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時間:2022-07-13 16:23:5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通用21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通用21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國文明。

          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jié)合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wù)就是忠誠的義務(wù),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wù)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guī)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秘密,做正確的事并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zhì)。

          那么他們有哪些表現(xiàn),或者說在那些細節(jié)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xiàn)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guān)于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適用于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后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么其禮貌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了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jīng)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yīng)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出于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fā)自內(nèi)心、充滿了一種類似于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它。所以現(xiàn)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著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著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秘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jīng)說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jié)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diào)和?傊切撵`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傊,我從這本書的閱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2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nèi)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lǐng)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杰,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梢娝敃r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chǎn)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quán)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zhì)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么讓人舒服,它可以說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于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fā)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tài),沒有規(guī)則與不規(guī)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guī)則。因此,對于中國人來說,漢語口語本身并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于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說,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說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nèi)ソ梃b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么?那并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并需要延續(xù)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yīng)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鑒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fā)揚光大,而不再出現(xiàn)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鑒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3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chuàng)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并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杰”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zhàn)前后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shè)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zhí)癡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凈的童心堅守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zhí)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銳老練的文章展現(xiàn)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nèi)ビH就疏,去傳統(tǒng)而就舶來的行為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為都歸結(jié)為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里,認為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chǎn)生了商業(yè)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群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quán)崇拜教和軍國主義,并最終促成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么,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么?辜鴻銘認為,“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并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它的丑陋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并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并沒有邪惡!弊髡哂纱送普摮鲋袊说牡诙N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于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chǎn)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于真正的中國人過著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yīng)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里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為真正的中國人過著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說,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說中國人的發(fā)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說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對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shù)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而且在書中,多是中西比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辜鴻銘在把中國文明和歐洲現(xiàn)代文明進行比較的時候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現(xiàn)代歐洲的宗教,使他們的心靈而不是頭腦得到了滿足,哲學使他們的頭腦而不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作者也認為,作為群體的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嚴肅的歐洲式的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寺院和道觀更多的是邊緣化了的消遣娛樂的場合。然而,與其說沒有宗教,還不如說中國人不需要宗教。辜鴻銘認為儒學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給人以正確的國家理念,并把這種理念上升為一種宗教。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產(chǎn)生影響和教化作用的,是這種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綜合體儒學取代了宗教。

          這本書雖然有著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拓展一些關(guān)于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叭绻f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愿“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4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游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游歷明川大河。因為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后,在天堂飛翔。因為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領(lǐng)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shù)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云心領(lǐng)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zhì);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里,茶余飯后之時,總愿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著落日的余暉,帶著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沖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般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回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yōu)秀得道德傳統(tǒng)?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jié)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jié)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yōu)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zhàn)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丑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zhàn)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里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zhàn)勝艱難險阻,建設(shè)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著“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著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yīng)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shè)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5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為《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于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于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溫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并以此為榮。

          當時,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中國正處于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于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nèi)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xiàn)象進行討論,認為納妾并不與夫妻之愛沖突,也并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xiàn)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說?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贊賞,武斷的認為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于“無私教”的時候,已經(jīng)將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著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huán)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為!暗赖陆壖堋毕,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著鋼琴唱著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chǔ)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于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于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愿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jù)個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對于提高生產(chǎn)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于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說,儒家文化熏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xiàn)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并不在于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為晚清之后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才是我們應(yīng)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xiàn)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6

          坦白說,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學者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之后,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于這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學者,并沒有多么高深和高明的見解,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的學識是淵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對于一位學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為辜鴻銘先生的思想依然是兩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覺得有些悲涼。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本雜文合集,或者準確一點說算是論文合集,包括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人》、《中國的語言》、《約翰·史密斯在中國》、《大漢學家》、《論漢學一》、《論漢學二》、《暴民崇拜及戰(zhàn)爭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鴻銘先生的眼中,中國人的精神可以用溫文爾雅來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來形容、還可以用良民宗教來概括。但其核心就是兩條,忠君和孝親。仁、義、禮都是圍繞著“忠”和“孝”來展開的。也許在百年前之世界,對于西方人而言,他們看到了辜鴻銘先生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集體主義或者說家國文化,但如果用現(xiàn)代的陽光和進步的思想,可以說辜鴻銘先生完全被儒學給毒害了。如果論中國人的精神,我以為不能用“忠”和“孝”來詮釋,或者換一種說法,“忠”、“孝”是不能夠完整準確的界定中國人之精神的。如果論中國人之精神,我認為“重集體而輕個人”可以算是比較準確概況表述。歷史學已經(jīng)告訴我們,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絕對不是“忠”、“孝”兩字形成的。同時還有更深入的一點,雖然統(tǒng)治階級一直用儒學來傳播中國文化,但老莊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從來都沒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消失。“兼容并包”可謂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在辜鴻銘的文章《中國的女人》中,三從(從父、從夫、從子)依然被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視為理所當然之事,而且還用了一大堆廢話和假話來為納妾這種落后文化辯護?陀^說,我看完這篇《中國的女人》之后,對辜鴻銘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沒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學者,居然能夠厚著臉皮昧著良心為中國落后的納妾文化和歧視婦女文化辯護。

