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長》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
《完整的成長》是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繼《愛與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之后的又一作品,三部作品從孩子生命的角度闡述成長的意義。雖然寫的是0—6歲孩子的成長,但是對于從事小學教育的我們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借鑒的意義,讓我們知道因為哪一部分的缺失,才造成了我們現在所教孩子的問題,有助于我們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在《完整的成長》中,作者寫道:
兒童完整的成長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人。在這里蘊含兩個完整:完整的成長和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納自己的美德。
作為母親,我們總是會用“完美”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名教師母親,我們總是拿班里最好的學生跟自己的孩子比,給孩子提出種種苛刻的要求,并有著種種美好的期待,當期待與現實不符時,我們便開始了種種不適宜的干預,自己著急,孩子焦慮,家庭氛圍一團糟。
每個孩子都有差異,我們應該接受差異,尊重孩子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的盡善盡美。
在生命的.角度看,孩子能夠完整的成長,自然會成為完整的人。但是我們往往總是在追求莫須有的完美時,抹殺了孩子完整的成長環(huán)境,完整的認知,完整的成長順序,使孩子不能完整的成長。
反思自己,我需要靜下來,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不強制的闖入他自由成長的環(huán)境,給他時間,讓他能能夠運用兒童自身的精神胚胎來塑造自己。
用心去讀這本書,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實在太多,它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帶著對生命的思考,認識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只有完整的成長過程才能讓我們成為立體的、豐滿的、多個層面的人,不把創(chuàng)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不被他人強制性闖入你的內在而塑造你,不會成為任何人的復制品,只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2
《完整的成長》這本書是由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的。這本書給我們闡述了如何讓幼兒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家里正好有兩個上幼兒園的寶寶想通過這本書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確在這本書里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兒的方法,書里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案例給我們講解如何關注孩子一點一滴的成長,在讀這本書時腦子里總會浮現出自己兒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平時教育孩子時的誤區(qū)。
書里提到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寶寶是如何慢慢喚醒自己身體的各部位的,如果在這一時期我們總是過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為那么兒童對身體最早的探索、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人體所蘊含的潛能就不會被激發(fā)。比如孩子在兩個多月時總喜歡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媽媽總感覺很不衛(wèi)生,制止孩子,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發(fā)現認識和使用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就讓他去啃,孩子稍大點我們怕他磕著碰著總是禁止他們最很多事情,這都是對孩子的禁錮,反復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就是兒童的第一自由,這對一個兒童來說非常重要。
人是情緒體,我們兒童尊重兒童就要尊重兒童的情緒并陪伴孩子情緒的成長,很多孩子在不高興大哭的時候我們總是很焦慮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為,其實當孩子哭時我們應該讓孩子把這種情緒很好的流淌出來,讓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并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意味著不把創(chuàng)造自己的權利交給別人,意味著不被他人強制性的闖入的你的內在而塑造你,意味著不成為別人的復制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書中)
不同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特點,通過讀這本書讓我在和自己孩子溝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許多不錯的方法,如果家里有0到6歲的寶媽建議讀讀這本書,個人感覺真的很不錯。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3
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獲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chuàng)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自我” ,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yǎng)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fā)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發(fā)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于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倍谌粘I钪校蠋熀图议L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蝸的學具——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用來夾東西的嗎?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fā)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guī)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xié)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guī)則的身體活動和游戲。幾乎每一樣游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游戲、自主運用身體。就拿孩子們喜歡的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guī)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fā)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guī)了怎么辦、比賽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著自己,張揚著終于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著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們小蝸幼兒園給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chuàng)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4
假期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獲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chuàng)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自我”,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yǎng)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fā)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著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發(fā)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于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倍谌粘I钪校蠋熀图议L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級男孩兒的最愛——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數學老師要求學生夾卷子的小夾子嗎?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fā)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guī)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xié)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guī)則的身體活動和游戲。幾乎每一樣游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游戲、自主運用身體。就那孩子們喜歡的躲避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guī)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fā)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guī)了怎么辦、比賽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著自己,張揚著終于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著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chuàng)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出生開始,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己情緒的主人,自己感覺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認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5
“完整”的成長,我們完整嗎?——似乎還在發(fā)展,完善中。像書中最后一段所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看到這時就會想起身邊所發(fā)生的真實故事:
我朋友曾說過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時候常被寄養(yǎng)于奶奶、爺爺家,而爸爸、媽媽為了生計忙于工作,到六歲時發(fā)現孩子有些自閉,不愿與人交流、溝通,同時與爸爸、媽媽的關系也是淡淡地。我身邊的小孩兒,小時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現在四歲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費勁。拋開小孩不講,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閑娛時間朋友們出去玩、吃飯,在飯桌上有位朋友盡然說:“我不會用筷子!碧炷!不是吧,你都25歲啦。原來是小的時候奶奶常追隨于喂飯,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機會更少。想想他們的童年是怎么過的呢?
