地、簡單實用的原則,按照合并小型村、縮減自然村、拆除空心村的基本要求,科學地安排布局農民的生產、生活空間,以及教育、文化、醫療等各種服務性設施。同時,在農村小城鎮的發展規劃中要高度重視小城鎮自身同外部己有的交通道路、水利設施、產業園區等各項專項規劃的銜接工作,通過規劃的合理銜接,最大程度地節約農村小城鎮建設的成本并使它們盡早發揮功效作用。

          農村小城鎮建設規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土地利用問題。在開展農村小城鎮建設用地過程中,一定要理順土地利用與規劃之間的政策調整關系。一是要妥善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農地轉化為非農用地,補償標準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而且價值評估過程必須透明。二是尊重農民對農地使用權的法律地位,征用農民的土地,一定要在農民自愿基礎上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協商。涉及到群體利益的,需要征求群體意見,需要大眾參與。三是研究制定類似于傾家土地利用與分區規劃法》的法律或條例,解決上述問題及其他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在農村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保護農村基本農田的完整性,要注意協調好農村小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同農村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協調好的規劃,不僅要使農村的基本農田成為大中小城市與農村小城鎮之間永久的生態帶,而且還要使它成為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的田園風光隔離帶,努力把我們的小城鎮建設成為農民不喪失土地財產、農村不喪失文化根基、具有自己傳統特色的小城鎮。

          在如何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小城鎮發展規劃問題上,各級政府部門的積極參與是完成好規劃編制的充要條件,而把突出節約資源的建設理念貫穿在規劃編制的思想當中,則應成為體現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地區編制小城鎮發展規劃的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在農村小城鎮規劃中占有重要成分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模式。因此,所編制的規劃無論是在科學性還是在可操作性方面都還有很多不足。例如,目前大部分省、市、縣、鎮由于規劃水平低,規劃不合理和缺少有效實施手段,所導致的各級規劃不銜接,規劃沒有權威性以及村莊布局太散等問題就非常突出。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把做好農村小城鎮編制規劃的認識,真正放到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框架里才能實現。

          二、科學規劃農村小城鎮經濟建設中的產業格局

          由于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同農業產業化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它們共同構成了推動農村小城鎮發展的成長要素,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在安排布局小城鎮經濟的產業規劃格局時,應從立足當地的資源條件、環境優勢和人文特點出發,大力培育以內生性(endogenous)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具有小城鎮經濟特色的農業產業。具體而言,我國在發展農村小城鎮經濟的時候,應將著力點主要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大力發展以具有生產優勢、市場優勢和地域優勢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有競爭力、帶動能力強、效益好的龍頭企業;二是要積極研究附近大中小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自身的實際能力做好承接城市工業產業的轉移工作,努力使小城鎮經濟的生產方式成為現代工業生產鏈中的一環,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增強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三是在發展農村小城鎮經濟的過程中,要根據己經積聚起來的農村人口和他們之間存在的實際需求,大力發展具有農村小城鎮特色的第三產業,通過發展各種具有符合農村小城鎮經濟特色的專項,提高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綜合競爭能力。

          由于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模式具有多樣化特征,因此,在推動我國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應在培育發展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的經濟方面狠下功夫。農村小城鎮經濟中的產業格局布局,除了把發展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外,各級政府還應在發展諸如農村觀光旅游業上引導農民積極作為。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使我國的農村小城鎮經濟的發展能夠實現長期效益最大化,在安排和布局符合農村小城鎮經濟特色的產業格局時,各級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努力培育能夠引領農村小城鎮經濟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另一方面還要高度重視城鄉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之間的協調關系建設。在大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的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抓住小城鎮自身的比較優勢,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努力構建有利于城鄉互動的產業格局,不斷繁榮和壯大我國農村小城鎮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三、努力完善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功能設置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力及生產要素分布的不均衡狀況,因此各地新農村建設中的小城鎮規劃要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各地在編制農村小城鎮建設的功能設置上,一定要從實際出發,不能槁一個模式。例如,東部發達地區的小城鎮建設在功能設置上應著力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短缺功能的需求;中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應立足于不斷提高己有基礎設施的功能水平,為農民提供干凈整潔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而對西部地區的小城鎮建設來說,優先解決路、電、水、氣及農村教育問題,是其小城鎮建設功能設置中的重點。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需要路、電、水、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而這些又都主要由政府出面幫助農民解決,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大對農村小城鎮建設公共財政支出的同時,要重點對小城鎮的功能設置進行認真研究,理清本地的實際需求,把有限的物力用于能夠給農村小城鎮建設帶來真正福祉的方面。

