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3-08-18 16:45:58 曉麗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范文(通用10篇)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時,我們通常要進行細致全面的調查,并最終寫出有價值的調查報告。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調查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范文(通用10篇)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1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真正實力的不是所謂的GDP,而應該是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是最具有發言權的。另一方面黨和國家對農村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頒布的大量政策都本著利民惠民的目的。尤其是近年來農業稅的免除到按畝的補貼,都讓我們廣大農民的家庭負擔大大減輕,當然這只是國家對刺激農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的典型代表,還有許多其他的政策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免除、農村醫療保險等等,這些都為農民是實現增收解決了許多的問題。

          利用暑假時間,我和同學對家鄉大連市金州區登沙河鎮高家村和海頭村的農民進行了部分的調查,了解農戶收入、支出的實況,希望可以讓社會這個大的生活群體受到更多的關注,對于農民的收入、支出情況的調查,能夠真實的反應農民的生活狀況,更能反應農民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比例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農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一、農民收入篇

          在調查中,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僅占調查家庭總數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這個范圍內,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這個范圍內,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農民的收入就前幾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對農民而言賴以生存的農業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農業方面的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農業方面的凈收入在2000—3000這個范圍內。對那些人口多的家庭這點錢如果人均下來就真的沒多少了。調查發現90%的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竟然是外出打工,其他方面的收入主要來源加在一起才占總家庭的10%。

          近些年隨著外出打工的熱潮高漲,我們農民們也意識到了守著那“一畝三分的”是多么的沒有前途。外出打工成了農民掙錢的最佳途徑,也成了大多數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也是當前農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隨著物價的上漲,種子、農藥、化肥等的價格也提高了很多,這就使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又加上農民現在都有了“惰性心理”,他們對農作物沒有很好的養護導致了農業產量下降,這樣農業方面的收入就沒剩下多少了。其實無論怎樣,單純的種植這種經濟作物是無法獲得令人可喜的收益的。以前這個村子是有種果樹的,但最后因為技術、管理、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果樹沒有到老齡就全被砍伐下來,很是可惜。現在這片土地上只剩下那些常規的經濟作物了,甚至有些人竟然把土地荒廢下來,用來長草,有的把土地以土的形式給賣掉或者干脆在上面種上樹木,這樣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種地了,也真的沒什么收益可言了。

          二、農民的生活消費

          有13%的家庭把收入主要花在子女的教育上,這主要是些年輕的家庭。對于那些年齡稍微大點的人他們主要用來維持生活,這部分的家庭占到了15%,因為他們子女的事差不多都辦完了,他們也就沒有太多的牽掛了,現在只要慢慢地賺著錢花著撐到自己么有能力時候有子女贍養了。他們都沒有想到為自己以后養老,在這里人有能力的時候都全都是為了孩子到老的時候就依靠孩子了。

          在家庭收入的主要用途方面59%的家庭選擇了“其他方面”,這其他方面主要都是建房子,辦喜事方面的,這些家庭都是有快成年或剛成年的孩子,F在無論在什么地方結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國的房價是那么的高,即使在農村可能沒有那么的貴,但對于僅有定點收入的農民來說這也算是一筆超大的開銷了。

          雖然現在我們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但是還是有66%的家庭感覺經濟有點緊張,這些多為子女比較多的家庭,還有些是有病人的家庭,畢竟醫保在我們那里還沒有實行起來。32%的家庭感到基本需要能得到滿足,僅有2%的家庭認為生活富足了,畢竟離小康水平還有一段距離的。

          對于比較擔心的問題93%的家庭都選擇了收入沒有保障,在農村幾乎所有的人都處在失業中,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沒保障有時候不要把身體搭進去就好了,在家里的人就只能盼望著能風調雨順有個好的收成,而近年來的氣候異常的很難有風調雨順了。其他選的較多的是“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不孝順”,“治安狀況不好”,關于農業方面的幾乎沒有人選擇,或許他們真的感覺種地沒什么前途了吧!

          三、農民對財政政策和政府的態度篇

          在對我們黨中央提出有力改善我們農民生活狀況的政策的了解程度中僅有2%得人了解并用其維護自己的權利,9%的.人只是了解,61%的人部分了解,而竟有33%的人一點都不了解。當問到他們需要什么是83%的人說要農業補助,而僅有8%的想要解決技術問題,9%的人想要基礎設施建設。這難道就是所謂沒有文化的表現嗎?大多數人都在外面打工又不想種地,所以他們會認為那些農業政策對自己沒有什么好處的。他們需要補助,因為錢是最現實的,也是眼前最需要的,所以他們不去想那些技術,那些基礎設施會帶來的收益。

          對于政府人員的工作態度73%的人感到不滿意,4%的人感到非常不滿意。這樣那些所謂“當官”農民的心中地位實在是差勁了。

          對于感覺近年來自己生活生產中最大的變化是什么的問題,他們一般回答都是農業機械化了不用那么的累了,打工的多了收入多了,住房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到了。當問到是不是財政政策給自己生活帶來變化時候,他們說不懂什么是財政政策,只是知道沒國家的幫助不會過上子安在的日子的。

          以上是對此次調查的分析,總體而言,農民生活仍處于溫飽狀態,過著艱苦的日子。那么怎樣才能改變現在的狀況讓農民過上跟好的日子呢?這需要農民自身的努力,同時還要有國家的支持。

          首先從農民自身方面來說,農民觀念落后才是農民生活狀況不佳的根源。農民對改善自身狀況缺乏主動性,而是被動的寄希望于政策的優惠,市場的興旺。國外有句俗語:“老天助自助之人”。解決農民問題,農民是內因,其它均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是馬克思哲學予盾論的基本觀點,同樣也適用于農民問題。假若農民這個內因不主動起來尋求解決方法,那么即使外因怎么好,農民問題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1、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是一個民族強盛的必要武器。而今看看我們村的教育情況:老一輩的都小學文化或者沒有上過學,年輕一輩大多都初中畢業或初中沒畢業。好多孩子都是在讀書的好時機被拉過去打工幫助家庭減輕負擔,F在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沒有文化的你們在外面受到的是怎樣的待遇,你們還沒有覺醒嗎?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對那些輟學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些技術,這樣總比什么都沒有只是在外面徒徒的打工好得多了。

          2、嘗試著種植高利潤的植物以及發展養殖業。僅靠種植常規的經濟作物是沒有太大的收益的,像桔梗這類藥性植物應該蠻有市場的因為太和就是一個醫藥市場呀,大片的種植一些果樹,種植大棚蔬菜·····農村會有很多植物的秸稈,也有動物的糞便,利用這些資源可以發展一條鏈的養殖業。

          3、把別人的土地承包過來種,F在因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土地已經沒有太多閑暇的時間來照料,產量一般都很低的,如果把它們都承包過來統一播種統一管理,承包資金不會很多也這樣獲得更大的收益的。

          4、嘗試著使用沼氣資源。在農村發展戶用沼氣,可以節約農村生產生活能源,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夠帶動生態養殖業和高效種植業快速發展,項目雖小,效益巨大,是新時期實現農業增效的重要途徑。發展農村戶用沼氣,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夠實現農業資源的多層次開發和利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循環農業的發展,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F在我們那里沒有一家使用沼氣的,反而每年有大量的秸稈被用來燃燒或丟掉,造成了資源很大的浪費。

          其次,從政府方面來說應該增強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和農村設施的投資不足,欠帳較多。應結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對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些設施的投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制約著農村市場的開拓。一些娛樂設施,健身場所的建設可以增加農民的戶外活動,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2、增加農村信貸資金,使農民能夠真正得到金融服務。在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格局下,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能不能解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農村信用社改革與發展狀況。要積極促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創新。這樣可以給我們農民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3、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打破農產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發展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生產、區域性產業帶,提高農業商品化、專業化、集約化水。

          要改變長期以來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相脫節的狀態,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采取"公司帶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從事專業化生產,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的有機結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解決千家萬戶農民進入市場,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這樣可也有效解決勞動力外出的現象。

          4、全面實施農村醫療改革。現在醫保對于農民來說有著無與倫比的重要性,一個家庭如果健健康康的生活下來可能還好,但一旦有家庭成員生了個有點嚴重的病,那將是對這個家庭的致命的打擊,可能會因此花掉全部的積蓄。

          5、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和監督。地方官員是我們政府最接近農民們的代表,他們可以真實的感受到農民的苦與樂,上可以傳達農民的心聲,下可以幫農民解決問題。然而我們他們當官只是為了斂財,那這對我們農民的傷害真是太大了,也太有損我們政府的形象了。當我們那善良的農民見到官員就害怕的時候,我們政府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有時我們真的可以下來問一下我們的惠農政策是否每個農民都清楚?我們的財政補助是否真的到達到每個農民的手中?