再回頭看看《完整的成長》發(fā)現,證實,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隨在父母及朋友、老師的指定、計劃,而是跟隨于自己的內心,遵循于內在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時候,誰阻礙了他---成人;他在認識、感知自己身體時,誰控制了他---成人;他在體會情緒、情感時,誰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覺時,誰又阻止了他---成人……難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誰?
相反,從《完整的成長》中我們獲得:孩子的童年過得好與不好,影響著他成長后的人生、心理、身體。請記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問題。
給予這些時,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6
很榮幸今天能夠和大家一起再次回顧,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第十二章內容《不同角度的洞見》,兒童成長階段的幾個經典理論。
第十二章主要講述了人的成長階段的發(fā)現,以及皮亞杰、蒙特梭利、魯道夫.斯坦納、埃里克森對兒童成長階段的闡述。古往今來,各種兒童成長階段的劃分的差異性似乎并不大,核心的部分在于看教育的角度不同,皮亞杰從認知的角度來發(fā)現兒童,蒙特梭利從心智的角度發(fā)現兒童,史代納從靈性的角度發(fā)現兒童,埃里克森從心理上發(fā)現兒童。他們代表著人類不同發(fā)展階段對生命的不同視角,這表明人類正從心智的時代向整合的時代進化,但它涵蓋了所有,當我們將這些整合時,完整的人就噴薄欲出。無論我們從哪種理論出發(fā),至少宏觀的把孩子0-18歲的狀態(tài)裝入我們的心里,再看當下自己孩子的成長,這對我們的教育、對父母養(yǎng)育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的幫助。至少我們面對孩子當下的瑣事時,我們能知道這是某個時期孩子生命成長的特征,就不會大驚小怪,不會嚴責孩子,就會給孩子更大一點的成長空間。
在人的生命成長中,有預定好的成長密碼,所以教育者才發(fā)現人的成長階段,遵循自然法則的成長階段,人的生命才會有序而統(tǒng)合的、全方位的完整成長?墒俏覀兂扇藚s因為功利心以及對生命成長的不了解,強制孩子做這做那,限制孩子的行為,拔苗助長的學習……最明顯的表現是如雨后春筍般的各種興趣班。由于在一個以“學習”好壞為判斷標準的環(huán)境下,為了迎合家長的“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很多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嚴重。公立幼兒園嚴格遵循幼兒的成長規(guī)律,嚴格按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要求來教育孩子,可是好多家長吐槽幼兒園不給孩子教知識,其實幼兒園不是沒給孩子教知識,只是沒教家長認為的小學“知識”,大家要知道,小學化傾向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fā)展有害。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tǒng)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tǒng)的傷害,并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幼兒的小肌肉群沒發(fā)育,過早動筆,過早、過多的規(guī)范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
其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fā)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發(fā)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tǒng)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像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于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會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再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不利。在幼兒階段所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于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fā)展,忽視了全面性發(fā)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被削弱了,其它各育的發(fā)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于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于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yǎng)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升入二年級以后,面對新的學習內容,一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還有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到來時,學習的興趣幾乎已經所剩無幾了,還沒有開始就沒有了,這就是透支的代價。
