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美術(shù)評課稿 推薦度:
- 小學體育評課稿 推薦度:
- 鯨落的唯美句子 推薦度:
- 黨員自評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鯨》評課稿3篇
《鯨》評課稿1
聽了朱老師執(zhí)教的《鯨》一課,感觸頗多。課堂中有許多亮點都值得借鑒。這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介紹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zhì)樸又不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列數(shù)字、舉例子、做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文章既展現(xiàn)了一幅幅關(guān)于鯨的生動畫面,也向?qū)W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動物世界的科學之門。眾觀劉老師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語文特點,滲透學科素養(yǎng)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記:語文課是姓“語”的。劉老師在教學過程,既注重突出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又沒有在內(nèi)容上做過多的糾纏,進行繁瑣地分析理解,從而把它上成一節(jié)科學課。而是要以課文為例子,緊緊抓住語言文字,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寫小標題、寫批注,個性朗讀增強學生對鯨的感性認識;通過寫名片的特殊形式使書面語言得以內(nèi)化,以此增強學生對鯨的理性認識,從而使學生對鯨這個龐然大物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樂意自己主動地作進一步的研究。
二、個性朗讀,體現(xiàn)學科特色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對同一篇課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而有感情地朗讀其實就是學生對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讀應是受到文章的感染,與課文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后的自然流露,達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這種“個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過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同時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在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chǎn)生共鳴。比如在讓學生讀出鯨很大這一特點時,劉老師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是要他們自己讀,通過點評,引導學生把鯨的大通讀朗讀展現(xiàn)出來。還讓學生說出為什么讀,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在讀中體悟。劉老師還在朗讀指導中教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方法。學生在讀中一遍遍的感受鯨的大,也一遍遍感受運用說明方法的效果,對感受著語言文字的魅力。雖然有些孩子讀得讓我們這些大人聽來覺得不敢恭維,但這不就是一種科學態(tài)度的體現(xiàn)嗎?
三、讀書方法,促進學科發(fā)展
在這堂課中,劉老師在預設中,多處精心點化,想不著痕跡的教給學生一些讀書的方法。比如:通過鼓勵鞏固學生課前預習;通過操練,知道怎樣自主學習生字;通過引導語告訴學生怎樣寫小標題;通過示范,掌握寫批注等等。著力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學習語文的本領。
四、讀寫結(jié)合,重視基礎訓練
這節(jié)課中,劉老師設計了一個讀寫結(jié)合的環(huán)節(jié),就是以自傳的形式向大家介紹鯨,這樣既完成了對2至7自然段的復述,又能對常用的說明方法復習,還能完成課后習題:鯨的自述。在本課的教學中,劉老師本著一種與學生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的態(tài)度,真正走到學生中間,實現(xiàn)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把課堂變成“學堂”,使師生成為學習的伙伴,讓學生們感受到,老師是在和我們一起研究學問。這應當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的滲透吧。
應該說,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劉老師并沒有故意“討好”科學教育而把語文課與其進行生硬地捆綁。我覺得,語文課堂上其實時時處處都在體現(xiàn)著科學教育,而我們的實驗就是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成分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與整合,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更富有科學的氣息,更具有生機和活力!
《鯨》評課稿2
1、讓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世界”的平臺上:
學生來到課堂上,已帶來了他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直觀映象的獨特感悟。教學中,如果無視這些存在,課堂則會陷入走“教案”的狀態(tài),機械呆板而毫無生氣。因此,在教學中,教者精心設計“學生學習預習卡”,從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出發(fā),讓學生在課前真實地展示自我學習水平,教師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基點,預設教學流程,從而展開真實有效的教學。比如,教學鯨的“進化”部分,由于預習中已有這方面的重點訓練,所以教學中,這個難點就有了有效的知識鋪墊,解決起來得心應手,學生也興趣盎然,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病⑦m時捕捉鮮活的生成性資源,構(gòu)建開放的課堂:
與傳統(tǒng)教學封閉、機械、呆板的設計相比,本課的設計不僅是彈性化的,而且注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力求為學生敞開無數(shù)扇自由之門,打開無數(shù)條自由之路,力爭做到少干預,多擴大探究學習、個體感悟和合作溝通的空間。如在探究部分,用“文中哪些描寫你感受最深,為什么?”這一問題,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同時給課堂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不僅動起來,而且動得主動、盡興,動得酣暢淋漓。同時,在“動”的過程中,也能不斷出現(xiàn)“新東西”,從而還課堂以真實、以生命。
。、讓目標在自主探究中達成:
本設計中,無論是學術(shù)性知識,方法性知識,體驗性知識,都力爭在學生的探索中自主建構(gòu),課上著力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涵蓋量較大,需要深入鉆研文本的問題或任務,如:先認識鯨的圖片,然后借圖識字,既生動有趣,又檢查了學生對字的音形義的掌握程度。再如:創(chuàng)設情境“遠處游來一頭鯨,那是……”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運用已掌握的鯨的課內(nèi)外知識及說明方法。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自然達成三維目標。
。、讓平實的課堂充滿詩性的回歸:
“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保ㄖ煊佬拢┳鳛楹粚嵢说木窕A,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的語文課,特別是小學語文課,更需要濃濃的'詩意。
《鯨》是一篇知識性很強的課文,語言平實,條理清晰。如何讓這類課文擺脫生物課的桎梏,使看似平淡無奇的語言文字富于生命的靈動?教者在本課做了一番嘗試。課末向?qū)W生展現(xiàn)有關(guān)課文內(nèi)容的錄像,讓動態(tài)鮮活的畫面揉入學生的想象世界,既支持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為學生的想象世界打上了亮麗的生活底色。
《鯨》評課稿3
聆聽了遲**老師執(zhí)教的《鯨》這一課,我感受到一個鮮明的特點:用“找找說說讀讀”方式領悟說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說明文,遲老師在本課教學時,著力于讓學生辨析文中哪些語言運用了何種說明方法,這一教學目標的確落實比較到位,也比較明顯地區(qū)分了說明文與其他文體課文學習的不同。比如在學習說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時,她先讓孩子們回顧曾經(jīng)學過的說明方法,然后從文中找出相關(guān)句,說明理由,以此對學過的說明方法進行鞏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說明方法,最后進行朗讀訓練,一步一個腳印。在“找找說說讀讀”中不但落實了教學重點,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值得商榷的是,說明文這一文體,其實在三年級時學生已有接觸,對于列數(shù)據(j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學生都不陌生,在本課學習中,遲睿老師把重點落實于尋找句子區(qū)分運用何種方法,個人認為有點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語言運用了何種說明方法之后重點體味說明方法帶來的不同表達效果,然后在拓展寫話時,讓學生學習運用說明方法寫,而不是訓練把文本的第三人稱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稱式表述。
【《鯨》評課稿3篇】相關(guān)文章:
1.《跳高》評課稿
2.寒號鳥評課稿
3.軍神評課稿
4.班會課評課稿
5.灰雀評課稿
6.海濱小城評課稿
7.班會課評課稿5篇
8.司馬光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