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習慣作文1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吹阶魑牡纳碛鞍,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風俗習慣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俗習慣作文1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于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參加的一項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貋碇,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活動必然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后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古時的迎春活動,開始時在東郊,因為迎春活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后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jié),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于歲朝,埒于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于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大都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guī)諫之意!傲⒋骸比召N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風俗習慣作文2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tǒng)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區(qū)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tǒng)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y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jié)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qū)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lián)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qū),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并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tǒng)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風俗習慣作文3
云南彝族有許多古樸的習俗,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國前,流行交錯從表婚和轉房制,某些地方有不落夫家和搶婚遺俗,既反映了奴隸制、封建制婚姻的特點,又保留有原始社會的殘余。不落夫家就是指新娘婚后長住娘家,懷孕后才到夫家居住。搶婚一種是當女方不滿包辦婚而另自尋夫家時,夫家即刻搶婚;另一種是假搶,如男女相愛,遇到阻力,雙方事先約好暗號,男家親友設埋伏圈,女方按時借故外出勞動,到預約地點,男方親友就出來搶婚,女方佯裝呼救,女家及其鄰居聞聲追趕,也只湊個熱鬧,過后男方又請人圓場。這種風俗在佤、傣、哈尼和納西族中都有。
男女青年訂婚之后,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檠缍嘤秘i、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中或壩子里,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婚俗,聯(lián)系感情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對歌。紅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對歌。青年人多通過對歌互相了解,認識,加深感情,定下終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稱公房,是彝族青年的樂園,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會和娛樂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對來說是比較自由的,也有請媒人說親的。彝族的婚禮是五花八門的,背新娘就是婚禮中的一個十分有趣的風俗,新娘出嫁時,先由媒人從樓上背下來,送到大門外交給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討親隊伍的護送下一直到家。彝家山寨,山高路遠,一路上,背新娘的伴郎累得汗流浹背,喘息不止,新娘的陪伴--伴娘就在地上鋪上事先準備好的新草席和毛毯,讓新娘坐地休息,待伴郎喘過氣來,又繼續(xù)上路。新娘必須在太陽落山前背回男家。新娘一到,就舉行迎親儀式,讓新郎、新娘坐在大門前的凳子上,樂師們奏起熱烈的迎親調,親朋好友燃放爆竹,點起火把,祝賀新人。然后,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個舉著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鋪路,新郎和伴郎隨之于后,在眾人簇擁下人洞房。迎親儀式一結束,就開始跳舞,歌聲合著舞步響了起來,大家通宵達旦的歡樂。這場喜事剛結束,許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對象。
彝族也有非常儉樸的婚禮,彝族支系,居住在彌勒縣的阿細人自古以來婚姻自主,婚禮儉樸。他們選擇對象的條件不是相貌,而是勤勞。阿細青年自由戀愛;橐龀绦,一般是女的先到男家勞動兩天,以此向男方父母認親,男家不擺酒席,不請客。這樣往返幾次,共同勞動,以示情投意合,同甘共苦。這時,雙方中,有一方心有悔意,婚事可以就此罷休;若都表示滿意,婚事就算完畢了。以勤勞取人,奠定了阿細人婚姻幸福,美滿的基礎,所以在阿細人中,因草率成婚而釀成不幸結局的為數很少。
風俗習慣作文4
飲茶: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中國也是世界上發(fā)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fā)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fā)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jié)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又如在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朝,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fā)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風俗習慣作文5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將我們的大中華比作一個大花壇,那么每個民族就是為個大花壇中綻放異彩的一朵朵鮮花;如果再把中華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比成一塊夜幕,那么每個民族的風俗就是這塊夜幕上的一閃一閃的小星星……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少數民族的風俗特點,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帳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wěn)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著,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wěn)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qū)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tǒng)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肮_”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習俗特色你們都了解了嗎?不過,光了解藏族的風俗還不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還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風俗習慣,快快行動起來吧,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視野,中華這個大家庭,有五十六個孩子,這些孩子需要我們一個個地去了解、去認識他們!
