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子·高愛山隱居_張炎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
摸魚子·高愛山隱居
宋代 張炎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沙浦迥?匆八,隔柳橫孤艇。眠鷗未醒。甚占得莼鄉(xiāng),都無人見,斜照起春暝。
還重省。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深更靜。待散發(fā)吹簫,跨鶴天風冷。憑高露飲。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
譯文
我愛自己的家園,陋室依傍千頃鏡湖,天地間清涼朗澈一片。睛暖的山光,蒼翠的樹色,斑駁的花影,都映照在月下的鏡湖間。遠處有沙灘,看鏡湖水波蕩漾,柳蔭之下橫停一只小船。鷗鳥未醒猶在眠。此處富有莼羹、鱸魚,人們視而不見,惟見夕陽帶來春日的傍晚。
再三思忖。人們尋覓晉武陵人到過的桃花源,縱然找到,有誰知道這個桃花源是秦還是晉,恐怕見了也難認。莫說隱居在林泉間就是長生之路,我朗然一笑,要曉得隱居也不是捷徑可攀。我待要披散著頭發(fā),吹簫跨鶴登仙而去,何懼天風高寒。凌風飲露,遠離塵緣。恰月光蕩搖半面山崖,一輪明月升上萬松山巔。
注釋
摸魚子:詞牌名。
清潤:指湖水清澄明凈。
晴嵐:晴日山林中的霧氣。
天鏡:指湖面。
迥:遠。
莼鄉(xiāng):用張翰在外做官思念家鄉(xiāng)莼羹、鱸魚膾的典故,此處指隱居之處。
山中秦晉、桃源: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故事。在陶淵明筆下,桃花源是一個理想境界,桃花源中的人自稱是先世避秦末世亂而來此定居的。后遂用“桃源”、“秦源”、“晉洞”等喻世外仙境,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
捷徑:指通過隱居、抬高身價而出仕求官的道路。
碧落:猶云碧空。
賞析
上片描繪隱居處風景,下片前半抒述隱居的心情,至后半再度寫景,但時間已從日至夜,境界推進一層,煥然一新了。
“愛吾廬”三字突兀而來,領起全篇,令人精神一振。通過運用陶淵明“吾亦愛吾廬”(《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一)的詩句,已隱括了其中“與世相違”的深意,為全詞定下了基調(diào)。“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著筆先寫湖水。清潤,既指湖波之清涼朗澈,亦指氣候之爽潤宜人。接下“晴嵐”兩句寫湖中的倒影。以上總述既畢,人們對該湖的寬廣、澄澈及環(huán)湖風景之美麗清幽已有了整體印象,作者便及時轉(zhuǎn)入細部描繪:“沙浦迥”句寫遠處的沙灘。“野水”兩句寫柳陰下的小艇。類似意境前人已寫過,如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又如北宋寇輩詩“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妹洌N豐富,并由此預伏下文“無人”之意。前后暗相照應,針線何等細密。“眠鷗未醒。甚占得莼鄉(xiāng),都無人見,斜照起春暝!薄懊啁t”,兼喻隱士幽人,是景、人合寫!吧酢,正也!拜秽l(xiāng)”,用張翰思吳中故鄉(xiāng)莼羹、鱸魚膾故事,這里借指隱逸之鄉(xiāng)。后三句說,在這自由自在的天地里,闃寂無人,只見一抹斜陽在春天的薄暗中灼灼閃耀。
上片主要描繪“吾廬”的周圍環(huán)境,通過作者泛舟湖上,不斷變換觀察角度而寫出。但是從“柳橫孤艇”以下已漸入人事,末句更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成為上下片轉(zhuǎn)換的關紐。
在夕陽斜照、暮色蒼茫中,詞人感情的暗流卻擾動起來。他收視返聽,沉入深深的思索:“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波瀾驟起。怎么也想不到,連與世隔絕的山間也難逃時移世易的影響,原來桃源仙境般的地方。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言下之意是說,在這天崩地解的時代里,要想找一處“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遠離塵世紛擾的“避秦樂土”,實在是難。與作者《西子妝》詞“漁舟何似莫歸來,想桃源、路通人世”,寓意相仿。不過,慨嘆之余,他隨即又自我慰解起來,于是,繃緊的琴弦又松弛了下來。接著,作品以一連串圓轉(zhuǎn)流美、所謂“累累如貫珠”的妙句聯(lián)翩而下,直貫到底,在高亢、明亮、半透明的`音色構成的“令人飄飄有凌云之意”的高遠境界中結束了整首樂章:
深更靜。待散發(fā)吹簫,跨鶴天風冷。憑高露飲。正碧落塵空,光搖半壁,月在萬松頂。
在萬壑松風、玉宇無塵的月明之夜里,詞人想象著吹簫跨鶴,凌風飲露,永遠拋撇開那充滿不安和苦難的惡濁的塵世。這里寫的夜景與上片Et景截然不同:上片是眼前實景,字字有著落;而這里則純是因情造景,是虛構的幻象。就如“斜照起春暝”似的。作者的浪漫主義精神在這里要竭力突破黑暗的重重圍裹,為自己覓得一線光明。
這是典型的“山中白云”的格調(diào):沒有太多僻詞難句的堆垛和雕琢,沒有濫用炫技性的華彩樂段,而只是以精警、遒煉的語句一氣盤旋,如赤手掣鯨,如健鶻摩空,全憑氣格、意境取勝。
這種鶴背天風、心游碧落、“不食人間煙火”的奇思異想,并不是作者的發(fā)明,它和屈原的《遠游》、郭璞的《游仙》詩等有著一脈相承的密切關系。郭璞《游仙》詩寫道:“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綠蘿結高林,蒙蘢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放情陵霄外,嚼蕊挹飛泉。赤松臨上游,駕鴻乘紫煙。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边@種作品,正如鐘嶸正確地指出的:“乃是坎凜詠懷,非列仙之趣也!(《詩品》卷中)它們都是有托之言,并不是真的在作白日飛升的迷夢。張炎這首詞也是如此。既然“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便只好試圖用自拔頭發(fā)離開地球式的“仙游”夢想,去慰解痛苦、焦灼的一D靈,去求得煩懣的暫時解脫。
這既反映了作者對元政權嚴重不滿而抱有敵對情緒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他無力抗爭,只能躲進自己用詞曲、文字筑成的象牙之塔去的軟弱、消沉的一面。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張炎自北南歸后,流寓山陰鏡湖一帶之時。元世祖至元二年(1290年),張炎應召北上抄寫“藏經(jīng)”,次年失意南歸,在山陰一帶流寓,曾隱居在高愛山。
【摸魚子·高愛山隱居_張炎的詞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8-23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及翻譯賞析08-19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8-21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8-17
高軒過原文翻譯及賞析01-22
山鷓鴣詞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1-24
山行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01-21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及賞析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