          在編制農村小城鎮規劃中的功能設置和建設配套問題時,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合理安排農村小城鎮的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一方面要在規劃中努力構筑能夠發揮城鄉一體化功能作用的生活垃圾處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網絡,使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其它現代設施能夠最大限度地向農村小城鎮輻射、延伸。與此同時,農村小城鎮自身的功能建設應從農民最關心的諸如改水改廁、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具體方面入手,把加強農村的基本農田建設、加強農村的防洪抗旱和減災體系建設,同加強農村小城鎮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結合起來,讓生活在小城鎮中的農村人口能夠切身感受到小城鎮建設給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的變化,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小城鎮的建設功能和實現農村人居環境的逐步好轉,使農村小城鎮的各項功能建設,真正發展成為符合農民利益的‘民心工程”。

          四、小結

          由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小城鎮發展問題是一項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為了促進其健康發展,應該注意到:

          首先,科學且高水平地編制好規劃是建設好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前提。在小城鎮規劃中,一要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把小城鎮的建設目標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統一起來。二要維護農村小城鎮建設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特別是在落實過程中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隨意更改規劃。如果要改,一定要履行相應的程序。三要避免各地建設規劃風格雷同、缺乏特色的狀況,小城鎮規劃的編制者一定要用創新意識,認真履行其編制責任。

          其次,農村小城鎮的發展和繁榮要有獨具特色的產業來支撐。在推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各個地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一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因地制宜,選準支柱產業。二要根據己經和正在形成的特色產業,積極培養能夠立足農村小城鎮的管理人才,使得在多種產業驅動下的農村小城鎮建設,不但要擁有必要的經濟支撐,而且還要擁有自己的人才支撐。

          再次,農村小城鎮的功能設置應主要面向農民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小城鎮的道路建設過程中,一定不能把大城市的經驗照搬照抄,修建超出實際需要的寬大馬路和復雜的照明設施,如果功能設置不切實際,不但會降低政府投入的實效,而且還會增加農民對多余設施的維護費用。因此,在建設配套小城鎮公共設施的時候,一要遵循實用原則,力求節儉;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努力消除一步到位的思想。

          最后,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強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指出,勞動力要素具有非同質性,素質低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負擔,素質高則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條件。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農村小城鎮建設,其實現的主體都離不開農民本身。只有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水平,使他們能夠承擔起適應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需求和城鎮化的管理要求,才能夠使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城鎮化的成果得到鞏固和持續發展。

          農村小城鎮建設是實現城鄉經濟互動的橋梁,是真正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消除城鄉差別的重要紐帶。因此,做好農村小城鎮的各項規劃工作,是目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中國地大物博,東中西部地區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不盡相同,加之各地農民的人均收入還很低,所以,各級政府在推動新農村背景下的小城鎮發展過程中,決不能僅僅依靠市場力量,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積極有效地參與其中,成為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小城鎮發展的主導性力量。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2

          一、我國農村法制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涉農法律法規自身存在缺陷農村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是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首要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涉農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許多農業工作領域出現無法可依現象;很多法律法規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業基本法律(如《農業法》、《村委會組織法》)的配套法規、規章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農民的應有權益得不到法律保障,如勞動權益保護方面,勞動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薄皣覚C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憋@然,占中國勞動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勞動者被排除在了《勞動法》之外,其勞動的基本權益也就無從保護了。

          (二)法制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普法宣傳教育構成了基礎性障礙。同時,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力度和形式也是問題重重。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重視不夠,不能做到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制宣傳,而是重視經濟發展,輕視法制建設;另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在對農村進行法制宣傳時不能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易被群眾接受的形式進行宣傳教育。部分鄉村干部不懂法、不認真學法,對法律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很膚淺的層面。農村基層治理基本處于“人治”狀態,基層干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還很普遍。

