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哲理故事:臨事而懼

        時間:2022-01-27 10:31:00 寓言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哲理故事:臨事而懼

          【臨事而懼】

        哲理故事:臨事而懼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劉墉赴任安徽學政,這時劉墉初入仕途。臨行前,其父劉統(tǒng)勛贈墨一幅:臨事而懼。為官期間,劉墉時刻牢記父親的教誨,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肅和變革,為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實事,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因為官清正廉潔、處事縝密,后奉調(diào)入京出任左都御史。當時和珅受寵于乾隆,在皇宮里,和珅蒙上騙下、中飽私囊。劉墉委蛇其間,臨事而懼,以滑稽模棱取容。和珅恨之入骨,但又奈何不得。劉墉從左右,皆肘之,并最終將其查辦,繩之以法。

          無論是在做地方小官,還是官至宰相,劉墉一直牢記父親的囑托:臨事而懼。從不驕橫,始終謙虛謹慎、虛懷若谷,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臣。

          《論語》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子路請教孔子,如果您能統(tǒng)率三軍,您將會選擇誰來充當助手?孔子答道,那種空手與虎搏斗,徒步跋涉急流,縱然身死也無悔意的勇猛之人,并不值得去贊賞。而那些遇事謹慎冷靜,考慮周詳,善謀良策去成就事業(yè)之人,則可以共事。

          韓國前總統(tǒng)李明博在總統(tǒng)府青瓦臺期間,曾用毛筆寫下“臨事而懼”四個字,作為他執(zhí)政期間的座右銘。

          “臨事而懼”出自《論語·述而》,意為遇到事情,應(yīng)謹慎對待,做事要認真分析、考慮,謀劃充分才能成功。

          臨事而懼,不是瞻前顧后、膽小怕事,而是三思而后行,言必信、行必果、戰(zhàn)必勝。

          【為別人披一床被單】

          在一座破舊的廟宇里,一個小和尚沮喪的對老和尚說:“我們這一個小廟,只有我們兩個和尚,我下山去化緣的時候人家都是對我惡語相向,經(jīng)常說我是野和尚,給我們的香火錢更是少得可憐。今天去化緣,這么冷的天都沒有人給我開門,化到的齋飯也少得可憐。師父,我們菩提寺要想成為你所說的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恐怕是不可能了。”老和尚披著袈裟什么話也沒有說,只是閉著眼睛靜靜地聽著。

          小和尚絮絮叨叨地說著,最后老和尚沉默一陣,終于睜開眼睛問道:“這北風吹得緊,外邊又冰天雪地的,你冷不冷啊?”小和尚渾身哆嗦著說道:“我冷呀,雙腳都凍麻了。”老和尚說道:“那不如我們早些睡覺吧!”

          老和尚和小和尚熄滅了燈鉆進了被窩,過了一個多小時,老和尚問道:“現(xiàn)在你暖和了嗎?”小和尚說道:“當然暖和了,就像睡在陽光下一樣。”

          老和尚說道:“棉被放在床上一直冰涼的,可是人一躺進去就變得暖和了,你說是棉被把人暖和了,還是人把棉被暖和了?”小和尚一聽,笑了:“師傅你真糊涂啊,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和了,當然是人把棉被暖和了。”

          老和尚說道:“既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反而要靠我們?nèi)ヅ退,那么我們還蓋著棉被做什么?”

          小和尚想了想說道:“雖然棉被給不了我們溫暖,可是厚厚的棉被卻可以保存我們的溫暖,讓我們在被窩里睡得舒服啊!”

          黑暗中,老僧會心一笑:“我們撞鐘誦經(jīng)的僧人何嘗不是躺在厚厚棉被下的人,而那些蕓蕓眾生又何嘗不是我們厚厚的棉被呢!只要我們一心向善,那么冰冷的棉被終究會被我們暖熱的,而蕓蕓眾生這床棉被也會把我們的溫暖保存下來,我們睡在這樣的被窩里不是很溫暖嗎?廟宇千間、鐘聲不絕的大寺還會是夢想嗎?”

          小和尚聽了恍然大悟。從第二天開始,小和尚每天很早就下山去化緣了,依然碰到了很多人的惡語相向,可是小和尚卻始終彬彬有禮的對待每一個人。

          十年以后,菩提寺成了方圓十幾公里的大寺,有了許多僧人,香客更是絡(luò)繹不絕,而當年的小和尚也成了住持。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生活在“棉被”里,別人就是我們的棉被,當我們用心去曖棉被的時候,棉被也會給我們溫暖。

          【忠臣與良臣】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諫臣,因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別人的告發(fā),說魏征結(jié)黨營私、意圖不軌。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聞彥博前去查辦,但聞彥博并沒有查出魏征有結(jié)黨營私,意圖不軌的問題。

          聞彥博向唐太宗匯報說:“魏征作為一個大臣,行為有一些不檢點的地方,在一些細節(jié)上不注意避嫌,以致遭到別人的毀謗,這也是應(yīng)該受到責備的。”

          唐太宗便派聞彥博去囑告魏征,讓他以后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

          幾天后,魏征去見唐太宗,對唐太宗說:“古書上說,要想把一個國家治理好,君臣應(yīng)該同心協(xié)力,共同合作。如果君臣之間不能坦誠相待,為臣的專門在檢點自己的行為上下工夫,處處謹小慎微,那么這個國家要想興盛就很難了。所以,對于您要我檢點行為的訓示,我實在不敢遵從。”

          唐太宗聽后,覺得魏征所言很有道理,連忙說:“愛卿言之有理,是朕不對。”

          “我有幸能夠侍奉陛下,希望陛下不要讓我做忠臣,而要讓我做良臣。”魏征拜謝說。

          “忠臣與良臣有什么區(qū)別嗎?”唐太宗不解地問。

          魏征回答說:“所謂忠臣,雖然給君主提出許多好的建議,忠心耿耿地勸諫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納,到頭來,家與國都遭受損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聲,而他卻得到忠臣的美名;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并被君主采納,因而身得美名,并能與君主同享榮華富貴。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區(qū)別。”

          唐太宗聽后,連聲夸贊說:“你說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呢?”

          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作為一個君主,只有多采納一些建議,才能耳聰目明,不被奸邪小人所蒙蔽。”

          唐太宗點了點頭,停了一會兒又說:“昏君總是護著自己的短處,因而就一天比一天昏庸;而明君能經(jīng)常想到自己的短處,因而就能越來越明智。我愿經(jīng)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們的諫言,努力做一個明君;而你也要經(jīng)常大膽地提出意見,努力做一個良臣啊。”

        【哲理故事:臨事而懼】相關(guān)文章:

        臨事而懼的哲理故事01-27

        英語哲理故事哲理故事09-23

        堅硬哲理故事(短篇哲理故事)09-17

        哲理故事及蘊含的哲理01-28

        哲理故事大全-經(jīng)典哲理故事三篇03-15

        哲理故事大全-經(jīng)典哲理故事3篇03-15

        哲理故事精選01-28

        哲理故事02-01

        哲理故事02-0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