          這次調查不夠全面,也不具有太強的說服信,沒有佐證和足夠的資料,但是這是農村真正的實際情況,沒有夸大也沒有虛假的成分。實現農民收支的平衡,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能夠使農民更快地邁上幸福、富裕的康莊大道。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2

          一、調查情況介紹

          民工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作為大學生,我對這個問題也一直很關注。此次假期,正好創造了我與農民工接觸的機會,在于他們聊天的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了民工的不易與艱辛。

          本次調查的范圍是:在我縣城鎮就業的農民工。調查的對象是:隨機找到的農民工,進行個人問卷調查。

          二、調查內容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調查農民工的基本情況和就業情況以及他們的生活質量狀況。包括就業保障、工資待遇狀況、子女教育、勞動技能培訓、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社會保障等其他方面情況。

          三、調查的具體情況及分析

          (一)基本調查情況

          以下寫一下我調查中的部分人:

          1、男,30歲,未婚,戶口所在地是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淮寧灣鎮。務工地是榆林市子洲縣家園工地,學歷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成員有父親、母親和他,其哥哥已經成家,妹妹已經出嫁土地擁有狀況為原來擁有土地,但因為建路占用已經賣出。該人的工種是工地水泥工人。談話時,問到就業保障問題,他說,只要那個地方有建設之類的,他就有事情做,不過很幸運的是,我縣這幾年來一直在建設當中,所以工作也比較忙,現在不擔心找不到事情做,這樣很好,并且工資待遇問題也很不錯,可以照顧到父母。雖說是工地,但是安全設施和衛生條件都相當不錯,一般情況下沒有什么安全隱患,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保障了我們的生命安全,是替我們民工著想啊。

          2、男,42歲,已婚,戶口所在地是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何集。職業是施工人員,學歷是高中文化程度,家里有3口人。談話時,當問到子女教育問題時,他表示特別高興。他說,當初進城打工時,最犯愁的就是女兒的上學問題。沒想到與教育局的領導講清楚我們的情況后,他們當即表示愿意接收,并且不收借讀費。現在,女兒已適應了學校的環境,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對于孩子上學問題是每個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還好我縣教育局在學生人數逐漸增加這樣的壓力下克服種種困難,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予以合理安排。

          3、女,34歲,已婚,戶口所在地是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裴家灣鎮。務工地是榆林市子洲縣某理發店女工,學歷是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是4人(兒子讀中學,女兒讀小學)。談話時,談到子女教育問題時,她說,兒子女兒都學習不錯,每次都是班里的前幾名,人緣也都很好,和別的孩子玩得很好,很合得來,沒有說是因為從鄉下來的而受到別的孩子的歧視,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益的,而且兒子還被評為“三好學生”呢,作為母親有這樣優秀的孩子,我感到很驕傲。

          4、男,42歲,已婚,戶口所在地是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務工地市鐵路宿舍生活區等,職業是電工,學歷是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為3人。談話時,問到農村人和城里人平等的問題時,他說,不平等啊,人家就覺得你是農村來的,人家是城里的,就是有歧視的。在社會群體的構成關系中,地緣關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連接方式,地域認同是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在外出流動的過程中,除了戶籍身份排斥外,農民工還面臨著從農村向城鎮、從小地方向大城市的那種地域排斥。我們的工作條件也是不平等,用工太亂,在我們打工的那里,經常發生對于我們權利的侵犯的事情,太讓人氣憤了!

          5、男,38歲,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1990年第一次外出打工,F在為油漆工。家庭人口數是4人。談話時,問到權利有沒有得到保障,哪些權利受到了侵害的時候,他說,其實什么都還好,過日子嘛,何必計較的那么真,渾渾噩噩也2就那樣過去了,關于權利保障問題,我覺得還好,有時候得一些,有時候也就是一些,這是必然的事情,生活嘛,看開些就好了。

         。ǘ┱{查分析

          關于此次調查,針對我自己對農民工的問卷調查,我做了有關的分析與說明,如下:

          1、關于子女教育問題

          我們國家已逐漸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國家已經規定了兩個為主的原則,就是以流入地為主,公辦學校以政府為主,這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價值,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的職能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以政府為主,公辦學校為主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改變當前以戶籍人口為準的教育管理體制。我們管理模式是以戶籍為主的,要適應流動人口的現實,就要改成以常駐人口為準,把常駐人口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的范圍,納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農民工子女教育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不僅僅是教育制度的創新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制度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就教育問題來談教育的制度創新,因為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當務之急,是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經濟制度的改革,要消滅城鄉兩元制度,這個制度不改革,經濟不發展,城鄉的差異造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永遠解決不了,為什么農民要進城,就是因為經濟水平的差異,經濟制度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正確認識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農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權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權利。其次要認識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子女正逐步遞增,搞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個克不容緩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的客觀需要。農民工子女比較懂事,有良好的自強自立意識,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傾向和與社會對立的不良情緒,他們需要得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傊,農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們的父母也是國家的建設者,政府義不容辭地有為他們提供教育的責任。

          2、農民工維權的問題

          雖然農民工為城市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但這個群體的正當權益卻屢遭侵犯,由此引發的勞資沖突等社會問題,日漸形成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消極因素。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勞動保護力度不夠。農民工在城市大多從事的是那些臟、累、難、險的工作,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勞動條件差,缺乏起碼的勞動保護。工傷、職業病和自然疾病對農民工的`健康構成了很大威脅。

          工資待遇低。由于我國在制度上將農村流動人口與城市居民分割成二元勞動力市場現狀的存在,農民工和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受自身素質限制,農民工只能從事那些就業門檻較低、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低的工作。

          社會保障權利缺失。農民工作為非城市居民,城市職工普遍享受的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等社會保險,大多數農民工不享有,他們被排除在社會保障之外,而且當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生活遭遇風險與困難時,也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他們提供援助和保護。

          合同簽訂率低。一些企業為減少企業成本,通常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比較普遍,發生勞動糾紛后,調查取證比較困難。當遭遇工傷時,農民工往往是“責任自負”。

          所以,農民工的處境問題,已經日益引起社會關注。與改革之初農民工剛剛進入城市之時相比,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對待進城農民的態度有了不小的轉變。為此我們應切實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完善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的同時,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也加以高度重視。

          第一,要做到外出農民工的有序管理。在輸出地,實行外出農民工準出證制度,記載外出基本情況,包括身份、計生、遵紀守法等內容及聯系方式。接受一定的法律知識教育,應成為頒發準出證的前置條件。在用人單位,實行勞務用工備案制,即持有外出務工準出證的人員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合同后,必須在當地勞動部門備案,以此作為農民工辦理暫住證的依據之一,也是勞動部門開展勞動監察的內容之一。待條件成熟時,可建立勞務用工信息網絡,使輸出地、輸入地都能準確把握勞務人員輸出、輸入基本情況。

          第二,要加大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性工作,也是維護健康的勞動關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用工方,勞4動、經濟主管等部門要定期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法制宣傳,并將其遵紀守法等情況作為企業誠信的重要內容定期公布,褒優懲劣,提高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自覺性。對于農民工,按照“誰用人,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用人單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門要將對農民工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承擔起來,以提高農民工依法維權意識。只要用人單位和農民工法律意識都提高了,侵權現象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要構筑跨地區的法律服務協調機制。綜觀全縣為農民工開展維權活動情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雖然做了許多工作,但受制約因素多(如人力、財力嚴重不足,到外地取證難等),收效不明顯。農民工出于對在輸出地聘請法律服務人員所需經費過高的考慮往往也放棄維權。為加強發揮法律服務在維權方面的作用,我們應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農民工發放法律服務卡,所有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實行聯動,勞務工輸出地、輸入地相關機構有義務配合、支持。這樣一方面減輕了維權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輸入地法律服務機構的積極參與將提高維權的效果。至于提供支持、配合一方所支付的必要費用,可由接受支持、配合的一方從法律服務費中進行支付。