所以,成長最要實事求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每一個生命的出生都是尊貴的,鮮嫩的像花一樣,兒童的成長最急功近利不得,需要愛、接納、認可、自由、尊重、平等,然后在這個氛圍中慢慢生活、慢慢成長,無論出生于什么樣的家庭都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如果我們還抱著過去的錯位的理念,還想給孩子再加碼鍛煉,就會培育出一批批生存意義上的人,我們就無法使我們的孩子從生存中解放出來,進化到精神的、有創(chuàng)造天賦的更高狀態(tài)的人,進化到完整的人,讓人類的孩子真真實實地生活吧,成長吧。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7
很遺憾這本書我還沒看完,只是看了前面一部分,書開頭的幾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完整不是等于完美”,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整的人,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值得思考;我們老師如何培育完整的學生,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成為完美的人一點也不覺得遺憾,但是不能成為完整的人,那還是遺憾的。
完整的成長讓我們認識兒童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哪些方面,這本書除了給我們老師一些啟發(fā)意義,同時對于媽媽身份也是極好的,可以更多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從而更好指點,同時又可以讓自己認知感受生命的意義。
文章中有一段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經常走過孩子玩耍的成年人從未被孩子發(fā)現,卻在一天,被狗追著滿園跑,孩子們看到這一幕,開心的不得了,一直看著成年人。他說突然在孩子面前,我有生命了,平時在孩子眼里如空氣一般。突然被狗吸引而被關注。
這里我看完后,想起自己帶兒子的經歷,兒童和大人關注的根本不同,很多時候兒童沒有聽大人說什么,他在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探索自己想玩的,此時你他說什么,他都不在意,有時候會被孩子氣到,當看這本書時,竟然明白了,我們根本不需要打擾他,讓他探索讓他觀察,讓他專注他自己感興趣的。
其實很遺憾,我還沒看完,感觸并不深。后面繼續(xù)看完重寫一 篇。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8
精美段落摘錄: 因為幼兒兒童的心靈暫時還不受限制。即使被抱走,幼兒也只會簡單放棄,并把興趣轉移,有的家庭有著友愛和寬容,這樣一種氛圍就是對兒童的愛!在愛中,兒童才可以無拘無束,他的興趣才會不斷涌現,隨機產生、變化和拓展。
愛。能把各種場所變成兒童的家。
在兒童自己的家中,大多數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以便學會感受身體的每一部分,把握身體的行為,從而達到身體上的獨立。他依靠對自己身體的支配來探索身體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發(fā)展內在的天賦和身體敏銳的感覺以開發(fā)他的心理領域,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他未來一切發(fā)展的開始。
自己的感悟:
通過這幾小段話,以及書中講到的實例,我切實地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給與太多的阻礙,因為孩子們從剛出生的嬰兒開始真的就是一個“空白”。為什么說是“空白”呢?嬰兒剛出生時的哭、自己手和腳的動等等這一切的行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也就是說這些動作根本就不受大腦的控制。他的開始懂也源于他對事物的探索。
書中講到了一個實例,一個1歲的嬰孩小曼曼對一個帽子產生了好奇,把帽子給他后,他用嘴啃、用腳踩,坐在上面。當看到他做這些的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從孩子手里拿過帽子放到一邊,或是直接給他戴到頭上,但作者卻沒有,而是任由孩子自己探索,給孩子這樣一個機會。最終,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頭上,雖然不合適,但也沒有給他摘下來。相對于我們一貫的做法,無疑作者的做法是給了小曼曼獨自探索的機會。而我們就往往會把自己的經驗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剝奪孩子接觸這個事物的機會,這樣就忽視了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喪失了探索的機會。
其實孩子跟我們一樣,都是在摸索中前進的,試問,如果我們連摸索的機會都不給孩子,又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進步呢?又如何要求他們更好的成長呢?我們以為的讓孩子走我們給出的捷徑,恰恰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摸索的機會。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9
我今天交流學習的內容是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第九章第四節(jié)《自我的力量》。
讀完這一節(jié)后,讓我感受到:兒童期是一個豐富多彩,蘊藏著巨大力量的重要生命階段,兒童有自我成長的能力,我們要尊重兒童,給兒童自由的權利,也要相信兒童有自我成長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讀懂孩子的每個細節(jié),并給予合適的愛與教育,他們就會還我們一個奇跡,自我成長貫穿著人的整個一生,經過著一個由萌芽、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復雜過程,同時也發(fā)揮著人的自我認識,主動地去感知真實環(huán)境下所帶給人的體驗和反思。
