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歷史典故退避三舍的作文素材
導語:在中國文明五千年和漢語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成語故事璀璨奪目,蔚為壯觀,它是文明的積淀,漢語的精華,智慧的結(jié)晶,文化的瑰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guān)于退避三舍的作文素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語文字】退避三舍
【漢語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詞解釋】避:回避難所;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
【詞語解釋】意思是主動退軍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成語性質(zhì)】褒義詞
【成語用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委曲求全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英文翻譯】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會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國當國君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后退九十里。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交戰(zhàn)。”與他們一同飲酒的楚國大將子玉聽了重耳的話,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于是建議楚王殺死重耳,以除后患,卻被楚王拒絕了。
幾年過后,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于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戰(zhàn)場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眾將士們紛紛表示反對,晉文公則說:“行軍打仗理直氣壯方能獲勝,如今我們主動后退,楚國便輸了理。他們再主動進攻,我們的士兵反擊時,必定心中有氣,士氣高漲,何愁打不贏這一仗呢!”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成長心語】
進與退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guān)系。如果面前是一條康莊坦途,你便可以毫無顧慮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條荊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闖,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許反而會海闊天空。正如列寧說的:“為了更好地一躍而后退。”退避三舍便體現(xiàn)了這種智慧,這里的退,不是消極地退、被動地退,而是主動地退,通過退讓而尋找進的機會,積累進的力量。后發(fā)制人應相機而動,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適度退讓不僅能夠讓自己在道義上獲得更加廣泛的支持,而且能夠挫敗敵人的銳氣,從而取得勝利。
【歷史典故退避三舍的作文素材】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退避三舍07-24
退避三舍歷史典故12-05
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08-05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關(guān)于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10-19
退避三舍歷史典故介紹12-07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歷史典故06-07
晉文公退避三舍歷史典故05-30
歷史典故:晉文公退避三舍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