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小學教學論文
怎樣寫小學教學論文呢?要寫關于教學的論文,我們可以一起看看下面,請看下面吧!
怎樣寫小學教學論文
1如 何 選 題
有新意,有學術價值
提筆前,先想想思考本研究的價值體現(xiàn),即選擇的這項研究要有一定新意(可大可小),要為教學理論與實踐提供引領或支持。
這個新意的體現(xiàn)有可能是:
能帶給讀者新的認識和思考;
用新的方法解決了一個舊有問題并揭示了新的答案;
給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借鑒;
設計的新課程、實驗方法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等。
若研究者涉及的內容是眾所周知的訊息,則這樣的研究對學科發(fā)展貢獻不明顯,體現(xiàn)的研究價值也較小。
不具有較大學術價值的例子:
有研究者欲就生物學課堂的PPT設計提出建議,若這些建議已在前人的文獻專著中有所涉及,研究者并未打算提出獨到的見解,則本研究不具有較大學術價值。
選題要小而精
研究選題中常遇到的一個誤區(qū)是,認為寬泛的話題更好寫,比如:
“漫談科學素養(yǎng)”
“科學素養(yǎng)之我見”
似乎研究者搜集的資料、提出的觀點都能為這個話題服務,但事實上,這樣寬泛的選題必然流于空談,很難做出深入、有價值的研究工作。
研究選題應該小而精,集中聚焦在更具體的方向上,比如,如果想對高中生物學教師教學能力進行研究,這依舊是一個較大的選題,需要對教師的教學能力進一步拆分,例如:
教師備課的能力
課堂實施的能力
教師評價的能力 等
事實上,可根據興趣和研究條件從中選擇一個特定領域的教學能力進行研究,這樣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
教學論研究的2種基本范式
學科教學論研究作為聯(lián)接教育理論與課堂實踐的紐帶,一般具有2種基本范式:
問題驅動類的研究
任務驅動類的研究
基于問題驅動的研究
有非常明確的研究問題,研究者首先需要精準地來描述研究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需要尋找證據、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現(xiàn)“問題—證據—結論”的邏輯一致性。
例如:
想要了解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有哪些錯誤概念,就需要運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探查學生頭腦中對光合作用的理解情況,根據實證研究獲取的數據結果得出結論,從而回答研究問題,提出教學建議。
基于任務驅動的研究
有非常明確的任務目標,研究者需要根據設計的目的意圖和理念框架來創(chuàng)造教育產品,實現(xiàn)“任務—設計—產品—實效”的一致性。
例如:
要開設一門新的校本課程或嘗試一個新的實驗課模塊等。接下來還需要從2個方面收集實證數據來檢驗教育產品的質量:產品與最初設計目標是否一致;產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2查找文獻
文獻有多重要
深入理解你所想要研究的問題中的相關文獻是一項好研究的根本。因此,本領域文獻追蹤和整理閱讀工作是研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文獻綜述的水平展示了:
研究者的`學術風格和學術視野
研究者對問題的洞察力和認識深度
直接決定了整體研究工作的質量。
事實上,文獻查閱不僅是確定課題時必須要做的工作,而且是貫穿整個研究過程的工作。通過全面細致的文獻閱讀,可了解:
本領域過去的研究情況和現(xiàn)在的研究趨勢
熟悉研究設計思路和方法
在前人的基礎上解決新的問題
若文獻工作不到位,則有可能出現(xiàn)研究者進行的選題其實前人早有做過,甚至用了更好的方法去做,導致研究者做出的研究成果沒有新意、學術價值不大,浪費時間和精力。
英文文獻閱讀必不可少
教育研究就必須要具備全球視野,站在國際化的平臺上討論和研究教育問題。這是新時期賦予研究者的責任,同時也是一個挑戰(zhàn),這要求研究者熟悉國際通用的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了解國際同行的研究狀況。
高質量的英文文獻還會為研究者確定研究重點、設計研究思路提供豐富的信息框架。這些期刊都應成為生物學教育研究者時常翻閱的讀物。
避免使用二手文獻
有時候研究者會直接把表述該觀點的文獻引用照搬過來,而沒有閱讀最原始的那篇被引用文獻,因此并不清楚觀點提出的背景情況和上下文語境。
這種被許多作者一系列地逐層引用,并且每一個作者都把引用內容放在自己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做法,很容易扭曲或者偏離被引用內容在最原始文獻中的真正含義,無意識地成為完全不合理的誤用,并可能作為一個似是而非的弱論據去支持作者文章的結論。
