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功”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學會從物理現(xiàn)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guī)律。
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物理規(guī)律,樂于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法與學法講授法直觀法(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閱讀指導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具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說明
引入新課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思考、回答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便于學生接受。
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課堂小結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fā)現(xiàn)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jù)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guī)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fā)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fā)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啟發(fā)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jié)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布置作業(yè)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總結
觀察、思考、回答各圖中力做功和沒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總結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討論。
分析、總結
思考、討論后,按教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閱讀,并交流自己的觀點
動手計算
提出問題,猜想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各小組進行本節(jié)課的評估與交流。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學生分析計算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合作意識及分析概括能力。學會科學探究方法。
【“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功”教學設計15篇11-26
初二物理《功》教學設計12-23
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方案08-07
功狗功人成語故事04-29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03-08
《白楊》教學設計12-06
雨后教學設計12-07
江南教學設計12-06
趙州橋教學設計12-06
《鳥語》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