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借物抒情的端午節(jié)作文

        時間:2022-01-18 15:18:26 抒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借物抒情的端午節(jié)作文

          每年的端午節(jié),湖南各地都要舉辦隆重的慶典活動。端午的源頭雖然在汨羅江,但湖南各地都認為屈原是全部湖南人的驕傲,因此各地都非常重視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

        借物抒情的端午節(jié)作文

          我上學是在長沙,長沙有條河叫湘江。那幾年,每到端午節(jié),我們都會集聚在湘江岸邊聽深沉的《招魂曲》,看激越的龍舟競渡。

          在那些難忘的記憶里,印象最深的莫過于1992年的端午節(jié)。那年,岳陽與重慶、武漢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沿江對外開放城市。湖南省政府為推動岳陽的經濟發(fā)展,加大宣傳的力度,決定由省旅游局牽頭,在岳陽舉辦世界級的龍舟邀請賽。湖南師大也組織了一支大學生龍舟隊。我被推選為校龍舟隊的拉拉隊員。當晚的央視新聞聯(lián)播轉播了那次實況。后來聽說我的爸媽在當晚一閃而過的屏幕上,看見了我在拉拉隊里振臂高呼的一個鏡頭,那夜,二位老人激動得一宿沒睡好覺。

          就因為這次的龍舟賽,讓我對端午節(jié)有了更多的了解。

          端午節(jié),因為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投江的傳說變得美麗而哀傷;汨羅江,因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抱石頭殉國,以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自此,汨羅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端午的源頭”。而巡著這個“源”,中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在神州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大江南北。在我的記憶里,我的故鄉(xiāng)安徽舒城,也有許多端午習俗。

          一、舒城民間端午節(jié)

          在我的家鄉(xiāng)舒城的民間,按傳統(tǒng)習俗,一年要過兩個端午節(jié)。一個是農歷的五月初五,這是第一個端午節(jié),民間又叫小端午。這是女兒給娘家送粽子,并和娘家人一起包粽子,過的端午。其實,這不僅是出嫁的女兒回家過節(jié)團聚,而且是回家向母親學習鞏固包粽子的技巧。因為在我的家鄉(xiāng),民間特別看重包粽子的這件事。五月初五來臨的前幾天,各家各戶都是忙的不可開交,要準備好粽葉、糯米、紅棗這些原料。這些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如今。

          在八、九十年代,那時生活還不是很富裕,加之糯米的產量也不是很高,一般農家做粽子還加一些粳米,做出來的粽子口感不如全糯米的好。我在湖南上學的那幾年,我吃過好幾位學友帶來的湖南粽子,幾乎全是白米一坨,純米、純色。色淡、味淡。這幾年條件好了,我的家鄉(xiāng)粽子里包肉,紅豆,花生米,紅棗,香腸,火腿,還有加蝦仁,海參等原料的。

          因為舒城、六安、歙縣等地都有蘆葦。蘆葉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捆粽子的棕葉有點象廣東的棕櫚樹葉,它是舒城一帶特有的植物。但舒城的粽葉比廣東的棕櫚葉結實,我試驗包過用廣東的棕櫚葉包粽子,稍一用力就會斷掉。舒城人用粽葉包的粽子格外的香,那是因為粽葉本身帶有一種特有的香味,一旦被煮熟香氣也就煮出來了。

          而舒城農歷的五月十五就是第二個端午,又叫大端午。在民間,這天是母親親自給出嫁的女兒送粽子。這次送的粽子是娘家母親水平、能力和技巧的一次展示。到了這天,在村頭路尾,可以看見很多中年、老年的婦女,都是用手直接提著粽子在路上走。一般不用袋子裝著,因為要檢驗娘家的母親包粽子的技術。這次的粽子講究“五不能”:一般情況下,粽子提的越多,走的越遠,粽子要“不能裝袋”,“不能脫”,“不能掉”,“不能破口”,“不能散包”。要是裝了袋子,人們會覺得母親技術不好;要是脫了,婆家人會不高興,“脫”,就意味關系疏遠;掉了,就意味著不吉利,尤其是懷孕的女兒;要是破了,婆家更不愿意,因為無論是財破,還是家破,都是大忌;要是散了,散,意味著離散,這也是雙方父母都不愿的。

          至于紀念屈原而包粽子,在湖南是比較看重的,傳說是楚國屈原憂國之將亡,憤君主之昏庸,憤恨投汨羅江自殺。當地群眾深愛屈原之剛直,為使蛟龍魚蝦不損害屈原的尸體,即自發(fā)紛紛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魚蝦,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傳下來了,遍及全國各地。

          而安徽很多地方的端午粽子,已經賦予這個端午節(jié)更多新的內涵。至于送粽子的習俗,其實很大程度上是送的是吉祥,送的是平安,送的是和諧,送的是溫馨,送的是濃濃的母愛、親情。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女兒的幸福,做母親的都特別注重這次送粽子的習俗。做母親的也是通過一次次的送粽子,就讓親戚更親,讓感情更濃,讓生活更美好,讓日子過得更加火紅!

