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那段圍墾筑壩的日子
盛澤西白洋西岸邊的白龍橋東側(cè)楹聯(lián)“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似飲水更思源”和西側(cè)楹聯(lián)“式廓舊規(guī)模,有客來游歌利步;蔚成新氣象,行輪無阻便通商”描繪了西白洋湖面開闊無阻擋,交通方便易經(jīng)商的壯美景象,然而在以糧為綱的年代,人們?yōu)榱送卣狗N糧面積,開始圍墾西白洋來增加種植水稻面積。本文主要敘述我親身參加圍墾的經(jīng)歷。
春日的陽光散發(fā)著溫馨的暖意。下午1點多,盛澤“市河”兩側(cè)的走道上,行人稀稀落落。我正用借來的雙輪板車將自己制作的“鋪架子”、竹榻及一只木箱在“發(fā)小”的幫助下推往“市河”最西頭的“西塘口”(那時盛澤人習慣叫法)!笆泻印北眰(cè)的路面坑坑洼洼,板車的輪胎在上面滾動不斷彈跳,幫忙的“發(fā)小”忙不迭扶著上面的竹榻,怕掉下來散了架。那是1969年4月初,也是我響應國家號召“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很有必要……”出發(fā)的第一天。
“西塘口市河”的入口兩邊停滿了農(nóng)民臨時停放的木搖船和水泥船。我一下子找不準哪條船是來接我去插隊的,只能挨個詢問。當問到第五條船時,我見到船里中艙兩個箱子上已經(jīng)坐著兩個梳著兩條小辮和我差不多大的姑娘。一個大眼睛的30多歲的婦女,操著一口壇丘方言說:“那阿是到西扇下放的?”這時站在船頭的兩個農(nóng)民也向我看過來。一對上號,兩個農(nóng)民趕緊幫我將板車上的東西往船上搬。
陽光仍舊懶洋洋地照射著河面。本來我們到目的地只要一個多小時的水程,現(xiàn)在由于西白洋開始圍墾,原本的水路上已經(jīng)作了壩,只能兜遠路,從平望走,要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我所插隊的地方。搖船的農(nóng)民一邊搖一邊解釋。聽他們一說,我才恍然大悟,所以本該往西走,怎么變成往北走了?七兜八轉(zhuǎn),經(jīng)過彎彎曲曲的小河,終于來到了開啟新生活的地方。接下來的日子里幾乎每天都是讓你腰酸背疼、精疲力盡,從來沒干過的農(nóng)活。用農(nóng)民的話說:“下放人,瘦瘦細細的,這下可要吃苦了!
經(jīng)過幾個月的抽水,西白洋終于抽干了,時間也到了初秋。一天隊長找到我,對我說,隊里要抽10個勞動力去西白洋筑壩,你要么也去吧。這個季節(jié)本來在隊里每天爬在田里耘苗,大腿內(nèi)側(cè)被水稻葉片劃了許多細小的傷痕,膝蓋上也傷痕累累,一浸到水里火辣辣地疼。再加上耘苗整天趴在一移動就滋滋冒泡的水田里,確實難受,聽到這個消息,心里頓時升騰起一種似乎可以離開“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境況了,馬上答應,生怕隊長一轉(zhuǎn)眼叫別人去了,但是后來真正到了現(xiàn)場,幾天下來,腸子都悔青了。
隊里這次抽調(diào)的勞動力應該說都是最強壯的,把我也抽出去大概是隊長想讓我換換環(huán)境吧。第二天,我和大家一樣,帶上睡具、洗漱用品及10斤左右的米,拖上幾捆稻草(用來做飯和鋪在地上當褥子),再帶上挑泥用的“土汏”和“滿刺”鐵搭,用一條水泥船,向西白洋筑壩處搖去。
我們筑壩地段是在白龍橋東側(cè),要把蜆子斗(西白洋水域靠西北處的一個水域名)保留,東西方向筑一條大壩,當時好像取名“大寨壩”。晚上睡覺在靠近白龍橋的一戶農(nóng)民家(大概是預先安排好的),他家有三間平房,東屋已經(jīng)搬空,是我們晚上睡覺的地方(其實那時人家基本都是家徒四壁,沒有家具之類,有三間平瓦房已經(jīng)很不錯了)。我們在泥地上鋪上稻草,帶來的草席一鋪就是床了。一鋪完,帶隊的副隊長就嚷嚷著催我們?nèi)ジ苫盍恕?/p>
我們來到工地,工地上已經(jīng)有許多農(nóng)民在勞動了。分到我們干活的地段大約有10多米長,壩底寬度估計有20多米,高度在那時還沒有標出,因為都還在做壩底。從離壩底大約50多米的地方挖泥取泥,向壩底用“土汏”挑過去壘壩。如果放在岸上,這也許并不太困難,但是我們在原湖底挖泥,湖底的泥又黏又爛,放在“土汏”里,挑到堤壩處往外倒,怎么也倒不干凈,有將近三分之一仍然留在“土汏”里,更要命的是整個工地都是這樣的爛泥灘,人一負重,腳就陷下去,要花好大力氣才能拔出來。沒幾個來回就把大家折騰得沒有了力氣。隊里出名的“靚小伙”綽號叫“雄怪子”的也累得直呼:“要吃力死了,要吃力死了……”副隊長見到這樣的狀況,看了看我,對大家說:“下放人這樣下去不行的,要么叫下放人幫助裝泥。”聽到這樣的安排,我望著副隊長瘦削的身子,皺紋密布的臉盤,心中涌起一股熱浪,因為這時我已經(jīng)快要堅持不住了。之前心中滿是沮喪,原本還以為可以暫時逃脫隊里單調(diào)而又辛苦的農(nóng)活,事實卻比在隊里干活還要折磨人,現(xiàn)在聽到這樣暖人心的話,怎不叫人感激呢!