          誠然,對于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之精神,我們應(yīng)該要有該有的自信和自愛,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無瑕的,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對婦女的不尊重,這是我們需要客觀承認的事實,可惜辜鴻銘先生并沒有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自大,對于一位學者而言,自負和自大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但這不能彌補其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有讀者看了《中國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鴻銘的錯誤之思想所影響。

          不過如此而已罷了!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7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么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并沒有抱有敵意,經(jīng);腥淮笪颍ó斎徽f不定是經(jīng)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后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于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lǐng)觀點創(chuàng)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后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nèi)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斗于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zhí)只能引領(lǐng)著他一步步構(gòu)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閑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幾篇政客的尖酸文,相當那個啥。我沒有參加過什么辯論隊,中學時倒是參加過辯論活動,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兩種觀點存在時,自說自話,引經(jīng)據(jù)典,偷換概念,甚至攻擊,這算是觀點碰撞嗎?這樣的話,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著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qū)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著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shù)性錯誤。于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shù)就是書中反復重申同一觀點,現(xiàn)實中外文狂飆,睥睨眾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shù),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guān)?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著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wěn)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干啥?”

          ps:他的所謂英國群氓主義,看了半天,應(yīng)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群氓是造成混亂,于是激發(fā)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于是戰(zhàn)了爭。該怎么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為了一個固執(zhí)的老頭的特立于世而去為其所用?戳怂臅荒敲炊嗳岁P(guān)注,是因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華與行為藝術(shù),讓時代終于記住了轉(zhuǎn)型期還有這么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fā)了炎了,誰記不住。「盍死。

          ps:我覺得哈,那個經(jīng)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tǒng)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于統(tǒng)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不行嗎?利于統(tǒng)治就一定利于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quán)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fā)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么寫這么遠,能通過不?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并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于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沖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著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jīng)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zhì)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chǎn)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睖亓紒碓从谕椋瑓s高于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diào)甘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成為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jié)起來擰成一股繩,筑起了一道道堤,只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為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xiàn)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于危難中勇于挑戰(zhàn),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nèi)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8

          辜鴻銘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初中時的語文老師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臉的扼腕,常驚呼世人不理解如此愛國天才。當時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師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個迂腐固執(zhí)的怪老頭嗎?不就是抱著殘舊思想的“封建余孽”嗎?用得著推崇嗎?

          直到應(yīng)黨的要求,拜讀了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后才發(fā)現(xiàn),他的愛國是純粹的愛國沒有任何雜質(zhì),這種精神遠遠覆蓋了他的怪誕他的封建他的守舊他的迂腐。他大概是那個年代里最神奇的學者了,辜鴻銘一生拿過13個博士學位,按說身受西方教育多年,應(yīng)該是一腦袋西洋思想。然而他給后人留下的形象,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風格。然而他的《中國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在這本書里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zhàn)爭等等,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來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整文也不是說全都贊同只是他寫此書維護中國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已經(jīng)很值得我們敬佩了。

          看罷此書,感嘆到何謂是“中國人的精神”?

          當年抗日,積貧積弱之中國危在旦夕,無論華夏大地的國人,還是海外的華人華僑,紛紛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同心御辱。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大家眾志成城,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終于完成了我們的“建國大業(yè)”,中華睡獅從此才站立起來。

          當年在海外生活時,錢學森先生就立下銘誓:“中國才是我永遠的家”,這就是一個海外赤子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想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國,你總會希望回到母親的懷抱,從而落葉歸根。

          在中國被特大雪災(zāi),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樹地震等等天災(zāi)的襲擊下,滿目瘡痍,生靈涂炭,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為之撼動,為之悲傷。然而無論是祖國大陸各族人民,還是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抑或海外的游子,紛紛伸出援手。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災(zāi)區(qū)參加搶險救災(zāi)。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還有近期新鮮上映的《葉問2》,只要進了影院觀看此片的人們,無不為葉問因國家尊嚴迎戰(zhàn)世界拳王而熱淚盈眶,無不為葉問在打贏拳王后說的'那段中國式的尊嚴而起身拍手,激動不已。

          這些都是中國人精神,華夏兒女們的精神。然而,辜鴻銘也說過,中國精神何其多,而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zhì)莫過于此∶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9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體在世界的東方存在這么久,時間的調(diào)和給中國貼上了獨一無二的標簽。有人說中國文明在類似元朝這種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統(tǒng)治的時間節(jié)點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覺得中國文化的脈沒斷,因為外族的文明進入這個溫暖的飯煲之后,雖說高高在上,但換一種說法卻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說外族的文明不但沒能徹底顛覆整個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為中國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獨特的帶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辯一辯中國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時候則無從談起,F(xiàn)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時候,腳下這片土地是一個獨立的,強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跟老美、羅剎國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國家。而在一百年前,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輪番轟炸之后,各色國恥條約重壓之下的風雨晚清,辜鴻銘這個“老怪物”卻也可以做到當代人都不一定能堅持的獨立思考,憑著自己學貫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歷,挺直一桿中國人的腰桿傲視群雄。這也不難理解李大釗所云:愚以為中國兩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卻厚重之至,因為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吶喊。這本書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歐陸一戰(zhàn)時期,雖然西方在經(jīng)濟上迅猛發(fā)展,然而戰(zhàn)爭總是人類精神世界嘈亂的表現(xiàn),也是在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機,辜鴻銘卻到處演說,告訴西方人,中國文明核心所在,價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機飄搖的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在未來道路的選擇上,加入中國的元素。

