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引向毀滅的從來不是金錢美文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并非與生俱有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
也許在我們即將離開這個忙碌、暄囂的塵世的時候,你會呆呆地面對天花板,問自己一個這樣的問題:在你的一生中,曾經(jīng)有什么給你帶來過最大的快樂?
是初戀時的那一低頭的溫柔?
是事業(yè)發(fā)達時那顧盼生風(fēng)的豪情?
是洞房花燭夜?是金榜提名時?
然而肯定的是,你不會像馬丁·摩爾斯那樣地回答,這位英國最大的期貨公司終身總裁在臨終時回答說:“是我十八歲那年賺到第一個英鎊的時刻!
你大概不會這樣回答,因為你害怕在臨終之時還留下一個葛郎臺式的“惡名”,因為你并不覺得自己熱愛金錢。然而,在你這一生中,你不能不熱愛金錢。如果說金錢是萬能的,這句話至少有一半是對的。
因為現(xiàn)世萬物,金錢是唯一可以交換一切的“萬能工具”,包括最不可逆的時間。
金錢的“萬能”,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萬能的意義。
金錢是一個天平,你可以在上面稱出一個人的成功、一個企業(yè)和品牌的價值、一個國家的國力強盛。換而言之,人生的、社會的乃至國家的價值,至少有一半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而它們的“金錢價值”,又都是相對的、辯證的。
好幾年前,一部叫《一個也不能少》的電影曾讓無數(shù)中國百姓好好地感動了一把。那天,又在愛奇藝上搜出來重看,坐在漆黑的家里,我突然發(fā)現(xiàn),在這部關(guān)于教育的電影中,導(dǎo)演張藝謀講的其實是一個關(guān)于金錢的故事。
魏敏芝先是追著喊著找村長,想要的是那50元的代課費,后來她阻攔一個學(xué)生到縣少體校去集訓(xùn),所擔(dān)心的,也是怕少了一個學(xué)生就拿不到50元錢,再然后,她到縣城去找張慧科,也是怕那50元黃了。
高老師連手指頭都拿不住的粉筆也舍不得丟掉,而是用指甲夾住了繼續(xù)在黑板上寫字;二十多個從來沒有看到過可口可樂的學(xué)生輪流著喝一罐“很貴”的可樂……
如果有了50元,再有了50元、50元、很多很多的50元,如果有了一根、兩根、很多很多根粉筆,如果有了一罐、兩罐、很多很多罐可口可樂,也許就沒有了魏敏芝和她的學(xué)生們的窘迫了。當(dāng)然,那個時候可能便也沒有了張藝謀式的溫情和淡淡的哀傷了。
可是,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你愿意要那份深刻的哀傷還是平庸的富足?把七文大錢排在酒柜之上,讓孔乙己享受到了瞬間的快感,這樣的快感,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體會到,然而卻不愿意說出來。
李嘉誠70歲大壽那天,有賓客問他;你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李嘉誠小聲地對賓客說:開一間小飯店,忙碌一整天,到晚上打烊后,與老婆躲在被窩里數(shù)錢。
賓客大笑,李嘉誠亦大笑。笑聲兩重天,這中間的“誤讀”似乎很難完全的彌合。前幾天,馬云的公司在美國上市,他貌似也說過類似的話,其實,讀懂的人也沒有幾個。
沒有享受過金錢的人,的確無法真正體會金錢的美妙與邪惡。如果曹雪芹不是破落貴子弟,他到哪里去尋覓奢侈而堂皇的大觀園?如果張岱沒有經(jīng)歷過一段荒唐不羈的青春,他的《西湖夢尋》是否還有那份刻骨銘心的謂嘆?
“錢袋越滿的人,靈魂越空虛”的說法,顯然散發(fā)著一陣酸溜溜的做作之氣。
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并非與生俱有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nèi)说囊簧,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把金錢當(dāng)對手和敵人的人,將一生為金錢而煩惱,而把金錢當(dāng)朋友的人,將獲得金錢給予的歡樂和平和。成為金錢的奴隸,或?qū)⒔疱X視為奴隸的人,都無法與金錢平視對坐。
有一首老歌是這樣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沒有錢,有錢的時候,我卻沒有了時間。
然而,這樣的歌詞其實是不全面的。金錢可以交換安逸、交換保健、交換服務(wù),從而便也間接地交換到了時間。有記者問法國女設(shè)計師香奈爾對金錢的看法,香奈爾說,“它使我獲得的獨立性是很有價值的!
金錢可不可以交換到愛情,我沒有絕對的把握?墒,金錢至少可以讓全天下的有情人均過上有飯有床的平靜生活。從古到今,天上人間,我們目睹的所有愛情悲劇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因為金錢的窘迫而拉開了裂紋。
至于思想,似乎與金錢無關(guān),可是沒有金錢的思想會是怎樣的?很小的時候,家里有一本線裝的泛黃的《論語》,那是我讀到的第一本古書,其中的一段文字影響了千年來的中國文人:“一簞食,一瓢羹,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
安貧樂道,文人情懷?墒菗(jù)說愛提問的、孤傲的顏回最后是餓死的。
顏回之樂,與貧困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嗎?如果有錢,顏回不也就不用“其憂”而只需“其樂”了吧?
餓著肚子的思想家,最后只能思想自己的肚子。
黑格爾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經(jīng)論述說:在人本性中有一種精神,它以犧牲狹隘的生理利益去追求一種超越其生理利益的目標和原則為滿足。黑格爾因此把人理解成一種“精神的載體”,他特有的尊嚴與其內(nèi)心掙扎受到生理或自然限定的自由的程度緊緊地連在一起。
他的理論很可以解釋,在商業(yè)社會里,人與金錢的倫理關(guān)系。
金錢是用來賺取的,同時,金錢也是用來付出的。
隨著一個人的金錢越來越多,他在得到中獲取的快樂——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都將逐漸遞減終而歸付于零,而因付出而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將越來越大。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家投身于慈善、NGO等公共事業(yè)的原因所在,金錢的倫理就本質(zhì)而言,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認同的提升過程,F(xiàn)代人的一生,就是一個與金錢抗衡、妥協(xié)乃至平等共處,最終彼此取悅的歷程。
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對待生活和生命態(tài)度的某種投影。在所有的人間故事中,把人引向毀滅的不是金錢,而是他本人的作為,金錢在人類悲劇中所起的作用,從來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
【把人引向毀滅的從來不是金錢美文】相關(guān)文章:
誰的時間不是金錢的經(jīng)典美文11-12
誰的時間不是金錢的美文摘抄12-10
機會從來就不是均等的美文01-20
等待從來就不是消極的美文10-09
真正的愛從來都不是隨便的愛情美文08-29
等待從來就不是消極的哲理美文03-17
等待從來就不是消極哲理美文08-22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樣子美文欣賞06-15
真正的愛不是讓人瘋狂的愛美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