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平均數》 教案

        時間:2023-03-18 17:08:12 教案 我要投稿

        《平均數》 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平均數》 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均數》 教案

        《平均數》 教案1

          導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第90~91頁的例1、例2及相關內容。

          導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數的范圍。

          3.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導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導學難點: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學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導學過程:

          一、預學--談話導入

          師: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以后,要想比較藍鑫小組和長敏小組哪個小組的成績好一些,怎么比較呢?

          生(預測):比較總分,看看哪個小組的總分高。

          生(預測):這樣不公平,我們小組三個人,他們小組四個人。

          生(預測):應該比較平均成績。

          師:對,應該比較他們兩個小組的平均成績。在我們數學的統計中,平均成績也有一個名字,它叫做平均數。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衛生日,環境衛生對我們的身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學校的環保小隊利用周末的時間去收集了很多的廢舊塑料瓶。出示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平均數教案

          出示自學小貼士,學生獨立完成:

          1、自己想辦法找出這幾位同學收集的廢舊飲料瓶的平均數,你有幾種方法來解決。

          2、這個平均數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實際每個人收集廢舊飲料瓶的數量?

          3、平均數與這組數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獨立完成后組內做好分工,在組內交流,看誰說得好,看誰聽得認真!

          二、互學--小組交流,展示點撥

          1、小組交流

          師:已經計算出來的同學,小組可以在小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做的又對又快!

          生(預測):可以通過畫圖表來解決,每個人先都畫出11個,然后將剩下的`8個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個了;

          生(預測):把他們每個瓶子用一個圓圈表示,再進行移動,使每個人的瓶子一樣多為止,這樣把小紅的一個移給小蘭,小明移兩個給小亮,這樣每個人就一樣多了;

          生(預測):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

          2、展示點撥

          匯報預測:

          生1(預測):我們組認為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最后每個人都是一樣多;

          此時可展示移動瓶子的過程;

          生2(預測):我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來,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瓶子數量;

          生3(預測):平均數就是把收集瓶子的總數平均分給4個人,每個人得到的數量。它不是實際每個人收集廢舊飲料瓶的數量;(二年級學習的平均分的知識)

          生4(預測):平均數與這組數據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隊干部收集廢舊瓶的實際數量,(它比最大的數字要小,比最小的數字要大,居于這兩個數中間)。

          師通過超鏈接小明下水游泳的問題,學生通過題可知平均數非實際數量,它大于一組數最小的數,小于一組數中最大的數。

          講解:想一想:為什么要把小紅的瓶子移給小蘭?(小紅的多,小蘭的少)這樣把多的移補給少的,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我們叫這種方法為“移多補少法”(板書“移多補少法”)。我們還有一種方法,(14+12+11+15)÷4=52÷4=13(個),就是先求出這四個人收集的瓶子的總數量52(板書總數量),然后在除以總份數4人(板書總份數),13表示什么意思?他們每個人收集瓶子數量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那么這個式子應該怎么表示呢?(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歸納整理,總結方法:我們用“移多補少”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數是13個。平均數的求法:(1)移多補少;(2)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特征:它比一組數據中大于最小的數,小于最大的數,它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評學

          1、鞏固反饋

          我們首先回到可得開始的時候這幾位同學的介紹他們的身高,現在我們能計算出他們的身高了嗎?(生齊做,選代表回答他的解答過程)

          下面是5位同學為災區小朋友捐書的情況。

          姓名

          楊欣宇

          王 波

          劉真堯

          馬 麗

          唐小東

          本數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幾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組的成績好?

          第一小組口算成績表

          姓名

          孫紅

          丁曉

          周玉

          李丹

          合計

          正確題數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組口算成績表

          姓名

          張華

          王明

          趙雪

          合計

          正確題數

          10

          12

          14

          36

          第一小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組平均每人做對11道題。

          第二小組:(10+12+14)÷3 =12(道)答:第二組平均每人做對12道題。

          3、評價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小結:平均數是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代表,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數是多少。

          在我們生活中,平均數無處不在,請你讀一讀下面的話:

          1.春節期間麗江旅游人數平均每天為3萬人。

          2.麗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為500萬元。

          3.麗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氣溫是15攝氏度。

          4.我校三年級學生平均年齡是9歲。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師家20xx年平均每月用電85千瓦時。

          7.西部最缺水的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書

          平均數

          移多補少法: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最后每個人都是13個。

          平均分: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14+12+11+15)÷4 =52÷4=13(個)

          5

        《平均數》 教案2

          一.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本節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教學中,以具體實例研究為載體,了解平均數可以描述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理解“權”反映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權平均數,正確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2.通過對加權平均數的學習,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系,形成和發展統計觀念,體會權的統計思想,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嚴謹的統計精神,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設計“我來決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側面有側重地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和評價,培養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二.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問題

          1以前的學習,使我們對平均數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數可以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描述數據的“平均水平”,本節課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

          預設:問題(2)可能會出現下面兩種解法: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初步理解權的意義.設計目的:

          問題(1)中,86分是七年級1班46名學生的數學成績“取長補短”均衡的結果,反映該班46名學生數學成績的一般“平均水平”,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并體會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問題(2)中,以“任務布置──發現問題──生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教學程序,經歷操作、觀察、對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動,初步了解“權”的意義,解釋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論依據,為概念的引入作鋪墊.

          活動方式:以實際問題為研究載體,以自主參與、交流合作為教學形式,以多媒體動畫演示輔助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數學思維.本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

          ①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趯嶋H問題中體驗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和初步了解權的意義;

         、垠w會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系.

          學生歸納:

          1.平均數反映的是數據的平均水平,;

          2.“權”反映了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

          3.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本質一致的,算術平均數是各數據的權為1的加權平均數,當數據的權相同時,加權平均數與算術平均數是相同的;當數據的權數不同時,加權平均數能更好地反映數據的平均水平,應當計算加權平均數.問題2 某市三個郊縣的人數與人均耕地面積如下表:

          求這個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 (精確到0.01公頃).

          追問1:用算術平均數的方法求三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合理嗎?為什么?

          追問2: 0.

          15、0.21和0.18這三個數中,那個數對總人均耕地面積的影響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這三個數的權分別是什么?你如何計算該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的?

          設計目的:以求三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為研究載體,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加權平均數,滲透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以及為什么要采用加權平均數;在具體問題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權平均數這一數學模型;通過兩種不同計算方法的比較,進一步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區別與聯系.活動方式:獨立完成本問題任務,認真思考兩個追問問題,交流看法和意見,教師做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加深對權的意義的理解和用加權平均數計算的合理性;建立數學模型,抽象出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生歸納:

          (1)上例中15,7,10分別是0.

