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1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憶性散文的思維特點,學習回憶性散文的寫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語言和情感,模仿創(chuàng)作。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導入 1分鐘
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句句鄉(xiāng)音,縷縷鄉(xiāng)情,伴隨著漂泊的游子默默走過異鄉(xiāng)的風風雨雨......最容勾起他們思鄉(xiāng)情的,或者那一盞漁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縷炊煙,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黃河浪的那《故鄉(xiāng)的榕樹》(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 2分鐘
黃河浪:原名黃世連,曾用筆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長樂縣,中學時酷愛文藝,出版過詩集《海外浪花》、《大地詩請》。1979年,本文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成為冠軍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進文本
。ㄒ唬┠菢洹c榕樹凝眸 (理清回憶性散文的思路)7分鐘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層次。
文章第幾小節(jié)點題?課文寫了幾個地方的幾棵榕樹?
明確:
1-2 住所榕樹眼前
3-11故鄉(xiāng)榕樹回憶
12-13 住所榕樹眼前
2、這幾棵榕樹,重點寫了哪棵?它有何特點?5 、6、 7三段分別從哪個方面表現(xiàn)它的特點?
明確:
駝背的榕樹特點是“奇特”,三段分別表現(xiàn)其形狀奇,傳說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憶性散文,三個部分銜接過渡自然。文章是怎樣過渡的?找出過渡句:
、 第三段是過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樹和哨音自然引發(fā)相關聯(lián)想,“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停落在故鄉(xiāng)熟悉的大榕樹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這些詞句,像一座橋,把眼前景物與思想情懷聯(lián)系起來,過渡得巧妙自然。
、凇澳菢拥娜兆硬粫倩貋砹恕币痪,總結了上文,表明了回憶的結束!拔曳路饎倓倧囊粓鰤糁行艳D,身上還留有榕樹葉隙漏下的清涼,但是我確實知道,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而人也離鄉(xiāng)千里萬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夢鄉(xiāng)”描寫承接,銜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牽引作者由現(xiàn)實到回憶,又由回憶到現(xiàn)實,眼前 哨笛回憶哨笛眼前
(二)那故鄉(xiāng)——與作者的感情對視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7分鐘
1、第四段中作者說“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圍繞故鄉(xiāng)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話概括
小時候在“駝背”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榕樹”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癬及祖母的疼愛
農(nóng)人們在榕樹下的納蔭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從不同角度抒寫了對家鄉(xiāng)的眷戀之情,材料的選取自由靈活,從人物來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鄉(xiāng)親、我;從內(nèi)容來看,有寫人事的,有寫傳說,有寫我夏夜感受的;從情感來看,體現(xiàn)的有友情、親情、鄉(xiāng)情等,所有這一切由榕樹貫串起來,體現(xiàn)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故鄉(xiāng)的榕樹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nóng)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而是濃濃的友情、親情、鄉(xiāng)情的匯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個字浸透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榕樹、故鄉(xiāng)的人、故鄉(xiāng)的事的懷念和眷戀,濃濃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鄉(xiāng)愁、鄉(xiāng)戀躍然紙上。
席慕容說:離別后,鄉(xiāng)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黃河浪的這棵樹便是永恒的。
3、文章為何不直接以《憶故鄉(xiāng)》或《故鄉(xiāng)的回憶》為題?
明確:
a、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有關,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
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
c、結構上,起線索作用。
四鑒賞品味
那“文”——與精美的語言對話 16分鐘
品味語言,體悟情感。
6人小組活動:從文中找出一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讀,試作簡要評點,并按照它的格式進行仿寫,一個朗誦,一個評點,一個仿寫,建議可以變換陳述的對象或意象來展開仿寫。各小組交流,互為補充:
教師歸納:如何使語言“靚”起來?
1、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想象的運用,虛實結合
3、華麗的詞語(摹形狀物,繪聲繪色)
4、句式的選用和變化(長短、整散)
5、關注人稱的運用(第二人稱的作用a、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b、在表情達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增強感染力。
五回望模塊
那“月是故鄉(xiāng)明”——與模塊對歌(音樂播放:《彎彎的月亮》)6分鐘
本文以榕樹為線索貫穿全文,選用精美的語言,敘述了很多與故鄉(xiāng)的榕樹有關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靜的環(huán)境、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斷的故鄉(xiāng)情結。
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xiāng)愁,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故鄉(xiāng)的歌,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于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于是“我寄愁心與明月”,于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故鄉(xiāng)的明月,照過你、我、他。
請用最簡潔的一句話串聯(lián)這個模塊的所有文章的標題,體現(xiàn)“月是故鄉(xiāng)明”的主題。
學生當場創(chuàng)作,要求只要有創(chuàng)意,自然銜接就成!