自我對人意味著自主、自我價值感、意志、自律、獨自、自愛、力量和完整的、統(tǒng)一的內在管理系統(tǒng),意味著創(chuàng)造的天賦,意味著與真善美同行。嬰兒的自我還未產生的時候,就是一個共同體。當兒童的“自我”一旦產生,自我創(chuàng)造就持續(xù)不斷的進行,除非環(huán)境威脅到他的生存,“自我”就是“我”,“我”就是力量,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內在,界限就清晰起來,就知道了如何維護自己的尊嚴,懂得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我們要創(chuàng)造愛與自由的環(huán)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給予孩子尊嚴感。例如:一天,我家的大寶不做作業(yè)而在手機上完游戲,讓我家的小寶看見了,小寶理直氣壯的跑到我跟前說:“爸爸,哥哥不做作業(yè)在玩游戲”,大寶聽見了當時拉下了臉偷偷的.踢了小寶一腳,小寶當時舉起了拳頭,一邊說著“你犯了錯誤還不承認”,一邊進行了還擊,小寶這么小面對著哥哥,堅定不移的堅持真理維護自己的尊嚴,討回了‘公道’。
兒童擁有了自我,就開始有了責任感,例如:一天,我家小寶不小心把床單弄臟了,他一邊用毛巾擦著弄臟的床單,一邊他愁眉苦臉的給我說:“爸爸,對不起,我錯了,我不小心把床單弄臟了”,我對著孩子說:“沒關系,知道錯了以后改正就可以了”,小寶馬上開心了起來,孩子這么小就有了責任擔當意識。自我就是力量,就是界限,就是系統(tǒng)本身,就是公正,就是價值,就是威嚴,就是尊嚴,就是王者。當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自我后,就會產生彼此的平等、尊重、尊嚴感、高貴感和獨立意識。
兒童是主動地學習者,我們常常盲目追求知識的傳遞,而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依照自己的想法恣意孤行,為兒童規(guī)劃路線,把孩子的成長作為自己的一個任務來完成。我們只要為孩子籌建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孩子就能夠在這種自由環(huán)境中自主地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自由地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未知領域,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學到自己的知識。一天,小寶看見哥哥在寫作業(yè),自己也拿著本子和筆坐在哥哥的旁邊,對著看圖識字圖片聚精會神的自己寫了起來。
兒童是自己的教育者,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兒童,尊重每個兒童的個體差異,給孩子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長,我們的兒童教育更要注重兒童是一個是獨立的、自然生長的個體,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餓的時候就哭,舒服的時候就笑,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怎樣做,我們要依著他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與精神的本質來教育,以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生長規(guī)律來作為標準和依據,我們要遵循著這些標準和依據,尊重兒童、研究兒童、學習兒童。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大自然的偉大與奇妙是兒童所追尋的最好教材,如千變萬化的云彩,五顏六色的花草樹木,千奇百怪的蟲魚禽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日夜變換的日月星辰等等。這些都是兒童知識的寶藏。
每個兒童都是小小的思想家和探索家,兒童遠比我們有好奇心,求知欲,對一切是那么的有勇氣,兒童成長的歷程就是創(chuàng)造自我的歷程,歷經內在的、身體的、情緒的、感覺的、心里的、認知的、彼此的共同歷程,點點滴滴地將自我創(chuàng)造出來,只有擁有了自我,才擁有愛的真正能力,從沒有自我到擁有自我,從擁有自我到穿越自我,這是人意識的進化,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兒童的學習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積累的過程,也是有一個雙向建構的過程。讓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0
在麗達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獲大于經濟的收獲,感謝有這樣一個空間,匯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謝在我對兒子成長過程迷惑時,有一位伽友為我介紹了這樣一本書——《完整的成長》,不僅幫助我更好的給兒子一個成長環(huán)境,也幫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視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讓自己成長。
我們成年人選擇靈修或選擇信仰或選擇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數人是因為心靈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數人是為了更高一層的精神。
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修來修去,仍然迷惑,控制來控制去,感覺壓抑,當看過這本書以后,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為自己的內在一直都沒有長成熟,長成熟的只是一個軀殼,我們的內在世界: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都沒有很好的成長。
沒能很好的成長,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還很弱小的時候,被比我們強大的人給剝奪了。常常聽到大人不讓孩子哭,不讓孩子鬧,不讓孩子這樣,那樣,卻沒有很細心的奈心的關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們想認知什么,感覺什么?
