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時期的文字獄的歷史典故
清朝統(tǒng)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撫辦法。一面對不服統(tǒng)治的,采取了嚴厲的鎮(zhèn)壓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員告發(fā),浙江湖州有個文人莊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編輯《明史》,里面有攻擊清朝統(tǒng)治者的語句,還使用南明的年號。這時候,莊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莊廷鑨開棺戳尸,他的兒子和寫序言的、賣書的、刻字的、印刷的和當地官吏,被處死的處死,充軍的充軍。這個案件,一共株連到七十多人。
公元1711年,又有人告發(fā),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對聲明政權表示同情態(tài)度,又用了南明的永歷帝的年號,就下令把戴名世打進大牢,判了死刑。這個案件牽連到他的親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為這些案件完全是由寫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獄”。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音yìnzhē)即位,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個殘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統(tǒng)治下,文字獄也更多更嚴重。最出名的是呂留良事件。
呂留良也是一個著名學者。明朝滅亡以后,他參加反清斗爭沒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學生教書。有人推薦他博學鴻詞,他堅決拒絕了。官員勸他不聽,威脅他也沒用,后來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剃光了頭當和尚。官員們也拿他沒辦法。
呂留良當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書立說。書里面有反對清朝統(tǒng)治的內容。幸好書寫成了,沒有流傳開去,呂留良死了,更沒被人注意。
有個湖南人曾靜,偶然見到呂留良的文章,對呂留良的學問十分敬佩,就派了個學生張熙,從湖南跑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聽他遺留下來的文稿。
張熙一到浙江,不但打聽到文稿的下落,還找到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張熙跟他們一談,很合得來。他向曾靜匯報后,曾靜也約兩人見了面,四個人議論起清朝統(tǒng)治,都十分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辦法推翻清王朝。
他們懂得,光靠幾個讀書人辦不了大事。后來,曾靜打聽到擔任陜甘總督的漢族大臣岳鐘琪,掌握很大兵權,因為討伐邊境叛亂的時候立了戰(zhàn)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勸說岳鐘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靜寫了一封信,派張熙去找岳鐘琪。岳鐘琪接見張熙,拆看來信,見是勸說他反清的,大吃一驚,問張熙說:“你是哪里來的,膽敢送這樣大逆不道的信!
張熙面不改色說:“將軍跟清人是世仇,您難道不想報仇?”
岳鐘琪識:“這話從哪兒說起?”
張熙說:“將軍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飛)的后代,現(xiàn)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當年被金人勾結秦檜害死,千古稱冤。現(xiàn)在將軍手里有的是人馬,正是替岳王報仇的好機會呢!
岳鐘琪聽了,馬上翻了臉,吆喝一聲,把張熙打進牢監(jiān),并且要當地官吏審問張熙,追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張熙受盡種種酷刑,就是不招,說:“你們要殺要剮都可以,要問指使人,沒有!”
岳鐘琪心想,這個張熙是個硬漢,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個軟的辦法。第二天,他把張熙從牢里放出來,秘密接見了他。岳鐘琪假惺惺說:昨天的審問,不過是試探,他聽了張熙的.話,十分感動,決心起兵反清,希望張熙幫他出主意。
張熙開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鐘琪裝得鄭重其事,還真的賭神罰咒,才相信了他。兩人商談了幾天,漸漸熱絡起來。張熙無話不談,把他老師曾靜怎樣交代的話都抖了出來。
岳鐘琪哄得了張熙提供的情況,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靜,一面立刻寫了一份奏章,把曾靜、張熙怎樣圖謀^造**的情節(jié),一五一十報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報告,又氣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靜、張熙解送到北京,嚴刑審問。這時候,張熙才知道上了岳鐘琪的大當,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靜還跟呂留良的兩個學生有來往。
這樣,案子就牽連到呂留良家。呂留良已經死了,雍正把呂留良的墳刨了,棺材劈了,還不解恨,又把呂留良的后代和他的兩個學生滿門抄斬。還有不少相信呂留良的讀書人也受到株連,被罰到邊遠地區(qū)充軍。
像這樣的案子還是真有反對朝廷的活動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獄,完全是牽強附會,挑剔文字過錯,甚至為了一句詩、一個字也惹出大禍。有一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后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里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挑剔說這“清風”就是指清朝,這一來,徐駿犯了誹x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文章正文結束,轉載請注明出處,作文素材歷史典故歷史典故:文字獄——清朝康熙網址址:
【清朝康熙時期的文字獄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清朝康熙的文字獄歷史典故05-02
歷史典故:朝康熙文字獄11-24
文字獄的歷史典故09-23
清代文字獄的歷史典故06-11
關于文字獄的歷史典故06-19
同仁堂與康熙的歷史典故08-29
秦漢時期的歷史典故07-26
清朝歷史人物典故介紹11-23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