風俗習慣作文6
上次去東部華僑城游玩時,在纜車上無意發(fā)現民俗村寧靜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對民俗村錦繡中華發(fā)生了很大的興趣。決定深入民俗村看個夠——題記
一周的國慶黃金周加班時間終于熬過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過了。民俗村就如樹梢上熟透的果實,讓我經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國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涼風習習,太陽半露著臉,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門口大廣場上彩旗飄飄,富有特色的名族樂曲此起彼伏,中間一個LED大屏幕上反復播放著少數民族載歌 載舞的歡樂畫面,路邊的大招牌主力宣傳民族狂歡節(jié)。廣場中間花壇上的花牌內,是紅色黃色玫瑰花組成的歡度國慶1949-20xx就是狂歡節(jié)的主題吧,對面 的壽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賓小姐,引導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收緊腳步,購票入村。
遠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個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麗。
沿著一條石雕彩龍分開的石梯小去,一個三角形的廣場上假山水池、噴泉、商鋪、停車場錯落有致,上方張燈結彩,大榕樹上燈籠高高掛,假山,水池,噴泉,美麗 極了,小火車,電瓶車掛兩行紅花,別致極了。榕樹底下停著一輛新款驢車,所謂的新款也就是多一個喇叭而已,趕車的車夫都是回族牧民裝束。一見到游客到了, 便吆喝一聲唱起了回族民歌,還不時帶點別扭的動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藝廣場上,歡快的名族小調徐徐傳來,紅白兩色為主的臨時舞臺上,8個身材 苗條的瑤族姑娘在盡情跳舞,長長的袖子,長長的繩子,甩出去,收回來,一個圈一條線的,美麗極了。下面的觀眾更是熱情高漲,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 的,形態(tài)各異。整個廣場如一鍋沸騰的水,就是入口出口處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崗。聽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狂歡節(jié)的主題就是“生態(tài)河池,絲路新疆”,白天都是 廣西河池瑤族、壯族民族表演節(jié)目,而晚上則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節(jié)目。緊挨著百藝廣場的一條路上,一排淡黃色木屋上,招徐徠客的酒旗飄飄,上面寫著非 常引誘人的名字“麗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條街,看一群紅色妝扮的服務員忙進忙出,手腳麻利,一邊工作還一邊哼著小調,好 不快活。
不知是這些服務員的小調唱的好,還是秋季的陽光太嫵媚,太嬌柔,逗得小吃一條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騷動不安,啼鳴聲此起彼伏,一陣一 陣,一聲一聲,聲聲入耳。雖然“嘟嘟啾啾……”聲音難聽,卻也有未見其影,先聞其音之勢。想必,那一只只五顏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開 屏?聽到了這支孔雀獨奏的曲子,便也讓我加快腳步往前去看個究竟。
風俗習慣作文7
天空微明,便聽得一聲聲鞭炮炸裂聲,似無理取鬧的小孩兒在哭嚎,這時起,春節(jié)便拉開了序幕,不比別處熱鬧,顯得分外嚴肅、鄭重。
在萬物昏睡之時,這個村蘇醒了,大媽大伯趕緊去集市買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爺爺換上干凈的衣物,拿著木鼓與鼓棒,二媽穿梭于廚房之中,準備迎接中午的客人,習慣賴床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嘰嘰喳喳聊著天,三間平房,頓時充滿了人氣兒和柔光,忙碌而充實。
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著雞鳴,越過草垛。我們才來到太爺爺的墳前。墳前散落著鞭炮的痕跡,放著幾束花捧,在這片枯草地上顯得格外顯眼。親戚們圍坐一團,看墳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里啪啦的響著。巨大的聲響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發(fā)痛。鞭炮聲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時候。爺爺敲著木鼓,親戚們依次跪地磕頭。包括我在內的孩子通常不喜歡這樣的習俗。我們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著拜完后,便逃也似的跑開,在田野上撒歡兒的跑。而最重視的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著認真與崇敬。他們對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后就是見一見住在附近的親人,我最害怕這樣的時刻。親戚總是熱情款待,邊吃邊聊,而我卻也接不上話,又不好干坐著,渾渾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么,在這個時刻最想聽到的就是“不早了,我們要回去吃飯了!