         。ㄈ┺r村執法面臨諸多困境

          在實際執法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執法人員素質低下,只是一味的追求結果,而不在乎執法程序,視農民為“刁民”,漠視農民利益,甚至粗暴踐踏農民的合法權益。知法犯法、以權代法、徇私枉法的現象在農村執法過程中時有發生。一些執法機構,特別是行政執法機構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利益鏈條和利益集團,往往集多種權力于一體,自己既是執法者又是違法者,往往利用手中的權利,借執法之名,以違法的手段和形式巧立名目,亂處罰、亂收費,為本部門謀取非法利益。

          二、要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

          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和實施有利于農村法制建設的實質性措施(一)加快和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建立完備的涉農法律法規體系西方國家法制化程度之所以比較高,首先要歸功于他們有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以此為鑒,這就要求我們國家的立法部門必須大力加強涉農立法工作,盡快填補農村工作中的法律空白地帶,首先做到農村的各項工作和出現的問題有法可依。其次要更新立法觀念,立法工作緊跟時代的發展需要,以農村的改革發展現狀作為涉農立法的現實依據,制定既能適應農村發展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能符合中國農村傳統禮俗觀念,容易為廣大農民接受的涉農法律法規。另外,涉農立法要體現科學化,立法人員要經常到農村調研,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要體現人性化,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和國民待遇。對于已有的農業法規應提高其可操作性,出臺相應的解釋性條文和配套法規,使這些法律法規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應有的積極作用,而不是讓他們僅僅作為一紙空文存在。

         。ǘ┘訌姺ㄖ菩麄鹘逃,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在農村客觀現實條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途徑。領導重視與否是農村法制建設能否得到加強的重要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對農村法制教育的深遠意義有清醒認識,明確法制教育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明確責任、建立日常性的普法制度、注重實效,將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探索積極有效的法制宣傳形式,利用有效的宣傳教育載體、實用的教育內容和農民群眾能夠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來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實效,讓農民群眾認為應該并積極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另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應該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讓農村基層領導干部,特別是村干部帶頭學法,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ㄈ┻M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是改進農村執法狀況和效率的必需途徑。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是完善這一體系的基礎任務,要讓農村執法人員認識到他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漠視人民群眾的合法訴求,更不能以“官老爺”自居,利用手中的職權濫施處罰,踐踏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執法機構建設是完善農村執法體系的核心任務,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執法機構力量薄弱、政事不分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執法力度和實際效果,必須從制度入手推進農村執法機構改革,這是農村執法機構建設的根本出路。地方人大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對農村執法行為的監督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建設的重要外部調控因素,外部監督是減少和制止部分執法人員甚至執法機構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犯法等現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農村執法的公開度和公正性,提高國家法律和執法機關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地位。

         。ㄋ模┐罅ν晟苹鶎臃稍w系,提高農村法律援助水平法律援助雖然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很短,但是卻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法律援助為廣大弱勢群體,特別是廣大農民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盡管如此,還是要加強基層法律援助體系的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予以大力支持,特別是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呼吁專門的法律援助人才進一步的向農村傾斜,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需要的法律體系貢獻力量。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3

          摘 要: 針對我國市場經濟對農機化發展的要求,提出了我國現代農機管理體制的新理念,實行農機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促進新農村的建設。

          關鍵詞:農機管理; 新農村; 發展

          1 農機管理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1。1 加強農機管理現代化的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農業、提高農業裝備水平、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徑。

          1。2農業機械的管理推廣,可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

          農機部門充分發揮科技載體作用,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機具。實現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的推廣,充分依托豐富的源優勢,發展好現有的加工企業,進一步引進農產品加工制作機具,實現從粗加工到精加工一整套加工設備與技術的機械化,大大的提高了生產率和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加工烘干技術和保鮮技術的推廣,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林農收入,發展潛力巨大,深受農民歡迎。

          1。3農業機械化是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

          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前提是必須提高農業的裝備水平,農業的產業化和規;洜I必須要有農業機械的裝備來保證。農業機械推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發展的關鍵和基礎。農機部門通過農機新技術、新農機的推廣使用,激發了農民學文化、學技術的欲望,提高了農村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修養。