          15、0.

          21、0.18三個數據的權,平均數0.17稱為三個數0.

          15、0.

          21、0.18的加權平均數,反映三個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個數及其對應的權,則這n個數的加權平均數可求.活動二:實例分析,指導應用,體驗概念

          1.統計某一植樹小組所有同學的植樹情況,其中有5人各植樹8棵,有3人各植樹7棵,有2人各植樹10棵,求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思考:各項的權分別是多少?如何計算植樹的平均棵樹?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譯,對甲、乙兩名應試者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英語水平測試,他們的各項成績(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語能力強的翻譯,聽、說、讀、寫成績按3:3:2:2 的比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問題3 招聘口語能力強的翻譯時,公司側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績?給出的比值是否能體現這些方面更加“重要”?聽、說、讀、寫四種成績的權分別是多少?數據對應的權表示的含義是什么?

          設計意圖:在變式中理解權的含義.

          問題4 如果現在要招聘一名筆譯翻譯,你能給各數據制定一個合適的權嗎?制定的依據是什么?最后計算的結果與你設想的一樣嗎?試一試,比較你與其他同學設計的不同結果,談談你對數據權的作用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在系統中整體理解數據、權和平均數.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權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權對平均數的影響.此處,借助于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給數據賦以不同的權,展示出現的不同計算結果,便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更好地體現權的“掌控”作用.

          問題5 若聽、說、讀、寫的成績分別按20%、20%、30%、3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如何計算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與(2)相比,數據權的表現形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數據權的不同表現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較,交流分析,體會權的“掌控”能力.)

          活動三:拓展創新,我來決策,感悟概念 一家廣告公司欲招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該公司老總,請發揮你的才智,給每項成績賦予適當的權數,并通過計算進行選拔.設計目的:創設情景,為學生創造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親身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積累數學經驗,在感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增強學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借助于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權數下的不同結果,深入體會權的意義和作用.活動方式:猜想──設計──計算──體會──交流.

          活動四:歸納小結,自主反思,優化概念

          1.從下面的關鍵詞中任選一個或幾個,展示自己的演說才能,談談你本節課的收獲或體會:

          知識、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業:教科書P127頁,練習第1題、第2題.設計目的:通過回顧和反思,讓學生對數據的權的作用和加權平均數的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生歸納和教師釋疑,讓學生優化概念、內化知識,同時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促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活動方式:反思學習過程,歸納并形成知識體系,交流體會和感受.三.目標檢測設計(時間:15分鐘;滿分50分)

          (一)填空題:(每題5分,共20分)

          1.在“人與自然知識競賽”中,七年級甲班5名同學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則這5名同學的平均成績:=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環,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環,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績:= .

          3.從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軟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這三種糖混在一起后,這種“雜拌糖”應定價為每公斤 元.

          4.若m個數的平均數是a,n個數的平均數是b,則這m+n個數的平均數是 .

         。ǘ┙獯痤}: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氣溫統計如下:

          (1) 計算該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氣溫.(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數叫做

          35、

          34、

          33、

          32、28這5個數的 平均數.(5分)

          (3) 在上面的5個數據中,35的權是 ,34的權是 ,28的權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權調換一下,平均氣溫是多少?與(1)的計算結果相比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你認為權在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意義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學校規定: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驗.小明同學的平時作業、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的數學成績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0%、20%、30%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這學期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2)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2:3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平均數》 教案3

          教學目標:

          1. 通過活動,初步感知“平均數”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能運用生活經驗對“平均數”做出解釋。

          3. 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強化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準備:

          教具:十個小皮球、兩個小筐、多媒體課件

          學具:五個筆筒、十五根鉛筆、統計表三張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曾經玩過投球游戲,今天咱們再來一場比賽,好嗎?男隊、女隊各出三人,看哪隊能贏。請兩隊各派一名記錄員做好統計。其他同學做裁判。學生進行比賽。賽完后展示統計表進行比較。(游戲開始,老師事前制好統計表,分發給兩個統計員,進行記錄。比賽兩次)

          二、巧設沖突,理解意義

          師:聽說亮亮他們也在舉行投球比賽呢,咱們一起去看看吧。(多媒體展示書上的兩個統計表。)

          咦,怎么吵起來了?喔,原來他們在爭執哪組投的成績好呢。引導學生看課件中的兩個統計表,從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數不等及每人投中的個數)請大家幫著兔博士一起給評判一下吧。(最后定為比較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公平,多者為勝。)

          師:怎樣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呢?(幻燈單獨出示第一組的統計表。)

          師:那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的數7個,就是這組同學投球的“平均數” 。(板書)

          師:誰能求一下第二組投中球的平均數?

          師:為什么第一組是除以4,而第二組卻除以5呢?

          師:現在比較一下,哪組獲勝?

          生:第一組獲勝。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師:剛才我們用的是求平均數的方法裁決出第一組獲勝?磥砥骄鶖涤锰幉恍“。@不,亮亮看到媽媽經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買菜,就暗暗做了統計,想用真實的數據來說服媽媽保護環境呢。出示統計表。

          師:請大家幫亮亮算一算,媽媽平均每天丟棄幾個塑料袋?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上邊三道題的解答過程,你知道怎樣求平均數了嗎?(出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式: 用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不過兔博士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問大家呢。出示“議一議”1.求出的“3個”是每天實際丟棄塑料袋的個數嗎?

          生:不是每天丟棄的塑料袋的個數,而是算出的一個平均數。

          師:出示2.求出的 “3個”與星期四媽媽丟的塑料袋3個一樣嗎?

          不一樣,求出的“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星期四媽媽丟的塑料袋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丟了3個。

          四、動手操作,鞏固驗證

          師:看學得這么認真,兔博士決定來個小測驗,記住,既要動手又要動腦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筆筒中放有根數不同的'鉛筆,如果要使每個筆筒中放的鉛筆根數不同,每個筆筒放幾根?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師:大家輕松一下,來一個拍球比賽怎么樣?每組為一個隊,由組長做好記錄,發統計表。最后看哪組平均成績好,哪組就獲勝。比賽。最后表揚優勝小隊。

          師:大頭蛙有幾個問題實在是弄不明白,誰能幫幫它?(判斷題)

          1.河北省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剛是這個籃球隊的隊員,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嗎?b這個球隊有沒有身高超過厘米的隊員?

          2.小明所在的三年級的平均體重是28千克,小明的體重一定是28千克嗎?

          師:兔博士站又添新內容了,想去看看嗎?