真到了飯點,那才是有熱鬧的感覺,爺爺家門口有個大院子,一到過年便擺滿幾十張大圓桌,桌桌坐滿了人,這樣隆重的吃飯方式通常是老人賀壽,閨女出嫁時才辦的,我們這個大家族在春節(jié)時刻也能整整齊齊地歡聚一堂。
這時候的菜都是用大鍋炒的,比我的臉還要大上好幾圈兒。這菜同福氣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在廚房打下手。二媽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爐邊一起烤火取暖,一邊聽老奶奶講過去的故事,現在想想那應該是寒冬中最暖的時刻。這個村,富了之后再回來時,這間小小的廚房便被設施齊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后,老奶奶就不進廚房,只坐在門前發(fā)呆了。
每一張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幾道菜,平日里怎么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會兒就被吃了個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們都喝上了酒,爺爺也會給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業(yè),女人聊家常。孩子們則用啤酒杯裝滿飲料,學著大人的樣子喝酒聊天。
下午時,一天中最清閑的時刻,看電視或玩游戲或是滿堂的瘋跑。沒人會在今天的玩鬧中挨罵。
隨著太陽的落下,村中安靜下來,沒睡的人們仍然嘰喳的聊著天,寒風在夜晚肆虐,人們再次醒來時又是一片寂靜,春節(jié),帶來了團圓,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風俗習慣作文8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里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jié)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面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里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fā)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歷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著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后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辟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著城里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后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里,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么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tǒng)風尚、禮節(jié)、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guī)范。風俗由于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jié)日習俗、傳統(tǒng)禮儀等等。
風俗習慣作文9
大龍的習俗有很多,像什么“春節(jié)去拜祖宗”“發(fā)炮”“燒香”“舞獅”等等。
但我覺得大龍除夕的拜祖宗還是最有趣的,因為要磕頭,燒香,燒紙,還放鞭炮,這是在請祖宗回家過年,過了這茬,就可以吃年飯發(fā)壓歲錢了,所以每到這時就特別激動。大龍是山區(qū),民宅依著山腳,人煙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墳建在不遠的山腰上。每年的春節(jié)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這次在家燒香,因為我家里離山上老祖宗的祖墳比較遠,還要爬山,所以有這個念頭,卻給爸爸罵得狗血噴頭,直罵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罷。
下午快5點鐘,等奶奶、大媽、媽媽、嬸嬸把年飯燒好,我們一行男人,爺爺、大伯、爸爸、叔叔還有我們小家伙一起結伴去拜老祖宗。據爺爺說因為風水的問題,我家的祖宗的墳在一個地勢較險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讓一個人側身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爺爺邁著方步,大伯尾隨其后,爸爸手上拎著個籃子,里頭裝著雞、鴨、魚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樂的合不攏嘴;叔叔手上則拿著幾副鞭炮,等著拿去放給老祖宗聽的;我們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們攙扶這爺爺,我們手腳并用著爬,運氣好的在山邊能撿到幾根樹枝撐著走(因為山太陡,如果沒樹枝,還得爬)。你只能抱怨,一個字:煩!但這話我只能在心里說,要是給我爸聽見了,還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卻不能休息,唉!終于來到了祖墳,這座墳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
祖墳由水泥砌成一個平臺,周圍種滿松柏,中間立著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著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滿小輩的名字,當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臺放眼望去,周圍一座座重重疊疊的青山,下面是一塊塊整齊的稻田,祖先們在這塊寧靜祥和的土地長眠也十分愜意。大人們把祭品擺好,就恭恭敬敬地磕頭;我們小孩咚咚咚磕頭,不要奇怪,因為磕的不響,就是對祖宗的不尊敬,就會遭天打雷劈,雖然我覺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萬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翹翹了么,只好從命了。
磕好頭了,第二件事就是燒紙了,大人們虔誠地燒紙,分了幾堆,還嘴里念念有詞,我們幾個小孩子不是燒,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點把自己的衣服燒著了,七搞八搞,弄完了;還不能走,還有第三件事,就是燒香,大人們畢恭畢敬地燒香還拜一拜,我們幾個小孩燒了幾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餓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們就放鞭炮,接祖宗回家過年。
我覺得拜祖宗雖然麻煩,但我私下覺得這是對先人的尊敬,沒有他們怎么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傳統(tǒng),而且拜祖時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沒有進步,對不對得起先人,也是一個鞭策。我覺得大龍除夕最有趣的風俗習慣莫過于此了。
風俗習慣作文10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里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jié)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面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里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fā)霉。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歷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著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后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戶戶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辟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戶戶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著城里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初二以后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里,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么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風俗習慣作文11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qū)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xiāng)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xiāng)的春節(jié)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yè)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瑯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后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里各大超市商場里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著……
轉眼間,春節(jié)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里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后,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后后是貼春聯(lián)和福字。福字一般倒著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么在外面玩著鞭炮,要么在里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里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說著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后,還要進行祭灶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初一,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fā)財儀:“恭喜發(fā)財,身體健康”。初二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著過去一年的收獲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著紅包,互相玩耍著,好不熱鬧!
正月初一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jié)晚上,家家門口點著燈籠,人們吃著元宵預示著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jié)春節(jié)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xiāng)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xiāng)春節(jié)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風俗習慣作文】相關文章:
風俗習慣的作文12-08
風俗習慣作文07-29
風俗習慣作文06-08
風俗習慣作文07-24
春節(jié)風俗習慣作文,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作文|春節(jié)作文08-23
春節(jié)風俗習慣作文02-25
藏族風俗習慣作文08-09
中國的風俗習慣作文06-28
傣族風俗習慣作文09-19
清明的風俗習慣作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