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

        時間:2023-06-22 17:54:10 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精選28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精選2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精選28篇)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苯袢瘴以航M織觀看的《典籍里的中國》以別開生面對話先賢的方式帶我們走近宋應星,影片里的他說:“功名進取毫不相關”,并向底層勞苦群眾請教,在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正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言。

          在從事農業(yè)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他以永不言敗、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勞動中記錄并著成《天工開物》一書。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此書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作為江工學子的我們,自入學起便深受天工文化的影響。在這片以弘揚天工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立天工文化研究院,開展對天工文化的深入研究,著力發(fā)掘其中的創(chuàng)新精神、工匠意識、生態(tài)思想等積極因素的沃土上,我們以探索者的姿態(tài)致知力行,躬行不輟。相信未來我校的天工文化自信必將更加飽滿,我們乘風破浪的勇氣必將更加昂揚。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

          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更需要讀懂中國。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成為新聞宣傳戰(zhàn)線的重要使命。在“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中,主流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敘述策略,持續(xù)提升國家敘事能力。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代傳播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對流行文化的“穿越敘事”策略進行形式重構和風格校正,運用古今對話的“跨層敘述”設計彰顯中華古籍的`當代價值,以大眾文化的敘述編碼方式激活了中華經典古籍。節(jié)目整體的沉浸式敘述方式建構了“文化中國”昂揚向上的宏大境界,通過人物故事的生動講述展現了中華古籍的獨特魅力,創(chuàng)新了中華文化的敘事傳播路徑,為當下“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增添了新的樣板。通過大眾傳媒促進中華古籍的傳播,其重要現實意義在于:一方面,為電視文藝更好地發(fā)揮知識傳播與文化教化功能探索了敘事傳播的新路;另一方面,則將中華古籍轉化為敘事認同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文化“敘事共同體”建構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3

          近日,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首期通過演繹漢代伏生傳《尚書》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對話、時空轉換中,讓《尚書》這部傳統(tǒng)文化經典進入大眾視野。節(jié)目不僅呈現了精彩的舞臺演出,更著力于展現《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讓《尚書》的奧義可感可知

          “說來不是我舍命護《書》,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護《書》!”

          節(jié)目中,演員倪大紅飾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人物,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他們又共同遇見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師的周武王。

          選擇《尚書》作為節(jié)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記載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歷史。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尚書》共五十八篇,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分成四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在介紹《尚書》時用了這樣十二個字:“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即《書》的奧義充分地體現在典謨、訓誥和誓命當中。這里說的是《尚書》的六種體例:典、謨、訓、誥、誓、命。

          典是先王們用來治國的典章制度,如《尚書》的第一篇叫《堯典》,記載了堯和舜治理國家的一些事情。謨是記載古時君臣謀劃治國方略的言論,如《皋陶謨》篇就主要記載了舜和大臣們討論國家大計的對話。訓即大臣對于君主的勸諫。誥主要是君主對臣民的告示、告誡以及勸勉。誓是在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前君主對將士的動員令或宣戰(zhàn)令。命就是君主所頒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勸學》中說“《書》者,政事之紀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梢姽湃苏J為,《尚書》所記載的就是上古時期治國理政的大經大法,《尚書》和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想,早已成為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打開《尚書》,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談及官吏選用,有“知人則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舉、無偏無黨。處理對外關系時,應以“睦乃四鄰”“協(xié)和萬邦”為最高準則。圍繞從政者個人的修身立德,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要從自身著眼,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要從細節(jié)著眼,從小事做起,做到兢兢業(yè)業(yè)、慎始慎終。而“滿招損,謙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這些出自《尚書》的名句,其思想內涵更是早已超越為政的范疇,成為全體民眾共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

          如何把《尚書》這樣的上古典籍變成當代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國》戲劇部分成為了節(jié)目突出的創(chuàng)新亮點,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堪稱“出彩”,為提升節(jié)目的質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此次擔任《典籍里的中國》藝術總監(jiān),她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精神,中國國家話劇院責無旁貸!”此番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深入傳統(tǒng)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將多時空舞臺與視覺技術手段結合,讓傳統(tǒng)題材作品既保有傳統(tǒng)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借助電視節(jié)目與戲劇各自獨特的表達優(yōu)勢,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之光,感動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力量。

          禹定九州 華夏一體

          節(jié)目中,反復誦讀了《禹貢》開篇的“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幾句。演員重現了大禹與先民治水的場景,他們僅有簡陋的治水工具,卻不畏洪水泛濫,誓要爭天下安寧。

          然而正如節(jié)目中所介紹的,禹最大的功績并不僅如此,在治水的同時,他還做了治理、考察、規(guī)劃等一系列工作。通過這些工作開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華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到處都有禹留下的足跡,于是就誕生了“禹跡”這樣一個名詞,以此指代華夏這片文明地域。

          可以說,禹跡是華夏疆域的第一個名稱,先秦時期的人們普遍使用這個名稱來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時期的銅器“秦公簋”上的銘文就寫著“鼏宅禹跡”。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出土的“叔夷鐘”上亦寫有“處禹之堵”,這是齊靈公為封賞大臣叔夷而鑄造的銅器!包喺碹E”“處禹之堵”這兩句話其實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跡的范圍之內。

          伏生有這樣一句臺詞:“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句話出自《左傳》,從這句話中我們了解禹跡與九州的關系——九州是對禹跡的進一步分區(qū)。因為禹跡的范圍太大了,人們在禹跡里還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于是把禹跡分成九個區(qū)域——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說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跡里面,也說清了自己的具體方位。

          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這個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現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表示河流;中間曲線上的小圓圈,意思是水所環(huán)繞的一塊地方。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而治水可以簡單理解為把水排走、開辟出一塊塊干燥可居的地塊,古人于是把“州”與治水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講,由此傳播開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還在被使用,如徐州、揚州、荊州等。雖然今天這些州的范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位置仍然與古代那些州有著直接的關系。有些州的名稱則成為省的簡稱,如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

          隨著歷史發(fā)展,九州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域的代名詞,其中包含兩個最基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圍。九州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是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第二是完整性。九州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稱作禹跡的那個地域。九個州,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華夏地域就不完整了。這一點深深地銘刻在華夏人的心中。

          在節(jié)目的演繹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

          “華夏為何一體?”