          二、舒城人端午采百草

          農歷五月,古稱“毒月”,因時值盛夏,蚊蠅孽生,百蟲活躍,威脅人們健康。長江以南廣大地區(qū)多用雄黃、蒜頭、蒲根浸酒在墻角等陰暗潮濕處殺滅蟲蚊,點燃艾條煙熏蚊蠅,并用艾火炙熟蒜頭食之以殺菌防感冒。舒城。六安一帶民間多用紅紙剪成“五毒”(蜈松、蝎子、壁虎、蜘珠、蛇)及老虎形狀,貼于室內鎮(zhèn)惡驅邪。也有貼端午符,懸掛鐘馗畫像鎮(zhèn)邪的。

          我的家鄉(xiāng)“舒城”人一直還有上山“采百草”的習俗,采集中草藥以辟邪療疾。在我的記憶里,舒城、六安一帶,有個習俗:年輕人在新婚前,都要用“陳艾”泡水沐浴;新生兒滿月,也一定要用“陳艾”洗澡;體弱浮腫的人,也都要用“陳艾”水泡澡,用“陳艾”熏炙病體。

          記得我七八歲時,就按媽媽的要求,在端午節(jié)那天,一早就挎著竹籃,拿著鐮刀,到河邊去割艾蒿,臭屁草(應該叫蒲)。割滿一大籃子,回來以后,就由哥哥站到凳子上,我做助手,把艾蒿、臭屁草插到門縫里。然后留下一部分,不能曝曬,只能陰干。當時,我們不知道是為什么要做這些,只知道按大人意圖做。幾次問媽媽為什么要在門上插著想這些東東,媽媽的回答都讓我有些似懂非懂。雖然不是很明白,但從媽媽的表情里可以看出,這件事很嚴肅,也很重大。孩子們不需要懂,只需要去做就是了。

          家鄉(xiāng)還有一個喝雄黃酒的習俗。每到端午節(jié)的中午,在吃午飯時,爸爸會用一個土碗,調上雄黃酒,一家人都得喝一小口。我看那個表情,雄黃酒定是難以下咽,但都要強忍著一口。女孩子不能喝雄黃酒,但媽媽也一定要在女孩的鼻尖、耳朵、額頭等部位抹上雄黃酒,并且要我們保留三天,才能洗掉。爸爸還面色凝重地把喝剩下的雄黃酒灑在墻角,房前屋后的潮濕地帶。

          現(xiàn)在想起來,也無非是辟邪除病吧。這個習俗一直延續(xù)到如今。后來我就是到了城里生活,每年端午節(jié)即使不在門上插艾蒿、臭屁草,也都會在那天去菜市買些艾蒿回來。一些放起來涼著作“陳艾”,另一些晚上燒一大鍋艾蒿水,全家大小人必用艾蒿水沐浴,以驅寒除病。

          三、貼端午符

          小時候,聽奶奶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舒城這地方,有一年,九九八十一天沒下過雨了,稻苗干枯,樹木枯死,人畜飲水都要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取。老百姓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到田里去求雨。

          有一天,從田埂上走來個白發(fā)老爹,看見到處的人都在燒香磕頭,就問他們?yōu)槭裁词虑?眾人搶著說:“這么多天不下雨,田里顆粒無收,村上人都要餓死了。”

          老爹應了一聲,說:“不要緊,你們都回去。從明天起,城里揚三天沙塵,城外下七天小雨。”

          后來,人們才知道,九九八十一天不下雨,是金火龍做的孽;白發(fā)老爹說的話,又恰恰被金火龍聽去了。金火龍想來想去,就玩了個毒主意,讓城里下了七天小雨,城外揚了三天沙塵。這么一來,城外反而旱得更厲害,餓死了不少人。

          白發(fā)老爹是天神,他見金火龍這么作惡,就派天兵天將去懲辦,又派別的龍到城外行雨,破了旱情搭救百姓。

          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正午時候,天兵天將拿頭和寶劍殺了金火龍。老百姓記住了這件事,每到端午節(jié)就貼殺鬼符,插蒲當寶劍,一方面感謝天神老爹,另一方面也有驅邪揚善的意思。

          這樣的習俗就一直延續(xù)下來。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廟僧尼道士往往要給附近人家送木刻印于黃紙上的端午符。今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回舒城,正好遇到有人送符。我也得到過一張,符上有老人持劍的形象,上有“五月五日午時,天師真人騎艾虎 赤口官非上青天 百毒受禁入地府”并在還有的符上有“五月五日午時姜尚在此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諸邪回避”、“飛雄鎮(zhèn)宅”等字樣。

