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1篇
身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
一、教學設計理念
20xx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tǒng)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二、主要教學思路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教材先讓學生通過“說一說”的活動,交流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后,教材采用直觀實驗的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 的問題。用兩個相同的量杯倒入相同的水,再放入土豆和紅薯,讓學生觀察水面的變化情況。通過觀察,發(fā)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了,說明它們都占了一定的空間;還能發(fā)現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兩個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一樣。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感性體驗的基礎上,再揭示體積的概念。接著,教材又提出“哪個杯子裝水多”的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來解決。實驗方法是多樣的,如把兩個不同形狀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將水倒入同樣大小的小杯子中,看哪個大杯子裝的小杯數多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
體的體積的大小,再揭示容器的概念。
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體積和容積的學習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而且體積和容積又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本節(jié)課的知識難點在于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真正理解:學生可能會受表面積概念影響,認為物體形狀發(fā)生了改變,體積也會發(fā)生變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體會出體積概念的真正內涵。因此,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手、眼、腦、口并用,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教學得失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載體。教材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本著“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在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充分感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ㄒ唬、借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讓學生比較兩個容易分清的物
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體占的空間大?哪些物體占的空間。俊边M一步把“占空間”、“大小”這些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喚起學生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較兩個難以分清的物體所占空間大小。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和紅薯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然后讓學生驗證猜想,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通過驗證得出:“水面升高了”說明占有一定的空間。二、紅薯上升的水面比土豆上升的高,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ㄈ⒃谟^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還是采用實驗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容器”,在實驗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么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為了能讓學生區(qū)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讓學生充分觀察魔方和木盒子的區(qū)別,認識木盒子的體積和容積,讓學生在辨別中區(qū)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ㄋ模、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提升概念
首先,我安排了“牛刀小試”:一團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兩個物體哪個體積大?為什么?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深化對“形狀改變,體積未變” 這個比較抽象內容的認識。其次,為了加深學生對體積與容積的深層次理解,設計了“智力大闖關”:4個習題非常有針對性,進一步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同時將“物體的表面積、體積、容積”三者融為一體,讓學生在似乎探險的歷程中,進一步感受表面積、體積、容積三個概念各自不同的內涵,再次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節(jié)課也有一點遺憾:1、教學體積、容積的概念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沒有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教師的語言平淡,提問欠缺有效性,導致學習氛圍不濃,學習積極性不高。3、時間分配不合理,學生主體不夠突出,訓練不到位。
四、改進策略
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改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親自投身到“數學問題情境”中去活動,使學生在嘴說、手做、耳聽、眼觀、腦想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能力。
2、加強數學練習題的設計,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情境,利于學生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要突出練習的趣味性、應用性、層次性、生活性。
3、進一步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熟悉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并不斷實踐。合理分配時間,科學利用時間,少講多練,精講精練,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2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概念的重要載體。教材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本著“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則,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在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中充分感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讓學生比較兩個容易分清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體占的空間大?哪些物體占的空間小?”進一步把“占空間”、“大小”這些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喚起學生對日常所見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較兩個難以分清的物體所占空間大小。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占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然后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觀察比較,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還是采用觀察的方法,在觀察中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容器”,明確了什么是容器后,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么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qū)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里裝滿水,一個瓶子里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里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還讓學生結合課件說說冰箱的體積與容積分別指什么;我又找了兩個外形一樣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盒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讓學生在辨別中區(qū)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3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下學期的內容。主要是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的意義;通過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裝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觀地揭示容積的意義,知道容積和體積的聯系。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形成體積和容積的兩個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體積
課的開始,創(chuàng)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觀看動畫片《烏鴉喝水》,從中提出蘊含的數學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學生在觀察中初步感知烏鴉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擠壓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時還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觀察、操作、比較活動中,促進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建立起體積的概念,首先讓學生分析烏鴉喝到水的原因。從動畫片中能直觀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沒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間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操作活動。一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感知物體是占有一定的空間。如讓學生猜想:把一個土豆放入裝滿水的杯中會有什么現象發(fā)生?然后讓學生明白為了驗證猜想,必須得驗證,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通過驗證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二是通過水面升高了來體驗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間,使物體占有空間的大小變得可觀察、可感受。師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邊觀察、邊思考、邊表達,逐步建立起體積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在鞏固練習中讓學生利用小正方體按要求搭一搭,讓學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對物體的體積的理解。
三、自學質疑,促進學生對容積概念的理解。
對容積概念的教學,我采用了讓學生自學,在自學中質疑,在質疑中形成正確概念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教材提供了比較兩個容器哪個裝水多的情境,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節(jié)課中實驗的次數較多,實驗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這個實驗而采用了自學的方法。通過學生自學,提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在匯報過程中有個學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組織學生來幫他。明確了什么是容器后,有個學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納,這時我利用水杯中裝有一些水的例子來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觀念?傊,我通過適度參與引導,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了容積的內涵及體積與容積的區(qū)別、聯系,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4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并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在活動中發(fā)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后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這兩個物體所占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通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后教材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后,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fā),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并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于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qū)別及其聯系,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導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導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導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著 “土豆和石塊哪個占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jié)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通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后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并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占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并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絡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5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占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fā)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于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然后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fā)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占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只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么辦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師:為什么石頭丟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占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里,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么?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游泳池一樣大了,最后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么占了空間?