          第四,要解決與農民工密切相關的工傷保險。應該建立針對農民工的以普遍性為原則的工傷保險制度。農民工的保險關系應等同于城鎮正式職工。否則,農民工即使參加了工傷保險,也還會因流動性強而隨時中斷保險關系,亦無法隨著工作區域的改變而繼續這種保險關系。而且,相對于事后補償的制度而言,更應該強調事先的宣傳和預防工作。政府的勞動監督部門應加大對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及事故多發或職業危害嚴重的行業、企業的監督力度。應采用現代的、科學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預防為主,而不是“事后處理”型的管理和監督。

          第五,要逐步考慮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問題。有的地方出臺了農民工養老保險暫行辦法,體現了政府對于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的關注。但是建立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難度很大,因為他們的流動性很強,而且現在過高的養老保險繳費率會提高農民工就業單位的人工成本,從而直接影響到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所以,對于養老保險,有必要設計兩個以上的方案供有穩定職業的農民工和無穩定職業的農民工自主選擇,否則,養老保險可能演變成一種不確定的強制儲蓄,從而失去這項政策的意義。政府在實施此類政策之前,還可以先對農民工進行適當分類,對達到規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對固定住所和單位的農民工,給予享受本地區居民權益的資格條件,并正式納入當地的養老保險體系;而對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則另定方案加以解決,并視情形逐步納入。

          第六,要為農民工建立相應的社會救援制度。為了縮小社會的不平等,促使農民工真正融入當地社會,應啟動農民工遭遇天災人禍時的緊急救濟、特殊情形下的貧困救助、合法權益受損或遭遇不公待遇時的法律援助等社會救援制度。在建立這種制度時,有效的選擇應當是政府和民間結合,即除政府承擔相當的責任并直接主導外,還需要發揮民間慈善公益機構的作用。鑒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地區差異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社會保障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從二元化而轉到一元化,其間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多元化時期。

          在此期間,各地方政府應適時分層分類保障農民工的權益:經濟條件好的,應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一視同仁地將其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經濟條件暫不允許的,應將與農民工生存狀態最為迫切的項目(工傷保險、大病統籌醫療保險等)最先出臺,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工的基本社會保險權益。

          第七,要下大力完善配套措施。農村政策不合理,農民不合理地流向城鎮,不但增加城鎮的壓力,而且農民工權益保護也將是空談。因此,對農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費,減輕農民負擔;控制農民生產資料價格,對農資生產部門進行扶持;鼓勵農業產業化、規;龠M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減少農業管理成本,加強農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措施只能以立法的形式通過宏觀調控予以實現。著力發揮基層政府的服務功能,限制縮小其管理功能,農業才可能按市場要求合理布局,真正向現代農業方向邁進。同時,國家也要改革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各項不合理的制度,城市必須取消對農民工的不合理的限制,禁止對農民工的歧視性待遇。

          四、調查總結

          鑒于上述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要強人強市強省乃至強國,教育的重要性仍舊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通過這次親身的暑假的實踐調查活動,真正的了解到,解決農民工問題是現在建設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眾多,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富于勞動力將逐漸轉移出來。如果現行法律政策沒有重大調整,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現象在我國將長期存在,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據有關“權威”方面的調查說,我國農民工數量已超過2億人,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人多了,事也就開始多了。于是各種和農民工相關的問題就來了,聽得多的莫過于被拖欠工資,生活含辛茹苦之類的,而那些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場面通常只有在他們受盡了委屈之后才會有的,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難道農民工所期待的“玉”就非得經過艱難困苦不可?在過去的時候有三座大山壓在全中國人民的肩頭,但到了現在,那舊的大山沒有了,卻又有新的三座大山開始壓在了我們的農民工身上:改善住房條件成了農民工最迫切愿望;打工賺的錢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過高的生活成本;教育開支成為大多數農民工家庭最大的一筆支出。農民工問題的解決不僅是政府的工作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勞動無貴賤,多換位思考多謝關心與寬容世界會更美好。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3

          段村是距離安國縣城二十多里的一個小村莊,村里的人們都是以種地為生的樸實的農民,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而這正是新農村建設使該農村有了第二次飛躍式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統籌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推進農村全面小康。農業的弱質性,人口的眾多性,農村地域的廣闊性是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特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村和諧,難點在農民增收。近年來在市委、政府及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農村經濟在瓜菜支柱的推動下,基本實現了長足、快速、穩步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經調查表明,制約全鎮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以及影響農村穩定和持續繁榮的因素依然很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情況亟待解決,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農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更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段村作為經濟作物專業村莊,目前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瓜菜,但調查表明,不少瓜農從成本、風險等來考慮,其實不太情愿大量種植瓜菜,因為不少農民表示除了瓜菜外,又一時無法找到更好的產業來發展。為此,不少農民都懷著一種“不得已而為之”想法來抓這一產業,其實都迫切希望各級政府能夠多發展一些適合農村發展的新產業來推動經濟發展,通過更多新產業的發展,以此來促進新經濟組織組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促進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

          2、希望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1)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級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動農村結構調整既要有量的擴張,更要抓質的提高。

         。2)希望加快對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發展。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希望各級部門能夠出臺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財力,對有一定規模且科技含量高、牽動力大的龍頭企業進行扶強扶壯,盡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導產業和骨干農產品為基礎原料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盡快改變目前這種“種瓜象賭博,全憑靠天氣”的局面。

         。3)希望著力推進農村專業經濟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業抗御市場

         。4)希望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促進農產品

          3、希望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主導產業促經濟發展。只有發展富民產業,使農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撐起真正意義上的新農村。據調查發現,很多的農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產業發展方面應做好引導,在產業建設中積極發揮以點帶面和典型輻射的帶動作用,促進二、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4、希望進一步加強村屯道路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縱觀段村的村路,道路硬化率不是很高,農民群眾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級組織應從關心熱點問題入手,發動農民,出資出力,解決村、社道路"雨天泥濘、秋季塵飛"的局面。

          5、希望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構筑政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力度,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級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持兩手抓。在落實財力投入的同時,希望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層黨的建設,培養農民創造新精神,通過創業改善自己生活,幫助困難群眾致富,共同建設文明富裕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7、希望以實施提高農民素質為依托,培育新農民。"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應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80%以上的適齡農民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

          8、希望以創建文明村社為先導,塑造新風貌。應著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同時,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9、希望以抓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為重點。抓農村社會治安要以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突破口,俗話說:"游手好閑",人們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眾賭博現象自然會銷聲匿跡;另外要對外來走村串巷的流動人口加以監管,避免不法行為發生;對村民要適時進行法制教育,嚴禁邪教等違法亂紀行為在農村中蔓延。

          10、希望注重農村教育。孩子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從長遠考慮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壯大師資力度,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規模和現代化水平。

          11、希望整頓農村藥品市場,進一步加大新型合作醫療的減免力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務工作人員的醫療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大對藥品的監督管理,嚴禁假冒偽劣和過期藥品在農村市場橫行?刂扑幤穬r格,讓農民能夠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二、當前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

          突出問題:文化生活單調,基層文化建設滯后。農村文化事業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適合農村的各類科普資料缺乏;農村文化生活匱乏;導致賭博等不良現象突出。廣大農村群眾舊習俗、舊觀念束縛嚴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眾創新意識不強,不思進取,小農經濟意識色彩濃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農觀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難以接受新文化、新技術和新觀念,阻礙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應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引導農民樹立科學觀念,消除愚昧、落后的舊思想、舊觀念。鎮、村兩級應通過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鏟除愚昧、迷信賴以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土壤。各部門應努力抓好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以寓教于樂、健康向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來占領農村陣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對農村的侵襲。要結合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采取教育與懲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擊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銳注意各類宗教活動在農村中的新動向,對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動,堅決取締和制止。徹底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并通過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和宣傳教育,使賭博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所改變。應著力整治農村環境,植樹造林,美化、凈化村容鎮貌,盡快改變農村的臟亂差現象。同時,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改變農村的各種生活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一個農民群眾安居樂業、物質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人與人和諧相處的良好環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要防止“形式多于內容”。即在新農村建設中,應作出詳細的規劃和年度計劃,并嚴格圍繞所作的規劃、計劃內容來實施,在防止只搞宣傳發動不注重實施行動的傾向。

