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時間:2022-10-28 12:57:39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通用10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

          《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1、做好復習鋪墊。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于此,我認為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復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復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2、解決問題,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并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里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里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3、課件演示,解決難點。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并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里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里,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于是通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里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44,接著說:后來從第四個魚缸里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里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里去掉3條,得出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不足之處: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后,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2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后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主題圖發現可以列式為3+3+3+2=11,33+2=11,也就是當若干份中有一份與其它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個,第4棵為什么只有2個呢?生:我想原來每棵都有3個,小熊拿走了一個。所以原來有43個,再減去小熊拿走的一個: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后,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學生都明白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這節課,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最后,我設計了富有開放性的、創造性的題目,發散留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該努力的方向。還有在課堂上對差生的關注不夠,差生沒有充分參與,好學生又特別愛表現。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系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現規律,并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系。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后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課的反思:

          本節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導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里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里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著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么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后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里并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于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著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后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后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節中的摘蘋果游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置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后再貼一顆,然后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匯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么這里可設置超鏈接,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擊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后,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課一開始先復習乘法口訣和改寫算式,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充分運用主體圖,在學生觀察主題圖后,先讓學生提問題,然后讓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解決問題,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讓學生盡情地說出解決“還剩下幾個玉米?”的方法,學生通過分析、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這樣培養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從而找到最優的方法。

          本節課練習題的設計比較有層次。先借助桃子圖讓學生從形象上去認識乘加乘減的方法計算,然后口算式題并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回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造性的題目,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選擇方法。在這個主動學習、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今后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注意評價策略這樣課堂才會更有效。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5

          一、讓課堂更加收放自如。

          針對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的問題。于老師向我呈現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法。學生在列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來呈現。選取什么樣的作品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選取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作品,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層次性。如:在講授乘加乘減的課堂上,先選取采用連加或加減混合運算的作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讓學生理解算理;再呈現乘加乘減分步運算的作業,這是為乘加乘減綜合算式的出現打下基礎;最后在呈現乘加乘減綜合算式。依據這3個步驟,可以讓學生體驗乘加乘減綜合算式出現的歷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算式進行對比,體現出教學的梯度性。

          這樣,課堂上有放手讓學生探索、討論的過程,也有教師總結、升華的過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教師的潛意識引導,最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積累。

          二、生活化與抽象化的數學。

          數學從生活而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生活的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數學的具體性,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如在本節課中,要使得學生學會假設的思維。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是乘減的由來,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但我們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算理、抽象思維的發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數學思想,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

          本節課,學生很容易從動態的掰走一個玉米、開走兩輛小汽車列出算式,但面對靜態的、只呈現出幾組圓形的圖片時,有些學生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很難從動態的直觀思維中總結出靜態的抽象思維。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做好能夠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說出算理: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樣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三、階梯式的課堂教學。

          教學要具有層次性。首先,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層次。一個大問題拋出去可能學生不能一下子就解決,這就需要一些小問題來輔助。其次,學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層次性,一級一級的展示,如爬樓梯般一層層遞進。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從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過渡到乘加乘減的分步運算,鍛煉他們分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再將其綜合,列出綜合算式。每一層都要夯實基礎!第三,在夯實乘減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乘加的出現,讓學生明白乘加出現的緣由,使其體會到乘加相比連加的聯系。最后,在運算順序的講解上,二年級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會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四則運算的順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減》講課完畢后的感悟,作為一個教學新手,在諸多教學方法上、實踐上的經驗十分匱乏。在這里,希望自己能夠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夠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數學教師!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教學設計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痹诒竟澱n,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通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子?”這個問題,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如: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給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同時,使學生感受在樂中學。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如: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留給學生空間,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7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展的過程!背思映藴p這節課,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為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素材和思考空間。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小金魚走進課堂,課一開始,就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生動形象的魚缸里小金魚的情境圖,并伴以輕松明快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的身心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且,這個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熟悉的、生動的事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觀察、可思考的材料,創造了表現自我的條件,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題圖,讓學生思考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學具,同時采用贈予小禮物的方式,為學習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這個問題后,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獲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后,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4、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8

          在自主感悟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引導過多”等問題,在讓孩子主動認知方面還沒有真正放開。教學時,我只是注重自己對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感悟,沒有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的提高,大膽“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強加給學生,沒有引導學生對這些詞語進行理解后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見解。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不強,學習能力沒有提高,只是“學會”而沒有“會學”。

          沒找到著重點進行訓練,沒有注意到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還不是低年段教學的主要方法。在理解重點詞語上,我更多的是灌輸給孩子們“這詞語什么意思”上,我覺得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們去理解,并相信他們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孩子們。在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和積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夠,應當要讓孩子多讀多說,主動讓孩子探究,創設情境、熏染、范讀,各個方面去引導孩子的表達能力、讀文捕捉信息的能力,體現出“讀、說、背”的培養;強化本課四字詞語方面,也應該要讓孩子在朗讀中、說話中去不斷地鞏固積累,這是知識的獲得,力求一課一得。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9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于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并不高。

          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0

          在備課時我借鑒了別人的想法,上課時沒有直接出示書56頁的圖,而是在黑板上畫了4棵樹,然后貼磁鐵蘋果。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樹上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大部分學生都會用加法計算4+4+4+3=15,我肯定學生的想法,繼續提問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這時有學生觀察到前面有3個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這得到了我所要講的乘加算式,但乘減有點困難,我于是說看看老師變魔法,在第四棵樹上添1個磁鐵,變成了4。觀察后又把這個拿下。很快有學生反應說4×4—1=15。我把3×4+3=15,4×4—1=15板書在黑板中間,讓學生觀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

          引出乘加乘減,但在說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講得不是很詳細,還有我先在每棵樹摘掉一個,讓學生列式時,效果不太好,式子沒寫對,答案也不對。我又講了一遍。然后做書上練習,比剛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錯的。在巡視中發現學生對乘法口訣不熟練,根據圖提取信息的應用能力不強。所以乘法口訣一定的抓實,保證每一個學生熟練。這樣才能保證正確率,同時應讓學生樹立用乘加乘減解答應用題?梢韵仍囍臃,然后再改寫,但以后要強化。

        【二年級數學上冊《乘加、乘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9-05

        《乘加乘減》數學教學反思11-19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小數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0-26

        蘇教版數學《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0-22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11-11

        《乘加乘減》的教學反思06-13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6-12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7-07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5-18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03-15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