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教學設計
原子的教學設計
說課材料
我說課內容是《滬粵版八年級物理教材》下冊,第十章“從粒子到宇宙”中第三節(jié)“解剖原子”
設計理念
克服以教師為中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來,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精神,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與交流合作的能力,實現師生,生生積極互動,使學生在質疑,調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養(yǎng)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分為四節(jié):認識分子、解剖原子、飛出地球、宇宙深處。按由小到大,由微觀到宏觀的順序編排,前兩節(jié)在于引導學生從微觀上初步認識物質的組成,本節(jié)是在第一節(jié)認識分子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并預示著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
二、學情分析:原子看不見、摸不著,學生沒有任何感性認識,非常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應借助多媒體及師生雙邊活動,充分展示原子核式模型提出的背景和過程,在科學史實展示中滲透科學思想和研究方法。而初二學生沒有學過力學、電學知識,所以陰極射線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根本無法理解。所以陰極射線實驗 、α粒子散射實驗只是作為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的一部分只能是簡單的介紹,不要求學生理解。
三、目標、重點、難點確定: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制定如下目標、重點、難點確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原子的核式結構,知道原子是比分子更小的微粒,知道電子是原子的組成部分,了解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
2、大致了解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并認識到這種探索將不斷深入。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同學們觀察或分析前人所做實驗的結果,沿著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應用猜想、實驗、模型等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的組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了解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和研究成果,激發(fā)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微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堅定科學探索的信心。
本節(jié)重點:原子的核式結構和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
本節(jié)難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中,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的建立,都是在一些事實基礎上,經過想象、類比等論證提出的。
四、教學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啟發(fā)式的引導工作,讓學生感受了解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歷程和研究成果,激發(fā)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體會微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堅定科學探索的信心。
2、以多媒體作為平臺演示微觀世界學生想不到的現象,變抽象為形象
4、教師引導設置情景,讓學生在有興趣的學習過程中,自己主動去想,
五、學習方法:
1、通過積極思考、猜想分析,對問題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2、通過一些奇妙有趣的生活情景以及實驗現象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自己的物理學習能力
3、學生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在學習中主動地去學習。
六、教學程序
。ㄒ唬、新課導入
主要的想法是讓同學自己來感受一下“小的概念”。也緊緊地把學生的注意力給吸引過來了,為整節(jié)課做了一個非常良好的鋪墊作用。
。ǘ、重點難點的解決
自己的設想:還是以自己的一些教學方法手段,把一些比較重要以及較難理解的知識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對實驗或現象的分析、推理、進一步的猜想,讓現場同學一起與科學家來探索微觀世界。
原子的結構,這個知識點是重點,更是難點,所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變抽象為形象,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七、說明
。ㄒ唬 本設計著重的是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逐步深入。從電子的發(fā)現,引導學生和科學家一起猜想原子的結構、建立原子的模型,引導學生觀察α粒子散射實驗,從實驗結果分析哪一種模型更符合實際,得出原子結構的模型。突出了科學家研究方法的教育。
。ǘ┍驹O計注重引導學生,幫助學生,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多讓學生參與,多讓學生來體驗,教師用不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充分挖掘他們的興趣。
【原子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2-03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