          2、要防止“不聯系實際,想當然”的現象。由于受農業基礎、農業推廣水平等因素影響,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制定具體方案過程,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的經濟總量、農民收入水平、增長速度等因素,盡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縮短村與村、地區與地區之間差距,以防止新農村建設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是新農村建設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內容,在工作中,應做到一手抓經濟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硬,以促進新農村和諧發展。

          4、要防止只注重農村建設,不關心小城鎮建設,導致整體發展緩慢,城鎮化水平低,輻射帶動力弱,城鎮二、三產業發展緩慢,推動力不強,不能有效吸納剩余勞動力的現象。

          四、農民群眾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農業基礎薄弱,希望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基礎設施。

          2、隨著人口增長,飲水問題不斷突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現有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合理調配使用,以減少用水糾紛。

          3、在村組道路建設中,希望上級有關部門能夠適當補助。

          4、希望繼續加大“整村推進”和“小康村建設”扶貧項目的實施力度,分步分批實施,最終在所有村、組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項目。

          總之,通過各級部門與廣大農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最終實現“環境優美、村舍整潔、經濟繁榮、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4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土地被征用,失地農民越來越多。以土地為基本生存條件的農民,失去土地后,他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況到底如何?這是黨和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

          基于一名民建會員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也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近日,我對秦都區和渭城區部分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調研,詳細了解了失地農民的基本情況,匯集了他們的意見和需求,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內容涉及失地農民的補償情況、生活和人均月收入、就業情況、子女教育情況、面臨的問題以及醫保、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低保等問題。根據調查結果,目前20%生活富裕,40%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貧困,10%生活艱難。從調查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失地農民的生活負擔較重,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二、存在問題

          1、失地后生活困難

          在被調查的110戶失地農民中,當初他們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補償。對于個別有經商能力和理財水平的農民來說,他們在得到補償款后,用補償金開店經商,有的發展養殖業,有的創辦家庭工廠,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人家。還有少數穩健型的失地農民,他們把得到的補償金用于投資債券,也獲得紅利。

          最令人不安的是絕大部分農民得到補償款后,隨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學等,瞬間這筆錢便被用光,甚至四處舉債,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成為名副其實的特困戶,他們手中無地,家中無糧,袋中無錢,加之受文化、年齡等因素制約,沒有穩定的務工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難,步履維艱。失地前生活狀況好和較好的農戶占80%,失地后生活狀況差的占70%。

          2、醫療制度不健全

          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給失地農民看病就醫帶來了一定的實惠。按照該制度的規定,參加者個人每年繳納少量的錢,就可以按就醫醫院的級別報銷一定比例的醫療費,上限封頂。但是由于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較窄,大部分被調查者反映合作醫療報銷上限太低,解決不了失地農民的大病問題和就醫的實質問題。

          失地農民的就醫問題也是失地農民家庭的一大難題。由于失地農民家庭收入偏低,家庭周圍基礎醫療網絡不很健全,醫保覆蓋面不廣,使得失地農民看病問題得不到保障。調查中我們聽到這樣一些順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一人得病,幾代受窮”;從中能明顯地感受到失地農民面對疾病時,那份沉重與無奈。

          3、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

          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漸凸現,讓曾經為社會做了一生貢獻的老人老有所養,情有所依是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在失地農民這個特殊群體中,養老問題尤為突出,從調查表上可以看出,能夠得到養老保險的老年失地農民比例都極低。失地農民沒有豐足的積蓄,沒有穩定的收入,養老體系又不健全,他們年老之后的生活面臨極大的風險,因此他們普遍為養老而擔憂。

          4、低保覆蓋面窄

          作為我國政府對社會成員維持基本生活提供的必要幫助,“低保金制度”成為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道“兜底”保障項目,也成了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線和安全網。但是,這個網的范圍存在著天然缺陷,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低保金制度主要向“城市居民”開放。

          按照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持有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是享有低保的前提,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低保的范圍已經逐步擴大,但生活于城鄉結合部的失地農民大部分仍未納入低保范圍。被調查的110戶失地農民,只有15戶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5、再就業困難重重。

          失地農民務農無田,就業無門,大部分都閑散在家,無所事事。據調查了解,失地農民就業者不足10%,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就是聚在一起玩紙牌、打麻將,隨之而來就是賭博成風,精神渙散,家庭關系破裂等一系列問題,致使社會治安狀況惡化,嚴重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

          目前,除了少數有一技之長的失地農民能找到工作外,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及老弱病殘的勞動力就業難度較大。由于還沒有能有效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具體優惠政策,加上又遭遇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之前到南方打工的失地農民也返回了故土,使失地農民的再就業雪上加霜,由此而產生的問題不容忽視。

          三、思路與對策

          從總體上看,大部分失地農民心態都比較平和,覺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都能夠正確對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仍然存在,許多失地農民對今后的生活感到憂慮和擔心,部分素質低及老弱病殘的農村勞動力就業難度大。如何保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盡顯社會公平,解除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保證農民安居樂業,應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1、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機制,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醫療問題。

          首先,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把失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險體系。目前大多數失地的老年人依靠補償款維持生活,時間久了就會坐吃山空。今后在征用土地時,應該實行“開發式安置”,除了給付補償金外,還要對那些以土地為生的農民,采取以土地補償金換取養老和醫療保障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問題。

          其次,要建立嚴格的失地農民社保資金管理制度。對失地農民的經濟補償只是生活上的暫時安置,不能解決他們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換社保對他們來說雖然是一種有效的辦法,但若要采取這種辦法,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誠信機制,從村到辦事處再到縣區,應有嚴格的社保資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同時,社保資金在運作過程中要公開透明,?顚S茫修r民參與監督,實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發放要按時足額。只有這樣,才能使失地農民不再為生活憂慮,并使他們感受到政府的關懷。

          2、采取多樣化的補償方式,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一次性現金補償是“輸血式”的補償,但如果沒有自生能力,再多的錢也經不起長久的消費。因此,在補償方式上,應以一次性現金補償為基礎,以安排就業為重點,在征地搞建設的同時,要考慮如何安置失地農民的問題,要增強失地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能夠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采取諸如以土地換取就業崗位的方法,以土地補償金作為開發投資入股資金的方法,形成雞生蛋、蛋生雞的有序循環,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3、提供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部分失地農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謀職業或發展養殖業,但苦于沒有資金,未能實現。因此政府在貸款、稅收、場地等方面對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失地農民應提供優惠政策,尤其是金融部門要放寬信貸條件,降低門檻,鼓勵和扶持失地農民發展生產,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4、建立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培訓機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步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能型轉變。由于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就業難度加大,加上城鎮職工下崗失業過多,失地農民,尤其是無一技之長的失地農民就業更加困難。所以,政府應該在勞動就業方面幫助他們,包括給予就業指導、組織勞務輸出等。同時,盡快將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納入到國家的“人人技能工程”培訓之中,建立健全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機制,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為失地農民再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5、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滿足失地農民的精神需求。

          農民失去土地后,相當一部分人無事可做,生活自由閑散,精神空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針對不同對象,因地制宜,堅持把村和社區硬環境建設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放在滿足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從建設基礎文化娛樂場所入手,配套建設各種綜合文體娛樂活動室,讓有充足時間的失地農民休閑有場所,活動有氛圍,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于休閑活動中,不斷充實和豐富失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

          綜上所述,解決失地農民的出路問題,不僅是當前解決農村問題的一個難點,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社會性問題,事關社會全局的穩定,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5

          關注城市農民工生活現狀,保障其合法權益,使他們能在城市和城市居民一樣安居樂業,更好地為岳麓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是政協委員十分關注的問題。為了解目前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現況,政協西湖聯絡處組織政協委員于20xx年8~9月,分組對西湖街道部分農民工的生活現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取了舉行座談會、家庭走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共召開農民工座談會4場次,走訪農民工家庭89戶,發放調查問卷78份,F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基本現狀