研究者應盡力避免這種情況,對于自己引用的文獻要負責任,盡力確保傳達的是原作者真實全面的信息。
3研究設計
明確理論依據和研究立場
所有的科學觀察都滲透著理論。也就是說,研究從一開始到結束整個過程,研究者每一步的思考和決策都有背后的理論作為驅動,無論是在研究對象、研究問題、研究方法的選擇,還是在最后的結果討論分析中,研究者都是站在一定立場上進行的,或稱基于某些理論視角來看問題,因此才會做出了這些選擇。
這也意味著在研究伊始就需要明確理論依據和研究立場,并在整個研究中保持一致。
如何收集數據
數據的收集方法一般有2類: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1. 定量研究
一般將現(xiàn)實分解為可測量的變量,研究代表總體的樣本以及使用統(tǒng)計方法來分析材料。
典型的定量研究,例如:
研究者想要研究中學生對不同生物學主題的興趣,這就需要對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fā)放測量問卷,對數據測量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2. 定性研究
要求研究者進入事件發(fā)生的情境,通過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等方式來精確捕捉研究對象的看法和觀點,并使用歸納法分析所收集到的數據并進行提煉。
例如:
研究者想要研究學生如何產生了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這就需要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鑒于這2種研究各有側重、各有優(yōu)劣,綜合這2種方法的混合研究越來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視,即定量和定性的數據收集同步進行,使得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間相互補充,揚長避短,將2種研究得出的結果加以整合,從而得出充分有效和確切的結果,進一步深化和修正認識。
確保研究工具可靠有用
對于初學者來說,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容易做。定性研究更需要研究者本人對該領域有深刻的見解和經驗的累積,而定量研究程序相對固定、結果分析相對客觀。
如何做出讓人信服的優(yōu)秀定量研究,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于要設計出可信且有效的測量工具,否則,由此產生的數據和結論全無意義。因此,研究者要考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確保測量工具是可靠和有用的。
此外,研究者的工具設計同樣需要一定的理論支撐,這種理論:
能夠代表研究者在該領域內的認識和見解
能夠促使研究者對于數據結果做出更有深度的分析
不僅僅停留在一個簡單就事論事的描述
4證據的呈現(xiàn)和分析
整體內部邏輯要一致
一個完整的研究,從標題開始、到提出研究問題、到研究工具的設計、到研究過程的實施、到結果的分析和結論的得出等等,應該形成一條連貫一致的邏輯思維鏈。
為此,研究者首先應該非常明確本研究關鍵概念的界定,并在全文中保持一致。
例如:
進行有關科學探究教學的研究工作,一開始就必須確定,本研究認為“科學探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的教學活動能算得上本研究認可的“科學探究”,之后的研究內容就要圍繞本研究一開始界定的涵義主題來進行。
沒有邏輯一致性的例子:
研究者在后續(xù)的研究中,測量問卷卻是針對考查“實驗操作”的,實驗結果又分析學生實驗技能的性別差異,整個研究的概念主題是不斷變換的,那么這就沒有實現(xiàn)內部邏輯的一致性。
觀點的提出要言之有據
教育研究不是談感想、說體會,教育研究中觀點的提出要有證據支持,觀點與證據之間要有比較嚴密的邏輯關系。
換句話說:
研究者要不斷問自己,我憑什么這么說?
研究證據來自2個方面:
1. 前人研究文獻的支持,需要列出引文注釋
2. 研究中收集到的事實數據
有些研究者喜歡將標題劃分為若干個口號,每個口號下面又各舉一個例子用以說明,需要注意的是,證據不是舉例說明!
證據不足以支撐觀點的例子:
比如,在標題“優(yōu)化實驗教學的方法初探”下,第1點,課前預習提問、激發(fā)學生興趣,舉了一個預習提問的例子;第2點,課中形象講解、發(fā)展學生能力,舉了一個形象講解的例子;以此類推。這種不是教育研究,這種形式的“論文”所提供的證據不足以支撐觀點!
如何改進:
研究者需要問自己,如何界定“優(yōu)化”,如何證明用這種方式教學可以使教學效果得到“優(yōu)化”?進一步針對每一個小點都有問題,如:這種課前預習提問方式真的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么,你怎么知道?
