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別裁讀后感3000字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別裁讀后感30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這話,就回想起幼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jīng)典的情景。我是謹慎而聽話的,大部分同學也如是,于是老師翻譯,我們記錄,課堂一片祥和?荚嚂r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前幾頁,才發(fā)現(xiàn)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jīng)不以為然的“子曰”,其實我從前壓根就沒有理解過其真正含義!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有見習,隨時隨地有體驗,隨時隨地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進步,便會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初聞此言是在中學,當時就詫異,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是我誤會了。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們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
《論語》,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經(jīng)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歷了無上的榮耀,雖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統(tǒng)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人們大都不知其真實面目了。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jīng),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從建國到現(xiàn)在,xx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jīng)拋下的經(jīng)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chǎn),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nèi)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xiàn)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迷信權(quán)威是給自己內(nèi)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復(fù)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nèi)心的判斷。
現(xiàn)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東倒西歪的蘆葦,可即使是蘆葦,我們也要做有思想的蘆葦。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研究心得,我頓時覺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滋味,體驗了解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別樣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禁錮它,思維在碰撞中才能產(chǎn)生火。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chǔ)的。
我不是一個善于總結(jié)反思的人,對于《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對于《論語》里經(jīng)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對我的感觸特別大。 “小人之過也必文”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過飾非”。有些人對于自己的過錯,總喜歡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過錯。而一個君子錯了,就承認錯了,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樣,偶爾有一點黑暗陰影,大家都看得見?墒堑纫粫蜁^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誠錯了,大家都看得見,這就是君子風度。不過現(xiàn)在明白了,改過來,人們就像對月亮、太陽一樣,仰望他的光明。讀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我是個君子還是個小人?對于自己的過錯我是否能夠坦誠?不,我沒做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當我錯怪了某位同學的時候,我曾因為自己是老師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聲對不起,F(xiàn)在返回頭來想想:我們教師都在教育孩子誠實,不要說謊,但老師自己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叫孩子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我們面對錯誤,勇敢地說出“對不起”的時候,我想,因為我們的坦誠,我們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師。
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這也就是所謂“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譬如:看見別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肅然起敬;看見人家有好畫,心里也很欣賞;讀書時看到有些道理很對,也很開心,但是我們照著做了嗎?沒有,這就是“執(zhí)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別人做好人好事也很欽佩,但是自己做起來,沒那么積極,不能發(fā)揮。我們?nèi)松捏w會,有時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時,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篤”不踏實。“焉能為有,焉能為之”,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簡單一點就是缺少一種目標的動力,這就像我們最近在寫的三年規(guī)劃,開始時,我有些迷茫:我該怎樣給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標在哪里?偶然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件事情:法國一家報紙曾經(jīng)進行刊登過一個問題:“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據(jù)說這家報紙收到數(shù)以萬計的答案,人們紛紛論證自己的選擇,有的甚至寫出幾萬字的論文,闡明為什么應(yīng)該選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為什么應(yīng)該是“向日葵”而不是“巖間圣母”。眾人相持不下,誰也不服誰,直到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說:“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簡單,在失火的情況下,到處是濃密的煙霧,你根本無法看清哪幅畫掛在哪兒,如果你冒險進去找你心中認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結(jié)果是在找到那幅畫之前,你自己已經(jīng)葬身火海。而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雖然不是最有價值的,但卻是最可行的。再說,一幅畫只要能掛在盧浮宮,就說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兒去,尤其當其它的畫都化為灰燼以后,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會變得不普通不尋常。
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給自己定一個目標,并不是一定要價值最大的目標,而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一個前進的方向,盡量做到執(zhí)德能弘,信道能篤。
【論語別裁讀后感3000字】相關(guān)文章:
《論語》讀后感15篇03-15
《論語》讀后感-1500字01-07
論語讀后感小學生03-17
論語課外書讀后感03-15
大學論語500字讀后感03-20
有關(guān)《論語》的讀后感范文03-15
論語讀后感精彩作文推薦06-06
《別找替罪羊》讀后感03-10
千萬別學英語讀后感12-17
論語讀后感800字10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