          1、人員數量在不斷增長,但職業分布比較單一。

          隨著城市擴容力度的不斷加大,進入西湖街道范圍就業謀生的農民工人數也越來越多,已逐步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經調查統計,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在西湖街道范圍務工的農民工已達2.5萬余人,比去年同期增長8%。進入城市后,由于受文化和技能的制約,農民工大多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和技術含量不高的重復勞動,職業工種比較單一。通過問卷調查得知,被調查的農民工中,從事技術工種的占8%;服務員工種的占13%;生產工人占6%;建筑工人占22%;一般人員占11%;專業技術人員占7%;管理人員占8%;家政服務人員占7%;商務人員占4%;其他職業占14%。其中,建筑工人所占比例最高。

          2、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但財產積累比較緩慢。

          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下,農民工的報酬總體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數企業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報酬的現象。經調查,農民工進城務工經商的月平均收入約為1000元,一半以上的農民月收入在800元左右,僅有四成超過1500元,農民工收入又普遍比城市居民低。支出方面,農民工大都省吃儉用,除日常的住宿費用、衣食費用、出行費用外,其余都寄回農村用于子女教育、老人贍養、或存儲起來以備急需。經調查得知,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用于日常開支,一半左右的農民工將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由于收入低,負擔重,農民工很難積累足夠的財產達到富裕的程度。在受訪人員中,在城市購買了商品房的僅占9%,購買了私人小汽車的僅占6%,比例都相對較低。

          3、保障措施在不斷改善,但覆蓋范圍比較狹窄。

          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意識日益增強,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農民工生活的社會保障制度,但社會保障覆蓋面仍有待拓寬。在受調查農民工中,仍有66.3%的沒有購買工傷保險,69.7%的沒有購買養老保險,76.0%的農民工沒有購買醫療保險。雖然目前農村正在實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但因為報銷比例低,可報銷的項目門檻高,農民工生病時大多能撐則撐,實在不行才去藥店買藥,2/3的農民工都不上正規醫院看病。在被調查者中,75%的農民工對自己的醫療狀況表示擔憂。

          在走訪中我們了解有40%的農民工未和企業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或協議,有50%的農民工拿不到加班補貼,57%得不到工傷補償,80%的不能帶薪休假。80%的女農民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12%的農民工不清楚,也不能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有些農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錢掙就行了,簽不簽合同在他們看來關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較長,近一半的'每周工作7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時。

          4、物質生活在不斷改觀,但精神生活比較空虛。

          近年來,農民工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物質和社會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人們普遍認同了農民工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作用,社會也給予了農民工充分的尊重。農民工可以被選為人大代表、農民工住進了廉租房,農民工子女也可以接受城市學校的免費教育。向西湖建筑公司的農民工技校一樣,許多農民工還加入到學知識、學技能的行列,成為了有作為的新型人才。但是,大多農民工在平時的精神生活十分匱乏,限于自身條件、經濟能力等原因,他們在工作之余,主要靠看電視、打牌、閑聊和睡覺來打發時間,參加體育或文化娛樂活動的少之又少。此外,因農民工多是青壯年,由于夫妻分居,缺少正常的夫妻生活也是農民工精神生活匱乏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空虛的背后,農民工的心理和價值認同也成為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調查表明,農民工大多認為自己在城市往往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他們干臟活累活和低報酬工作,吃的簡單,住房條件差,造成農民工的自尊心普遍的長期的受到傷害,從而在城市人面前感到自卑。如果不能很好地進行調整,這種長期的心理傷害就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也接受了城市人的價值取向,當他們回到鄉村以后,就很懷念城市的生活而鄙視自己鄉村的生活,因而會變得很浮躁,不能再安心下來在鄉村生活,隨時準備著返回城市繼續追尋他們的夢想。

          二、農民工涌入城市所帶來的社會管理問題

          1、衛生環境問題。近年來由于岳麓區城區拓展、改造,市區一般樓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電、暖氣費用,生活成本日趨提高,大多農民工為接省開支,都愿住在城鄉結合處。有的幾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間里,生活空間狹小,環境極差,交通不便,安全沒有保障。在西湖街道的二、三管區和茶場村以及黃泥嶺社區,由于大量農民工的涌入,出現了”城中村”現象。在被調查者中,25%的采取合租形式租住在農民安置小區,30%的是以家庭的方式聚住在經營門面或手工作坊里,這些地方大多陰暗潮濕、空間狹小、人員混雜、空氣污濁,衛生狀況極差。由于農民工居住的地方相對于城市比較角落化,人員也相對集中,生活設施簡陋,城市管理相對松散,因此垃圾亂扔、電線亂接、亂搭亂建、亂堆雜物等不文明現象十分嚴重。調查表明,近60%的建筑業農民工還長期住在工棚或集體宿舍,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臟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這些現象的存在,給文明創建和城市管理帶來了極大困難。

          2、社會治安問題。據調查,西湖街道范圍去年240起治安案件和213起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86%來自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犯罪多以小偷小摸、順手牽羊式的盜竊以及沖動型搶劫、搶奪和斗毆傷害為主要形式。犯罪對象大多是工作、居住地點附近熟悉的人與物,尤其以盜竊用人單位的原料、產品和同鄉同事的財物較為常見。有的農民工犯罪具有很強的團伙性。在犯罪活動中,農民工往往利用同村、同鄉、同縣等所謂的老鄉關系,拉幫結伙,組成松散或緊密的團伙進行犯罪,形成盜竊團伙、銷贓團伙、制黃販黃團伙、拐婦女兒童團伙等?梢,由農民工犯罪引起的社會治安問題應當被社會所重視。

          3、計劃生育問題。調查表明,西湖街道去年查獲的15例計劃外生育案件中,95%以上是外來農民工所為。近幾年,農民工家庭式流動占外來人口比重加大,滯留時間長,由于觀念上還存在”重男輕女”“養兒防老”“傳宗祖業”等封建思想,計劃外生育時有發生。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大,行蹤不定,與戶籍所在地銜接不暢,增加了計生管理的難度。農民工的生育問題、生殖健康服務等也還受到戶籍、醫療保險等制度的影響,在現居住地很難真正得到與市民的社會待遇,造成了新的社會矛盾。農民工中的已婚育齡婦女,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基本沒有醫療保險,生殖健康知識匱乏,自我保護意識差,加之居住條件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婦科病高于常住人口,且大部分的育齡婦女不愿上醫院檢查身體,既使體檢查出有婦科病,受經濟負擔的影響不能及時得到治療,所以使患病率增高不下,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另外,由于長期獨身在外,在解決生理需求時,又不懂得采取安全措施,這使得他們成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重點人群及由城市向農村傳播蔓延的主要渠道,對人口安全構成潛在危險。

          4、子女教育問題。在城市有限的教育資源范圍內,不斷涌入的農民工子女就學使二者形成了極大矛盾。西湖街道范圍目前有3所小學,每年的入學人數以約15%的速度遞增。師資力量和教育設施已不堪重負。調查表明,每年約8%左右的農民工子女不能如愿入學而返鄉,在子女入學問題上,有72%的農民工認為滿足或很滿足,28%的則認為一般或不滿意。同時,在走訪中發現,有四成農民家庭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他們在鄉村小學上學,平時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學知識,缺乏法律知識以及教育現代孩子的正確方法,這對孩子們的成長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不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

          除此之外,外來農民工還帶來一系列諸如交通、民政、戶籍管理方面的問題。由于農民工分布廣、涉及行業多、流動性大、文化水平低和交通安全意識淡薄,此群體難以適應現代道路交通狀況,交通違法突出。在社會救濟中,城市農民工還沒有被納入到民政管理的社會救濟體系。由于非農和農業戶籍管理的差別,農民工在城市還不能完全享有和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教育、工資、就業、居住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形成了新的社會不公。

          三、改善農民工生活質量的建議

          (一)適時提高工資標準,推進依法完善農民工的用工管理。一是嚴格執行并不斷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推動農民工工資水平合理增長;二是建立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杜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查處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三是建立由政府、工會、企業代表組成的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勞動部門、工會組織、行業協會,要以工資分配、工時和勞動定額等勞動標準為主要內容,推動全面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體制形成。