          1。4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管理是農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機管理的支持。農業機械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土壤改良、旱作農業綜合開發、節水灌溉等各個方面得到廣泛使用,既加快了工程進度,保證工程質量,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減少水土流失。因此,農機化是推進農業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而合理的農機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農機化的效率。

          2 創新農機管理,保障新農村建設更快更好的發展

          2。1大力發展農機中介服務組織,完善農機中介服務法律體系,規范、培育和發展農機中介服務市場

          將農機中介組織從農機管理機構中分離出來后,農機中介組織將承擔大量的農機服務業務,同時,也能為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快速繁榮農機中介服務和直接為農服務市場發揮有效的作用,并將成為促進農機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為保證農機管理體制創新的有序進行,使農機中介組織能夠生存與發展并真正發揮作用,國家應制定法律法規,確立農機中介組織的法律地位,規定農機中介組織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規范農機中介組織的市場行為,使農機中介組織機構和農機中介服務市場健康成長,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國家應鼓勵農機科技人員投身農機鑒定、技術推廣、技術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支持農機科技人員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機中介機構。允許個人創辦、國家與個人共同創辦、個人合伙創辦農機中介組織。

          2。2構建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

          我們一方面要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另一方面要把教育扶貧、人才扶貧、資金扶貧、技術扶貧和觀念扶貧結合起來,構建合理的有利于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教育培訓體系!笆陿淠,百年樹人”,我們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眼光,將逐漸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作為長期目標并有計劃、有階段地完成好這項任務,這項任務完成得如何直接關系到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是否能順利進行。

          3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管理,構建平安農機

          農機部門首先應當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其次,要與當地公安、交通等有關部門聯系,尋求其支持,依法作好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另外,要積極主動想當地政府匯報工作,請其切實幫助解決農機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再者,要建立健全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層層簽訂農機安全生產責任書,逐級落實安全生產目標并進行監督檢查。

          參考文獻

          [1] 楊永華,李向東。淺議新時期國有農場農機管理工作。安徽農機, 20xx(2)。

          [2] 李樹軍,姜濤,孫亮。我國農機管理體制問題的研究。農機使用與維修, 20xx(5)。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4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必要執行政策之一,其內容涵蓋了土地管理、農業經濟發展、全面文化發展、以及農民主體生活等多方面的建設性問題,是一項系統建設工程。也就是說,三農政策下的相關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進程道路中首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即土地管理問題一直關系著農民生存與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大計。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土地管理;問題;舉措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強加強土地管理十分必要,這不僅由于三農問題關系著國家農業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時三農中的土地規劃問題也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主體。也就是說,三農建設進程下土地管理問題已經成為重點問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程步伐的加快,一些亟須迫切解決的問題以逐步凸顯,如土地利用不當或受其他外部因素及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問題逐步激化,進而給農民生活帶來困擾。由此可見,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土地管理問題直接關乎到農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系著國家國民服務經濟的發展與國家基本建設。

          1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土地管理建設進程現狀與存在主要問題

          1.1 土地征用管理體系機制缺乏約束性、農民基本權益保障明顯不足

          我國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進程中,農村土地征用問題在當前看來十分普遍,同時征用范疇也未能具體明確,征用范疇較廣。尤其是現行征地體系機制中,土地征用的實則所有權已經國家所有,即由農民土地集體所有權轉歸國家所有,從此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生產工具被逐漸剝奪,進入了以自身勞動力輸出的人口就業范疇。雖然農民主體理所應當的收到了一次性土地補償與后期安置補償,但是當前看來農民主體的社會保障也明顯不足,農民土地被國家征用也就失去了最為基礎的物質生活保障。

          1.2 農村土地所有權法規條例界定不清

          我國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法律條款主要存在于《憲法》、《民法通則》和《土地管理法》等幾部重要法律之中。這幾部法典都明確規定,“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然而,這些法律中或者只是做出了原則性規定,未明確所有權主體,或雖然做出了較為具體的規定,但卻存在多重的權利主體法律界定,造成關于農村土地產權司法實踐上的巨大困難。