          “自古就是一體!

          中華民族的大地,和中國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片大地浸潤了漫長的歷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著歷史的意蘊。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這份對原鄉(xiāng)故土的樸素情感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

          民心即天命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伏生講解的第二個故事來自《牧誓》,說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時領著眾人念出出征誓詞。舞臺上,萬軍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眾人齊聲響應。在演員們的演繹下,仿佛古戰(zhàn)場就出現在我們面前。短短的幾句話氣勢如虹,讓人感受到了勢不可擋的力量!赌潦摹凡粌H描述了武王伐紂的過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紂的原因,寫出了興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國》的創(chuàng)新之處,不僅在于戲劇化結構和影視化表達,其更大的創(chuàng)意是在主題立意上的交相輝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為民伐紂等多場戲劇,始終圍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鮮明主題展開。

          正如節(jié)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民本”這一概念即萌發(fā)于《尚書》。除了節(jié)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貢》《牧誓》等,在《尚書》多篇中均可看到,為政者們不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篤行之。

          翻開《尚書》首篇《堯典》,文中對堯帝的頌揚是同百姓密切相連的。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這是說,堯能發(fā)揚美德才智,使九族親密和睦,還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百姓昭明”的“昭”字,本義是昏暗中出現一抹亮光,有引導光明之意,這是指百姓們從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黎民”一詞,最早出現于《堯典》,“黎”從“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顆粒的小黃米。黎民指眾多人民!袄杳裼谧儠r雍”是說眾多人民也隨著變得友好和睦了?梢,在《堯典》里,領袖與人民的關系已講得生動而富有深意。

          《尚書》還記載了堯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輔佐了堯、舜、禹三代帝王,同堯、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稱為“上古四圣”。在《皋陶謨》篇中,他向大禹講了執(zhí)政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通觀九德,充滿哲思和智慧,均能體現出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皋陶認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擔任職務,那么各種事情都會成功。

          大禹還曾向皋陶請教:怎樣才能使臣子同心協(xié)力?皋陶則告訴大禹最高執(zhí)政者的四項要務: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項要務,都是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項,才能真正實現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書》這一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獻中,對人民的認識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遠地影響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繼承下來,如孟子直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薄抖Y記·大學》里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其中也包含著四項,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屬子女向自己看齊,做到這兩項才有可能去做后兩項,即治國并使天下太平。這與皋陶論“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脈相承,成為后世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畢生的追求。

          自《尚書》始,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不能忽視的巨大影響和偉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國有萬里長城。長城為何要綿延萬里?因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樣只是為了保護城堡內貴族的安全,而是要護佑所有百姓,為所有人阻擋戰(zhàn)火烽煙。

          “讀《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有冊有典,以史鑒今,是中華民族之幸事——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4

          《典籍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節(jié)目。節(jié)目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jié)目綜合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實空間”,并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jié)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對于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節(jié)目中,演員重現了大禹與先民治水的場景,他們僅有簡陋的治水工具,卻不畏洪水泛濫,誓要天下安寧。在《尚書·禹貢》一篇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更為壯闊的大禹分定九州歷史: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渡袝び碡暋纷鳛橹袊糯乩韺W的典范之作,他的問世、留存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尚書》是怎樣一部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歷代儒家研習之基本書籍,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傳統(tǒng)《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是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fā)現,內藏典籍萬卷。這些典籍穿越千年,重回世人面前。清朝末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本也在其中。如今,敦煌藏經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渡袝肥俏覈钤绲囊徊繗v史文獻匯編,也是最早的一部歷史典籍。

          其“典”、“漠”、“訓”、“告”、“誓”、“命”六體,有的是講演辭,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談話記錄!渡袝酚浭碌膬热荩掀鹪忌鐣┢诘奶茍,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

          《尚書》按時代先后,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100篇。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史官所記之史,由于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渡袝芬簿褪巧瞎攀返囊馑,“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王充《論衡·正說篇》)

          關于《尚書》的編纂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司馬遷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編纂的?鬃邮侵袊糯幕猩蠁⑾碌募蟪烧,他生活的年代是禮、樂廢,《詩》《書》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國之后回到魯國,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編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上面,還為《尚書》寫了序。司馬遷說,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因此,《尚書》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

          孔子收徒講學時,還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他認為這六種教材,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這說明了“六經”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

          漢武帝時,魯共王劉余為了擴大自己的宮殿范圍,拆毀了孔子的舊宅,并從孔宅墻壁中發(fā)現了許多用蝌蚪文字(漢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寫成的竹簡,為古文《尚書》。當時的學者孔安國(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書》互相校讀了一遍,多出了16篇。這部古文《尚書》一直沒有被漢朝所重視,也沒有列于學官,又沒有人傳授。到王莽時才把這部古文《尚書》列于學官。到東漢時,才逐漸盛行,當時的大學者馬融、鄭玄等人并為它作注釋,于是才盛行于世。但它與今文《尚書》相比較,還是不如今文《尚書》被人重視。后來,它就逐漸散失了。

          東晉元帝(司馬睿)時,豫章內史梅曾經向朝廷獻上25篇的古文《尚書》(它與漢代的古文《尚書》也不同),還有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東晉政府把它列于學官,影響較大,在社會上流傳了很長的時間。到唐朝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經正義,孔穎達作《尚書正義》和陸德明寫《經典釋文》時,都是根據梅所獻的這個本子。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標準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廣為流行。

          由于漢朝時從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書》早已散失,東晉梅的古文《尚書》雖被認為是偽書,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廣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們今天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58篇,即《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渡袝窞槲覀冄芯课覈忌鐣┢诤拖纳讨芘`社會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如《堯典》記載著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權位繼承情況!队碡暋肥俏覈钤绲臍v史地理文獻!侗P庚》記述商朝遷都情況。

          《尚書》是難讀的。司馬遷寫《史記》時,采用了《尚書》的材料,或錄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運用了“以訓話代經文”的原則,把《尚書》的原文翻譯了一遍,使先秦的古書,變成為漢代通行的語言文字。例如《尚書·堯典》中有“欽若昊天”的話,《史記·五帝本紀》便寫為“敬順昊天”。又如《堯典》中的“馨子”,《五帝本紀》中改作“盲者”。所以我們可以把《尚書》和《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等對照來讀。

          什么是《禹貢》?