         。ǘ┙∪r民工培訓就業服務體系。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統籌規劃,明確部門責任,形成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合力;依托社會力量,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從整體上提高培訓的質量。分層次搞好農民工培訓,堅持先培訓、后就業;大力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強化企業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責任。加強小額信貸和創業指導,為農民工創業營造良好的條件。強化政府公益服務與市場服務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農民工的就業服務體系。一是對流出我區的勞動力,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大力發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二是對流入我區的勞動力,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免費為其提供就業信息和職業介紹等基本服務;三是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規范職業中介行為。

          (三)提高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堅持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兩為主”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均衡提高教育水平。重視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改建擴建一批寄宿制學校,滿足”留守兒童”和其他農民工子女寄宿學習的需求。

         。ㄋ模┻M一步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加強對城鄉結合部的規劃和管理。向農民工開放廉租房,在建立農民工公寓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公寓容納能力。鼓勵企業建設職工宿舍,用工量比較大、以外來農民工為主要用工對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要將農民工宿舍建設納入企業基建、技改項目計劃和用地計劃。允許在城市具有穩定工作的農民工購買經濟適用房,當前應允許在城市工作時間長、貢獻突出的農民工,比如勞動模范、技術骨干等,享受城市經濟適用房政策。

          (五)加強對農民工的關愛和幫助。社會應主動接納農民工迅速融入城市生活,發揮農民工所在地社區居委會作用,組織農民工參與社區活動。在農民工集中的區域可建設一些文體設施,文化經營單位要向他們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豐富農民工業余文化生活。衛生醫療、教育部門要適時做好農民工疾病預防控制和適齡兒童免疫工作,及時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保證他們有書讀。新聞媒體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宣傳,可以開辦如《農民工之窗》之類的專題欄目,宣傳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介紹農民工需求信息或我市的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規等,及時為農民工服務。年底返鄉也是農民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用工單位要早做安排,讓他們安心地走,運輸部門要及時做好運輸保障,保證他們能夠安全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農民工在面臨就業不平等、經濟權益遭遇不公平待遇時,社會各界要伸出援助之手。針對個別農民工的一些小偷、小摸或其它不文明行為,有關部門要及時加以引導、教育,幫助其成為一名合格市民。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6

          按照縣走轉送活動的安排,我深入到聯系點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圍繞走轉送活動的要求開展調研。通過與走訪廣大群眾、基層干部和黨員,了解摸清了該村的基本情況,并就加快該村發展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東張孟鄉北蘇莊村基本情況

          東張孟鄉北蘇莊村位于縣城東北部,309國道南側,交通便利,位置優越。全村共有人口2700人,耕地4300畝,黨員43名,兩委干部7名。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比較強,群眾整體素質較高,村風淳樸,各項工作基礎不錯。近幾年來,北蘇莊村兩委班子帶領廣大群眾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縣有關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產業,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ㄒ唬┐迕裥∞r經濟意識嚴重,制約產業發展。在與該村農民談話中,他們認為現在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就已經很滿足了,至于在此基礎上怎樣追求更高、更好則是茫然的、無所作為的。雖然經過近幾年農業種植產業的發展,給群眾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們在思想觀念上把自己定位在一個較低層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他們大膽地、勇敢地去搏擊市場經濟的大潮,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產業還沒有真正形成。

         。ǘ┗A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投入資金不足。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發展亟待解決的薄弱環節。近年來,北蘇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但總體來看,由于受資金等多方面的原因,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電力設施老化、文化基礎設施尚未健全,嚴重制約該村經濟的發展。

         。ㄈ┺r業產業結構有待優化調整,影響農民增收。該村在農業生產上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業種植業為主,且沒有形成規模經濟;養殖業主要是以養雞、養豬等傳統養殖業為主,但規模不大,比較分散,不利于發展。該村還是采用以前的、低層次的農業生產結構,農民無法在其他經濟作物生產上增收,農民增收渠道少,增長緩慢。

          三、關于下一步發展的建議

         。ㄒ唬┐罅φ{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動力之源和重要支撐。要充分發揮北蘇莊緊鄰309國道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立足現有的沿路貿易和蘇莊商貿市場基礎,實施規;l展戰略,進一步做大做強,從而帶動商貿等相關產業發展。

         。ǘ﹪@新農村建設抓好鄉村規劃建設。高標準搞好鄉村建設規劃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鄉村規劃。在制訂規劃時,既要著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的原則,又要便于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另外,要確保村鎮建設規劃得到實施。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民房舍建設要符合規劃要求,對不符合規劃的建設行為要及時制止。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灶、改廁、改路、改房,實現雨污分流、人畜分離、垃圾清理,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

         。ㄈ┐罅ν七M公共服務和設施建設。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要結合村莊建設規劃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重點搞好道路交通、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社會事業進步的“瓶頸”制約,建立起適應群眾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訊、環保、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體系,促進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和諧穩定。

         。ㄋ模┳ズ镁裎拿鹘ㄔO培育新型農民。一是抓好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民居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農民為目標,教育培訓好農民。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勞務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又有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移風易俗的新型農民。二是鼓勵全民創業。大力宣傳縣委、縣政府實施倍增計劃、鼓勵全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引導有經濟頭腦的“能人”走出家門,闖市場、辦企業、上項目,示范帶動,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局面,帶動經濟發展。三是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積極組織開展歌舞、球類、棋類等健康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豐富群眾文體生活。要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賭博、迷信和計劃外生育等行為。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構建和諧農村。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7

          為了客觀地反映我市失地農民的經濟和生活現狀,按照吳忠市委要求,城調隊及時組織開展了失地農民現狀抽樣調查。此次調查抽取了吳忠市失地較多的某縣兩個鄉及有代表性的戶失地農民家庭。調查年以來的耕地被占用情況及失地后農民就業和生活現狀。

          一、失地農民的基本情況

          據調查,某縣兩個鄉共有失地農民戶,人數人,失地面積畝,占失地農民承包土地面積的。失地農民大部分分布在城鄉結合部或工業園區。其中,失地超過千畝的某鄉,達xxxx畝。

          二、農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況

          據調查農民失地的原因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城市化推進加快了建設用地,如街道、交通等建設用地。二是房地產開發用地。三是公益性基礎建設用地,如自來水廠、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等。四是國家投資項目用地,如高速公路征地。五是市區東擴西移后辦公樓用地。六是工業園區用地。

          三、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

          1、失地后總體收入水平下降。據對戶失地農民家庭的調查顯示,農民失地前人均純收入約元左右,失地后為元左右,比失地前減少元左右,下降。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元,失地后為左右,比失地前增加元,增長。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農民家庭食品消費如糧、菜主要靠自產自食,水消費不要錢,成本較低,F在基本上靠從市場購入,食品、水暖消費增加,導致了生活消費支出的增長。而那些生活消費水平下降的農民,主要是就業形勢不好、收入預期不樂觀抑制了生活消費的增長。

          2、失地后就業形勢嚴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農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補償費,有的農民只拿到了部分補償費。在就業安置上,農民全部以自謀職業為生。在調查的家庭中,原來在外打工的繼續打工,失地后原從事種植業、養殖業的農民因年齡偏大、受技能限制、有病等因素影響,在勞動年限內謀到職業僅占失地農民的左右。在有收入的就業人口中,在建筑工地打工,做生意,從事養殖業,從事其他職業。

          3、政府高度重視房屋建設,使失地后的農民能及時搬遷到新建的房屋內,現失地農民全部住上了新房。

          4、社會保障如養老、醫療保險不到位,低保覆蓋面不高。由于社會保障措施尚未在農村推開,失地農民自身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意識差,到目前約有的人參加了商業保險。大部分失地農民還在等待政府出臺政策、希望政府從政策、財力上支持他們參加社會保障即養老、醫療保險。另外,納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過去,在農村孤寡老弱病殘靠土里刨食還能勉強維持基本的生活,進城后失去土地,可以這樣說,這些人首先變為低保對象。因受政府財力有限的制約,約有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5、失地農民在子女就學、醫療條件、交通、購物環境等方面都比過去方便多了,失地農民子女全部就近入學。