六創(chuàng)作模仿1分鐘
風在路上,人在風中,生命不斷拐彎,故鄉(xiāng)總在身后。故鄉(xiāng)總是具體的,在人們的記憶中,她有時就是一棵小樹 一朵云彩,一縷炊煙,一種產(chǎn)物……假如有一天(這一天不再遙遠),你要離開你的家鄉(xiāng),你會記住家鄉(xiāng)的什么“物”?假設30年后的你,在異鄉(xiāng),每當有月亮的晚上,故鄉(xiāng)之歌的主角又是哪個呢?請模仿本文創(chuàng)作手法,完成下周隨筆《故鄉(xiāng)的xx》。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故鄉(xiāng)》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xiāng)》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nèi),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豆枢l(xiāng)》寫于1921年,后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nèi),特別是辛亥革命后10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愿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jù)。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而知識不系統(tǒng)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局限于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盡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小說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說的藝術美。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xiāng)》這篇小說就是:
。1)學習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
。2)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并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xiàn)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皸疃奔啊拔摇眲t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復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系。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于“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借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fā)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法學法
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xiāng)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xiāng)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寫簡短的讀后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tǒng)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8、練習法:“要實現(xiàn)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教學步驟
(一)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ê锰帲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3、反差強烈,引發(fā)思索。)
。ǘ┱w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后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ㄈ┓治鲂≌f
1、情節(jié):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2、人物:
。1)閏土:小學出現(xiàn)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xié)作質(zhì)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huán)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于經(jīng)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zhèn)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敗。
3、主題:現(xiàn)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xiāng)》中關于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斗,必然落空,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xiàn)。聯(lián)系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ㄋ模┚毩暎耗繕藱z測上相關練習題,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huán)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通過學習,學生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另外,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為以后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3
一、導入: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蔽也坏珴补嗔撕堂,蕩滌了灰塵,也浸潤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請同學們猜猜這是什么東西?
——雨。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鄭愁予的詩《雨說》,看看這位天空的淚水是如何給田野帶來微笑的?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
2、標題為“雨說”,那么,雨說了些什么呢?
。ㄓ暾f: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萬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我來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逐一的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既然“雨說,我來探訪四月的大地”,那么,“雨”為什么要來探訪四月的.大地?第一節(jié)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注:齊讀第一節(jié)詩后,討論板書如下)
田圃
禁錮
種子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魚塘
滯留
游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啞
調(diào)子
。ò凳玖松鐣畹钠D辛)
2、“雨說,我是到大地上來親近你們的”。“你們”是指什么?說說“雨”怎樣來親近它們的?作者又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意義?(重點探討:第5、7、8這三節(jié)詩。)
踩——田圃——潤如油膏
看——牧場——抽發(fā)新苗
繞——池塘——說聲好
聽——溪水——練習洗衣謠
物
柳條——笑彎腰
石獅子——笑出淚
小燕子——笑斜翅膀
大地復蘇的景象
教
愛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嘩啦啦響
人(兒童)
注:(1)、聯(lián)系上面的內(nèi)容,說清對比手法的運用。
。2)、聯(lián)系寫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3)、認真體會第五節(jié)詩中采用擬人手法的運用并充分的聯(lián)想,說說牧場是如何的抽發(fā)出怎樣的新苗?雨是如何對魚兒說聲好?溪水是如何的練習怎樣的洗衣謠?
。4)、想象第七節(jié)詩所描繪的畫面。
(注:采用讀的形式來完成。)
(5)、第八節(jié)詩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義?“春天”僅指季節(jié)嗎?為什么?