          《尚書》中的《禹貢》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中公認的一篇具有系統(tǒng)性地理觀念的文章,也是中國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全書共一千二百字,分九州、導山、導水、水功與五服五個部分組成。

          《禹貢》所說的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依次敘述各州疆域、水利、土質、賦稅、貢物、貢道,也述及山川、湖泊、草木、物產等情況,對土壤的記述尤詳。

          導山分九州山脈為三條四列,敘述20余座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山系概念明確,所記的山真實可靠。

          導水以敘述9條河流為主線,對河流名稱、分布特征、疏導情形加以敘述。導山、導水篇幅較小,重點記述黃河流域的山川,導山(鑿山)、導水的目的是疏通河道、宣泄洪水。

          水功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后,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塞潰決之患。

          五服敘述在國力所及范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每服又各以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不等,規(guī)定貢物、賦稅標準等,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思想。

          后世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班固的《漢書·地理志》都將《禹貢》的內容原封不動的抄錄了過來。

          今天的我們再來看《禹貢》,會發(fā)現兩問題,第一它太簡略;第二它所描繪的地理分布非常規(guī)整,總體感覺就是不那么靠譜。但是這在古代卻是了不起的發(fā)明,特別是在文化底子薄弱的初漢,對于我們這個世界認知幾乎又回歸到了一窮二白的地步,突然出現一份地圖,就算畫得再糟糕,也至少比沒有好,特別是針對水患而言,《尚書》剛重見天日那段時間,人們如獲至寶,哪里發(fā)生了水災?在什么地方?應該怎么辦?全憑一篇《禹貢》作為指導。

          從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發(fā)展角度來看,《禹貢》提出了一系列系統(tǒng)的地理觀念,構成了中國區(qū)域地理最古老的典范。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5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當聽見《典籍里的中國》開始的聲音,我總會有萬分激動與期盼:這一次會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誰呢?他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央視一臺播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它演繹典籍、傳承文化、詮釋知識,用一個個動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訴說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有令人驚嘆的古今對話,有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有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愛看《典籍里的中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不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寫出的,更能體會古人為著典籍嘔心瀝血的偉大情懷?蠢顣r珍著《本草綱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看司馬遷受刑而書《史記》,我感動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看屈子在《楚辭》中感慨“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傾慕于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與推行大道的堅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國,我明白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堅持不懈;看宋應星寫出《天工開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書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寫下這些典籍是為了抒發(fā)情懷,闡明真理,造福后世!肮湃私袢巳袅魉保诼䴕v史長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能識讀經典,品味中華,何其幸也!能生在華夏大地,身為華夏兒女,何其驕傲也!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決心從典籍里收獲知識,從圣賢言行中感悟精神,從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將來去傳承中國典籍,發(fā)展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6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與倪大紅扮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對談,讓觀眾朋友們穿越千年去到《尚書》里的中國,憑借其獨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迅速引發(fā)現象級傳播!渡袝纷鳛橹袊F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其中很多名句廣為流傳,更有一些佳句所含哲理與組工之道不謀而合。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這告訴組工人要貼近百姓,實事求是,“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組工干部不能握著筆桿“抓落實”,拿著鼠標“搞調查”。要“一竿子插到底”,邁開大步到最艱苦、最復雜、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了解群眾呼聲,掌握干部動態(tài)、用最鮮活的一手資料為組織工作提供最真實、最科學的決策依據。要“一顆心為人民”,沉下去接地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扎根到基層群眾生活中去,貼近群眾愿望和訴求,解群眾之所困,干群眾之所盼。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語出《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這告訴組工人要廉潔自律,用過硬的`作風創(chuàng)造過硬的成果。作為新時代的組工干部要像“青花瓷”一樣堅持“實”字當頭、“素”字為先,要多在“素”字上下功夫,牢記:“一絲一線,我之名節(jié),一分一厘,民為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要辦事清廉,過得了人情關、說情關、招呼關,寧愿別人說無情,也不拿原則作交易,永葆組工干部清正廉明、清廉如水的政治本色。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身體力行、嚴以律己,當好“榜樣”,在黨員干部隊伍中掀起廉政新“浪潮”;要帶頭樹立團結協(xié)作的作風、嚴謹細致的作風、真抓實干的作風、公道正派的作風和廉潔守紀的作風。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語出《尚書·旅獒》。意思是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這告訴組工人要慎終如始,一以貫之。組工事業(yè)十分艱巨,如果不謹慎處之,篤心為之,很容易功虧一簣。組工事業(yè)馬虎不得,要慎終如始,扎實推進。前進的路上充滿著酸甜苦辣,正因為迎接一次次的挑戰(zhàn),經受重重磨礪,組工人的形象在打磨中愈加高大偉岸,不僅磨了性子、煉了素質,千磨萬擊也讓組工干部愈挫愈勇。一次次地修改文稿,一遍遍地審核,相同的事情重復著做,會有些枯燥有些無趣,但是組工干部要在這樣的工作寫照中逐漸成長,要硬著頭皮啃硬骨頭,更要靜下性子查漏補缺,在重復和瑣碎中提高我們鍥而不舍的毅力。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語出《尚書·仲虺之誥》。意思是遇事多問人就會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人會使自己知識貧乏!按挚暣蟛脊,腹有詩書氣自華”。組工人應不斷學思踐悟,在積累中成長。要堅信這樣一個道理:水的清澈不是因為其不含雜質,而是懂得沉淀。沉淀來自于日常工作的不斷學習和經驗積累,正好比古代圣賢用詩文來點綴自身氣質。一篇篇新穎獨特的黨建文章、一份份直擊痛點的調研報告、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工作匯報,更能彰顯組工干部筆耕不輟、學以致用的新氣質。組工干部應含英咀華,撰寫思想深邃的新篇章;在不斷的調查研究中,抽絲剝繭,豐富黨日活動的新內涵;在不斷的思索沉淀中,條分縷析,樹立科學用人的新導向。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7