今天還聽到爺爺奶奶,為了孩子順從他們的心意,而恐嚇他,如果你要哭,爺爺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媽媽,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帶別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嚇中,在他需要照顧的年齡,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為了討好大人的心意,去做違背自我的事,那我們小時候,可想而知,我們更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了自我,會變成或倔強,或脆弱,或強勢。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內在,我們發(fā)現的應該是這樣:我們有時是情緒的,有時是感覺的,有時是思維的,有時是心理的,有時是精神的……由于我們反它們看成是我們自己本身,所以它們便學步豐統(tǒng)治我們。
所以,一會兒我們被情緒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心理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頭腦控制了……就像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一樣。有時我們被別人控制了,有時我們控制了別人,有時被外在的環(huán)境控制了……內在也有著“權力斗爭”。
我們的內在也常常相互控制著,“政變”、“篡奪王位”,這就是我們內在的掙扎和焦慮!闭浴锻暾某砷L》271頁
我們的身體里真的會有很多個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覺的到,出了事情的時候,常常會糾結,矛盾,痛苦,難過,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價值感,這種情緒卻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變的情緒化,因為內心的事情,可能牽連到一個和這個事無關的事情上,常常會想別人怎么怎么樣,怎么怎么了,會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內心怎么了?
沒有誕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馴化成長,只是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個“小我”,小我就是我們不自覺得在處事說話的時候,會反射出生命中某個人的影子,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師,或在你成長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馴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時刻感應著外在的變換。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鏡子:外在的贊美,小我就倍感有價值;(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人拍馬屁)外在貶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點別人對我們的否定,就會燃起內心的怒火或難過)外在風云變幻,小我的`情緒、感覺、心理、念頭也變化無!
你永遠是外在的反應,你就沒有尊嚴,沒有自我價值感。想想我們成人,想想我們面對每一種關系時內在的變幻無常和動蕩,我們自主、獨立、定力的如如不動空間依賴什么?我們的喜悅、幸福依賴什么?我們的尊嚴和價值感空間依賴什么?我們空間是誰?”
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來,那樣,我們有一個完善的自我,就會是安寧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悅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諧的。我們的靈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顯現出來。
至少有兩樣東西可以幫助你成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內在的力量和愛。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1
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完整的成長我讀的并不多。以前的讀書模式都是摘抄一句話,然后寫感悟,但是這本書我沒有辦法做到摘要,因為每一段話甚至是每一句話都會給我以心靈的震撼。
讀這本書的時候,“完整”兩個字首先觸動了我的心弦,孫老師對“完整”做的解釋是,“完整”這里的完整不是完美,人,不會完美,也無需完美,完整是表明一個人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的人。人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而這個過程即是兒童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
如何使幼兒做到完整的成長,這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那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在這本書,通過大量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使一個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完整的發(fā)展。成人總是會說“為了你好”而教育幼兒,但有時是給孩子造成了障礙,但孩子你那個通過自己成長的力量,繞過或躲過成人有意無意設置的障礙,一步步創(chuàng)造自己一步步完整自己,這是孩子成長的開始,也貫穿幼兒發(fā)展的始終。