          我問一位僧人:“姜子牙與端午節(jié)有什么關系”。他說:“姜子牙為周武王名臣,武王尊他為‘尚父’。武王伐紂時,立過戰(zhàn)功。‘封神榜’這個神話故事說姜子牙封了神位,在民間流傳很廣,大家認為姜子牙是鎮(zhèn)魔驅邪的正直之神。到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把這個符貼在屋里可以保一家平安。”

          所以,每逢端午節(jié),我們這一帶人家,總要在堂屋的正門上貼一道端午符,上面畫著天神斬小鬼的畫,或者姜子牙持劍鎮(zhèn)魔驅邪的圖畫,以驅除邪魔,祈求平安。

          四、神圣的祭龍儀式

          據舒城老一輩人說,我們這里過去每年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賽前還舉行祭龍儀式,這也是區(qū)別其他地方龍舟賽的不同之處。祭龍儀式開始是由一個健壯魁梧的小伙子帶著隊員扛著龍舟上的龍頭,虔誠地跪拜屈原畫像,然后鳴放鞭炮,鐘鼓齊鳴,所有隊員朝著 “三閭大夫屈原之牌位”跪下,畢恭畢敬地磕個頭。再由領頭的人將龍頭扛回船上。然后起立,隊長扛著龍頭,帶領船員小跑步回到河灘邊,一齊跳入江水中,大家護著龍頭洗“端陽澡”。澡畢登舟,將龍頭重新安置在船頭,儀式才算結束。

          舒城龍舟比賽的場面也是很熱烈。歷史上,舒城的龍舟賽一般前后舉行兩天,第一天是初賽,初賽獲勝才有資格參加復賽。這是一年舒城人最隆重和最熱鬧的事情。每個村子都派出最強壯的漢子參加競渡,河里游弋著各種顏色的龍舟,稱之為紅龍、黃龍、白龍和烏龍。每條船上都坐著二十名橈手,清一色光著膀子,脊背曬得黑黝黝,哨聲一響,龍舟齊發(fā),四五百米的賽道在2分鐘左右即到終點。這個場面很隆重,很激動人心的。

          比賽獲勝的隊伍感會受到莫全村人的尊重,他們把龍舟的勝利看成全族全村的光榮。獲勝隊員們還將享受到鄉(xiāng)民犒勞,他們的慶功宴———龍舟宴,有八大主菜和鄉(xiāng)民用本地稻谷,玉米、高粱釀制的白酒。

          所以,舒城的這個祭龍儀式在解放前還有舉行,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淡出了舒城人的生活。在我的記憶里,只有傳說,我一直沒有親眼見過。

          五、端午吃糯米飯的習俗

          舒城人為了讓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他們寄希望于做糯米飯。糯米飯做得好,就象征著日子好。到了端午這天,我見過媽媽親手做過糯米飯。做這種飯是很有講究的。為了不煮成稀飯,做糯米飯的水應該比做米飯的水少30%。 將水和糯米配好后不要立刻開電飯煲,要等糯米嗆一下水,等吸水20分鐘均勻后再通電。對于細粒長糯米,等待10分鐘后再加電煮飯。對于粗粒短糯米,等待20分鐘小時后再開電飯煲。電飯煲跳閘后,等待10分鐘再開鍋吃糯米飯。

          小時候我問媽媽:“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她說因為糯米比較結實,不長飯,因此加的水比做米飯要少三分之一左右。這個時候如果立刻上電做飯,可能會受水不勻,無法煮熟糯米飯。因為水比較少,在沸騰的情況下水分揮發(fā)比較快,很快就會跳閘,導致糯米飯煮不熟。有時下面糊了,上面可能還是夾生的。因此,要根據糯米粒的大小讓糯米在水中泡足夠時間,讓水在常溫下進入糯米粒內部。等這個過程完成后,再加電煮飯,就可以煮熟糯米飯。由于水比較少,糯米飯是一粒粒亮晶晶的,特別好看,很香,也很誘人,又有胃口。飯好,心情好,圖個吉利,一家人團團圓圓吃一頓飯,親親熱熱過一個節(jié),其樂融融,和和美美,覺得這樣的端午節(jié)才熱鬧,才完美,才算美滿。

          我們重溫歷史,可以看到,祖國各地那么多的端午傳說,端午習俗,端午文化,其核心無非就是兩方面,一方是紀念屈原,歌頌愛國精神;人們永遠地懷念屈原這是與他的高尚人格是分不開的。兩千多年以來,他的作品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他的精神引起世代敬仰。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成就了偉大的屈原,成了端午節(jié)永久紀念的一座豐碑!

          另一面,在很大程度上,人們通過這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寄托的是一種精神,傳遞著的是一種習俗文化。人們過這個節(jié)日,圖的是吉祥,送的是平安,共建的是和諧,傳遞的是溫馨,洋溢著的是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親人的幸福,人們都特別注重這個習俗。彼此間也是通過一次次的交往,讓親戚更親,讓感情更濃,讓生活更美好,讓日子過得更加火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