          “上古先賢的言行,記載在《書》里,讓后世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這是出自節(jié)目中倪大紅老師飾演伏生的一句話,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由深入淺地闡釋了讀《書》的好處。由典籍,到個人,到社會,到國邦,到文化。讀《書》如此,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更是如此。

          “典”始于夏禹,是國家的告示公文,相當于如今的法律!渡袝穼ξ覀儺敶硕,其思想已深入人心,或為銘記的道德、或為市井風俗。伏生一生輾轉漂泊,最后在秦焚書之際藏《書》于墻縫,是對“典”的傳承;而子康沉于享樂、碌于打獵,竟誤失國都,淪為歷史的反面教材,是對“典”的失格與輕視。因此,傳承典籍,需要我們常備在心。

          下面將從節(jié)目制作這一角度來談談我的感受。

          節(jié)目的流程為:舞臺劇準備——舞臺劇——撒貝寧(現代讀書人)的思考。從舞臺劇說起,撒貝寧對伏生的恭敬、對武王的崇敬我都能感受到,但他的演技與倪大紅老師簡直格格不入。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真是演技精湛,無論語言還是動作,都十分契合伏生形象。當然這僅僅是個舞臺劇,過分苛刻也實在不近人情。

          還有一些關于歷史問題,相當于一些對節(jié)目的建議。開幕王道士(王圓箓)發(fā)現藏經洞,其表現的表情是激動喜悅,但我覺得如果從王圓箓這深挖,其實更能表現《尚書》這些典籍的來之不易。王圓箓將藏書賣給外國人斯坦因,而打動他的僅僅是四塊馬蹄銀和三十英鎊,后《尚書》等一批古籍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運至北京,誰也不知道它們遇到了何等的坎坷。“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保愐。。若能將典籍的輾轉講得更豐滿,我相信更能豐富《典籍里的中國》。

          從焚書坑儒、文字獄到開放、兼收并蓄的中華文化史,對應著的是從命運多舛刀步步走向復興的華夏,其實給觀眾的印象更深,畢竟典籍里的中國突出的.是“中國”二字(“中國”是被修飾語)。

          另一件事是武王伐紂,帝辛(紂)在中學教材里是昏庸殘暴的暴君,但自從周朝開始就有人為帝辛正名,與武王的糾紛出于文王。《史記》中記載,商末周部落漸漸強大,嚴重危害到商的統(tǒng)治,于是帝辛將文王捉進監(jiān)獄,周人上供金帛才勉強換回文王的命。

          教員曾說“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tǒng)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夸張的說法。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帝辛將商朝版圖拓展到長江一代,他對于后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歷史向的節(jié)目,其實可以再嚴謹些。

          最后談談植根與華夏民族心中的儒家文化,這里說的是春秋孔子的“禮”文化。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這就是禮。禮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差別性。所以人們指出“禮”的特征是“別異”和“辨異”。簡單來說,“禮”即“周禮”,是劃分階級的表現,各個階級有個各的“禮”,而不是我們常說的“待人以禮”“禮儀”。相比之下,墨子的“兼愛非攻”才是站在當時人民的一方,但儒家畢竟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這也難怪儒家要罵墨子“無君無父”“禽獸”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流傳至今,統(tǒng)治階級的功勞貌似更大(如佛教、東主教)。我們現在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一妄貶低,也不應不假思索地拔高

          比起從典籍里看中國,我更樂意從人民和歷史看中國。因為典籍是可以擬造的,正如“典”的造字法,而歷史不是可刪可添的,不是虛飾。況且,人民不是睜眼瞎,一切謊言都會被無情拆穿于眾目睽睽之下。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8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題記

          穿越時空,觀先人李時珍之經歷,看完《典籍里的中國》,受益頗豐,寫下心中所想。

          學醫(yī)難,行醫(yī)更難。少時的李時珍便有一個行醫(yī)夢,可作為醫(yī)者的父親李言聞自是清楚醫(yī)者之難,一再反對他。長大后的李時珍鄉(xiāng)試三次未中,他心中的夢想便愈加堅定。他為從醫(yī)曾求父親三次,終與父親共為“逆行舟”。為鄉(xiāng)民看病,不辭勞苦,成了李時珍的日常。盡管他深知從醫(yī)的艱辛,但他依舊帶著“壽國以壽萬民”的志向坦然地踏上了征程。

          學醫(yī)難,行醫(yī)難,修本草書更難。在行醫(yī)救民的過程中,李時珍目睹了不識藥、用錯藥的案例,心中由此萌發(fā)利了重修本草的種子!碧煜箩t(yī)書,利益天下”,李時珍集古代醫(yī)書之大成,又通過自身實踐,三十年飽經風霜,三十年嘔心瀝血,著成《本草綱目》。

          可誰能想到,出書更難。當時竟無一書商想要刊印。從書商口中得知,得到王世貞作的序,《本草綱目》便可發(fā)行,李時珍跋山涉水去求王世貞作序,對于李時珍而言,彎下腰求序比挺直腰著書更難,可為了造福百姓,他甘愿奉獻。幸而《本草綱目》得到了王世貞的賞識。

          然而李時珍又擔心《本草綱目》存在錯誤,誤導后世子孫,在流去的十年光陰里,李時珍重修本草,不負所愿,《本草綱目》得以印發(fā)。令人噓不已的是,年過七旬的李時珍沒能看到出版的《本草綱目》,這也是他留下的遺憾。穿越百年,讓李時珍看到被后人所珍藏的《本草綱目》,了卻了他的夙愿。

          李時珍的一生,用“難”形容再合適不過,他用“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行醫(yī)精神克服種種磨難,他是一個不怕難的人,一個迎難而上的人,李時珍艱苦奮斗了半生,彰顯的是實事求是、格物明理的大醫(yī)精神,醫(y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大醫(yī)情懷。就是這樣一個人,完成了需百人整理撰寫的浩大工程,造就了醫(yī)藥學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救死扶傷,一心為民;艱難卓絕,著成本草;鍥而不舍,求序刊印。這是李時珍一生的寫照,我們永遠懷念他!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9