雖然副隊長照顧我,叫我為大家裝泥,可以不用負重擔泥,但是裝泥卻也一點也不省力!9個人的泥一個人裝,幾乎不能停歇,而且“滿刺”鐵搭挖泥也常常被黏住,需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提上泥裝進“土汏”里,沒到半天,手上就弄出幾個血泡,一握鐵搭柄一使勁便疼得齜牙咧嘴!靶酃肿印币娏耍覟臉返湹匦χf:“下放人,細皮嫩肉的`,這下可要真正吃苦了!”嘴上這樣說,但他沒有站在我面前等我裝泥,而是放下扁擔自己裝泥了。其他幾個農(nóng)民哥兒,也會時不時地自己動手裝泥,這樣一來,大大減輕了我的勞動強度,我總算可以時不時歇一下了。
隨著筑壩進程,壩開始逐步上升。用“土汏”方式運土越來越吃力,到了壩處還需要爬坡,這時有的生產(chǎn)隊開始用土辦法往壩上運送爛泥。剛開始時用繩子結(jié)在木板上,在木板上裝上泥,然后幾個人在壩上用力拉,將泥拉上壩,顯然這樣比直接用“土汏”挑上去省力一些。但是隨著大壩不斷上升,人力拉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了。有人又想出在壩的南端裝上絞盤,再用類似“小劃子船”的工具來裝泥。他們用鋼絲把絞盤和“小劃子船”連接,并在運送道上潑水,形成一條泥水滑道,幾個人在上面推絞盤,把泥拉上堤壩,這樣效率提高了許多。在那個年代,對于科學認識和科學技能的運用不像現(xiàn)在這樣清晰和重視,但是農(nóng)民中的“能人”還是能想出各種土方法來減輕繁重的勞動。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采用這種比較省力的方式來筑壩,不是我們不想“創(chuàng)新”,而是我們沒有辦法弄到這樣的設(shè)備,因為我們生產(chǎn)隊實在太窮了,隊里拿不出錢來置辦工具。
繁重的勞動日復一日,每天重復讓人不堪重負的勞動還不算最折磨人的。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一天下來,人已經(jīng)渾身筋骨酸疼,恨不得馬上躺進被窩睡上一覺,但是潮濕的地鋪以及被子里的跳蚤,讓人睡覺時渾身發(fā)癢,這里剛抓好,那邊又開始癢了。有時屏住呼吸,輕輕伸手想要把跳蚤按住,但是這家伙實在太機靈了,跳躍騰挪,幾乎每回都按空。有時幸運按住了,但是要想把它“消滅”也不容易,它的身體在軟軟的手指中間簡直是“銅墻鐵壁”,必須要用指甲才能劃破它堅硬的外殼。盡管想睡,但總是難以入眠,第二天起來昏昏沉沉,沒有力氣。那時我最期盼的是下雨,因為下雨不用干活,我可以回到盛澤的家里,美美地睡上一覺。為了不將跳蚤帶到家里,到家后,要將所有衣服輕輕脫下來,團在一起,然后用燒滾的水馬上浸泡,只有這樣才能滅殺跳蚤。
筑壩的生活無法逃避,在我們歷盡千辛萬苦的勞動中,我們生產(chǎn)隊的大壩任務(wù)終于完成了。隊里為了減輕我們的勞累,還輪換派來一些婦女給我們做飯,讓我們在每天歇工后能休息一下。還有些農(nóng)民因為家里有事也進行了輪換,但是我竟然全程堅持了下來。這種能吃苦的精神給隊里的農(nóng)民留下了好印象!跋路湃思毱ぐ兹獬圆涣丝唷钡脑捳Z從此銷聲匿跡。
大壩筑成后,插隊在壇丘公社偏北地域的知青回盛澤家里時,常常從這座大壩經(jīng)過,能節(jié)省很多時間。直至我當上教師后,每逢我走過這座大壩,就會想起自己在這里筑壩的經(jīng)歷,回憶豐盈,讓人感嘆萬分。
歲月留痕,我想重新去走走那年我參與筑的大壩,找了好久,竟然找不到了。只有那座在沒有圍湖造田前“風情萬千”的白龍橋還堅守在那里。盛澤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原本西白洋變成了絲綢貿(mào)易的集散地,名揚四海的東方絲綢市場就坐落在西白洋。滄海桑田,人走景遷,那段筑壩的經(jīng)歷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盡管回憶起來不是那么美好,但是農(nóng)民哥兒對我的關(guān)照和幫助永遠印在了我的心中,成為我為人處事的榜樣。
【難忘那段圍墾筑壩的日子】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