          整本書分為以下幾個篇章: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中國領(lǐng)域的約翰·史密斯,一個偉大的漢學家以及中國學。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國人的精神為核心。作者認為“中國人的精神,如果用一個單詞來形容,那就是”gentle“,也即溫順。中國人的溫順不是一種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瘋狂。在真正的中國式人性中,可以說,有著從容、冷靜、練達的特點!薄罢嬲闹袊艘苍S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沒有荒謬。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沒有侵略和喧嘩。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沒有狠毒。真正的中國人即使在身體、心靈和性格上有缺點,也不會讓你厭惡。”而這些,我覺得原因就來自于中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關(guān)鍵并非是這句話,而是這句話所代表的儒學在中國的影響力,或者說統(tǒng)治力。儒學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根基,儒家說中庸,所以中國人只要不是特別難以忍受,在別人問及自己諸如:去哪兒吃,點什么菜,喝什么之類問題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經(jīng)典的回答:隨便。以至于“隨便”成為了中國人菜譜上最中國的菜。儒家說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國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儒家說三從四德,而婚姻在中國的受重視程度并不是因為愛情萬歲,而是因為婚姻是一個緊箍咒,上面刻滿了你應(yīng)該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學思想。其實,作者對以上做了一個總結(jié),那就是儒家所宣揚的,概括說就是一種“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純潔,生而善良,你要聽話,不管是你老爸還是你的boss。聰明的中國統(tǒng)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從紂王開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訴后來的統(tǒng)治者暴力是沒用的,西方則不然,教士和軍隊是統(tǒng)治者的必備佳品,這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馬,這卻給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實,賦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們可以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險,去創(chuàng)新,說到底,他們有一種野性的基因在搏動有力的心臟。而在中國,儒學的出現(xiàn)則讓皇帝們眼前一亮。從漢朝就開始封為“國教”的儒家學說在后來浩浩蕩蕩千年的中國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精神王國的地基。中國的皇帝們也自覺不自覺地手持儒學的套馬桿,將治下的中國人馴化,他們擁有人類的智慧但卻不是一種思想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推理得來的,也不像狡兔三窟這種本能的發(fā)揮,而是來自同情心,一種愛和依戀的感覺,也正是因為擁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類智慧,才是中國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國人具有無法言表的溫順。他們習慣了逆來順受,他們習慣了堅韌和淳樸,他們會一直秉持著那份“良民的信仰”。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0

          辜鴻銘的思想主要是捍衛(wèi)君主制與納妾制,其代表作《中國人的精神》詳細闡述了其主要觀點。然而對于書中毒害女性,維護封建社會摧殘婦女身體的“三寸金蓮”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獨立能力與價值,將女性置于一個“無我”地位的論述,其內(nèi)在邏輯推理過程明顯存在不足之處。下面就我個人看法提出以下觀點。

          一丈夫納妾等于愛妻子?

          辜鴻銘說:丈夫允許納妾所含有的對妻子的保護,是丈夫?qū)ζ拮拥膼。辜氏的納妾觀令我十分費解。丈夫納妾怎么就成了一種保護,一種對妻子的愛了呢?讓我們來整理一下這里面的邏輯關(guān)系。

          1辜氏認為,要檢驗一個男人是否深愛著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專情于一個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護她,保護她的情感不受到傷害與踐踏。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男人同時喜歡幾個甚至更多女人,那每個女人能夠分到的愛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說這個男人是深愛這個女人的呢?既然這個男人對每個女人都不夠深愛,那面對周遭的女人們,這個男人又怎么去給予她們足夠并且“合理”的保護呢?

          2正是中國婦女的無私,才使丈夫在納妾時避免妻子不受到傷害?