          一部名著,延續(xù)千百年,歷經三代名人之手;一種精神,傳承無數載,受盡風雨永垂不朽,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里的中國》的主題《周易》。

          《周易》分為《易經》與《易傳》,相傳我國對于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時期的周文王結合前人研究與個人見解,著成《易經》;近古的孔子及弟子,為《易經》作注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司馬遷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痹谖耐醺赣H季歷時,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諸侯的首領。而后周文王父親被商紂王殺死,文王繼位。因為文王十分賢德有禮,許多賢人志士前來投奔他,商紂王出于忌妒,將他囚禁于羑里,并來害了他的兒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絕境之中仍然沒有放棄,而是潛心鉆研先祖伏羲留下來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經》。這就如同司馬遷后面所說:“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惫艜r的志士們尚能在如此絕境中完成巨著,我們就更不應該為了某個小小的.挫折而放棄目標!

          猶記得我第一次看關于《周易》的書籍時,書上全講的是八卦風水,晦澀難懂,于是我很快就不看了,并且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故弄玄虛的講風水的“雜書”,怎能名入“四書五經”之列?

          直到今天,我才對這本書的看法有了轉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聽到《周易》里的兩句話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顯然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習天,以自強不息;學習地,以厚德載物。那么,這做人的道理與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徑庭,是為什么呢?原來,在孔子之前,《易經》大多是講天象與自然;而在孔子對其深究并著成《易傳》后,《周易》便開始偏向于關注內心與倫理,孔子促使周易》由占筵之書轉為義理之學,對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易》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學習“天”,因為天始終剛勁堅挺、運轉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從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如同我們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堅持理想,堅持信念,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蔽艺J為,每位華夏兒女都有責任將《周易》帶給我們的自然規(guī)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傳承下去,將五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0

          歷史長河未息,時間長流不止,中華文明伊始的文化寶藏卻仍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兜浼锏闹袊愤@檔節(jié)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我們跨越上千年歷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內核,體會其中綿續(xù)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講述的是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的《尚書》!渡袝分阅芰鱾髦两瘢缓笫来鷤髡b,離不開一個人——伏生。

          圖片

          從小讀《書》的他深知其中好處,秦起焚書之火,伏生家藏一本《書》。不久戰(zhàn)亂,他攜妻子帶著滿滿一車書簡逃難。路遇兵劫,愛子舍命護書被亂兵殺死;天寒地凍,妻子嚎哭哀求,寧愿受凍也不愿燒《書》取暖。幾經輾轉,來到家鄉(xiāng)的伏生不得已將負載著妻兒性命的《尚書》藏于古宅壁中。顛沛二十年,再尋書時卻已殘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開始講學傳授,被晁錯記錄下來,才逐漸成為現在的《尚書》。

          為什么《尚書》值得伏生一輩子守護?為什么典籍值得我們傳承?從《尚書》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的豪情壯志;也能體味民意即天意,順民心者得天下這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我們汲取“滿招損,謙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樣永不隨時間流逝褪色的治國之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華夏兒女的自豪與驕傲,是我們能從中找到的連接著每一個人的文化紐帶,牽動著每一顆心的民族認同。就如錢宗武所說,“讀《書》,知先賢之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庇秩缑陕蠋熕裕骸笆裁词侵袊恐袊粌H是孔子、伏生,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

          “典”即規(guī)范、典范,傳承這種規(guī)范才能照亮未來。余秋雨曾說過,一個民族的終極目的。不是軍事的國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現代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激發(fā)蘊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脈。文化溯源。我們只從何而來;典籍研讀,我們知未而來;投注當下,我們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澀難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們必須要挑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傳其書、明其義。除此之外,還要守正創(chuàng)新,守護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看穿歷史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求變的勇氣,讓典籍的內核以現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進而傳承。這也許就是《典籍里的中國》之意義所在。

          讓我們懷揣著對先賢圣人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熱愛,踐行君子之道,攜一縷古典芬芳駕文化之舟駛向未來!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1

          周五晚上,我寫完作業(yè),習慣性地跑到客廳打開電視,想要看點兒什么,一直竟想不出來到底要看什么。正當我關閉電視的時候,媽媽走了過來,向我推薦了《典籍里的中國》這個節(jié)目。

          帶著好奇與期待,我再次打開電視,找到了《典籍里的中國之》。開場,節(jié)目就以戲劇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滿分作文網《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以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以戲劇的形式演繹了宋應星的一生與《天工開物》的成書過程。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宋應星,字長庚。《天工開物》一書出版距今384年。宋應星在書中梳理了130多種生產技術和工具,在對古代各項生產技術的系統(tǒng)總結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拔镒蕴焐ら_于人”,《天工開物》體現著格物致知的科學態(tài)度和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看完這期節(jié)目,我不僅了解了許多科學文化常識,更被宋應星和袁隆平這種求真務實、造福百姓的態(tài)度所吸引。他們都是心懷夢想的人,禾下乘涼,天下富足是他們共同的夢。發(fā)展科學,利益民生,造福人類,促進文明是他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目標。

          我的夢想是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要如何實現它們?我捫心自問道。成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帶領更多孩子在書籍的懷抱中變得更加淵博是我的目標。多讀書,多積累則是我實現目標的方法。書是一位知心朋友,你可以從它那里獲得激勵,書是一位老師,你可以從它那里學到知識,書是一位心理學家,你可以從他那里獲得安慰……“只有多讀書,不斷為自己充電,才能不斷進步!蔽蚁搿

          想到這里,我回到書桌前。重新拿出了那張已經被我遺忘的計劃表,然后更加認真地閱讀,寫讀書筆記……

          睡前,我躺在床上,又想起了自己總結的那句話,“只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才能不斷的進步……”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2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chuàng)新方式出現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jié)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典照進現實,展現經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我初看這個節(jié)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jié)目的場景設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yè)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jié)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典,這個節(jié)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jié)目,感謝這種創(chuàng)意!

