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江西中元節習俗

        時間:2022-08-08 13:05:58 習俗 我要投稿

        江西中元節習俗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江西中元節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西中元節習俗

          江西中元節習俗1

          “七月半”即農歷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即“鬼節”,是中國漢族的民俗節。按傳統習俗,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輩親人進行祭奠、悼念活動。萍鄉一般家庭“過節”的方式是:準備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為“祭品”,擺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點上香燭,另三席擺上餐具(飯碗、酒杯、筷子、湯勺),在桌前燒紙錢,就算是請已故親人“吃團圓飯”,持續擺放一段時間(一般15分鐘左右),意為先人們在用餐,后放鞭炮,意為先人們“吃”好了離席。這個儀式結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燭,家人一起就桌吃飯(吃“敬”過祖先的這桌菜)。"

          晚餐后“燒包”(包可以提前準備好),“包”是用紙做的,其大小很隨意,大的如4開報紙大小,小的如16開紙大小;包內裝紙錢和其它的如紙做的衣服、“金”條、元寶之類,裝好后封口(如封信),亡故的先人可以一人一包,也可以一人二包以上。包上要寫上“燒包人”、“燒給誰”、“何時”燒的等內容,一般按豎式書寫,分三直行(類似寫信封),右起第一直行寫燒包人的名字及與“受領”包的先人關系(自稱),格式一般為“孝男(對父輩自稱)或孝孫(對祖父輩自稱)某某虔備錢財(或衣錢)一包奉上”(也可以二代人名字同時寫上,分別稱呼,如墓碑上的`寫法);中間一直行寫受領包的先人姓名,一般格式為“故顕考(或妣,祖,祖妣——“考”是父,“妣”是母,“祖考”、“祖妣”是祖父、祖母,其他輩分按實際類推,總之是與“燒包人”的輩分對應)某公字某某老大人(女性則寫某母某氏某娘老孺人)冥中受用”,左邊直行寫“燒包”的日期,一般寫農歷,如今年就寫“公元二0一0年庚寅農歷七月十五日火化”;寫好字后要用畜禽(豬、雞、鴨)的鮮血涂在包上亡故先人的名字上(稱為“祭包”,注意鮮血不能濺在“燒包人”即“活人”的名字上,否則會被認為不吉利、有“兇”)。

          燒包一般在野外進行,選一離住宅不遠的空曠地,在地上鋪上火紙(草紙),將準備好的紙包堆在草紙上,點上香燭(一般點3支香、2支蠟燭),擺上“符盤”(一般是肉、魚、雞、豆腐、水果等,外加酒、飯、筷子),一切就緒用散的紙錢點燃紙包,紙包全部燒化后放鞭炮,表示整個程序結束,收拾“符盤”回家。至此,中元節“過完了”。

          江西中元節習俗2

          農歷七月十四日(亦有為十五日的)俗稱“七月半”、“中元節”。民間傳說這一天陰間的鬼門關大開,死去的人可以回到家里探望,有“七月半,鬼亂竄”之說,所以又叫“鬼節”。

          七月半是祭祖的節日。許多地方人們從七月一日開始(永新縣更早,從六月末就已開始),打開家中先祖牌位門,叫“開鬼門”,十五日晚關牌位門,叫“關鬼門”。也有的地方初七或初十開始將祖先牌位從神龕中捧出置桌上,或者將祖先畫像掛于廳堂之上,朝夕以酒肴、糕點祭祀,稱為“接祖公祖婆”、“下公婆飯”。

          到了十五日傍晚或十四日傍晚,也有的地方從十二、十三日就開始,給先祖焚冥錢、冥衣、金銀箔錠(金銀箔紙折做的),稱為“燒包(袱)”、“送公婆衣錢”,即將冥錢、箔錠等合在一起用白紙糊成包袱,呈豎寫信封狀,外面用毛筆書寫,左寫“茲逢中元之期,謹珍具冥錢一包奉上”,中寫“故父(母)某某(某門某氏)老大人(老孺人)收”,右邊寫“孝男某某敬具”,有的送至墓前,有的于傍晚前在家門前、村頭、路口焚化,并燒香燭,敬酒肴、果品等。但上饒、玉山縣人們在祭祖過程中不用葷品,而只是用蔬菜祭祀,和其他地區有所差異。另外,還要在村頭、路口、郊外燒些紙錢,給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受用,稱為“燒無名錢”。人們視此為做善事,多叫小孩去做,邊燒紙邊念叨:“孤魂野鬼,領受錢財”等語。

          另外,中元節當天,許多地方或由民眾、宗祠延請寺僧做醮祭祀祖先,或由寺廟舉辦醮事,稱為“盂蘭會”,并演戲祭神,修醮賑孤,超度孤魂野鬼,有的地方如分宜、德安等縣從初七日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而萍鄉一帶則為二十日舉行。在南城縣,婦女于當日去寺廟上香祈禱,并于三十日到地藏王殿燒香;而分宜縣民眾則在三十日燒“無名錢”。本年遇有新喪之家,則一般在中元節前數日舉行祭祀活動,有的地方還會延請寺僧建醮“做法事”超度,戚友多備肉果、楮衣等送至主人家,稱為“送新衣”、“送新七月半”等。

          在南豐縣,舊時鄉間有游“少年燈”的習俗。每年七月十三至十六,南豐鄉間常舉行游燈儀式,叫“少年燈”。頭二日,敲鑼打鼓,并將燈放在鼓上,叫“鼓亭”。到了十三日,人們邊走邊擊鼓,放在鼓上的小人物和一些花草、飛禽走獸等小紙扎,在鼓上被震得狂蹦亂跳,十分有趣。鼓約有十來面,還有各種各樣的細竹篾編成的燈,這些兩旁的燈叫“助燈”。鼓燈隊到處周游,百姓們通宵達旦歡娛。

          在吉安縣,舊時每年從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富裕之家都會在村旁搭建高臺,請僧人誦經鳴鑼等超度鬼魂,并向臺下觀眾扔擲水果、包子等物,未生男孩之婦女拾得包子則預示來年可得子,小孩拾得包子則一生可不受驚嚇。

          民國二十四年版《南昌縣志》記載該縣中元節當晚存在小孩“燒瓦塔燈”的習俗,這種習俗在舊時江西很多地區存在,但日期卻是為八月十五“中秋夜”,因而較為特殊,或為編纂者失誤。

          舊俗在中元節這天,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親戚朋友不得登門拜訪,小孩禁忌夜出玩耍。新中國成立后,“七月半燒包袱”的習俗一直在民間沿承存在。近年來,各地人們為逝去的親人送“衣”、“熱水瓶”、“電視機”、“摩托車”、“電冰箱”、“小轎車”、“金銀首飾”等冥器出現并盛行。

        【江西中元節習俗】相關文章:

        中元節的習俗07-26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習俗08-13

        日本中元節習俗07-24

        中元節的習俗匯總07-18

        日本中元節的習俗07-26

        中元節的由來及習俗07-22

        中元節的習俗介紹08-19

        中元節的由來與習俗09-02

        中元節習俗大全08-2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