          我想,這一點不用我多說了,歷朝歷代宮廷中的勾心斗角,爭風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論調(diào)。后宮佳麗三千。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便是對宮里女人們悲慘命運的真實寫照。每天充滿希望地翹首等待,在等待中漸漸磨去了棱角和耐心。接踵而來的是失望、痛恨、絕望,是容顏難再,青絲變白發(fā)。而那個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時又在哪里?面對萬千粉黛的新人們,男人早已將那些舊人們遺忘在了冷風里,一刻不曾提起。于是女人們謹記只有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如何用盡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對自己的憐愛。后宮爭斗的結(jié)果向來都是殘忍的。不論誰贏,到最后都只是一場空虛的勝利。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寶座上又如何?她們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誼,是曾經(jīng)關(guān)于愛情的幻想。

          試問有哪一個女人可以無私到與別人分享丈夫的愛,卻沒有一絲絲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對丈夫懷里別的女人,妻子們也只能強顏歡笑,忍氣吞聲。表滿上的無私,只是為了保住現(xiàn)有的位置,討丈夫的歡心,內(nèi)心卻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掙扎。原來所謂的丈夫?qū)ζ拮拥谋Wo,只是保護了妻子們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國紳士比歐洲騎士對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來,擁有妻妾的中國達官貴人,比騎著摩托車在大街上勾搭一個無依無靠的婦女,與其調(diào)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拋回到大街上的歐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辜氏這樣說的原因是,中國紳士為他們的妻妾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一個避風港,顯然歐洲人的行為更加不負責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沒有仔細考慮過造成二者行為之間的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如他所說是中國人更加忠誠與無私嗎?我看不是。我認為是歐洲人更加了解擁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倫理道德的事。所以他們希望在滿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盡早將麻煩脫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損自己名譽。而中國人顯然不是這樣想的,他們將自己的妾帶回家,給妻子造成難堪與痛楚。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顧妻子的感受。這種堂而皇之地給新妾帶來滿足與安逸,給妻子帶來傷心與掙扎的行為,就是所謂的更加負責任嗎?

          退一步講,即使按照辜氏的論調(diào),歐洲騎士的這種行為更加有違社會倫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國人就不存在這種行為了呢?“不是愛風塵,似被前身誤;浠ㄩ_自有時,總是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這首詩是對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強烈控訴。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男人們除了允許納妾之外,還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將這種行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體系與機構(gòu),也就是古代社會的青樓。同樣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給予承諾,這和歐洲人的行為又有何二異?

          三中國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書中提到“中國的女性觀念是手拿掃帚打掃房間”,“真正的女性觀念一直是主婦、管理家務(wù)的婦女”。我們不能過分苛求先哲,畢竟在傳統(tǒng)社會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賦予“三從四德”、犧牲自我的社會價值。但是相比較其他的老學究,辜氏在這方面其實是有所進步的。他將中國女性的這種“無我”境界,對丈夫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與照料看做是這個民族的文明之花與文明表征。這和傳統(tǒng)社會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紅顏禍水”的論調(diào)無疑要開明得多,高遠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觀,是他企圖向世人闡明的“中國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他揭示的中國文明價值的一部分。我們要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現(xiàn)代的女性觀重新審視整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這一熱點話題。雖然時下就業(yè)中的性別歧視,夫妻間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現(xiàn)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一時還無法徹底根除。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們懂得化過去的“無我”為現(xiàn)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業(yè)、收入,經(jīng)濟上獨立、人格上獨立,熱愛生活與家庭,勇敢的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紀的新女性是可以從幾千年的舊思想中破繭而出,成為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素質(zhì)全面的新型女性。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1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tài)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边@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里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里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么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jīng)典到國外,在這么優(yōu)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說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說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看這本書應(yīng)該要把自己置身于寫作品的那個年代里,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稱為“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于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說明,是當他過著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沒有的”,這些過于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辜老先生還認為孔子為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絕對的基礎(chǔ),而且借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其實我不是很懂這句話,類似這樣的有很多,所以看這本書有點艱澀。

          或許是新時代下思想的轉(zhuǎn)變,身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書中講述的在中國,是由于妻子的無私和責任感,允許中國的男人們擁有侍女或妾,我認為一夫多妻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也是一種制度的畸形,三從四德束縛了女子,許多的緣由致使現(xiàn)在的男女依舊不平等。思想產(chǎn)生碰撞才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講述了諸多碰撞,但整本書還是很富有哲學色彩,值得一讀的。這本書在討論“精神”二字時著重講述的是中國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種微妙而靈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種信仰。了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整本書透露的一種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是轟動西方的大作,極大的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2

          在辜鴻銘先生所著《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有一篇名為《中國的婦女》的文章,其中對于中國“女性理想”進行了闡述,得出了中國女性歸屬于無私的“忘我教”,具有溫柔、靦腆、忍耐的性格特點——并以此為榮。

          當時,飽經(jīng)戰(zhàn)火的中國正處于衰敗之中,形象被西方極度扭曲,本書則有力的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于中國的偏見,就這一點而言,我十分欽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但是,論及其中內(nèi)容,我卻無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國的婦女》一文,讓我忍不住在此反駁。

          文中用大量篇幅圍繞中國納妾這一現(xiàn)象進行討論,認為納妾并不與夫妻之愛沖突,也并不會影響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種促進。男性對妻子的保護與愛,就體現(xiàn)在讓妻子免受妾的責罵、侮辱。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沒有納妾,也就不會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個女子辱罵甚至奪位的可能性,又何來保護一說?如此愛護不過是亡羊補牢罷了。