避免空泛的討論
教育研究要力圖揭示規(guī)律,提供教育現(xiàn)象的解釋和預測,這意味著針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和研究結論的討論要具有一定深度和指導意義。
價值不大的研究可能是:
僅落腳在對現(xiàn)象就事論事的描述上
僅落腳在一些大家熟知的口號上
僅落腳在對現(xiàn)象就事論事的描述上,比如:
在一項針對教材的研究中,研究者統(tǒng)計了生物學教材中各類插圖的比例,如果研究者僅向讀者呈現(xiàn)了這些比例數據,這是遠遠不夠的,讀者期望能看到研究者討論揭示數據背后所代表的含義,期望在研究者這里獲取對編寫教材或使用教材的啟示和建議等。
內容空泛(即便是研究者確實提出了一些討論),則會使得整個研究的價值大打折扣。比如:
教材插圖的編制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等
美國科學教育研究協(xié)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RST )旗下的科學教育權威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在審稿要求中明確指出:
論文結論應有數據支持,能夠回應研究問題或研究假設,并要討論本研究對科學教學的重要啟示。
5論文的寫作
題目宜聚焦內容且精煉
部分研究者喜歡將論文題目命名為很大的一個領域,這樣產生出來的問題因為太大,所以很難深入。
比如:
新課標下的探究式實驗教學
建議研究者將論文題目縮小,直接聚焦為本研究的內容,以命題形式表述出來,這樣讀者通過閱讀論文題目,就能一目了然地大致了解研究者的核心內容。
比如:
概念圖教學策略對促進學生理解生物學概念的研究
另外,論文題目文字上要簡潔、通順、清晰、沒有歧義。
分清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
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絕大多數情況下研究者用以整合的信息不僅來自于本人直接獲取的數據信息,還來自于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工作成果,
比如:前言、文獻綜述和理論框架部分基本上是別人的工作,研究方法有可能有別人的工作,研究數據結果應該是研究者本人的工作。在討論部分可能也會用到別人的一些觀點來幫助分析。
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寫清楚這些文字來自誰的觀點,是自己的觀點還是其他教育研究者的觀點?這是至關重要的。但凡引用了別人的陳述和觀點,研究者都有義務和責任標明觀點的來源出處。
指代要明確清晰
研究論文中經常需要出現(xiàn)術語、陳述、俗語和代碼等,這些內容都是研究者熟悉的,因此研究者也容易忽略對它們進行必要的解釋,導致讀者在理解文意時產生困難或偏差。
比如:
文中使用某個英文縮略語而沒有列出英文全稱或必要的說明
文中提到某項評測項目但未列出具體項目名稱
研究者需要尤為關注這一點,形成清晰的寫作風格,避免模擬兩可、含糊不清的指代,更不要對某些內容欲言又止、閃爍其辭。
【鏈接】老師怎樣寫出好論文?
教師論文寫作注意點
老師做研究、寫論文常常缺乏問題意識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許錫良副教授曾專門通過文章指出過中小學老師論文寫作中的常犯錯誤,許錫良副教授表示:
“由于工作關系,我長期指導中小學教師的論文,從他們的論文中,可以得到不少來自教育一線的案例,也能夠了解到他們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方式方法。”
“我感覺最大的問題是,很多老師做研究、寫論文常常缺乏問題意識與批判意識,缺乏必要的追問能力,喜歡平鋪直敘,堆砌材料,特別是喜歡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其語句格式常常是這樣的:‘正如著名教育家xxx所言……”“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這樣教導我們……’說了半天,究竟要討論什么問題,要證明什么,不清楚。語言風格具有明顯的社論化、文件化傾向。”
許錫良還說:“中小學教師的論文語言還喜歡玩弄數字游戲。比如校長工作要‘四有’、‘四家’、‘五心’、‘六個行動’、‘五個一工程’、‘一二三四點’。顯然,這源于我們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語言。比如,類似‘五講四美三熱愛’、‘兩條腿走路’、‘六個并舉’這樣的語言,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思維格式化、語言官僚化、文體形式化的典型表現(xiàn)。
六大主要問題
還有人如此分析中小學老師寫論文、做研究存在的六大問題:
“第一,選題太大,面面俱到。偌大的一個題目,若只用區(qū)區(qū)兩三頁紙,顯然是說不清楚的。一篇論文寫到了識字教學,有些閱讀教學,還有作文教學,這樣怎么能說得清呢?
第二,理論性太強,可操作性欠缺。老師是教育教學的實踐者,是教學具體操作者,而不是理論家。我們的素材應該是從教育教學活動中來。
第三,案例疊加,泛泛而談。有些老師,把寫論文簡單地當作是幾個案例的拼湊,認為論文=開頭+案例1+案例2+案例3+結尾,一篇論文就是羅列幾個案例,這也是一個誤區(qū)。案例是論文的素材,是事實論據,但絕不是論文的所有。
第四,過于追求小標題的嚴整,而文不對題。有些老師用古詩的形式來寫小標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仔細一看,里面的內容與標題搭不上邊,反而弄巧成拙了。
第五,思路混亂,條理不清。有許多很好的選題,但是具體寫作的時候,沒有分清條理,其實語文老師也應該具有理科老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把這種能力運用到論文的寫作中來。
第六,論文、案例、教學隨筆、教學敘事,概念不清!
這些問題,看似平常,卻成為困擾老師們做好研究、寫好論文最大的攔路虎。影響到老師們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職業(yè)技能、教學思想。
【怎樣寫小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怎樣寫好教學論文(網友來稿)12-06
怎樣寫話題作文(人教版 教學論文)12-05
論文應該怎樣寫?06-12
小學生怎樣寫議論文02-10
怎樣寫好畢業(yè)論文04-23
怎樣寫好科技小論文03-30
怎樣寫科技小論文03-31
怎樣寫科學小論文04-11
怎樣寫好科學小論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