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蒙古炒米的歷史故事

        時間:2022-01-18 15:18:15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蒙古炒米的歷史故事

          導(dǎo)語:蒙古炒米是用糜子制作的,蒙古語為“蒙古勒.巴達”,過去一直是蒙古人民的主食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米”。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蒙古炒米的歷史故事

          炒米,在中國的很多民族中都有這種美味,大多是用糯米制作。唯有蒙古炒米獨具特色,是用糜子制作的,蒙古語為“蒙古勒.巴達”,過去一直是蒙古人民的主食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無茶,也不可一日無米”。

          北方發(fā)達的畜牧業(yè),帶來了豐富的奶食品,歷閱中華食譜大全,與奶食品絕佳搭配的糧食食品也只有炒米了。這也是幾千年來炒米仍然為蒙古人民及北方各民族所鐘愛的原因之一。碗里抓上一把炒米,倒上香噴噴的奶茶,佐以黃油、嚼口、奶皮子、奶豆腐、干肉、手抓肉、紅(白)糖,甜酸適中,香咸可口,營養(yǎng)豐富,味道絕佳。即使干嚼,也是越嚼越香,味道濃厚,滿室飄香。蒙古諺語有這樣一句話:“穿暖皮子、吃飽糜子”,糜子即炒米。

          蒙古炒米的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每年夏季,草原上草畜繁榮時就要準備做炒米了。蒙古包外面,用三塊石頭支起一口鐵鍋,用干牛糞生火,以笆片做屏障,一個簡單的小作坊就完工了。當然宰一只肥壯的羯羊慶祝一下也是必不可少的儀式。

          首先,需將干凈的糜子倒入鍋中淘洗后,再加適量清水,旺火煮至米粒膨脹,出鍋晾涼,使米粒散開備用。

          選干凈細沙適量,置鍋內(nèi)翻炒,沙子炒紅后放入適量的晾好的糜子,用一木制的耙子來回翻炒,待水分完全炒干快速出鍋,用鐵篩子過篩,米沙分離,繼續(xù)炒下一鍋。炒好的糜子用石碾子脫皮,除去麩糠,篩掉碎米即可食用。這樣炒制的炒米呈黃色,看似堅硬實則酥脆,黃而不焦,炒香味濃郁。

          由糜子制成的炒米,膳食纖維與維生素異常豐富,每100克碳水化合物達到82.3克,蛋白質(zhì)13.9克,鈣、磷、鐵、鋅的含量均高于大米,而脂肪含量僅有1.6克,鈉的含量幾乎為0克,低脂高鈣,富含微量元素。膳食纖維的最大功效是可以促進人體腸胃蠕動,促進消化,保護腸道,對健康很有益處,加之在其制作過程中糖的含量變得很低,很適用于肥胖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口角炎、舌炎、唇炎、臉緣炎、近視等患者食用,能起到很好的預(yù)防效果和食療作用,這也是炒米在蒙古族人民飲食習(xí)俗中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中醫(yī)和傳統(tǒng)蒙醫(yī)都認為炒米可以醒脾開胃、除煩渴、利小便,具有類似于炒麥芽的功效。