          作者認同納妾——接納另一個女人與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會令人生氣的、難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卻通過“忘我教”這樣一種看似高尚的贊賞,武斷的認為中國女性因無私而不會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會與自己的丈夫大鬧——就這樣用一個“高帽子”把納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在我看來,這便是一種“道德綁架”,是對納妾這一劣習的狡辯。在做出女性屬于“無私教”的時候,已經(jīng)將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讓女性承受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稍有反抗,便會被加上莫須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無奈低頭的女性,默默忍耐著丈夫納妾一事——這樣乖順的行動,又強化了人們對“無私教”的認可,惡性循環(huán)下,納妾一事最終成了全社會認可的合理的行為!暗赖陆壖堋毕,可憐的女性也只能無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評了彈著鋼琴唱著歌、出入社會的女性,他堅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顧家庭。我很認同家庭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照顧好家庭固然是一種美德,但這樣的美德必須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chǔ)上,如果是被時代所迫、被社會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顧家庭,操心每日飲食起居,這便不能稱作美德了。何況,將女性捆綁于家庭之中也會造成男性被捆綁于社會之中,個人興趣被壓抑,不能遵從自身意愿的生活,總會帶來煩惱和矛盾。

          每個人依據(jù)個人意愿而各在其位,對于提高生產(chǎn)力,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不過,對于一個生活在清末的老先生來說,儒家文化熏陶下寫作而成的文章,有一些我們現(xiàn)代人不能認可的觀點是情有可原的。本書的價值,也并不在于將其中觀念照搬至當今社會,恢復所謂“中國真正的文明”。為晚清之后的中國挽回文化尊嚴,這才是我們應(yīng)當從中學習的——用我們的文字,在現(xiàn)代社會,消除西方對我國的偏見,塑造文化中國的形象。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3

          在真正的中國人身上,有一種閑適的、平靜的、穩(wěn)重成熟的氣息,就像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鋼鐵中看到的特質(zhì)一樣!鉴欍

          初讀這句印在封面上的話,好似發(fā)現(xiàn)了靈泉寶玉一樣,驚喜之余會心一笑,便開始靜心拜讀辜鴻銘先生的大作。民國時期大師云集,名作也頗豐,可謂是中華史上最后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了。高中時對這個時代有一些了解,對這個時代的人特別敬佩,過于敬佩便不敢輕易走進,不敢輕易翻開他們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靜心安神,雖然很多時候求甚解而不得,讀完亦酣暢淋漓

          這本《中國人的精神》有點抽象,我的智商還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僅有一些感想想寫下來,也不妄我讀它一場。

          “在中國戰(zhàn)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zhàn)爭卻成為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fā)生戰(zhàn)爭,但是我們不會生活在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陰影之下!睂Ρ戎袣W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的妙處,中國二十多個正統(tǒng)王朝,每一次大一統(tǒng)都是一次長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戰(zhàn)。和平的連續(xù)性在當時的世界可謂非常之罕見。再看歐洲,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quán)來統(tǒng)治。封建割據(jù)帶來頻繁的戰(zhàn)爭,因而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這樣比較起來,古代中國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歐洲也不太平,中東地區(qū)戰(zhàn)亂不斷吶。

          本書最關(guān)注的是中國的人性類型,以反駁阿瑟.史密斯的《中國人的特征》。當時的外國人寫中國人的特征難免狹隘,不能深入。但通讀本書,覺得作者筆下的中國人也不可代表千年來的中國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見,不能代表清末民國時代的中國人。

          書篇上的有句話是對真正中國人特征的概括,閑適,平靜,穩(wěn)重成熟,總覺得這是一種君子特質(zhì),是君子之道,可當時的中國雖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販,鄉(xiāng)野村夫不會有這種精神。至少魯迅先生筆下那為數(shù)眾多的麻木看客們不會有此種特質(zhì)。而且本書作者筆下的中國人是良民,順民,道德之民,良順二字的近義詞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國婦女這塊,中國婦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婦女,三從四德,勇于奉獻我覺得這些婦女,看似“幽閑”,實則悲哀,穿越到現(xiàn)代恐難有立足之地。他對中國婦女的描寫,毫不吝嗇贊賞之詞,像為過去的時代作碑文一樣?傊畷r代不同我是不敢茍同。

          全書中最欣賞的是學漢語需要保持一顆孩童之心,這樣你就不僅可以進入天國,而且也能學會漢語。這句話是作者給想學漢語的外國人說的,有點幽默有趣,也頗有道理,現(xiàn)在我們常說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看來學語言學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變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國,下可知古今。

          書讀的一知半解,也許我還沒到這本書的適用年齡,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斗膽胡評大師之作,也是為了進一步理解此書,過些日子,腦子好使了定當再拜讀一番。