          出示:

          我國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城鎮24平方米;農村28平方米。

          我國平均每人年收入為8800元。

          我國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為208升。

          我國平均每人每年用電量為1081千瓦時。

          我國男性平均身高為1.68米。

          我國女性平均身高為1.54米。

          看完這組數據你想說什么?

          五、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 調查自己家水費、電費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 統計本小組成員假期讀書情況,并計算出小組平均每人讀書多少本。

          課前讓學生親歷一個自己十分感興趣的游戲,在活動中復習統計的過程,讓學生感知到:“人數相等可以比總數”,為后面人數不等求“平均數”的情況埋下伏筆。

          由于人數不同,(再用比較總數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較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一時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和興趣,老師把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大膽拋向學生,在學生的認知思維沖突中,在解決問題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數,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到了平均數產生的價值和必要。

          通過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感悟,經歷求平均數的過程,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建立了平臺,又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使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

          求完平均數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總量與份數是要一一對應的,加深學生對平均數計算方法的印象。

          在學生學習平均數的同時進行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充分印證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讓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獨立概括出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式。訓練學生的觀察、概括的能力。

          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數的意義,知道“3個”不是媽媽某一天丟棄塑料袋的真實個數,而是一個平均數。

          讓學生再次明確平均數的意義。與實際數據加以區別。

          通過動手動腦再次驗證、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要給學生充分的操作時間,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

          根據認知規律,適當地加入學生熟悉的游戲作為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從熟悉的生活中學習平均數。

          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的意義,知道平均數介于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設置兔博士站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平均數”的意義,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平均數”在現實問題中的必要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適時對學生進行節水節電、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魅力。 師:男生贏還是女生贏?你是怎么裁決的?

          生:男生贏,因為男生一共投進去8個,女生一共投進去了6個,所以男生贏了。

          師:女生服氣嗎?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兩隊各加2人參加比賽。)

          師:這次是哪隊贏?你是怎么裁決的?

          生:這次男生一共投進了11個球,女生一共投進了12個球,所以是女生贏。(也有可能出現相平的情況)

          師:剛才你們是怎樣比較出輸贏的?

          生:看哪隊一共投中了多少個球。看哪隊投中的多。

          師:剛才兩個裁判都用比投球總數的方法裁決出了勝利者,這種方法公平嗎?

          生:公平。

          生1:第二組成績好,因為他們投進球的總數多。(受前面評判方法的影響)

          生2:不公平,他們人還多呢。

          生3:第二組成績好,因為他們組有投球冠軍,劉杰一個人就投中9個呢。

          生4:一個人成績好不代表全組人都好。

          生5:比較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就公平了。

          (學生若實在說不出來老師可參與進來。老師:同學們,大家聽聽老師的方法行不行,我們比較這兩個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呢?)

          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移多補少;2.計算

          生:從8里面拿出1給6,那么這四個數都是7了,所以第一組平均每人投中7個。

          生:先求出投中的總數,再除以人數就求出來了:(8+7+6+7)÷4=7(個)

          生:(9+8+5+3+5)÷5=6(個)第二組投中球的平均數是6。

          生:第一組投進球的總數是4個人的總數,所以要除以4;第二組投進球的總數是5個人的總數,所以要除以5

          生:(1+3+2+3+2+6+4)÷7=3(個)

          師:能說說你怎么想的嗎?

          生:先算出一周丟棄塑料袋的總個數,再用總個數除以天數,就是平均每天丟棄的塑料袋數。

          生:都是用總數/份數=平均數

          師:對,這就是我們求平均數的方法。板書。

          學生可能會有兩種認識:1.認為就是每天丟棄塑料袋的個數;(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觀察表格明確不是真實的數,從而認識平均數的特點。)2.認為不是每天實際的個數。

          會出現三種方法:1.移多補少;2.求平均數;3.把所有鉛筆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筆筒里。

          生:(邊演示邊敘述)從多的里面拿出來放到少的里面去。每個竹筒放3根。

          生: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

          生:用剛學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來做。(3+4+2+5+1)÷5=3(根)

        《平均數》 教案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二)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平均數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平均數實際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樣多,而平均分是指實際上每份都一樣多.因此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是難點,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口答: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個組,每個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測驗語文和數學兩科成績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績多少分?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實際上它們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它們的平均數,而不是原來每份實際的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二)學習新課

          1.新課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經常用到平均數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績、平均產量等.怎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如何求出幾個數的平均數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平均數)

          2.出示例2.

          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拿出盛水的4個同樣的杯子,標明刻度.

          師: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嗎?

          生:這4個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師: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個杯子里的水面一樣高.

          師:怎樣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掛圖(即課本中的下圖)放在4個杯子后面,指出紅線標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師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樣多,得到平均高度.

          師: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嗎?它是怎樣得到的呢?

          通過演示使學生明確,它不是每杯水的實際高度,而是把4個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結果.

          師:如果我們不倒水,能算出這個平均高度嗎?

          小組討論.從而明確:要求4個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個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來,再除以4,相當于把4個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個杯子里,看每個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師板書:(6+3+5+2)÷4

          =16÷4

          =4(厘米)

          答:4個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說說括號里求什么?為什么除以4?得到的結果表示什么.

          要強調4厘米是平均數.

          4.做29頁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題.

          訂正時讓學生講出思考過程.

          5.總結規律.

          師:從剛才做的幾道題中,你能說一說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嗎?

          通過學生的回答概括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先要求出這幾個數的總數,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后用總數除以總份數就可以得到平均數.

          6.出示例3.學生默讀例3,理解題意,明確條件和問題.

          師:如何比較哪一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樣計算出高多少?

          啟發學生想:如一個一個地比,非常麻煩,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較了.

          讓學生運用從例2中學到的.方法,自己求出兩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個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師: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組所有人數的和進行比較行不行?為什么?

          使學生明確,由于兩組人數和每人身高不一樣,不能直接比較,只能用平均身高進行比較.

          (三)鞏固反饋

          1.選擇正確列式,并說明理由.

          一輛汽車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學五年級3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級4個班為災區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這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組討論后得出:

          平均每個年級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兩個年級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強調是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認真審題,找出所需要的總數及總份數,再求出它們的平均數.

          (四)作業

          練習七第1,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小學里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量的和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所得的商.因為這個平均數不是實際的數,與過去學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完全一樣,因而平均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經常用到如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數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設計既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首先通過簡單的口答題,初步認識平均數的意義,分清平均數與平均分的聯系與區別.為學新課做好鋪墊.

          新課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習例2.求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過教師的演示,提問,學生在觀察、討論的基礎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義,建立平均數的概念.