          蒙古民族的歷史是一部征戰(zhàn)史,也是一部遷徙史,炒米也因其耐存儲、易攜帶、食用方便的特點,一直是他們的軍備主糧和生活必備食品。

          蒙古炒米的食用歷史,據(jù)史書記載,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至宋末元初,由于畜牧業(y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蒙古族人民已經(jīng)廣泛的食用炒米了!睹晒琶厥贰酚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1217年,印度國的麻哈冒德等三名商人,帶著花剌子模國出產(chǎn)的織錦料子、棉織品、日用百貨到蒙古地區(qū)做買賣,得到成吉思汗的親自接見,并以厚禮相待,還讓他們住在干凈的白氈房里。一天成吉思汗把親信朵歹喊進大帳,說道:“我們不能總靠打仗增加自己的財富,也不能靠別的國家的商隊把東西運進來,我們要有自己的商隊,要同別的國家通商,朵歹,你可是我們蒙古人的第一個商人,這樣偉大的事業(yè)就從你這里開始吧!”。成吉思汗從屬下選派450名懂得西方風(fēng)俗習(xí)慣的穆斯林,由麻哈冒德做引導(dǎo)去花剌子模國做生意。他們帶了很多金銀財寶來到花剌子模國的訛達剌城,守城將軍海爾罕覬覦商隊的財寶,派兵屠殺了商隊,除朵歹僥幸逃脫,其余全部遇難。這一事件注定要給花剌子模國和歐洲帶來深重災(zāi)難。成吉思汗聞訊大怒,決心剿滅花剌子模,懲罰兇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lǐng)20萬大軍帶著炒米和干肉西征。先頭部隊很快兵臨訛達剌城下,花剌子模援兵從后面包圍了蒙古軍隊,軍隊缺水少糧,成吉思汗命將士掘井取水,依靠僅有的一點炒米度過了生命的難關(guān),直到后續(xù)部隊趕來,一舉攻克了訛達剌城,活捉海爾罕,并讓其飲用金銀水而死。可見炒米在當時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戰(zhàn)國時呂不韋著的《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寫道:“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糜”。“陽山”即今天的河套地區(qū),“糜”即《詩經(jīng)》中的“稷”,北方人說的“稷”,粘為黍,粳為糜。在晉北、陜北、內(nèi)蒙古一帶都有種植。呂不韋認為河套的糜米,同“玄山之禾,不周之粟”一樣,都是當時最好的食品。蒙古族人民的傳統(tǒng)糧食大多以糜子、白面為主,糜子則主要用來制作風(fēng)味獨特的炒米,不但味道香濃、食儲方便,而且耐饑,深受人們喜愛。

          按《后漢書 烏桓傳》的說法推算,蒙古族的先民東胡族起碼在公元200年起就食用炒米了。波斯歷史學(xué)家拉施特的《史集》一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蒙古部落被其他部落戰(zhàn)敗,遭到殘酷屠殺,他們逃到周圍都是山林中間有良好草原的地方,草原當中生長著茂盛的糜子,他們在這里用糜子造成食物,生息繁衍,代代相傳”。南宋趙珙奉撰寫的《蒙韃備錄》里寫道:“他們國土的一些地方生長著糜子,用以制作炒米食用”。蒙古族大文豪、大學(xué)者仁欽從蒙古語名詞學(xué)術(shù)語形式的角度研究證實,蒙古人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種植糧食作物了,特別是給糜子起了個相當溫馨的名字,叫做“蒙古米(mongol am——蒙古勒 阿木)”也叫“蒙古勒 巴達”,炒米又叫“胡日森 巴達”。

          縱觀歷史,可見蒙古炒米的食用,始于公元前后而盛于宋元,繁榮至近代。當代由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結(jié)束和食品豐富多樣化,傳統(tǒng)炒米開始走向衰落,現(xiàn)今很多生在城市里的人已經(jīng)不知道炒米為何物了。據(jù)本人親自調(diào)查,如今的蒙古國只有靠近中國的少數(shù)蒙古族還少量食用炒米外,其他人已經(jīng)不知道炒米是什么食物了,這一承載著一個民族千年歷史的重要食品開始漸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近些年,草原畜牧業(yè)幾經(jīng)波折,逐漸繁榮,奶食品也越來越豐富,作為奶食品的絕佳搭檔,傳統(tǒng)炒米仍然依其獨特、尊貴的特性,開始引得人民所喜愛,加之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呼聲越來越高,原料綠色、工藝傳統(tǒng)、無任何添加劑的傳統(tǒng)炒米又開始走上人們的餐桌,不過已經(jīng)不是蒙古人民的主糧了,F(xiàn)如今,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時間變得越來越緊迫,對快餐食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傳統(tǒng)炒米因其食用方便、美味營養(yǎng),作為一種高檔、綠色、營養(yǎng)、健康的快餐食品,必將以嶄新的面貌繼續(xù)在中華飲食文化的大家庭里占有最寶貴的一席之地!(來源:巴林右旗工商聯(lián),原創(chuàng)作者為——赤峰金哈達糧業(yè)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韓金龍)

        【蒙古炒米的歷史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朱元璋消滅蒙古的故事01-24

        炒米花作文08-07

        炒米500字作文10-05

        炒米花作文范文01-14

        歷史故事與成語故事08-22

        歷史典故故事01-27

        4則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08-13

        殺妻求將的歷史故事08-17

        口蜜腹劍的歷史故事05-11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