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注釋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p>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注釋
1.酈: (lì)
2.獸: (zhòu)
3.徂: (cú)
4.戊: (wù)
5.樗: (chū)
6.汶: (wèn)
7.麓: (lù)
8.磴: (dèng)
9.鼐: (nài)
10.圜:(yuán)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向陽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陰山谷中的水流進濟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長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過長城的界限,到達泰安。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行走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當中那條山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開始沿著中間這條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象門檻一樣阻擋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迷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蓋,明亮的雪光照耀著南邊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象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象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時,我和朱孝純坐在日觀亭上,等著看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迷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小白點象“五木”骰子一樣立在那里,都是遠山。天邊云彩上有一線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象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那就是東海。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紫紅、淡白,各種深淺不同的顏色,又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廟。皇帝的行宮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天看見途中路兩旁刻寫的石碑,是從唐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滅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邊的石碑,都沒來得及去看。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溪水,也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派姚鼐記述。
作者簡介
選自《惜抱軒詩文集》。
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桐城人。人稱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曾受業(yè)于劉大櫆,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jù)”、“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清乾隆28年進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姚鼐治學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的文章,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儒雅”.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游覽泰山之后所寫的一篇游記。作者重點描述日觀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過對山,水,雪,霧,日光,城廓的描寫,勾畫出一幅壯麗,幽美的山水畫,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奇妙的藝術(shù)境界。作者把對祖國山河贊美之情又擴展為對歷史的回顧,寫日觀峰附近的祠廟行宮,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幾筆,給讀者以高山,景奇,勝跡多的印象。此文脈絡(luò)清晰,繁簡適度,比喻巧妙,用詞確切。具有桐城派散文“雅潔”的特點。
重要詞解
其陰,濟水東流。 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當其南北分者 當(在,正在)
自京師乘風雪 乘(趁著,引申為冒著)
道皆砌石為磴 為(作為)
其級七千有余 余(整數(shù)后表不定余數(shù))
崖限當?shù)勒?當(占著把著)
及既上 及(等到……時)
蒼山負雪 負(背)
明燭天南 明(照亮)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漫(彌漫)
極天云一線異色 極(盡頭極點)云(云朵)異(奇特的,與眾不同的)
或得日或否 得(獲得)
其遠古刻盡漫失 遠(久遠,指時間漫長) 漫(不可辨認)
僻不當?shù)勒?當(面對對著)
皆不及往 及(趕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雜樹 少(數(shù)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長,長出)
分析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cè)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cè)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yīng)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編輯本段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jīng)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guān)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jié)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姚鼐《登泰山記》原文翻譯及注釋】相關(guān)文章:
姚鼐《登泰山記》原文翻譯注釋09-12
姚鼐與《登泰山記》12-06
登泰山記的閱讀理解題答案姚鼐03-14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06-06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07-26
《登泰山記》原文翻譯04-05
登泰山記的原文翻譯05-10
登泰山記原文以及翻譯03-31
《登泰山記》原文對照翻譯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