          第二個層次是指導列式計算.在實際中,求幾個數的平均數,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樣操作,因此引導學生要通過計算來解決.

          第三個層次,讓學生做書上的“做一做”幾個題,啟發學生總結出求幾個數的平均數的一般算法.

          第四個層次,通過例3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類推、自己計算,從而加深對平均數的理解,熟練地掌握計算方法.

          練習的設計有所提高和變化,要讓學生分清把哪幾個數平均分,分成多少份,為以后學習復雜的求平均數問題打下基礎.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

          例2 用同樣的4個杯子裝水,水面的高度分別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級一班第一小組有6個同學,第二組有7個同學,下面是兩組同學身高的統計表.(單位是厘米)

          eq x(統計表)

          (1)第一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組平均身高比第二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平均數》 教案5

          設計說明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教材統計了學生踢毽的個數并通過比較男、女兩隊哪個隊踢得多,提出數學問題。課堂再現踢毽比賽情境,學生統計比賽結果后,發現參賽男、女生人數不同,無法直接判斷哪隊勝,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1.本節課重點創設在課堂上現場進行踢毽比賽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平均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解決問題中感受:在數據個數不等的情況下,每組數據的總和不能反映總體情況,而用平均數才能反映每組數據的整體水平,從而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含義的理解。

          2.教師與學生只是角色上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感情、健康的個性并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要求,營造和諧平等、相互尊重、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學生在這樣的氣氛下討論怎么比較哪隊勝合理時,才會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踴躍發言、大膽回答。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調查表統計表

          學生準備調查表統計表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哪些體育運動呢?今天我們在課堂上就進行一場踢毽比賽,男生隊選出5名代表,女生隊選出4名代表,選兩名同學做監督員,兩名同學做成績記錄員。

          2.開始比賽,記錄成績。

          男生隊

          姓名

          踢毽個數

          女生隊

          姓名

          踢毽個數

          3.比賽結束了,哪個隊的成績好呢?

          ⊙引導啟發,探究新知

          1.××小學也舉行了踢毽比賽,看教材91頁中的數據,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呢?請同學們借助課堂活動卡,小組討論交流。(出示課堂活動卡)

          2.小組匯報。

          生1:我們小組通過討論、交流認為:要想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算一算每個隊踢毽的總數就可以了,總數多的就代表成績好。

          生2:我們小組不同意這種做法,這樣不公平,因為兩隊的人數不一樣。

          生3:我們小組認為用每隊的平均成績來比較是合理的。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是(19+15+16+20+15)÷5=17(個),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是(18+20+19+19)÷4=19(個)。通過比較平均數得出:女生隊的成績好。

          師:現在同學們用上面求平均成績的方法來解決上課開始時提出的男生隊和女生隊哪個隊的踢毽子成績好的問題。

        《平均數》 教案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的再認識》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后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復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求平均數說課稿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谶@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五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平均數的再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學生質疑,說一說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決疑惑。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著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么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數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兒歌手大獎賽的成績統計表。

          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評委5 平均分

          選手1 92 98 94 96 100

          選手2 97 99 100 84 95

          選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統計表填寫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采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后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題策略。

          題中數據眾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選手1:(92+98+94+96+100)÷5=96(分)

          選手2:(97+99+100+84+95)÷5=95(分)

          選手3:(90+98+87+85+90)÷5=96(分)

          4、計算完畢請補充統計表,并排出最終名次。

          板書設計

          平均數的再認識

          平均數的意義。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平均數》 教案7

          一、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歡慶節日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掛上氣球,渲染出濃濃的節日氣氛,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吹氣球比賽,怎么樣?

          生:好!

          師:一、二組作一隊,三、四組作一隊,你們商量起個名字吧。

          一、二組:我們叫希望隊。

          三、四組:我們叫英雄隊。

          師:怎么比呢?

          生:兩隊同學都來吹,在規定的時間里,哪隊吹的氣球多,哪隊就獲勝。

          師:可老師沒帶那么多氣球來,怎么辦?

          生:每隊選幾個代表吧。

          師:各選幾人?

          生:選兩人。

          師:好,各隊再派兩個人拿好他們吹的氣球,時間為一分鐘。比賽結果:希望隊:4個6個。英雄隊:5個3個,希望隊(歡呼起來):我們贏了。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勝負的?

          生:比總數,希望隊共有10個,而英雄隊一共只有8個。

          師:還有別的比較辦法嗎?

          生:從希望隊的6個里拿出1個,將4個補齊5個,就正好與英雄隊的5個相等,而希望隊剩下的5個比英雄隊剩下的3個多,所以希望隊贏了。

          師: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補少的辦法。現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隊獲得冠軍。(希望隊非常得意,齊說一聲“ye”,英雄隊有些不甘心。)

          師:看英雄隊的小華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讓他也來參加吹氣球吧。比賽再次開始。

          師:算出結果。

          生:希望隊共有10個,英雄隊共有12個。師(熱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隊獲得冠軍。(英雄隊歡呼起來。)

          希望隊(=地說):不行,不行,他們隊多一個人,我們隊也要加一個人。

          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樣比較才公平呢?

          生:我們隊也多加人。

          師:不增加人,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隊兩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2,把英雄隊3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3,再進行比較。

          師:為什么?

          生:這實際上是求出各隊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能列出算式嗎?

          生:10÷2=5(個)12÷3=4(個)。

          師:哪隊贏了?能說出理由嗎?

          生:希望隊。因為希望隊平均每人有5個氣球,而英雄隊平均每人只有4個氣球,所以說希望隊贏。

          師:英雄隊雖然輸了,但也不要氣餒,你們課后還可以再比。

          師:希望隊中“5個”氣球是誰吹的?

          生:誰的也不是,“5個”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這隊中最多的是幾個?最少的又是幾個?5個與它們相比怎么樣?

          生:最多的是6個,最少的是4個,5個大于4個,小于6個。

          師:可見,“5個”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隊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處在這個和最低之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咱們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這個數叫做平均數。學生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即: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1)各組同學將自己的年齡填入教師發的表格,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2)請各小組匯報,比較出年齡組和最低年齡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齡。

          2、情境判斷。

          (1)江寧一組的平均年齡是10歲,所以江寧一定是10歲。

         。2)小青的年齡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齡一定小于他們組的平均年齡。

         。3)張俊一組的平均年齡是9歲,小禹一組的平均年齡是8歲,所以張俊的年齡一定大于小禹。

          四、聯系實際,拓展深化。

          1、嘗試練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家里擁有的家用電器的件數,請各組同學記在分發的統計表上,并算出每組家庭平均擁有的家用電器數。

          師:這是第三組同學家擁有的家用電器情況統計表,請同學們算一下,他們組平均每戶家庭擁有幾件家用電器。

          師:從第三組中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們擁有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耗電量也越來越大,我們要節約用電。

          師:你們的想法真好,家用電器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電力資源,節約用電要從我做起。

          2、靈活求平均數。

          師:同學們,我想請我們班的歌手——方瑞為大家高歌一曲,你們現場打分,滿分是10分,每一組亮一個分。

          師:現在有8個分,你們認為哪個分最合適呢?

