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迷茫后的醒悟
前路茫茫,吾當如何?
進退維谷,身該何處?
心無旁騖,談何容易?
當足下仰望著星空時,是曾想過,究竟看的是星,還是天空?當汝見著張黑紙,黑紙上有個白點,那么,汝究竟關注紙,還是白點?
長路漫漫,卻又無路;人煙稀少,卻又熱鬧;繁榮昌華,卻又貧困。
吾常常佇立在樹前,看著生機的新葉,或是枯殘的秋葉,陷入一陣迷茫,好不容易清醒過來,想到了些什么,便又陷了進去。人生,究竟是該精彩走一回,還是平凡度此生?后來在下發(fā)現(xiàn),兩者其實并不矛盾。
平凡中蘊含著偉大,而偉大恰又包裹著平凡。很多人知道這句話,也有不少人懂得這句話,可能夠真正滲透的有幾何?許多宗教都以自己的身份,去詮釋生命;也有許多智者,在面對地球的生態(tài)危機時思考與自然的關系,但在一個地方,恰恰沒有這種關系。因為“人即是樹,樹即是人,全然一體,何來關系?”。
在余先生的《山河之書》中,吾尋找到了一個地方,它在中國貴州省從江縣,貴陽東南方向四百公里,貼近廣西——岜沙苗寨。
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有父母親為他種一顆樹。今后,這棵樹就與他不離不棄,一起變老。當這個人死了,村人就把這棵樹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刨成四瓣,保留樹皮,裹著遺體埋在密林深處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種一棵樹。沒有墳頭,沒有墓碑只有這么一顆長青的樹,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其實不僅僅是象征,遺體很快化作了泥土,實實在在地滋養(yǎng)著碧綠的生命。
——余秋雨《山河之書》
到這里,吾腦豁然清醒,既然“人即是樹,樹即是人”,那么,吾本是樹。若是如此,吾能做好一棵樹,便也是做好了人。
做好了樹,便是做好了人?扇绾尾拍茏龊靡豢脴淠?做好了一棵樹,便是做好了人,那那些偉大的人才、學者、智者、“愛因斯坦”們又是否做好了一棵樹呢?做好一棵樹又究竟要做到哪些呢?
就這樣,吾又陷入了迷茫的思考中去了,就像前面說得一樣。“陷入一陣迷茫,好不容易清醒過來,想到了些什么,便又陷了進去”,就這樣反反復復。
一棵樹,它最初最基本的作用,便是進行光合作用,可是,進行光合作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1、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zhì)代謝和能量代謝;
2、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3、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并儲存有機物;
4、為生物進化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可光合作用讓樹一次又一次地更新,將舊的排除掉,吸收新的,既然“人本是樹”,那么人也是像樹一樣嗎?就這樣失去了“初時的善”?那如果不去代謝,是不是就可以一直保持“初時的善”了呢?可如果這樣,是否還能生存,若是不能又有何意義?
我猛然醒悟,做好樹與做好人的道理并不分歧,它們是想通的:當爾做到排除自己本身的污點,吸收更好的精華,便可以將自己進行一番升華。便是做好了人,做好了樹。
升華,是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煉?扇绻揭粋全新的境界,又是一個挑戰(zhàn),需要做到“心無旁騖”,但“心無旁騖,談何容易?”?“人無完人”,只要吾等做到貼近便可以了,這樣,才不會愧對自己的一生。每個人都會留下懊悔與不甘,過去了便就過去了,何必苦苦逼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夢想,前提是你的夢想不會給別人帶來痛苦。一塊石頭的愿望,或是成為一塊玉,或是成為一塊小路上的鵝卵石,有誰會真正愿意做一塊絆腳石呢?成為一塊玉,幾率很小,沒有任何的瑕疵,就困難了,玉也經(jīng)過了一段痛苦的時間,才變成了玉,它們也拋棄了一些才最終成為璞玉。
學會取舍,每個人的路應該自己走,如果你看懂了這篇感悟,那就把自己的生活就像汝感受到的那樣,走下去,到最后,回過頭來看看,再對自己說一句“我本是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