師:水要占空間,人要占空間,米要占空間,木塊要占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占空間,這說明了什么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間。(板書:占空間)
(二)認識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占的空間大?誰占的空間?
師:物體不僅要占空間,而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匯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后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后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匯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柜子,像這兩種物體打開里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yōu)槿萜。(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么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么?如果我往里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并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么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并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qū)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fā)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么?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么?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導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jié)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后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并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么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占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間。于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并不是在水中才會占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占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體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占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么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導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占空間有大有小,并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fā)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chuàng)造欲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fā),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6
《體積與容積》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從知識序列角度來講,這一內容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單位、體積計算等相關體積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從學生的現實起點來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區(qū)別物體大小的經驗,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諸多的選擇可能性;诖,如何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充分挖掘概念本質,增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成為本節(jié)課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這節(jié)課,反思如下:
一、 以學定教:簡單的事情,簡單“學”
以學定教,前提在“學”,只有把握住“學”,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這節(jié)課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切入口,通過直觀比較球變大教室還裝得下嗎?喚醒學生生活經驗,直接引出“體積”兩個字,然后讓學生自由表達對于“體積”的了解,沒有刻意細究教材對于體積概念的定義,是為了盡可能把課堂時間放在對數學活動的體驗中,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學習經驗。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開放的問題情境不僅為課堂進一步學習提供了非常鮮活的生本資源,同時為學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體積”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當學生無法準確描述“體積”時,不糾結于概念,不拘泥于細節(jié),讓學生直接閱讀,實現對原有認知的修正和重構,實現概念的同化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 實踐嘗試:局部突破,凸顯方法
為更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在學生初步感悟體積概念后,出示3組物體讓學生比較體積大小,以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為任務抓手,讓學生根據需求,依據不同物體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方法比較體積。從規(guī)則到不規(guī)則,逐步理清體積比較由易到難的序,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實驗操作,發(fā)現比較體積大小的方法,相對開放的任務要求,為課堂教學鮮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間,加深學生對體積意義的理解,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三、想象推理:由“表”及“里”的觀察辨析
借助體積的知識遷移直接切入容積,容積內容教學略化處理,通過舉例、討論、交流、操作,聚焦容積概念的本質,同時借助教具演示、空間想象、推理等學習方式,理解容積的概念,實現學生思維認識由“表面”走向“深刻”。
這節(jié)課學生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濃烈,教學效果顯著。但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前緊后松。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學生情緒飽滿,興趣濃厚,效果很好。課前活動本來是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桌椅和同學都占據了空間,活動比較困難,雖然有人談到了活動不舒展,但多數學生 談感受時說自己很開心,因為課前的活動讓他們感覺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很溫暖。作為老師,我很慚愧,本來設計活動是為教學做鋪墊而安排的環(huán)節(jié),卻讓孩子們如 此夸贊一番很是過意不去,F在想來,平時我們是多么的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啊,一個不經意的做法就讓他們小小的心靈感到溫暖,我覺得我們確實不得不反思今后的 課堂內外,是不是除了可以關心孩子們學習之外,更應該多關注一下孩子們的情感發(fā)展呢?
課中的活動如“觀魔術”、“摸同桌感受人占有空 間”、“用實驗的方法證明哪個杯子盛水多”、“捏橡皮泥證明物體形狀改變,體積未變”、“按要求搭一搭”、“數學小故事為店小二想辦法”等環(huán)節(jié)都讓孩子們 興奮,陶醉其中,激發(fā)他們的靈感和思維的火花,想出一個又一個很特別的解法,真是很讓人驚嘆!