          生:要計算平均分。師說明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反映真實水平,有時計算平均分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個分10分和一個最低分7分,列式計算是:(10+10+8+9+8+9)÷4。

          師:方彎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們班的小飛身高135厘米,不會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

          生:我認為小飛能去游泳,因為小飛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認為小飛不能去游泳,因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處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飛去游泳有危險。

          五、總結評價、自布作業。

          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或遺憾?你準備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生:我學會了什么是平均數,如何求平均數。

          生:令我遺憾的是:生活中還有許多求平均數的問題,這節課沒有做,課后我要去做一樣。

          生:我要求出我前幾個單元的數學平

          生:我要求出我們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平均數》 教案8

          一、 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關小動物壽命的數據,并制作成了下面這張統計表。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出示動物壽命統計表:

          小貓老鼠大象烏龜

          壽命/年6251152 提問:看了這張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烏龜的壽命最長,老鼠的壽命最短。)

          談話:借助統計,我們常常能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規律。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板書:統計)

          【說明:利用動物壽命統計表這一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復習相關舊知,導入新課,自然貼切,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的場景。

          談話:三年級第一小組的男、女生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這兩張統計圖分別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個數。

          2. 引入平均數。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

          ①提問:從統計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想法,相機進行引導。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為比較總數預設)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誰來介紹女生沒人套中的個數。

         、谀猩椎脺室恍┻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準一些,因為套中的最多的是吳燕。

          追問:那套中的個數最少是男生還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個人的成績代表整個隊的成績,這樣合適嗎?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個隊一共套中了多少個,再比較哪一隊套得多(比總數)。

          ③追問:這種想法的可取之處是已經注意到從整體的方面去比較,但是他們兩隊人數不相等,這樣比公平嗎?因為參與套圈的人數不相等,比較總數,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辦呢?

          想法三:分別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哪個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多,哪個隊就套得準。(比平均數)。

          追問:這樣比公平嗎?(公平)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說明:富有啟發性的“追問”,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用原有認知結構中數據處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總數等解決這一問題并不合適,從而引出平均數,并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數能表示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4. 理解平均數。

         、懿僮鳎耗阒滥猩骄咳颂字卸嗌賯圈嗎?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統計圖,先在小組里討論怎樣找出每個隊的平均成績,再試一試?茨男┬〗M想的辦法又多又好。

          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方法:一是移多補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數。

          ⑤引入:男生中誰套中得最多?誰套中得最少?根據這個信息,你有什么好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

          可以把張明套中的一個移給李小剛,另一個移給陳曉燕!贫嘌a少

          反饋時,學生邊講解移多補少的過程,教師利用課件動態演示。

         、捱有其他的方法嗎?

          引導列式:6 + 9 + 7 + 6 = 28(個)⑦28表示什么?

          28 ÷ 4 = 7(個)⑧7表示什么意思?(圖中的紅色線條就表示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數)

         、崮隳芸闯,7比誰套中的個數多?比誰套中的個數少?

          小結:平均數比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

          【說明:將學生對平均數的探求發端于操作,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有關平均數的多種求法!

         、馓釂枺焊鶕愕陌l現,誰能猜一猜女生隊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一定在什么范圍之內?(在5~9之間)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驗證?

          ⑾談話: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你是怎樣知道的?請你獨立完成在書上。10+4+7+5+4=30(個)

          30÷5=6(個)

         、姓f說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女生有5人,要用5人的總數平均分成5份)

         、熏F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個圈,是不是女生每人都套中6個呢?為什么?

          仔細觀察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得出結論:平均數代表的是一個整體水平。

          提問:現在你能判斷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嗎?

          ⒁在解決男生、女生平均套中多少個圈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⑴求平均數的方法,得出數量關系。(板書:總數÷份數=平均數)

         、破骄鶖当茸畲蟮臄敌,比最小的數大大。

         、瞧骄鶖刀际谴砹艘粋整體的水平。

          不同:總數不同,人數不同,平均數也不同。

        《平均數》 教案9

          一、單元教學內容

          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并解答,能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在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信息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并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4、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

          5、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6、發展統計觀念,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并解答,能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四、單元教學安排

          3課時

          第1課時

          平均數

          一、教學內容:

          平均數

          二、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平均數的過程,學會尋找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總后分,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難點: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課件出示:班級圖書角的書架上層有8本書,下層有4本書。

          提出問題:同學們能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嗎?

          2、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師生交流后,教師用課件操作并提問:現在每層都有6本書了,這個6是它們的什么數?(平均數)我們是如何求出平均數6的呢?

          師生交流后明確是通過把上層書本移2本至下層得到的相同數。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朋友。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探索發現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統計圖:環保小分隊的四名同學收集的礦泉水瓶如下(課件出示統計圖)。

          師:從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交流后反饋:從統計圖中,可以知道: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收集了12個,小亮收集了11個,小明收集了15個。

          師: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求平均數的問題。

          (2)解決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師: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如何解決?小組交流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展示。

          匯報預測:方法一:移多補少,學生匯報,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像這樣,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13是14、12、11,15的平均數。

          方法二:根據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得。(14+12+11+15)÷4=52÷4=13(個)。

          (4)小結: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也可以用數據的總和除以數據的個數求出平均數。數據較少時,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較多時,用先求總數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5)教師追問:平均每人收集13個,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收集了13個?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句話的?