。6)、討論以下的問題3。
3、為什么說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著長大”?它所說的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A、白云——自由的象征。
B、
(1)、雨具有返老還童之心;即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2)、雨是帶給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萬物都像它一樣,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生活,所以這句詩也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憧憬。
4、雨為什么說“來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們吃著蘋果擦著嘴”句中的“蘋果”的含義是什么?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注:
A、見書中句子;
B、引導學生體驗吃蘋果時的感受以及“擦著嘴”的神態(tài)后。點明:“蘋果”的深刻含義具有雙關語意:一是指真正的蘋果;一是指作者帶給少年兒童的自由、快樂、幸福就像甜美的“蘋果”一樣。
C、表明了“雨”的真正來意。
四、作業(yè):
1、說出描寫春雨的詩句。(至少兩句)
《初春小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五。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處處…夜…花…”
2、以“雨的自述”為題,將這首詩改寫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4
【教材分析】
1、知識目標:
生字詞、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閏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說中議論語句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2、能力目標: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魯迅先生通過小說所抒發(fā)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創(chuàng)新目標:
抓住故鄉(xiāng)人物的變化和景物的變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學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xiāng)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第一課時
學習內(nèi)容
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整體感知,分析段落結構。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chuàng)設)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采用提問的形式)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故鄉(xiāng)》的素材,是魯迅1911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xiāng)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nèi),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鄉(xiāng)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后,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fā)紹興”,于29日回到北京。
這次回到鄉(xiāng)間,幼年的伙伴、農(nóng)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nóng)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樵悴,向魯迅講述了“農(nóng)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后來,魯迅將這次回鄉(xiāng)的經(jīng)歷,藝術地再現(xiàn)于小說《故鄉(xiāng)》之中,并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nóng)民形象。 二、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聽錄音,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
陰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腳踝(huái) 潮汛(xùn) 愕(è)然 嗤(chī)笑 嚇(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陰晦 蕭索 聚族而居 無端 家境 素 如許 潮汛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輾轉 恣睢 三、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分為 三個部分,并用1~2句話概括出課文內(nèi)容。 四、自讀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鄉(xiāng)的時節(jié)、地點、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敘述“我”在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著重寫故鄉(xiāng)人物的變化,又可分三層。
一層(6~33段):寫“我”和母親相見、談話。
二層(34~52段):寫鄉(xiāng)鎮(zhèn)小市民楊二嫂的破產(chǎn)和巨大變化。
三層(53~77段):寫閏土的到來,他的變化,使“我”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的美好向往徹底破滅。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的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哲理性的結尾,深化了小說的主要思想。 五、作業(yè) 用1~2句話概括你對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師生研討
1、組織教學,了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
很高興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
這篇小說的情節(jié)其實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它是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板書)
“我”的閱讀──以填空“這是一篇(關于)xxxxxxxxxx的小說!钡男问搅私鈱W生們課下閱讀情況。
2、討論題:
、 “我”已經(jīng)有多少年沒回過故鄉(xiāng)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鄉(xiāng)還是二十年前的故鄉(xiāng)嗎?
不是。
、 眼前的故鄉(xiāng)什么樣呢?
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 二十年前的故鄉(xiāng)又是什么樣?
美麗的,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
、 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至少有兩個故鄉(xiāng),20年前的故鄉(xiāng)和現(xiàn)在的故鄉(xiāng),20多年間,故鄉(xiā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發(fā)生變化的僅僅是故鄉(xiāng)嗎?還有沒有別的?
⑹ 師生討論:故鄉(xiāng)的人物、環(huán)境、經(jīng)濟等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
、 請同學們解答老師的疑問:我們都知道,理論上講,歷史是向前發(fā)展的,而實際上,故鄉(xiāng)的發(fā)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說是歷史的倒退,如何理解這種現(xiàn)象?
⑻ 魯迅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為什么不在美麗的故鄉(xiāng)上下功夫,而要為讀者描寫這樣一個破敗、蕭條的故鄉(xiāng)呢?魯迅并沒有在小說中明確地揭示這一點,他越含蓄,留給讀者的空間就越大。那么,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呢? 二、教師小結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農(nóng)民和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故鄉(xiāng)》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課后作業(yè)
【板書設計】
回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 在故鄉(xiāng)====》變
離故鄉(xiāng)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09-30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12-11
語文微課的教學設計03-28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范文12-15
語文小學微課教學設計01-16
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06-11
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01-26
有關語文微課教學設計參考12-09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方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