          Lina說,其實對于辜鴻銘老先生最初的認識來源于蓋爺,就記得某節(jié)歷史課上,蓋爺提到的北京大學的一個依舊留著小辮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國家的語言,是一個相當厲害,又相當有意思的一個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4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里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xiàn)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并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并不太了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里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后,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fā)現(xiàn)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墒怯⑽某鰜砹,那么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沖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于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里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lǐng)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lǐng)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yōu)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wù)摑h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yīng)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丑陋,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并無好斗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并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5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后感我認為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說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經(jīng)典的人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里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游學歐洲十余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貒,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wù)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于上個世紀初的一戰(zhàn)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于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于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jié)合產(chǎn)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wù)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征: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xiàn)在更精致的優(yōu)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輕松快活而迷人、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殷勤有力而優(yōu)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國女性的觀念?鬃诱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tài)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關(guān)于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而是考慮正義。

          在這本書里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對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這本書里面,他形象的描繪中國人是活在心靈生活里面的:我認為一位最下層的中國人與一個同階層的歐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動物性(即德國人說的野蠻)也要少的多。事實上在我看來,用一個詞可以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留下來的印象歸納出來,這就是“溫良”(gentle)。我所謂的溫良,并不意味著懦弱或是軟弱的服從!谡嬲闹袊降娜酥,你能發(fā)現(xiàn)一種溫和平靜、莊重老誠的神態(tài),正如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金屬制品中所能夠看到的那樣!嬲闹袊嘶虿幻獯拄,但不至于粗俗下流;或不免于難看,但不至于丑陋駭人;或不免于粗率鄙陋,但不至于放肆狂妄;或不免于遲鈍,但不至于愚蠢可笑;或不免于圓滑乖巧,但不至于邪惡害人!

          在這本書里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zhàn)爭等等,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來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辜鴻銘對于中國婦女的闡述是我非常不贊同的,可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有他那樣的想法的大有人在,這是不能脫離當時時代的。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6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于崇拜的歲月里,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guān)于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xiàn)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jié),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于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為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于西方文明也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于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為西方了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yīng)有的態(tài)度。聯(lián)系當時的外部大環(huán)境,我們會發(fā)現(xiàn)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fā)生沖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衛(wèi)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為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征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過的“我們?yōu)槭裁匆獙W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盡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fā),向西方不適當?shù)匦麚P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guān)于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為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為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推銷,盡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后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嘩眾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么其后果將是不堪設(shè)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lián)系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jīng)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fā)展中去解決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為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為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著地應(yīng)對每一個挑戰(zhàn),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xiàn)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7

          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錢穆先生寫的,中國文化精神。讀完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yīng)該自信,都應(yīng)該把“應(yīng)該”這個詞去掉。很多時候我們不自信,是我們對自己根的文化了解的太少,在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潮流中,我們少不了對物質(zhì)的追求,但在物質(zhì)追求中,不能忘了我們的精神文化。

          書中說到,中國文化就體現(xiàn)在中國人身上,就像英國文化也體現(xiàn)在英國人身上一樣。從中國人身上就能看到傳統(tǒng)的家文化,國文化,中國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國文化更重在“踐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則更重在“追尋物理”。讓我想到大學老師說的,希臘哲人在愛琴海邊上思考著人與物的關(guān)系,印度哲人在恒河邊上思考著人與神的關(guān)系,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上思考著人與人的關(guān)系。

          可以看出來中國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這就是中國文化偉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無條件的做。我們今天,還能學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賢的孔子,復興中國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書中寫道,作者去日本,感受到日本在飛速發(fā)展的同時,日本的本民族氛圍也很濃,他們能不忘本,日本人很以日本為榮,甚至還帶些傲慢,而在中國講中國,中國人則覺得中國的全要不得。我們就要學習西方的,我們急于前進,要變,使我們陷在一時常的病態(tài)下,我們知變而不知化。讓我想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的作戰(zhàn)方式都與蘇聯(lián)不同,蘇聯(lián)是從城市開始進攻,而根據(jù)我國實情,則是從農(nóng)村包圍城市。所以在面對文化交流,學習中,我們首先想到的也應(yīng)該是根據(jù)自身情況的基礎(chǔ)上,加以了解判斷與吸收。

          在講到文化傳統(tǒng)中的沖突與調(diào)和時,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文化強大的調(diào)和性,想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有西方文化的帝國主義國家發(fā)起的,他們之間的沖突乃是西方文化內(nèi)部自身的大沖突,西方文化中一面講“個人自由”,一面講“集體統(tǒng)治”,這本來不就是一大沖突嗎?看看我們中國文化,照中國人的想法,一男一女,配合在一個家庭之內(nèi)而成為了一夫一婦。既同在一家之內(nèi),大可不必再各爭自由互論平等。在中國,就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路貫通下去。之所以說中國文化調(diào)和力量很大,是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很有“分寸”。比如,佛教再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傳入中國的,那時的中國人,一面信受了一個出家的宗教,而另一面又保留著一個大家庭傳統(tǒng),其間卻沒有發(fā)生過沖突。不得不說,中國文化調(diào)和性,兼容性都很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學“為人”。學為人,要“盡人道”。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每人可以影響其他人。窮則獨善其身,先影響我自己,其次可以影響到我家,影響到我朋友。達則兼濟天下,就從這里達去。范仲淹為秀才時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亭林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士的理想與培養(yǎng)。我們現(xiàn)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覺得首先就要弘揚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士精神。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8