兒童要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之前必須喚醒自己的身體,而喚醒自己身體的前提便讓我想起了孫老師的另一本書,是對兒童的“愛和自由”。給兒童身體的自由,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幼兒自由舒展自己的身體,孩子要自由,如果尚在孩童時期,就事事都要他人允許才可以,那他怎么培養(yǎng)自主的意識呢?現在家長們更需要給孩子的是“自由的愛”,這種愛可以讓孩子身心感到自在,自在的環(huán)境下,孩子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身體,他依靠身體來探索外界以此上升到頭腦,這是發(fā)展他未來一切發(fā)展的`開始。因此,身體的自由對于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反復的活動四肢,讓身體自由這是兒童的第一個自由,這一階段四肢的活動就是快樂就是成長就是一切。
幼兒教育的三大特征是:習慣、性格、感統(tǒng)。其中感覺統(tǒng)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xié)調的學習過程。機體在環(huán)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從環(huán)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介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tǒng)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各種感覺的來源就是四肢對外界的感觸,我們身上的不同感官,把內外世界的眾多感覺刺激傳遞到腦中,這眾多的感覺刺激各有各的傳入和傳出通道,在此情況下,人要根據這些信息順利進行活動,腦就必須把這些感覺信息組織好。腦部一方面對各種感覺刺激做出反應,下達指令;另一方面又要對各種感覺信息做綜合處理。如果各種感覺信息傳入和傳出的通道暢通,整體協(xié)調得當,人的神經系統(tǒng)就會利用這些紛繁的感覺刺激來形成認知、動作等各種適應性活動。
所以不論是從那個方面來說,都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身心環(huán)境,讓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huán)境總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2
以前看《愛和自由》(也是孫瑞雪的書),就很受震撼和啟發(fā)。從那本書中了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并非小樹不修剪枝椏就會長歪,而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就是決定你的精神會長成什么樣的種子,只要有足夠的陽光雨露——愛、和足夠的成長空間——自由,精神胚胎就會長成她本來的樣子,最美好的樣子。如果有外力的強加,反而是“病梅館記”——壓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長》和上一本書是一脈相承的理念,但是這本書揭示了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解釋了兒童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表象之下的本質。完整指的是豐滿的、立體的、多個層面。人的完整需要一個完整的成長過程,我們只有認識到成長的真正內涵,尊重生命的成長規(guī)律,才可以給兒童提供完整的成長環(huán)境。這本書是講述的成長規(guī)律的書,對我來說也是一本成人認識自己幼年成長過程中障礙的書。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體的自由:
人在小時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體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鍛煉中,兒童掌握對身體的使用,這個過程是生命力的釋放,對兒童自由行動的禁錮就是對ta生命力的禁錮,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鎖。
情緒的自由:
情緒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橋梁,嬰兒依靠情緒的橋梁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緒的橋梁走向深處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嬰兒都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而擴展時內在就會失衡,失衡就會恐懼,這種恐懼的釋放也就是幫助我們尋找內在平衡的過程?梢哉f,情緒的功能就在于幫助我們自己修復、自我調節(jié)與自我平衡。
我們要把孩子內心發(fā)生的情緒告訴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訴他一樣。我們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緒,是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并與自己的情緒為伴,幫助他發(fā)展出豐富而微妙的情感?蘅梢葬尫徘榫w,調節(jié)內在。
兒童內在的情緒運轉是一個天然的過程。情緒像河流一樣在生命中流過,流過……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兒童不會躲避、不會評判,但兒童會觀察、感知、熟悉、了解、升華……兒童在正常的情緒成長中,逐漸趨于內在的平靜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還不斷受到家長的指責,會致使孩子被反復疊加的復雜情緒糾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鎖定和桎梏了,那種生命之中自然啟動的調節(jié)情緒的功能,在這樣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慮的情緒之后,認知開始產生一個不真實的結論(甚至不經過認知而在潛意識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價值感的地下就這樣形成了。這樣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無法走出來。那破壞了情緒流動的特質,是對生命功能的破壞,它人為的把情緒變成了不流動的泥潭和沼澤,這樣的濕地在早年就成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他也會不時出來作怪。
