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年級音樂《花非花》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音樂《花非花》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情感目標:
學習并演唱《花非花》,體會歌曲的藝術氣息和朦朧美。
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此歌,加強學生對發(fā)聲、吐字重要性的認識。
能力目標:
靈活滲透歌唱的姿勢與歌唱的氣息知識,努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和歌唱習慣。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歌曲內(nèi)涵,恰如其分的表達。
2、歌曲字頭的“軟”表達。
教學方法:
講解、分析、啟發(fā)、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手風琴、豎笛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內(nèi)容
二、發(fā)聲訓練
三、歌曲學習與演唱《花非花》
1、作品簡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元,晚年局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時因避戰(zhàn)亂“衣食不充,凍餒并至”直接體驗了民間疾苦。公元800年考中進士,以后做過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諫被貶。后又任杭州,蘇州刺史,管至刑部尚書。晚年閉居洛陽,75歲去世。終身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的詩作《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縛戲人》《憶江南》等因形象鮮明,主題深刻而成為傳誦名作。感傷詩中《長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動,文彩精致的大作,顯示了詩人卓越的藝術才能。
黃自(1904—1938)字今吾,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國歐柏林及耶魯大學音樂學校學作曲。1929年回國,先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培養(yǎng)了不少音樂人才。同時,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和著述,寫下了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近百首。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其作品結構嚴謹,線條分明,層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白居易的詩大都以言語淺近,意境顯露見長(相傳老嫗也能聽懂)。但這首《花非花》卻頗為“朦朧”。第一句“花非花,霧非霧”,就首先給人一種非花似花,非霧似霧的捉摸不定的感覺,可畢竟又似花還是非花,似霧還是非霧。第二句從“夜半來,天明去”的敘寫,似在說短暫易逝的夢。但第三四的“來如春夢”“去似朝霞”,即告訴我們“春夢”與“朝霞”也是比喻。這種如行云流水,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連串的比喻,只喻體(用作比喻的物體),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確實詩的意境蒙上了一層“朦朧”色彩。但這首詩的詩意又不是晦澀到不可捉摸的地步,從他同期的,甚至為同一目的而作的《漸簡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現(xiàn)的是對一種生活中存在過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與惋惜。該詩節(jié)律規(guī)整,奇麗纏綿,為千古傳頌之佳作。
2.從復習學過的歌曲《西風的話》導入,唱完后請學生回顧歌曲的曲作者是誰,從而進入本課的學習。
3.哼唱旋律。
邊唱邊劃旋律線,感受旋律的線條美。考慮部分學生進入變聲期,教師可適當降低音高。
4.聆聽歌曲范唱,理解歌詞表達的意境。請學生用輕而高位置的聲音來朗讀歌詞,用高位置的發(fā)聲感覺幫助學生感受這首朦朧詩的意境。朗讀后,可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教師還可抓住歌詞中“花非花”、“霧非霧”和“夜半來、天明去”啟發(fā)學生理解詩詞所比喻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的含義。
5.有情感地吟誦歌詞,體會詞曲音調(diào)的緊密結合。
可先請學生根據(jù)詩中每個字的聲調(diào),適當?shù)胤怕俣、延長韻母來吟誦,然后請一組同學吟誦一句歌詞,一組同學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學對照。感知詞的聲調(diào)和旋律的音調(diào)之間的聯(lián)系。
6.學唱歌曲,表現(xiàn)歌曲的意境。
在學唱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輕柔、優(yōu)美的聲音來演唱。每個字的字頭可唱得稍為、虛幻而柔美些,體現(xiàn)、朦朧詩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變化。注意氣息的運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無覓處”的漸慢與漸弱的處理,氣息要控制好。
四、拓展
根據(jù)教學提示的要求,復習和交流學生已掌握的有關詩詞歌曲,可以個人或設計小組演唱等多種表演形式,與同伴分享和分組展示。
五、小結
教師進行
【六年級音樂《花非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花非花》教學設計06-08
《花非花》音樂教案及反思03-20
白居易的花非花05-08
《花非花》的賞析12-30
花非花原文賞析06-30
花非花原文及賞析03-07
歌曲《花非花》教案02-21
白居易的古詩《花非花》12-19
花非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9-27
《花非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