          《中國文化的精神》這本書給我的收獲很大:

          首先,我在時空中的生活美學這章內(nèi)容中了解了中國的歷法是陰陽合歷的,年度是太陽年,就是以太陽的運行為周期,歲實一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這是一年。然后太陰年,一月朔策二十九又二分之一日,十二個月份加起來,比太陽年稍微短一點,于是陰陽合歷,兼顧了一年季節(jié)的安排。又以滿月當作月半,以月光還沒出現(xiàn)當作每個月的第一日,以月光完全看不見當作這個月的最后一日;也明白了二十四節(jié)氣都有它的道理,更懂得一年中的幾個大關(guān)口(端午、中秋、臘月、冬至)對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家庭生活很重要。另外,在欣賞中國的山水畫時,發(fā)現(xiàn)與西方人畫《蒙娜麗莎》,畫《最后的晚餐》,講究透視、講究遠近效果、講究立體感不同,看中國人的畫,要進入畫中去看。把自己想象成畫中的一個人物,周圍的東西都變得特別和諧靈動。

          其次,讀到中國人怎么看待天地人神,中國人關(guān)于天、地、龍蛇的神鬼傳說和古典小說都是大家口耳相傳的、在民間所流傳出來的這些東西是真正能夠影響中國人的人格形成的。正義、感恩、公平、勤勞、勇敢、善良等民族的性格都是在這里養(yǎng)成的。

          然后,多元互動的秩序中講到五行的重要性,了解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后,指出人類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必須在平衡之中找到調(diào)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維生的資源不僅不能夠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生存的環(huán)境;從八卦當中也能夠?qū)W到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哲學思想——“物極必反”,事物都是從沒有到鼎盛再到衰落的一個過程。

          最后,共生共存的人際網(wǎng)絡(luò)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同心圓中,每個人視為一個大網(wǎng)絡(luò)的中心,親疏遠近的不同,決定了他人與中心人物關(guān)系親密的程度。一方面,親緣關(guān)系內(nèi),個人盼望得到團體的庇護。另一方面,個體能享有親緣共同體的庇護,也就必須對這個共同體盡一定的責任。權(quán)利和責任,因為“社會關(guān)系的距離”而決定其程度。以這個觀念來看,中國人的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內(nèi),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彼此之間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都是相對的。我們的祖先人曾經(jīng)生活在一個復雜,充滿了文化隱喻的社會體系。當然,今天的中國可能已經(jīng)不見如此行事的人際關(guān)系,但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我覺得要想獲得整個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們應(yīng)該更多地去深挖我們的過去和歷史,讓我們知道有哪些東西可以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綻放光芒。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19

          最近讀了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覺得這本書易懂,適合我們高中生閱讀,我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該有的樣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tài)。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卻“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簡而言之,脈絡(luò)很清楚。經(jīng)史子集、書卷浩繁,不脫“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五經(jīng)”之淵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亦不脫“外儒內(nèi)法,劑之以道”之底色。經(jīng)兩漢東晉、隋唐兩宋,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的神鬼傳說、民俗信仰合為一體,成為共生共存的人際網(wǎng)絡(lu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觀念相互交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全書正文總共十章,涉及中國文化里的生活美學、宇宙觀、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際網(wǎng)絡(luò)、古典小說等內(nèi)容,可想而知,這么多的主題,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許先生又是如何將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覺得,他做到了兩個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傳說里,作者分天、地、人間三個部分講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從家庭的長輩、鄉(xiāng)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談話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等耳熟能詳?shù)谋瘧K愛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張渤治水等人類對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貍精、鬼魂等民間故事常見的主題……這些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淺顯易懂,讓讀者能夠更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簡單的故事讓平民百姓讀懂,初步了解中華文化,接著一傳十,十傳百,口耳相傳,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領(lǐng)中原之后,必須進行改革,向中華文化學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之處。一切想占領(lǐng)甚至吞并中華文化的企圖終將破滅,最終也會作繭自縛,被中華文化兼容。中華民族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只要中華文化還在,中華民族就不會滅。這也是抗戰(zhàn)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文化精神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許倬云說,“我希望在本書中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xiàn)這個長久傳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這樣的文化精神需要傳承的。許倬云對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歷來貫串一致,并且不斷深化。他很擅長吸收他人著述里的營養(yǎng)。比如,他對中國人宇宙觀、生命觀的看法,有許多成分來自于馮友蘭先生作于抗戰(zhàn)時期的“貞元六書”,他希望繼承“貞元六書”所陳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類精神,重新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書的另一個源流,是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領(lǐng)域用以陳述中國人際關(guān)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同心圓網(wǎng)絡(luò),從自己開始,擴散為各種不同的人際關(guān)系,親疏遠近,確立了身處網(wǎng)絡(luò)的個體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許倬云以自己家鄉(xiāng)無錫作為例子,呈現(xiàn)了傳統(tǒng)倫理丟失后的鄉(xiāng)村的衰敗。作者潛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貫,就是為了更好的將故事講給讀者聽,將文化精神呢傳承下去。