          師生交流后明確:“平均每人收集13個”表示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可以比13個多,也可以比13個少,也可以剛好是13個。

          (6)區分“平均分”和“平均數”。

         、侔52個礦泉水瓶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

         、诿咳朔值13個和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兩個“13”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師生交流后小結:平均分是實實在在的量,平均數是虛擬的量。2、教學例2。

          (1)創設問題情境。

          四(1)班第4小組男生隊和女生隊進行踢毽比賽,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比賽情況。課件出示教材第91頁的情境圖和兩張統計表。

          師:這兩張統計表給出了他們踢毽的成績。觀察兩張表,你能從中知道些什么?(參加人數、每人的踢鍵個數等)

          (2)探索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你認為是男生隊的成績好一些還是女生隊的成績好一些呢?說說你的理由。讓學生充分從多個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隊的踢毽情況。在嘗試中體會到用平均數能較好地說明問題。

          學生動手列式計算:

          男生隊:(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隊:(18+20+19+19)÷4 =76÷4 =19

          (3)全班匯報交流。

          師:為什么男生隊除以5而女生隊是除以4呢?你認為是男生隊還是女生隊成績好?師生交流后明確:因為男生隊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隊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隊平均每人踢17個,女生隊平均每人踢19個,女生隊的成績好一些。

          師:問題解決了嗎?你有什么收獲?

          師生交流后明確: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分析得到的數據,常常能反映一般情況,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三)鞏固發散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數的。

          2、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交流后總結:求平均數可以采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幾個數據的總和再除以這幾個數的個數,所得的結果即為平均數。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后記

          略

          平均數

          求平均數的方法:

          數據較少:移多補少法常用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

          第2課時

          復式條形統計圖

          一、教學內容

          復式條形統計圖

          二、教學目標

          1、在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認識兩種形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并回答問題,能發現信息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3、通過對生活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以及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畫出復式條形統計圖。

          難點:根據統計圖發現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彩筆、直尺、三角板。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你們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嗎?那你們知道自己所在的區有多少人嗎?(學生回答)下面我們一起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發現

          1、教學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1)課件出示教材第95頁例3某地區城鄉人口統計表。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清楚地表示這個地區這幾年城鎮和鄉村的人數變化呢?學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統計圖來表示。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統計表,分別完成某地區城鎮和鄉村人口的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展示學生繪制的統計圖。

          提出問題:從這兩個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師: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xx年與xx年中城鎮人口與鄉村人口的變化情況?那該怎么辦?學生討論,匯報。引導學生把兩個統計圖并列排放來比較,并思考怎樣把它們合并起來。

          2、教學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1)提出問題:如何才能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并成一個統計圖呢?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探討,試著繪制統計圖。教師巡視指導。

          (2)展示學生繪制的復式條形統計圖。

          討論交流: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與聯系?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與小組內其他同學交流。

          (3)全班交流、匯報。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復式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認識到為了區分兩個內容,采用不同顏色的長方形來表示。

          (4)分析復式條形統計圖。

          從這個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小結時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統計圖發現:該地區近年來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農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總數逐年上升,同時對學生進行人口教育。

          3、教學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1)出示教材第96頁不完整的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獨立把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補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請你說一說,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應該怎樣繪制?

          師生交流后明確:這個統計圖中橫軸表示人數,縱軸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畫出的條形是橫向的。

          (3)分析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從這個統計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讓學生分別說一說,然后進行小組交流。

          (4)比較縱向與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兩種復式條形統計圖,即:縱向復式條形統計圖和橫向復式條形統計圖,請同學們對比這兩種統計圖,思考:丙種復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師生交流后小結:這兩種復式條形統計圖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當數據種類不多,但是每類數據又比較大時,用橫向條形統計圖表示更方便。

          4、即時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7頁“做一做”。

          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統計圖。并回答統計圖后的問題。

          (三)鞏固發散

          市場甲、乙兩種品牌的果汁飲料一、二、三月銷售情況如下表。請你動手繪制統計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2、如果你是超市的經理,下個月應該怎么進貨?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生交流后總結:本節課學習并掌握了兩種形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五)板書設計復式條形統計圖

          六、教學后記

          略

          第3課時

          營養午餐

          一、教學內容

          營養午餐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營養與健康的常識,培養運用簡單的排列組合、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運用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調配科學、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確科學、合理的飲食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分析整理數據、運用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點:科學分析結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你們平時喜歡吃哪些菜?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營養午餐。

          (二)探索發現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頁情境圖。讓學生根據要求自主選擇一份菜譜。

          (2)全班交流,展示學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學評判。

          (1)介紹科學的配餐要求:我們點的菜是否符合營養學標準呢?“不應低于”、“不超過”是什么意思?用數學符號應該怎樣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熱量、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情況。出示每份菜的熱量、脂肪和蛋白質含量表。

          3、小結。

          我們在進行午餐營養判斷時既要看熱量又要看脂肪,只有兩種指標都不超量時才能算是營養的午餐。

          (三)鞏固發散

          1、學習合理搭配。

          如果讓你動手搭配菜譜,你會了嗎?每人只搭配一組就行。要求:在這十種菜中任選三種搭配一起,營養一定要合理。分組討論,集體匯報。各組派代表匯報本小組的搭配方案。

          2、小結。

          師生共同分析總結營養搭配的要求: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3、統計全班同學喜歡的菜譜。

          (1)男女生各選一個代表收集數據,教師記錄。

          (2)學生根據統計表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板書設計營養午餐

          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過50g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六、教學后記

          略

        《平均數》 教案10

          第一步:引入新課:

          在某次數學測試后,你想了解自己與班級平均成績的比較,你先想了解該次數學成績什么量呢?(引入課題)

          第二步:講授新課: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學一次數學測試的成績,各小組討論如何求出它們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組:X==91(分)

          甲小組做得對嗎?有不同求法嗎?

          乙小組:

          乙小組的做法可以嗎?還有不同求法嗎?

          丙小組:先取一個數90做為基準a,則每個數分別與90的差為: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組數的平均數X’=1

          所以原數組的平均數為X=X’+90=91

          想一想,丙小組的計算對嗎?

          2、議一議:問:求平均數有哪幾種方法?

         、倨骄鶖担阂话愕兀绻衝個數x1,x2,……,xn,那么,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讀作“x拔”。

         、诩訖嗥骄鶖担喝绻鹡個數中,x1出現f1次,x2出現f2次,……,xk出現fk次,(這里f1+f2+……+fk=n),那么,根據平均數的定義,這n個數的平均數可以表示為 這樣求得的平均數叫做加權平均數,其中f1,f2,……,fk叫做權。

         、劾没鶞是笃骄鶖礨=X’+a

          問:以上幾種求法各有什么特點呢?

          公式(1)適用于數據較小,且較分散。

          公式(2)適用于出現較多重復數據。

          公式(3)適用于數據較為接近于某一數據。

        《平均數》 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周末,媽媽買了許多糖果,分給哥哥6顆,妹妹4顆,你對媽媽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辦法讓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是多少?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訓練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632654668646

          四、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練習十一1、2、3

        《平均數》 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問題引入

          1、出示例3的主題圖

          談話:四年級的男、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你想了解他們的比賽情況嗎?