          四、失地農民生活面臨的困難及要求

          近年來,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建設和開發區建設日新月異。一些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啟動等勢必需要占用農民土地,部分地區農民耕地逐年減少。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從總體上看失地后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消費水平呈下降趨勢。但大部分失地農民心態都比較平和,覺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都能夠正確對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是耕地被占用后,有些農民認為對自己的經濟補償費不合理,而且兌現也不及時,鄉村截留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認為失去土地等于斷了他們血脈,失去了自己及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生活來源,擔心將來生活遇到困難沒法解決。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業的可能性較小,他們擔心將來生病住院沒有錢,子孫后代沒有生活來源。如:一些年齡稍大的失地農民說,農村五六十歲的人還能干點農活,而沒了土地他們還能干些什么呢?上班沒人要,打工沒力氣。現在生活勉強維持,如果遇到生病,生活就更艱難了。今明兩年村民靠吃補償費過日子,過兩年這些費吃完后,“坐吃山空”生活就麻煩了。四是那些失去土地后只能靠打工、開小賣部、從事飲食業等方式就業的農民擔心就業不穩定,怕再一次“失業”,將來的生活來源沒有保障。六、只給失地農民發一點補償費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游民。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與失去土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費水平下降的部分農戶進行了座談,傾聽了他們的意見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難問題能得到有關部門重視和關心。二是一些農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在其他工作崗位上的競爭一般處于弱勢,就業困難,僅靠土地補償費維持全家的生活,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幫助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如有組織赴外地打工。三是一些失地農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術,不知道搞什么致富項目,希望政府部門能無償提供再就業

          培訓的機會,掌握一技之長取得謀生之道。四是一些失地農民想發展養殖業、經營第三產業,缺少場地、資金、技術,希望給予扶持幫助。如發放優惠貸款,政府部門給一些優惠政策,免費技術指導等等。五是針對目前失地農民最擔心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問題,希望有關部門今后在征用土地過程中,對失地農民應區別對待,對那些只以土地為生的農民應以土地換取養老保險、醫療保障,以土地換取就業機會等各種形式解決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8

          一、改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議

          1、大力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組建村級文化骨干隊伍。目前全區大部分鄉鎮文化站不過是一個空殼機構,人員未專用,設施場地缺乏,開展活動無經費。在鞏固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在每個村委會設立一個文化骨干的崗位,經自愿報名、**推薦、才藝展示、組織考核等程序,在當地農民中選拔一名有知識、有責任心的文化骨干上崗,讓其負責全村文化事宜。對村文化骨干可以由區、鄉兩級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年終時進行考核,群眾滿意的續聘,對不合格者解聘。

          2、積極開展“送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核,不斷豐富“送”的內容,活躍“送”的形式,選擇“送”的時機,使“送文化”工作步入規范化、制度化、經;能壍馈6钦O立文化建設專項基金,免費送電影、送戲、送圖書到農村及開展大型文藝進村(社區)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三是對各級專業劇團的下鄉演出給予演出場次的補助,同時鼓勵民間文藝團體的演出和自娛自樂活動。四是政府應當采取相應措施鼓勵各級藝術團體到農村演出,按照劇團演出場次及相應演出成本,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在保證演職員基本生活的情況下,保證讓廣大農民多看戲,看好戲。五是積極貫徹實施省“十一五”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定期免費為農民放電影,對下鄉放電影進行補貼。文化單位可加強與科技單位的協作,在每部文藝片前放映農業科技宣傳片,既滿足了農民的需求,又可以集中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

          3、培養民間藝術傳承人,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F在,農村流傳多年的傳統文化形式亟待保護和搶救。比如,我區原有農民磨漆畫藝人60多人,現在能堅持的只有2人;扎故事人員過去有幾個班子20余人,現在只有4、5人。對于這些日益萎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要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和搶救,比如,采用經濟補助和獎勵的方式,鼓勵藝人培養傳承人等,確保這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

          二、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

          近期,我辦聯合相關部門對全區農民文化生活現狀和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令人擔憂。

          1、文化生活貧乏。通過對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問卷調查,他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電視和打牌(含撲克、麻將、字牌等)兩種。其中,93.1的被調查者表示,看電視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除了看電視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進農村,閑散無事的農民三五成群玩撲克、打麻將的情況隨處可見,而且沒有不“帶彩”的,其帶彩數額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輸贏大部分在幾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類、球類之類的活動開展得很少,玩電腦游戲和進行業余文藝創作的人更少,很多35歲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網是怎樣一回事,家庭上網為空白。

          2、“三難”問題突出。這里講的“三難”問題是指農民看電影難、看戲難和看書難。從問卷統計和談話了解的情況來看,90的農民過去一年沒有看過電影和戲劇演出,看過的也僅限于一兩場,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觀看的,是條件好的人家辦紅白喜事請來的。政府雖然每年都開展“三下鄉”活動,但對于廣大農村來說,一年有限的活動確實是杯水車薪。以前活躍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電影和戲曲如今卻成了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品。通過調查,八成以上的的農民因為在家門口看不到電影、戲劇和其他形式的文藝演出而對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此外,從調查情況來看,有70的農民沒有閱讀習慣,不經常學習新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在其中有閱讀習慣的人中,有55.6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其閱讀主要目的是獲取農業科技知識,而年輕人閱讀則是主要是為了娛樂。由于有圖書室的村很少,其閱讀的.途徑基本都是找親戚朋友借閱的,自購的很少,本次調查對象的農民家中書籍(不含中小學教材、教輔讀物)藏量最多的不超過20本,近九成農民不買書。

          3、個人信仰缺失。89名被調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共產主義,3人信鬼神,92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產主義的人信仰理由不明。這充分說明,當前農民存在嚴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確引導。調查中未發現教會組織開展活動的情況。調查結果充分說明,雖然當前我區農村的生活條件已普遍改善,但與物質水平的顯著提高相比,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遠遠滯后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原因,農民工因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將錢用于文化消費;二是社會原因,社會各方面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不過在調查中我們感覺到,農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定期進行一些電影、戲曲、圖書、歌舞等文藝演出下鄉活動,希望村里定期組織科技培訓。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9

          前言:

          在家看《變形計》感觸頗多,看著那些山區孩子希望父母回家的眼神,渴望擁有父母疼愛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他們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生計,外出打工,有的一年只有在春節的時候回家與家人團聚,有的甚至幾年都不可以回家。山區經濟條件較差,發展緩慢,農民工的收入又非常的微薄,家里的開銷大,子女上學的費用對他們來說又是巨額,這樣只能讓他們選擇外出打工。

          當然,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涌現的一支新型的勞動大軍,農民工是中國農民新時代的縮影,為祖國的富強做著默默無聞的貢獻。而農民工問題又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于是,我們對此展開了一系列對農民工生活現狀的調查。 調查對象: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不能對偏遠地區的農民工做了一些調查,于是選擇了常州。雖然常州是一座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但也存在著一些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去外面城市打工的農民工。

          調查經過:

          通過走訪部分農民工打工地點,詢問他們在常打工的各方面情況,了解其現狀發展。

          調查結果:

          常州外出打工的農民工30歲以下的僅占26%,30歲以上的占74%,其中45歲左右的最多,所以現在的農民工已呈大齡化趨勢。

          常州農民工高中畢業以上的僅有4%,大部分農民工僅僅是初中畢業以后就外出打工的,有的甚至連初中都沒有上完,所以他們的教育程度較低。

          常州農民工的工資集中在1000—2000,最高的收入也只不過在3000左右。所以他們的收入普遍較低,在這個物價上漲的年代,他們的工資根本就跟不上社會的發展。 常州農民工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現在上學的農民工孩子占了90%,這意味著在這個需要知識的年代,還有人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這樣會影響他們心理發展不健全,使城鄉教育發展不斷擴大。

          常州農民工大多從事的職業是大多是工作條件比較差,工作難度大的建筑工人,工廠臨時工。他們沒有休息日,工作超時,沒有加班補貼,最重要的是沒有與公司簽訂合同勞動,他們的權益會受到傷害,所以調查顯示農民工的從業范圍較窄,自身維權意識薄弱。

          常州農民工的工資是死的,他們因為知識的限制,通常不會利用炒股,分紅等其他方式來獲取其他的金錢來源,經過調查,農民工會炒股,懂得炒股的僅僅占4%,其他的都是用基本工資來維持生計。

          常州農民工因社會保險宣傳力度不夠,對社保這一塊了解甚少。企業不會為一些農民工白白花冤枉錢,所以一些農民工根本不會為自己保險,缺乏維護自己的利益。 農民工生活現狀的背景和分析:農民工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近十幾年來,有關農村人口流動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重視,無論90年代初期的民工潮,還是近期的“三農問題”研究熱,都密切的關注農民工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民工從身份上來說,是來自農村,有農村戶口,戶籍身份是農民,在家鄉承包著土地,并且有的家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從事著農業勞動,并在農業生產中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上來說,他們是工人,他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鎮里,在在各種企業單位,工廠里從事著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獲取勞動報酬作為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就是農民工的真實寫照!

