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的良心
過去40年里,威廉·菲茲西蒙斯親手為哈佛大學挑選每一個本科生?蛇B他自己都覺得諷刺的是,當年他試圖敲開哈佛大門的第一個回應,是一句響亮的“不可能”。然而威廉不僅進了哈佛,還留在哈佛,成為招生“最高長官”。
威廉在上中學時,從街坊鄰居口中,聽到的對哈佛的定義是:哈佛是一所“別人的學校”,它屬于那些讀得起預備學校的富家子弟,“從來不是為我們這種窮人而設立的東西”。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哈佛還被認為是一所“為精英階層量身定做”的大學。
對威廉的家庭來說,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沒上過大學,父親做過許多份工作,白天開出租車,晚上在橡膠廠上班。不過他們家的生計主要還是靠經(jīng)營一個加油站及旁邊的小便利店維持。對威廉這個窮人區(qū)的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每天睜開眼睛后,開始為當天的面包而努力。從6歲開始,家里排行老二的他就得“工作”了。他挨家挨戶地送過報紙,在加油站幫爸爸給汽車加油。這個沒人管的少年漸漸失去了求學的興趣。從9年級起,威廉開始逃課,躲在小樹林里發(fā)呆。
高中畢業(yè)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試機會,讓威廉親身見識了哈佛的生活。第一次踏進哈佛校園,威廉吃驚地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氐郊依,威廉做出了決定:要到哈佛大學讀書。他說服了歷史老師羅伯特·奧布萊恩為自己寫推薦信。最終,他憑借自己優(yōu)異的成績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長,被哈佛大學所錄取。
畢業(yè)后,從1972年開始,威廉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并于1974年開始擔任招生負責人。在過去的40年,這位錄取官推動了一場哈佛的“革命”:這個曾經(jīng)幾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現(xiàn)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園里不同膚色的人也多了起來;大力度的獎助學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學生在入學前的差異。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個走進哈佛的學生,都會收到來自威廉的禮物。其中一項禮物,是一筆資助“間隔年”的獎學金。威廉鼓勵新被錄取或者剛畢業(yè)的學生申請,拿著這筆錢,用一年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觸完全不同的人生。
“威廉改變了人們對哈佛的看法。”前校長伯克這樣評價威廉。如今,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已經(jīng)可以驕傲地在公文中寫道:哈佛以能夠給予每個人公平機遇為特色。而推動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長盛贊為“大學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