          第一輪:

          課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談話:我們來看這兩個小組同學的套圈情況,第一個出場的男生是小剛,女生是小燕(分別出示表示兩位同學套中個數的直條),他們各套中多少個?(6、4)誰套的準些?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談話:這數字6可以代表男生組的水平,那么女生組的水平可以用?來代替。

          第二輪:

          談話:第二個出場的男生分別是小明(課件出示直條6),女生是小娟課件出示直條4),(結合手勢,表示整體)比較每組中同學的比賽成績,你認為是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套的準些?你是怎樣比較出來的?(預設:生1,比總數,生2,比每個人套中的個數)

          提問:這時,你能用哪個數來表示男女生的水平嗎?(預設:生1,6、4,生2,12、8)讓學生說說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輪:

          談話:第三、四個出場的男生是小宇和小杰(7、9),第三、四、五個出場的女生分別是小敏、小蕓和小芳(7、5、10)(完整出示條形圖),現在,你能比較是男生套的準些還是女生。磕阆朐鯓觼肀容^呢?學生討論

          提問:我們先來想想,你能用哪個數來表示男女生的一般水平?

          生交流,總結出(28、30)來表示不合適,也就是比較總數不合適。

          那你認為要找哪個數,才能代表男生組的一般水平呢?(這個數要基本反映一組數的一般水平,在數學上,我們把這種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

          二、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

          1、探究男生求平均數的方法

          談話:我們先來仔細找一找男生組的這個數,男生的得分各不相同。我們怎么來找這個數呢?套的最多的和最少的能代表整體水平嗎?那你覺得這個數應該在什么范圍呢?

          給大家3分鐘,在練習紙上想辦法找到男生組的那個數。(練習紙)

          交流:

          方法一:移多補少(課件演示)

          方法二:先合后分(說說各數表示的意思)

          預設:

          如果只答出方法一:除了像這樣局部調整,得出平均數,還有其它調整方法了嗎?給大家一個小提示:可以把所有男生的個數先看成一個整體,然后再把這些個數平均分配給他們。

          如果只答出方法二:除了像這樣,把他們的得分先加起來,再重新平均分配給他們。還有其它調整方法了嗎?給大家一個小提示:能否只移動其中一小部分個數,使得男生的個數一樣多。

          交流。

          小結:同學們,剛才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能表示男生組的這個數7,我們來回顧一下。

          一種方法,通過移動來局部調整,把多的一部分,移給少的,從而得到男生的平均個數,你想幫它取個名字嗎?(板書“移多補少”);

          另一種方法,通過整體重新分配,先把所有的個數先加起來,再平均分給他們,也得到了男生的平均個數,你也能取個名字嗎?(板書“求和平分”)。

          2、揭示課題

          談話:兩種方法都得到了一個新的、能夠反映男生組整體情況的數據,就是7個。沒錯,這個數就是男生組(6、6、7、9)的平均數。

          用課件顯示圖中平均數畫線,直觀感知平均數的范圍。

          讓學生也在練習紙上畫線。請你用一條線把這個數7表示到圖上來

          提問:得到的這個數7表示什么含義?你覺得這個數是一個怎樣的數?能不能說男生組中每人都套中了7個?這個數7與小宇套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平均數比最厲害的個數?比最差的呢?

          3、遷移類推,感悟意義

          談話:現在,請你們也來找一找女生組的平均數吧。(學生在練習紙上操作并交流)

          說說“6”的意義

          交流,提問:現在可以比較出哪組套的準了嗎?(完整板書)

          提問:仔細觀察這兩組的平均數,你想說些什么?原來的數據和平均數的大小,有什么發現?高于、低于平均數的有幾個?(其中的個數有的比平均數高,有的比平均數低,初步感受平均數的范圍)

          感受平均數的優勢:老師啊覺得平均數真厲害,因為它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也能公平的比較出男生和女生哪組的水平高,老師說的對嗎?

          三、鞏固練習,應用平均數

          1、書本練一練。(課件逐個出示筆筒)

          第1個筆筒有( )枝,第2個有( )枝,第3個筆筒有( )枝。

          怎樣移動筆筒中的鉛筆,找到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鉛筆。(課件動態顯示移多補少的過程,然后逐步變化為條形圖)我們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這樣更直觀。(顯示移的過程)

          交流:當然,你還可以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求和平分)

          如果用求和平分,怎么計算?綜合算式?

          2、第一題

          出示絲帶圖,提問:這時你能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一下子找出它們的平均數嗎?

          估一估,平均長度到哪兒?

          想一想,應該在多少厘米到多少厘米之間?(平均數在最小數和最大數之間)

          算一算,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再交流

          提問:如果每條絲帶都增加1厘米,平均長度會有什么變化?(相當于每條絲帶的長度增加了1厘米,也就是平均長度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厘米)

          如果把其中一條絲帶的長增加3厘米,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厘米?如果減少3厘米呢?(剛剛每條絲帶增加1厘米,總體增加了3厘米,那么現在呢?)

          指出:一組數中有一個數據變化了,這組數據的平均數也會發生變化,平均數很敏感。

          3、第4題(假如我當經理)

          先估計一下蘋果和橘子平均每天賣出的.箱數,再同桌分工計算,然后畫出表示平均數的那條線。

          提問:如果你是水果店的經理,看到這樣的數據和平均數的情況,你會有什么想法?

          4、第3題(籃球隊員的身高)

          提問:李強是學習籃球隊隊員,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嗎?學;@球隊可能有身高超過160厘米的隊員嗎?

          (出示籃球隊5名隊員的身高統計表)

          小結:同學們,平均數是反映一組數據整體情況的數,如果只知道平均數,要去推測其中一個數據是多少,這個數據會有很多種可能性,這就體現了依據平均去推測其中一個數據的(不確定性)。

          但是,知道了一組數據的每一個數據,可以用“移多補少”或者“先合后分”明確地得到平均數是多少,體現了求平均數的(確定性)

          思考:如果姚明加入學;@球隊,平均身高會如何變化呢?(圖片顯示)

          出示現在的平均身高,提問:這時得到的平均身高,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增加了姚明,小隊員的身高都在平均數一下了?(太高的人,對平均數的影響很大,所以姚明的身高在這組數據中屬于極端數據,具有極端數據的話,平均數就變得不一樣了)

          介紹: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像這種不一樣的平均數,你想知道嗎?課件出示“你知道嗎?”(生讀)

          談話:通過xx的介紹,我們對平均數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那么我們就帶這這個新認識去看看吳萌的詩朗誦比賽吧。

          完成練習八第9題。(口答綜合算式)

          四、總結經驗,感悟平均數。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對平均數有那些認識?