          農民工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中國城鄉建設的主力軍,加快了城市化建設的原動力,沒有農民工的辛勤勞作和無私奉獻,就沒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中國的農民工為我國農村塑造了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改革開放后農村有遠見的農民,離開土地到外鄉,外省,外國去打工,出口勞務經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F在許多鄉村收入主渠道是打工族的勞動經濟收入。由于勞務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和繁榮,加快了農民致富的步伐。農民工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解決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突破。

          在中國農民工形成的原因。在中國,農民工的由來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一方面,農民工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產物,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必然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它也是我國長期以來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發展不平衡的產物。當然,它也是農民尋求自身發展道路的必由道路?v觀世界歷史,無論是近代的美國,法國,抑或日本,英國,都是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自近代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發展一直都比較緩慢,在建國初期,我國選擇了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道路,一方面是由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如何穩定國內局勢,解決新生政權的生存問題以及人民的生計問題,如何取得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近代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發展軌跡及蘇聯模式都影響著我國走工業化的道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選擇了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但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某些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商業活動,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農民工出現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平衡造成的。新中國成立以后,先進行了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接著實行了三大改造,將私有工商業變為公私合營,在當時的條件下,工人和農民處于同一階層,應當平等的占有社會資源,但是在當時條件下并不能。所以在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維護了社會的'基本安定與團結。然而這就從根本上割裂了城鄉的根本聯系,使城鄉居民有了截然不同的身份。這樣就導致了中國農村長期貧困,城鄉的矛盾也日漸顯露。

          農民工的生活現狀。每逢春節交通部門要開《民工專列》,春節后,媒體又會紛紛報道“民工潮”,有些社會學家在關心著“農民工生存狀況”,一些教育工作者評說“民工子弟學!保渌纭巴锨访窆すべY”“為民工討薪”等,但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在這種稱呼中,實際上包含著潛在的身份歧視。調查數據顯示,盡管國家對農民減少了各種收費,減輕了農民負擔,但大多農民依舊外出務工經商,生活狀況依然十分辛苦。農民工因為自身素質和能力,收入一直沒有明顯提高。當前,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成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他們與城市既密不可分,但又有隔膜。

          建議與意見:

          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基本思路,應當順應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考慮中國的特殊國情,重點把握三個原則:一是要堅持農民向工業,服務業轉移就業,向城市有序流動遷移的方向,打開城門,合理引導,逐步轉移,有序進城。二是要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采取綜合措施,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縣域經濟和農村二三產業,讓一部分農民就地轉移,另一方面,要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和待遇,讓一部分農民工進城務工,安居樂業。三是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創造條件,抓緊解決農民外出務工面臨的現實突出問題,同時推動體制改革創新,探索消除產生農民工問題的深層體制原因。具體解決農民工問題還需要從農民工就業,工資,子女教育等方面深入著手。針對農民工就業難的實際情況,政府應把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增強就業穩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的措施,促進農民工轉移就業,這就需要大力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村勞動力培訓意愿,大力開展多種部門多種形式的培訓,增強農民工外出適應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完善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當然,引導農民就地轉移就業,積極發展小城鎮,縣域經濟,大力發展農村“水電路氣房”,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和標準農田建設,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第三產業,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對農民工來說,子女教育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有不少農民工到城市打工并不是單純為了就業,而是為了能讓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受到良好教育。因此,解決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就是對農民工最大的幫助和關心。首先,要統籌浦發展公辦,民辦教育資源,這里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要落實好“兩為主”政策,把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經費預算,會想辦法加大投入,調配資源,改善教學條件。接著提高民辦教學資源水平。對于農民工子弟學校,簡單的禁止和關閉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規范其發展,將受政府委托人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納入統一的師資培訓和教學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師資水平,逐步讓其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財政扶持政策。最后,是逐步分離學籍和戶籍。農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再回到農村讀高中,不利于他們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長。政府可以考慮將學籍和戶籍分開,讓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就業的地方享受參加中考,高考的權力。住房與農民工也息息相關,農民工住房問題突出,農民無法買得起 租得起城市的房子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里,有的甚至連廚房和衛生間都需要與他人合用。所以政府應建設簡單的住房,讓一些農民工能有能力買得起或租得起普通的民用房。

          最后,我們必須多管齊下,解決而難題。提高農民工的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

          后記:

          對于本人這次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可能由于地域限制而欠缺精準,但我還是有了一些收獲和感謝。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這次調查,我明白了農民工有多么的不容易,無論是在外打工的農民工還是在家苦苦等候的農民工子女,都因為生活所迫而過著艱苦的生活。以前我不知道賺錢有多么的不容易,但因為這次機會,我明白了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對我們最好的人,也了解了農民工這個弱勢群體,也希望社會能與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和理解,政府能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能讓他們生活更加的美滿幸福。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10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而煤炭資源豐富,土地比較瘠薄,所以一度將煤炭業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農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礦務局,陽泉礦務局,汾西礦務局等國有產業的三巨頭,下設有龐大的分支機構,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窯,收羅了附近大量的農民就業,從事煤炭的采挖和運輸,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決農業過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于前期開采計劃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窯的濫采濫挖,煤炭資源日益匱乏,同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原煤的銷售量便直線下降,對煤炭進行深加工的項目、企業還沒有建立,因此煤炭業的發展嚴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崗,臨時工、合同工返家務農,農民的隊伍便這樣擴大了。然而土地的狀況沒有很大改觀,人口過剩的問題又重新嚴重起來。

          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鄉--平遙的東部、南部地區,針對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展開了調查,發現了困擾農民的兩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干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晉中地區(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遙、祁縣、太谷、榆次等地)一點都不為過。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個月的時間內,平遙縣大部分地區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高粱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莊稼干枯變黃,甚至枯死。也有部分農民舍不得將前期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付諸東流,只好忍痛花錢買水灌溉施肥。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獲,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調查后我做了如下計算:一季莊稼,至少灌溉兩次才能成熟,費用為14元每小時,一般情況下每畝一次要灌溉4小時。這樣,每畝花去水費115元左右。另外,每畝需化肥約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蟲災時,農藥每畝花費約25元,每畝地總共合計花180元。如將所得產品拿出銷售,如大豆,畝產約150公斤,每公斤約2元左右,所得不過300元。去除耕地費、種子費、運輸費、農業稅等,進農民腰包的不超過30元。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僅能夠自己消費,根本無節余去換錢。

          這些年林業發展很快(主要是果業),由于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紅星、金光、國光、富士等老品種,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縣于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區遭受冰雹襲擊。嚴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桿,較輕的地區,果實也遭受"創傷"。8月初,冰雹再次來襲,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為人為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發展果樹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調查情況的列表,從中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狀況:

          家庭類型調查項目 成員均為農民 成員中有教師、工人、農民等 成員中有農民和經商者 有外債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戶) 20元 500元 520元

          平均月支出(戶) 34.4元 430元 430元

          凈余 -14.4元 170元 190元

          所占比例 5.2% 91.7% 3.1% 95%

          其中支出項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子女的教育經費,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負債的原因之一。

          當然,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岳壁鄉,兩項技術的推廣率達到90%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山西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后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遙地區又是比較落后的地方,嚴格地說,以上的情況并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為農民的女兒,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著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03-29

        農民的生活狀況社會調查報告11-15

        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范文03-22

        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精選15篇)05-30

        家庭低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04-12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10-26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05-23

        農村文化生活狀況調查報告10-08

        關于大學生假期生活狀況調查報告01-24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07-14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