          節(jié)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粌H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久不息!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3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于后代人影響深遠,在現今來說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么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之事,關于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這件事情?鬃舆@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zhàn)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后一點貢獻。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xù)派弟子四處游說,把他的思想發(fā)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后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游列國失敗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4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了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瓶悸,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于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匯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巨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于《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chuàng)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谷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xù)。

          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5

          該節(jié)目創(chuàng)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jié)目中呈現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于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于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于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國幽谷這里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美德。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后世影響深遠。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6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zhàn)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并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并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zhàn)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zhàn)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zhàn)。可吳王并沒有領悟,之后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zhàn)爭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后,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為兵器,生而暴虐,犁為農具,寓意和平。戰(zhàn)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zhàn)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后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里。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zhàn)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7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書。禹貢》

          禹分別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在歷史的長河里,有的名字注定會被銘記。如果沒有妻子家人舍命護書的伏生,《尚書》也會消失在秦皇焚書的火里,如果沒有畢生讀《書》講《書》的伏生,《尚書》的命運又會如何?歷史沒有如果,以至于兩千多年后我們回眸歷史誦讀經典時仍然對這份歷史的僥幸充滿敬畏與感恩,幸而有伏生!

          很長時間以來,經典對于普通人群而言都是高深莫測艱深難解讓人仰望的存在,我們很難做到通過獨立閱讀典籍文獻從而透過歷史的歲月來解讀經典,這是經典傳播和傳承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尷尬。一方面幾千年遙遠的歲月沉淀了經典的厚重,但同時也因為幾千年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語言文字意義的變遷和變化影響并局限著經典的傳播和理解。另一方面為了便于廣泛地傳播和理解,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把經典文獻通俗化大眾化,當典故變?yōu)楣适拢浀鋬热菰谧兊猛ㄋ滓锥耐瑫r也難免變得淺顯甚至出現錯解誤解,不可避免地影響著經典的深刻與厚重。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流傳幾千年,家喻戶曉婦幼皆知。伏生護書的故事也是深入人心讓人感動,我們在學習和講述這些典故時總是很容易把它們當成是在遙遠年代里發(fā)生在個人身上的故事,在他們的故事里看到并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這似乎已經已經成為我們平時學習和講述這些典籍里的故事的目的和宗旨。是的,間隔幾千年的歷史歲月,我們自然無法在閱讀和理解中把自己代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經歷,與此同時,我們所具備的文化和歷史的素養(yǎng)也局限了我們的歷史視域和理解的境界,我們很少把他們個體的行為和選擇、個體命運的走向和歷史的大背景相結合,去思考和推拓他們的行為和選擇背后的歷史影響和歷史意義。厚重的歷史變得平淡,我們也由此缺失了一份歷史的情懷和感動,并因此把自己和歷史割裂開來,以一種遙遠的與我無關的態(tài)度來對待典籍對待歷史。不曾意識到那些久遠的典籍里是民族悠久的歷史,里面的思想已經內化為民族傳統(tǒng)和文化的基因,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方方面面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本身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而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觀念多元變化日新月異的年代里,傳統(tǒng)的觀念和當下的流行似乎成為一對矛盾體,如何理解和面對傳統(tǒng)、如何在把握當下的同時又能兼顧傳統(tǒng),似乎是大家共同的難題和困惑。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過年,年味卻越來越淡越來越遙遠,從期盼過年到覺得過年是一種負擔和麻煩,當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氛圍變得寡淡,在這種變化中我們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很是茫然。我們一邊在各種上演的劇情里感慨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和傳統(tǒng)禮儀的厚重,艷羨各種儀式感給人的生活注入的莊重感動和溫暖,渴望充滿儀式感的生活,一邊又厭倦生活中所剩無幾的傳統(tǒng)禮儀帶來的瑣碎和麻煩。當疲憊的身體和萎縮的精神相互碰撞糾纏,我們似乎更愿意放空思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為地放松自己的身體,因為這樣更簡單。

          這兩天在網上看到關于山東某些地方的拜年習俗帶來的爭議,跪拜,這是傳統(tǒng)禮儀中的大禮,禮儀之邦山東,先師孔子的故鄉(xiāng),某些地方在過年時族人集體跪拜祖先,拜年時給長輩行跪拜之禮,他們把這種儀式視為對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禮儀最后的堅守與倔強。但是在很多人的理解中,這種跪拜的方式卻是封建社會的遺毒,是奴化的象征。傳統(tǒng)和當下就這樣又一次激烈地碰撞在一起,讓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吹狡渲袃蓚非常醒目的評論,一個說孔子都已經逝去兩千多年了,國人卻還是跪著站不起。一個說有的人雖然身體站立著,思想卻是跪著的,有的人雖然身體跪拜著,思想卻是站立的。誰是誰非,或許沒有一槌定音讓人不容反駁的答案,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們今天這個年代,跪或不跪,拜或不拜,堅守傳統(tǒng)或是放棄傳統(tǒng),我們都有足夠的選擇自由。

          在理解判斷傳統(tǒng)和當下的矛盾與對立的同時有沒有問過自己,對于傳統(tǒng),對于經典我們真正了解多少?什么才是經典?要不要學習經典?經典為什么會具有這么強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現在仍然影響著我們方方面面的生活?學習經典的意義又何在?