          顧炎武有言:“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边@本書,淺顯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顯示出其救世之內(nèi)涵,這很中國文化!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20

          從耳熟能詳?shù)摹豆?jié)氣歌》,到相生相克的五行之道,又或《山海經(jīng)》的奇景異獸,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正是一部細說中國文化的書。

          作者開篇即言其志,“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若是拋開各種關(guān)于文化的定義,中國文化不妨理解為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價值,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由此沉淀下來的一種集體人格。中華上下五千年(或言更長),不同時代的人們在薪火相傳中構(gòu)建起一個名為“中國文化”的體系。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猶如開掘地質(zhì)層中的豐富礦藏,或是細嗅滲入我們血脈的人文基因,于是諸子百家洋洋大觀,秦磚漢瓦歷歷在目,唐詩宋詞熠熠生輝。

          可見,文化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可感的。因此,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不妨從感性中、從日常中、從個體中去尋。譬如我們文化體系中最為基本的便是“家國情懷”,它不僅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格言中,在“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肺腑之言中,也在今天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征程中,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中。就在這兩天,國內(nèi)媒體披露了加勒萬河谷沖突的細節(jié),中國軍人流淌精忠的赤血,豎起巍峨的豐碑。馮驥才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jīng),一個民族將成為一個植物人。”此言信然。

          中國文化不僅豐富可感,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拒絕狹隘和偏執(zhí),使儒釋道各得其所,賦予人們更多的德性和智性。追求夢想時,你盡可以念茲在茲、鍥而不舍,“上下而求索”;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體味大道至簡、大知閑閑的豁達;待人接物中,你不妨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在世俗喧囂中保持“菩提本無樹”的空澄之境。文化如水,因哺育萬物而有德性,因上善若水而有情懷,因水滴石穿而有韌性,因流必向下而顯謙遜,因流水不腐而更鮮活。以文化人,會在無形中提升人的精神標桿,涵養(yǎng)人的儒雅氣質(zhì)。它是熔爐、是磁場,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yǎng)。

          尋找中國文化的精神,既是“我們從哪里來”的尋根之旅,也是“我們將向何處去”的行動坐標。當代中國,中國精神被闡述為“創(chuàng)造精神,夢想精神,奮斗精神,團結(jié)精神”,這是貫穿中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也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傳。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傳承中發(fā)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守正創(chuàng)新,是應(yīng)有的態(tài)度。今天,我們講文化自信,這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擁有這份自信,我們才會對薯片、娛樂大片和芯片這所謂的“三片”文化擁有免疫力,而不必視作洪水猛獸——君不見,肯德基不是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元素嗎。

          在書尾,許倬云先生也表示出一定的憂慮。在這個“快時代”下,人們是否還愿意靜下心來,懷著虔誠之情與祖先對話,畢竟,就像余光中所言,科技是求未來快來,而文化是求過去慢走。所幸,年輕一代正在成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心里有一盞燈”,在求知問道、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志愿服務(wù)等各領(lǐng)域皆有不俗的表現(xiàn),正成為孕育蓬勃力量和無限可能的“后浪”。

          愿盛世之下,你我皆是接力者。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 篇21

          素描,抽象,寫實……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無數(shù)種繪畫方式不斷涌現(xiàn)。但是中國古代的繪畫卻像一個異類,與其他繪畫方式的風格格格不入。他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魅力,能讓觀者感受到一種深遠的氣韻。

          中國古代的繪畫與其說是畫,不如說是詩。正如蘇東坡所說!霸娭杏挟,畫中有詩”,中國古代的繪畫與詩是一體的。中國古代繪畫所追求的,并非將現(xiàn)實完美的描摹出來,也并非用抽象的筆法,將內(nèi)心的感受,用意識流的方式傳達給觀者,而是以一種中庸的方式,不偏不倚的將詩的意境描繪出來。因此中國古代繪畫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陰陽調(diào)和,將美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中國古代的繪畫總能引人入勝。首先這種藝術(shù)形式與其他藝術(shù)形式不同。它既不像埃及壁畫那樣毫無透視,也不像寫實畫那樣嚴格透視,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將近大遠小變?yōu)榻∵h大,或是刻意弱化透視效果,來彌補空間上的差距,讓畫卷擁有被無限延長的可能。只有觀者想象自己身在畫中,隨畫走動。才能品味到細節(jié)的精妙、意境的高遠。這樣的方式,可以讓畫完成一些他本不能完成的事情。達到令人震撼的效果。

          如果用4個字來概括中國繪畫,我覺得,“請君入畫”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中國人的精神》初中讀后感05-11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讀后感04-11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精選11篇)07-13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精選13篇)01-05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800字01-11

        《中國人的精神》初中讀后感(精選5篇)05-22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通用8篇)04-19

        中國人的精神讀后感(通用5篇)04-15

        中國人的精神閱讀答案06-2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