          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平均數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愿大家能帶上今天的學習內容,更好地認識生活中與平均數有關的各種問題。

        《平均數》 教案13

          大家都聽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吧?今天老師也要講一段小貓釣魚的故事。

          一、小貓釣魚認識平均數

          1、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貓兄弟到河邊釣魚。兩個小時以后他們每人數了數自己的魚,大虎釣到7條魚,二虎也釣到6條魚,只有小虎才釣到2條魚,你能用圓形代替魚,擺出他們釣魚的條數嗎?(豎排或橫排擺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釣得這么少就哭起來了,原來貓媽媽說,今天誰釣魚釣得最少就不能去觀看森林卡拉OK大賽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這時二虎突然說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讓三個人一起去觀看卡拉OK比賽呢?

          3、怎樣才能讓每個人的魚同樣多呢?用圓片擺一擺再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個人的魚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個人也可以得到5條魚,這種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這種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嗎?

          方法二:大虎拿出兩條魚給小虎,二虎拿出1條魚給小虎,這樣每個人都有5條魚,這種方法叫做移多補少。

          5條是大虎釣魚的條數嗎?是二虎和三虎釣魚的條數嗎?我們給他起個名字,5條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釣魚的平均數,我們可以說他們平均每人釣了5條魚。

          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來她們也去釣魚了,花花姐妹可是釣魚的高手。大虎:“你們平均每個人釣了多少條魚?”

          2、這是花花姐妹釣魚的條數,你估計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約釣到多少條魚?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釣了多少條魚呢?

          三、歌唱比賽,理解平均數的必要性。

          1、森領卡拉OK大賽就要開始了,許多小動物都趕著去觀看比賽呢!

          2、森林里好多鳥類都參加了比賽,最后的決賽是在黃鸝和百靈鳥之間進行的,讓我們來看看決賽成績。這是四位評委為黃鸝打出的分數,分別是96、85、90、93,當最后一位選手百靈鳥登臺演出的時候,評委之一的貓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評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位評委為百靈鳥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 比賽結束了,組委會正在做最后的頒獎準備,

          3、你知道誰是這次比賽的冠軍嗎,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組里說說你的'理由。

          4、黃鸝是4位評委打出的分數,而百靈鳥是3位評委打出的分數,因為評委的人數不同,所以算總分是不公平的,這個時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現實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賽是取平均分來決定比賽成績的。

          四、生活中靈活應用平均數

          看完卡拉OK比賽,三位貓兄弟覺得天氣太熱,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飲店買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難題了?(小熊:星期四該進多少雪糕呢?)

          這是小熊冷飲店本周前三天賣出冰糕的情況,小熊星期四該進多少箱冰糕合適呢?

          五、平均數的應用

          看完卡拉OK比賽,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電視,突然他們被一則招聘啟示吸引住了,(讀招聘啟示)森領國王足球隊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隊,作為狂熱的足球愛好者,大虎、二虎和小虎當然都想加入森林國王足球隊啦,這是三兄弟最近5個賽季的進球數,你認為他們當中誰更有可能被森林國王足球隊選中?

        《平均數》 教案14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二、創設問題情景,引導探究。

          1、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

          2、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并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拓展與應用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一些問題。

          四、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五、作業練習十一4、5

          教學反思:

        《平均數》 教案15

          教學內容

          第1課時平均數的意義及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材用象形統計圖呈現了每名同學收集到的礦泉水瓶的數量,通過“移多補少”的方式使學生知道求平均數的過程。整個探究過程,師生從具體直觀的實物礦泉水瓶過渡到抽象的數,學生的思維仍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折時期,仍需要依據實際經驗或借助具體形象,通過下定義的方式獲得概念。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例1時,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實踐操作以及多媒體動態演示,把概念的關鍵性和認知結構相聯系,使學生掌握概念。

          2.針對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有求知欲望,具有一定的探索意識的特點,在教學時,學生將通過數學活動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3.教師以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生活中所包含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學生嘗試獨立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講故事,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途中發生的故事。(課件出示)有一天,孫悟空摘了一些又大又紅的桃,豬八戒搶著分了起來,分給孫悟空2個,師傅3個,沙和尚3個,自己4個。同學們,你對豬八戒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這樣分不公平)

          (1)提問:那么怎樣分才公平呢?(把這些桃合起來再平均分,每人3個)

          (2)指名匯報分法。

          生1:4比2多2,從4中拿出1給2,則每份都是3。

          生2:把這些桃放在一起,再重新平均分。

          師:大家看,現在就公平了,平均每人分得3個桃。這個“3”在數學上就叫2、3、3、4這一組數的平均數。在生活中經常要用到平均數,今天我們就來學會平均數。(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故事情境中引入學會內容,不僅激起了學生學會平均數的興趣,而且為一節課的順利進行創設了良好的開頭。

          ⊙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教學例1。(課件出示主題圖)

          (1)提問:他們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一樣多嗎?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強調:假設每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

          (2)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使他們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一樣多?

          學生操作: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個礦泉水瓶,先按每個人收集的個數擺放,再動腦想、動手操作,使4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

          (3)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為什么要把小明的2個移給小亮,小紅的一個移給小蘭呢?(因為小明收集得最多,把多的.移出來補給少的)

          (4)老師邊演示邊小結。

          我們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同樣多,這種方法就是“移多補少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求出他們4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

          2.提問:除了這種方法,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先把4個數合起來,再平均分)

          小結:“合”就是求出4人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分”就是把收集的礦泉水瓶的總數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先求出礦泉水瓶的總個數,再除以4)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移一移、畫一畫、算一算,從感官上理解平均數的由來,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3.總結算法。

          (1)提問:同學們能根據這個想法寫出算式嗎?

          (師生共同完成板書)

          (14+12+11+15)÷4

         。52÷4

         。13

          (2)分析算式:我們把“14+12+11+15”的和稱為總數量,“4”稱為總份數,“13”就是平均數,也就是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關系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小結:我們可以利用“移多補少”的方式來求平均數,還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式來求平均數,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時,還要學會根據題目中數據的特點靈活選擇算法,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設計意圖:給學生營造一種自主探究的學會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

        【《平均數》 教案】相關文章:

        平均數教案06-02

        平均數的教案11-24

        平均數教案08-29

        求平均數教案02-22

        《求平均數》教案03-05

        《求平均數》教案06-25

        《20.1.1平均數》教案10-18

        平均數教案15篇02-06

        《平均數》教案設計07-02

        《平均數的應用》教案參考10-2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