          經典不僅僅是文獻和典籍里的文字,傳統(tǒng)也不僅僅是過去的歲月里先祖?zhèn)冏裱母鞣N規(guī)范,所有的經典和傳統(tǒng)都是歷史的部分,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任何的現實任何的當下都源自歷史且隨機融入歷史,并積淀為新的歷史,且我們對歷史的學習和回顧無可避免地都是在照應現實,在經典和現實的.碰撞中尋求經典的現實意義。經典的價值是在歷史積淀中所形成的不容回避的、始終塑造著我們的復雜的因緣關聯體系。經典與一個民族自古至今所發(fā)生的無限復雜的聯系,將作為歷史攜帶入未來,在任何時代里不被任何個人和群體所否定。經典不竭不衰的生命力,貫穿于一個民族歷史的發(fā)展與演變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和現實不斷對話、碰撞,通過研讀、反思、闡釋,通過整體認知和現實轉化的過程,解答各類重要的歷史問題,從而來解讀現實,面對現實,經典與歷史與現實密不可分。

          我們現在的時代,是傳統(tǒng)文化沒落的時代,也是思想迷茫的時代,我們悲哀地感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既想擺脫傳統(tǒng),又無法擺脫傳統(tǒng),又又發(fā)現今天的時代沒有誰能全方位地重建一個新學說和新思想的山河大地。于是我們對于傳統(tǒng)或是當下的流行,陷入一種無意識的迷狂,要么固守傳統(tǒng)照搬傳統(tǒng),對傳統(tǒng)不加思考地復制粘貼。要么全盤地否定和割裂傳統(tǒng),卻又對當下價值觀的丑與惡好與壞失去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袖手旁觀隨波逐流,僅僅把自己當成一個被動的參與者和不需要有太多自覺的旁觀者,不曾意識到,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思想和價值觀的建立,每個卑微渺小的個體都有屬于自己的道德責任和歷史擔當。每一個普通人都是時代思想和價值觀的踐行者,而價值觀對社會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影響最終也會反饋到個體的身上。都說法律的完善意味的是道德的進一步淪喪。如果放棄了這份道德責任和自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傳統(tǒng)道德以及傳統(tǒng)和道德結構下秩序和價值觀的破壞者。

          當今世界,科技的發(fā)展一日千里,道德的價值卻江河日下,有人說傳統(tǒng)是創(chuàng)新的桎梏,民族曾經的苦難也是因為落后傳統(tǒng)的固守,殊不知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不倒,飽經風雨而不衰,成為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的古老文明,正是得益于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任何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科技的發(fā)展都是因為人而存在,失去了人文之光的科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將格外地尖銳和冰冷,并將影響著人類社會整體的和平與發(fā)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經典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人性的定義,對生命朝向的引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教育和塑造,對社會的健康推進,早已在歷史里得以驗證。傳統(tǒng)是扔不掉也是不能扔的,生活中無數的事例告訴我們,當我們想與傳統(tǒng)背道而馳拋棄傳統(tǒng)時,會驚訝地發(fā)現,我們拋棄傳統(tǒng)的過程也無可避免地帶上了傳統(tǒng)的烙印。傳統(tǒng)所具有的全方位的存在以及隨時可以復蘇的生命力,這種歷史的真相是誰也無法掩蓋無法逃離的。輕易地否定傳統(tǒng),只會導致該延續(xù)的延續(xù)不了,該拋棄的拋棄不掉,非要自欺欺人背過身去不看傳統(tǒng)、否定傳統(tǒng),砸亂傳統(tǒng),導致傳統(tǒng)的價值不能實現,我們會可悲地發(fā)現,傳統(tǒng)中的不合時宜的某些惡果和毒瘤會以一種新的現代的方式借尸還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揚棄的態(tài)度辯證地學習和理解文化和文明在歷史中的延續(xù)過程,溫故而知新,直面?zhèn)鹘y(tǒng),反思傳統(tǒng),延續(xù)傳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讓文明得以進一步推進,讓新與舊并存,或許,這才是我們面對傳統(tǒng)學習經典應有的態(tài)度。

          《典籍里的中國》的播出,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陣地上的強勢回歸,是復興民族文化的必然之路,經典傳播的銀屏化也一定會帶動經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普世化全民化!期待更多的精彩。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8

          今晚看央視一頻道:典籍里的中國。說的是《本草綱目》的'寫作和刊印的故事。

          明朝李時珍本是醫(yī)藥后代,兒孫亦行醫(yī)。他邊行醫(yī)邊著書,花三十余年編寫中國醫(yī)藥這本巨著,1500余萬字,且分門別類,很科學有理!疤煜箩t(yī)書,利益天下”。故事講到李時珍修正前人關于醫(yī)藥材料的種種謬誤,親力親為,付諸實踐,寫完書,卻難刊印——太大部頭了,書商不敢承接。要有名人王世貞作序,書才可賣,書商才敢刊印。于是,李時珍不遠千里前往,求諸于王世貞。王是名家,不知李為何人,不見!靶谋辱F石堅,至死不怕難”。終于通過王的書童,將書稿送到王面前,感動了王世貞,王要求李精心修訂,又歷十年,使《本草綱目》更為完備,王方予作序。待書印好,李時珍已經過世。

          此遺作是中國中醫(yī)典籍,現在為聯合國世界遺產。李時珍這位中國古代科學家(1518年——1593),與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齊名。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19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本草綱目》敘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的先人李時珍歷經四十年踏萬水千山,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完成一部劃時代的巨作,被世界稱作《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行醫(yī)一生,告誡李時珍:學醫(yī)難,行醫(yī)難,修本草書更難。但李時珍說:百姓需要,總得有人要做呀……李時珍考證本草,猶為注重實地考察,集成歷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為輔,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甚為實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醫(yī)書。

          當看到先人李時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無法刊刻,他滿頭銀發(fā)還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節(jié)目最新穎也是最讓人拍手叫好的是現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先人李時珍穿越到現代,他恭捧著自己修撰的《本草綱目》時,好像真的是圓了先人沒親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遺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0

          我十分喜歡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對于他的了解并不多,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fā)時,他忍著病痛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據。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1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余翻看手機網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贊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著網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jié)檔大型綜藝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開愛奇藝app搜素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jié)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股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為: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為幾上放著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為“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資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渡袝窞檎䲡妫窌。

          節(jié)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跡,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禺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里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黃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jié)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為何是一體?現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

          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zhàn)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錫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悍Q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資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么重要啊,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干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未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復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在閑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偶爾會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著背背詩歌,以激發(fā)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于經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jié)目中伏生隨著現代讀書人來到現代圖書館看著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為他及家人歷經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并且為后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2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干古未絕者,唯我無雙。

          《中華世紀壇序》燙金的字樣深深烙在國人心中。五干年的文明圣火,在風雨飄搖中亦燃未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中華民族這片桀驁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近日,綜藝型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大放異彩,以獨具一格的方式向國人講述不絕如縷的華夏故事。節(jié)目第一期介紹了“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一一《尚書》!坝矸笸粒S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胺Q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叭A夏經典,弦歌不輟。沉重的語句無一不使國人內心澎湃,華夏文明的精髓綿延至今,溢散出無窮的光輝。傳承文化基因,鐫刻華夏文明!