          1.3 土地管理體系制度存在弊端、資源流轉與流動規模受限

          改變農業經濟生產現狀,實現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建設,是我國現階段三農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現行土地征用管理體系機制下,作為土地權力所有者的農民主體所擁有的權益是使用權與收益權,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權益根本沒有直接兌現,其中最為主要的土地處置權根本難以保障。也就是說,農民土地處置權限逐步喪失會使得土地規模流動受限,進而直接導致農民土地占有量不足,影響基本農業生產量。同時,在不能獲取有效經濟補償的形勢下,不少農戶肯定是不愿意放棄自身土地所有權,進而促使形成了土地資源閑置與過度浪費的現象發生。

          2 新農建設背景下農村土地改革舉措

          2.1 明確權利主體使之土地所有權能夠公正平等

          結合我國依法治國戰略來看,首要要解決的就是土地征收體系的法律法規內容完善問題,以此才能在實行改革舉措的基礎上實現成效。也就是說,土地管理問題要結合實際并從長遠角度看起;即做到切實維護農民主體的切身權益,就要真正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受益主體是農民。具體來說,應當重新修訂國家土地征收管理相關的法律條例內容,統籌規劃土地所有權的概念性問題,以此才能逐步激發更多公平有利的土地權能。如延緩土地承包期限,進一步提升農民主體的土地生產經營觀念,避免因公務學等因素所導致的土地承包權脫節問題的發生,即不僅要保證農民土地權益要與國家實現同等公平對待,還要能夠認真貫徹與長久堅持土地承包機制相關的惠民政策。

          2.2 建立制約體系機制,確保征用土地范疇合理

          現行農村土地體系管理機制下,農業用地如果被國家征用一般所實行的模式是“國家征用—政府批租”。而在當前產業化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如果一直沿用這種體系管理模式勢必會使得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并使得征用的農業土地征用范疇制約職能作用弱化。因此,當前形勢下,應當維護土地征用所應具備的公共權益,如果是政府用于國家設施建設及公益事業而必須征用的土地,可以合理設置征用土地范疇及規模,避免或嚴厲打擊非公益性質的征用土地行為發生。也就是說,在滿足土地集體所有權益及國家所有權平等地位的基礎之上,大范疇的地方土地使用就不再僅僅單純依賴國家土地,而應當建立明確市場機制,由市場形成宏觀調控,從而才能保證土地供需的制衡,真正體現農民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

          2.3 轉變政府基本管理職能、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

          首先,對于政策政策的貫徹與土地基本管理職能的發揮,應當著重考慮土地所有制的差別問題,即避免由土地所有制差別引致的土地權益二元機構的形成規模繼續壯大。也就是說,必須打破政府壟斷土地初級市場的現狀,建立統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和流轉市場,同時政府應退出土地經營職能,樹立土地管理的“裁判員”角色,轉向土地的規劃、管理以及市場的監管與調控等,為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創造條件。

          結語:

          總之,新農村建設背景作用下,三農政策順利推行勢必會提高土地征用管理的執行效率與質量。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三農政策的貫徹與執行需要政府參與、社會參與、廣大農民主體等多方群體共同積極參與。為此,我們有必要提高認識,認真研究推動當前形勢下的土地管理改革相關的重要內容,從而才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執行環境與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周镕基,程強然,陳偉. 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02) .

          [2] 張夢琳.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對資源配置的影響評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xx,(06)

          [3] 舒飛躍. 基于知識本體的土地管理空間數據共享應用研究[J].國土資源信息化, 20xx,(04)

        關于新農村建設的論文15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加強環境保護、提倡低碳經濟,已成為必然趨勢,對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避免重復“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本文結合當前新農村建設現狀,對其發展的有效途徑進行具體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低碳經濟; 新農村; 建設; 途徑

          在現代化農業建設過程中,加快新農村的發展步伐,已成為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首要任務,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倡導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農業生產與農業生活的低碳轉化,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有關實現低碳經濟的新農村建設,具體途徑分析如下:

          1、 加大農村地區的低碳宣傳力度

          對于農村發展來說,“低碳農業”尚屬新概念,大多數人缺乏對低碳農業、低碳經濟的基本了解。各級政府作為帶頭人,引導農村認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首先,積極應用廣播、電視、報刊、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加強低碳經濟宣傳;其次,在農村基層教育中滲透低碳經濟理念與嘗試,不斷提升學生的低碳意識,以學生帶動家庭、以家庭帶動社會,確保低碳經濟深入千家萬戶,在農村地區形成濃厚的低碳氛圍。再次,樹立典型形象,通過示范點、示范戶等以點帶面的形式,強化宣傳效果,提高農村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主動性、積極性。只有低碳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深入千家萬戶,才能形成整體意識,共同努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2、 發展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農業生產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農民收入,也是發展低碳經濟同時需思考的問題,低碳農業理念應運而生。所謂低碳農業,強調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清潔能源生產。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努力:①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將農業生產中的落后產業、落后技術淘汰,強化規模性生產,積極引入新思路、新技術、新設備,同時發揮農業產業鏈的積極作用,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現“碳平衡”;②優化調整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狀況,能源的深入開發以及利用效率問題,是現代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積極發展低碳農業,必須研究并開發生物質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真正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③加快科技水平提高,優化改良傳統農業生產工藝,實現農業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提高,通過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再加上產業鏈的支持作用,開發捕集二氧化碳技術,深入挖掘農業生態服務體系,強化碳存儲能力,促進農業循環發展;④建立健全發展制度,為低碳農業發展鋪平道路。強化政府的指導作用以及行業的規范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參與農業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力,全面推動低碳農業發展;⑤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步伐的加快,隨之產生的廢棄物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在現代化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應推動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滿足循環利用、節約能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規;o污染化。

          3、 倡導低碳農村社區

          在農村建設新房子時,也應注重綠色化、低碳化發展,充分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依據村民健康,積極應用節能材料、節能技術。在低碳綠色房屋中,盡量采取可降低能源消耗的構造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新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各地區應保持良好的節能方式與建筑風格,做好農村社區的整體規劃,包括沼氣池的建設位置、規模等,合理定位、科學應用,同時注意房屋結構,為應用太陽能留有空間。

          4、 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源

          所謂生物質能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太陽能中的應用,通過應用生物鏈,將其轉化為地球生物物質的形態,為社會提供各種原料,同時支持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生物質能源的應用,具有多方面優勢,屬于清潔能源,在燃燒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較小,可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溫室效應”加;另外,由于生物質能源的蘊含量較大,是可再生能源,只要存在陽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就存在,生物質能源就源源不斷。

          5、 樹立低碳價值觀念

          過去,農村大量生產、大量廢氣、大量浪費的作業方式與生活習慣,不利于人類文明的發展,制約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既對環境產生影響,也不利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農民來說,低碳生活滲透于點點滴滴中,包括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的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等,都是較好的體現途徑。同時不斷擴張的消費欲望,也給世界能源、資源的短缺帶來威脅。低碳經濟的發展不能僅靠個人、單方面的努力,而是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改善以往人們“身份消費”、“面子消費”的不良思想,倡導低碳生活,講究生活品質,同時體現了農村的社會責任感。

          由上可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全面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有效緩解溫室效應,對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考文獻

          [1]陳曉春、唐姨軍、胡婷.中國低碳農村建設探析[J].云南社會科學,20xx(2)

          [2]任璞.新農村建設的節能環保方略[J].環境保護,20xx(13)

          [3]謝秉毅.新農村建設中鄉鎮企業的低碳經濟建設的實證分析[J].商業文化(上半月),20xx(5)

          [4]溫麗.新型社會主義農村低碳機制建立初探[J].商業時代,20xx(17)

          [5]鄧水蘭、溫詒忠.我國發展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5)

        【新農村建設的論文】相關文章:

        文化建設下的新農村建設論文推薦06-06

        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論文02-05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07-15

        新農村建設下的廣播電視論文04-28

        新農村建設的環保困境與成因分析論文04-26

        土地整理與新農村建設探討論文04-26

        加強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論文10-01

        新農村建設問題及策略論文03-21

        新農村建設對體育文化發展影響的論文10-03

        創建和諧新農村文化建設論文10-0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