比如:證明杯子容積大小的實驗辦法時,有的 同學想到了把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往另一個里面倒,看看水是倒不了溢出來了還是倒完之后另一個杯子不滿;有的同學往兩個杯子里倒了同樣多的水,一個里面放了 2個骰子水溢出來了,另一個里面放了5個骰子水才溢出來,所以證明第二個杯子裝的水比較多;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把兩個杯子倒?jié)M水,然后借助第三個杯子,然后 看哪個里面的水在第三個杯子里的水面高得出結論。 在幫助店小二想辦法時,有的同學說把面條挑出來;有的同學說換個大碗;有的同學說喝兩口湯;有的同學說蓋個蓋子;有的同學說用筷子挑起面條……
總之,好課必須是以學生的認知為前提,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石,以充分的實踐為主線,以教師的引導為航向,以目標的達成為結果,以能力的提高為終結的課。要讓節(jié)節(jié)課都能有如此的火候,需教師天天的修煉!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8
《認識體積與容積》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體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的概念。通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是占有一定空間的,又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體所占空間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礎上引出體積的意義,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積與體積的意義有什么區(qū)別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為了能讓學生區(qū)別體積與容積意義的不同,我做了一個實驗: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里裝滿水,一個瓶子里裝了一些水,讓學生說說哪個瓶子里水的體積就是瓶子的容積。我又找了兩個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積相差很大的瓶子,讓學生知道體積一樣大,容積不一定一樣大。又就地取材,讓學生說說粉筆木盒的體積與容積分別只什么,讓學生在辨別中區(qū)別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密切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通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系實際,借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行練習,加深體驗,拓展知識。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9
本節(jié)課教學在通過研究教材,研讀教法,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順利的結束了。 回顧起來有如下幾點體會:
1、在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中,理解體積、容積的概念。體積、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我認為體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占空間”、容積概念最難理解的是“能容納”,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過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我通過實驗讓學生看到“水面升高了”來體驗“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比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學生體驗“物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通過杯子和瓶子誰的容積比較大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有多有少”這樣將難以理解的“占空間”“能容納”變得可觀察、可感受。通過這些具體的實驗活動,基本上達到了學生初步建立了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教學目標。
2、密切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概念。教學中我不僅僅通過一個實驗來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而且聯系實際,借助生活經驗使學生對體積有初步的認識,在本課開始時,我就讓學生舉出許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體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些物體所占比較小的例子,感知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本節(jié)課時概念課,體積和容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理解,因此要準備大量的教學用具。在探究土豆和梨誰占的空間大時?由于所選取的實驗材料的問題,實驗過程中出現了誤差,梨浮在了水面上,致使實驗沒有達到目的。課件制作略顯粗糙,個別結論性的內容過早的出示。
4、由于本節(jié)課學生動手實驗多,因此課堂節(jié)奏前松后緊,在鞏固練習時為了急于完成教學任務,習題處理的比較倉促。如果在學生操作中再能增加些練習的內容,如捏捏橡皮泥就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形狀變了體積不變。動手擺擺小正方體進一步加強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0
《體積和容積》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容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學生在習得體積知識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容積,為學習體積和容積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打好了基礎。我通過設計學生植樹澆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讓學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樣,所能容納的物體也不一樣。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當杯子中裝滿水的時候,水的體積就是杯子的容積,同樣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體積和容積到底有什么聯系呢,通過猜一猜兩個體積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學生猶豫不決,當掀開木箱的蓋子時,學生恍然大悟,還要考慮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較學生立刻領悟其中的奧秘,在裝黃沙的練習設計中,三個小伙伴分別裝了黃沙,在媒體的幫助下,學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裝的正好的,才能說黃沙的體積就是木箱的容積,有一個難點突破。這些設計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我們平時過于忽略,而在這堂課上,學生一次一次的驚訝,訝異于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訝異于數學時時存在于我們的眼中,我們的心中。
為了讓學生感知容積單位的大小,在容積單位的探索和探索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相應的實驗器具,這樣給學生留以極大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個性得到發(fā)展,并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認識容積單位,雖然之前學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積單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準備了5個200毫升的量杯 和一個棱長為1分米的無蓋正方體,現場演示,當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進了1分米的正方體時,學生的興奮都寫在了臉上。那么1毫升該怎么處理呢?沒有學具,那就自己動手做,當學生將針筒中1毫升的水輕輕推入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時,我相信學生對1毫升的理解將意味深長,特別是在學習體積單位和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時。
在整節(jié)課中,我始終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觀察、遷移類推等手段去獲得知識,讓 學生在講一講、議一議等形式中,培養(yǎng)了有條理的思考問題,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在具體的生活題目中領略學習數學的樂趣。本課時的教學材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運用他們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為教學起點,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自我發(fā)展的時空,從而認識到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1
這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掌握體積和容積的概念。因為體積和容積是兩個相關聯的概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采用對比法,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清“什么是體積,什么是容積”。在學生感知體積的概念時,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直接感知體積,這是學生理解概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幫助學生認識體積概念時,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分別把土豆和紅薯放入兩個水面高度相同的杯中,通過觀察水面高度的變化來理解體積的概念。接著通過對比、動手實驗的教學,理解容積的概念。
本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合理的教具和學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加以升華抽象出本質的概念,讓學生形成體積和容積的概念,由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
【《體積與容積》教學反思11篇】相關文章:
圓柱的體積教學反思15篇03-28
容積和容積單位說課稿3篇11-09
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說課稿11-03
《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12-27
《能量與效率》教學反思12-25
地理教學隨筆與反思01-17
教學反思與隨筆英語01-06
口哨與小狗教學反思12-24
《學與問》教學反思12-22
《蛇與莊稼》教學反思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