兒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緊張和被動中,想的不敢說;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礙就會出現。一個人想了,說了,做了,三位一體,就會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離開,分裂就存在了。內在充滿了掙扎、抗爭和糾葛。就此在人的內在世界,被分裂出來了三中需求:想的、說的、做的。他們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揚鑣,自我就會向四面八方出擊。這種狀況使我們無法成為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緒像兒童的情緒一樣說來就來,可他走就沒有那么容易了,這是因為我們長期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照顧情緒、不傾聽情緒甚至壓抑情緒,使得各種情緒累積、固著的結果。
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夠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緒”,“我的情緒”、“你的感覺”和“我的感覺”、“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會迷惑。這可能是成年人沉淀之深的痛苦。這就叫做沒有得到充分的成長。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剝離開,他清晰地知道“情緒是我的”、“我要為我的'情緒負責”。負責指的是我要照顧的我情緒,清晰我的情緒,知道我情緒的來源,準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接下來再去看看那情緒背后站著什么,然后我們請站在情緒背后的那個東西出來,和他在一起,把他轉化成支持我們生命的東西。
感覺的自由:
生命的感覺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礎。我感覺了,我才能發(fā)現。感覺幫助兒童發(fā)現著外在的世界,也幫助兒童發(fā)現在內在的世界。發(fā)現了,兒童才能產生下一步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與認知。
盧梭告訴我們:注重感覺才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統(tǒng)一的人,而真實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們會被馴化成社會或是某人或是某個利益集團的工具。
離開感覺,“教”出來的成長,只會建構一套認知與生命分離的系統(tǒng),兒童所掌握的東西就是知識,而無法形成智力。會導致身、心、意的分離。
用感覺建立概念,之后用感覺不斷充實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斷發(fā)展和完備,這是兒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準許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覺來認識人,當我們成年后,我們就不會再把住在這個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偉大的人、權威的人視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們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們產生連接,產生感覺和共鳴;我們會知道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們有著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著人類共性的成長歷程和夢想——我們就從成年后荏苒具有的兒童對成人的虛幻中走了出來。
真正了解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生命的智慧。
看了這本書,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試圖去了解她無厘頭的語言背后內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時給予幫助,在她不需要我時安靜陪伴。知道愛,也學著怎樣“給予愛”。
對于我自己的情緒問題,正視她的存在,學著去看到她背后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漸釋然了。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3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二班盧泠沛的媽媽朱穩(wěn),很榮幸今晚能和大家交流學習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一書第三章第六節(jié)《伴隨情緒,兒童進入生命深處》。
情緒是兒童完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緒伴隨生活的每時每刻。兒童的情緒運轉是一個天然的過程,不同于成人。兒童的情緒更純粹、更專注,傷心了哇哇大哭,高興了就手舞足蹈,沒有一絲的刻意的成分。通過在生活中一次次觀察、感知、熟悉、了解、升華自己的情緒,兒童慢慢成長,逐漸趨于內在的平靜祥和,最終能夠非常好的表達他的情緒,非常好的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過情緒彰顯出來,最終發(fā)展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在兒童情緒成長的過程中,兒童必須是他情緒的主人,父母要盡可能的為他提供自由的環(huán)境,讓孩子能夠發(fā)現自己內在的世界。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感知孩子的情緒并給他提供自由的環(huán)境非常重要。記得去年因為家里小弟弟出生,我有時分身無暇,會忽略的女兒的情緒。一天晚上,我正在給弟弟喂奶哄弟弟睡覺,女兒非常想要聽故事,纏著我用乞求的小語氣對我說:“媽媽,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你好久都沒有給我講故事啦,我想聽《小雞卡梅拉》里的那個《我的北極大冒險》!辈⑶倚∈稚吓e著那一本書。我只能給她解釋:“姐姐乖,我這會哄弟弟,等他睡著了,我摟著你給你講好不好?這樣你先自己看下畫冊,我保證一會就給你講!”女兒撅著小嘴,一臉的不情愿,但還是答應到“好吧!”然后拿著畫本趴在沙發(fā)上翻起來畫冊。
過了一會,她拿著畫冊到我跟前,把畫冊遞給我“媽媽,我看完了,快給我講!”我試著把小弟弟放下來,可是小弟弟迷迷糊糊揪著我衣服不放手,我只能說“你看小弟弟沒睡著,咋辦,你在等一下好不好?”誰知道我剛說完女兒就開始大叫“我就要聽故事,我現在就要聽!”她這么一叫小弟弟被吵醒也開始大哭,我也跟著很煩躁“你看你把他吵醒,現在好了,故事不要聽了”。女兒聽我這么說更是情緒失控哭著沖我喊“我就說你們都愛小弟弟,不愛我!”當女兒說完這句話我瞬間被驚醒,看著這亂糟糟的場面,看著女兒傷心的表情,回想剛剛自己的煩躁,我特別的愧疚,自責感涌上心頭,我對自己的孩子都干了什么,我一只手拉過她靠近自己,把她的小腦袋靠近我懷里“對不起,媽媽不該批評你,只是媽媽剛才感覺很煩燥!迸畠侯D了頓“沒關系,我不怪你,因為你是我媽媽,我知道你批評我是為我好,我剛才不應該惹你生氣”,聽完女兒的話,又多了一絲羞愧!皨寢尯軔勰愫托〉艿,不管什么時候媽媽都愛你”,女兒或許感覺到了我的情緒,“我知道媽媽,我剛只是很生氣!”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我和女兒的情緒都平復了,小弟弟也不知覺在懷里睡著了,放下弟弟,我給女兒講了她喜歡的故事,她摟著我的胳膊甜甜的睡著了。
看著她熟睡的小臉,我卻陷入了深思,或許生活中有多少次我這樣忽略了這個小不點的'情緒卻不自知,反倒是她情緒的表現讓我驚醒,察覺自己的不足。從那以后在兩個孩子問題的處理上我更加注意了。孩子就是這么神奇,他能感知成人的內心世界,帶著成人走向情緒的更新境界,很多時候我都深深的感覺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教給我的更多,促使我成長。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培養(yǎng)出一個心理健全的孩子,那我們就應該一起為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的環(huán)境,讓他們能夠完全的表達自己不被抑制,蹲下身子和孩子溝通交流,感知他們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4
孩子的成長會經歷很多,每一段經歷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我們的職業(yè)就是和學生打交道,免不了遇到這樣那樣的孩子。最讓我們揪心的就是心理不太穩(wěn)定的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時刻,哪一句話會刺激到他,然后發(fā)生我們無法預料和難以承受的.后果。這樣的孩子一般多是原生家庭或者童年時候有特殊經歷的,可能這些特殊經歷在小學階段沒有顯現出來,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步入青春期,獨立意識開始逐漸成型,再加上中學的學業(yè)壓力明顯比小學大,家長已經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和習慣維持之前的平衡,于是,有些問題開始爆發(fā)出來。
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想幫助他們,首先就得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了解他這樣的形成原因;其次,和家長溝通,雖然我們學習過兒童心理的相關知識,也在閱讀,但是我們終究不是專業(yè)人士,有些情況還是需要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情。
希望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希望作為教師的我們能遇到健康的孩子。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5
昨天晚上,我終于讀完了孫瑞雪老師的《完整的成長》。這次這本呢書讀得這么慢,跟開學了、工作比較忙、晚上不愿動有關系,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這本書實在讓我沒有多大的動力去讀。
當然我這樣講,并不是說這本書不值得一看。這是一本有點像散文的書,當你認可了蒙氏教育理念,就會覺得這是一本閑來無事讀來消遣的書。書中對于蒙氏的理念講得很模糊,很理想化,甚至是有點夸張。至少對于我現在的理解程度,我認為有點夸張。不過我也想再多說一句:或許再過一段時間,我也會不覺得有多么夸張。因為曾經我也以為蒙氏的理論很夸張,直到我看到那一段日本的蒙氏幼兒園的錄像。有點扯遠了。即便我無法理解這種散文式的理論,但我仍然認為這本書值得一看。這是因為,這本書給讀者提供了大量的兒童行為的例子,關鍵是還與理論講解相結合。更加清晰明了。
這是我隨意截取的關于一個孩子的兩個例子。一個是他八歲時,因為邏輯讓老師抓狂的對話過程。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會覺得他的人生樂趣在哪里呢?可是看完他在四歲時的那個例子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孩子是他父親教育的正常結果。
這本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這樣的例子中,我們會發(fā)現自己原來對自己的孩子犯過這樣的錯誤;蛟S對于目前的我而言,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吧。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相關文章: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0-21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12-28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范文03-27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01-10
完整的成長讀書心得12-31
完整的成長讀書筆記(通用21篇)12-02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3篇12-07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3篇01-10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3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