          斗轉星移,王朝更迭;青石刻經,青石永存。撫摸傳承干年的典籍,翻開古老泛黃的書頁,一個個沉重而又飽經滄桑的文字浮現在眼前,那是文化之典藏,那是華夏之淵源。品讀經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品讀經典,領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蘊;品讀經典,感受“民惟邦本,本同邦寧”的力量。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熔鑄于字里行間,鐫刻于時代青石,它們并未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熱血傳承中與時代接軌,推陳出新,千年繁盛。

          風風雨雨,滄海桑田,華夏兒女血液中流淌的責任心和文化情卻未消逝。從愛子護書,以命相搏,用熱血傳承圣火,講授《尚書》的'耄耋老人伏生,到今日《典籍里的中國》這一文化類綜藝

          節(jié)目的熱映,粼粼歷史長河中倒映出來的正是華夏兒女守護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護得文學精髓干年周全、千年繁盛的豪情壯志與堅定決心。

          仰望歷史的天空,華夏女明熠熠生輝;跨越時間的長河,華夏文明綿綿不斷。一片片竹簡本木牘,不只是見證歷史的藏品,更是滋養(yǎng)文化血脈的“甘泉”。與干百年來遺存下來的經典對話,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讓更多國人觸摸歷史脈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這是何等的幸運,這是何等的享受。追溯華夏文明,使其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為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礎,傳承民族祖先不朽的智慧和無窮的魅力。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傳承文化基因,鐫刻華夏文明!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3

          2021年2月12日,央視一檔全新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了,開篇第一期講述的便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里的故事,識讀《尚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節(jié)目設置了三個大舞臺與甬道相連、采用多空間沉浸式戲劇,穿越古今,當代讀書人與古代華夏先賢對話的方式,講述典籍里的故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這是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尚書》在整理、流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后來看到的《尚書》,他就是伏生,“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

          在秦朝末年,兵亂大起,項羽火燒咸陽,國藏的《書》化為灰燼。為逃兵火,伏生與妻兒帶上一車《書》回山東老家,卻遭遇兵劫,兒子護《書》,被亂兵殺死。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子重病,女兒也幾乎凍死,要燒書簡取暖的時候,妻子卻阻止了,最終在他懷中病亡。待天下初定,伏生回家破壁取《書》,發(fā)現書簡已朽毀,完整篇目僅余28篇。伏生咆嚎大哭起來:“我一生護《書》,未曾想《書》卻因我殘缺大半,我愧對先人,愧對我死去的妻兒。”

          伏生對《書》那份崇敬之情,那份傳承的期盼,全家人都舍命護《書》,這最是感人的.情節(jié),看著戲劇,眼淚忍不住就涌出來了。跟著節(jié)目走進《尚書》,感受到中國有著遠古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

          伏生跟當代讀書人講《尚書》中的《禹貢》篇目,大禹除了治水,還有更偉大的功績是定九州,為華夏劃分土地疆界,他順著山勢行走,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大禹13年來歷經磨難,“禹跡”踏遍華夏,“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

          一篇《禹貢》又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撒貝爾:“中華兒女能不敬愛大禹嗎?”全場觀眾都激動地跟著吶喊:不能,不能,不能。

          晚年的伏生在山東老家一帶傳授《書》,后來漢文帝知道了,他想要伏生到朝廷講《書》,但那時候伏生已經九十多歲,經不起舟車勞頓,漢文帝便派太常使掌故晁錯到伏生家學習,聆聽教誨。

          伏生同晃錯講書完畢,充滿了期翼,語重心長地說:“今日借君之口,將《書》帶回都城,望上古先賢之美德,傳于天下,民本德政,福澤后人!

          伏生對《書》那份傳承的期盼,深深地感染著中華兒女。

          《典籍里的中國》以演繹為主、解讀為輔的戲劇,用“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多舞臺展現形式,每個場景的精湛演繹讓我第一次看就被吸引住了,被震撼住了,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后來,我又帶領孩子一起看《典籍里的中國》,一起學習、傳承我們的中國文華。每一遍都讓我感覺震撼、心潮澎湃、潸然淚下。

          節(jié)目中還有很多感人的,值得我們一看再看,認真學習與傳承。感謝祖國,感謝央視,我要一期不落地追下去!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4

          《典轄里的中國·尚書》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點在中央電視臺一臺出,這一弘揚中華文化的重磅節(jié)目,可以說是近年來少見的好節(jié)目,一開始就被節(jié)目新順的形式,豐富的內涵深深的吸引住了!節(jié)冒采用戲劇、影視、訪談相潔合的方式,既有演員生動形象的表演,又有專家嚴謹專業(yè)、深入淺出的解讀,真正做到了“讓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使得深庭難懂的中國第一部更書《尚書》的中華文化的精隨得以精準地闡釋,使觀眾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尚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綜合性史書,古稱《書》,也是儒家經典的五經之一。歷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也可以說是有文字記靚以來的中華文化體系的源頭。它分為《濱書》、《夏書》、《商書》、《周書》,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fā)現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年間戰(zhàn)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敢失了,東置初,豫童內史梅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筒,該以伏生向晁措傳接《尚書》的歷史故事為主線,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兩干多年,與西漢的伏生交談,形象傳神地闡釋了《尚書》的文化內酒。

          例如,《禹貢》筒記載了大要治水,吸取父親堵塞治水失敗的救訓,采用疏導治水的方法欺得成功的故事,“屬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賈。夏敷土,超山刊木,美高山大川”,面面演繹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大屬治水的場景,解釋了華夏九州從何而來,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無所畏懼,堅強不屈,戰(zhàn)勝任何艱難險阻的.華夏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經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這種精神卻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麗賤”“日已潛”帝國所不能理解的,在當今強大的中國面前,仍然用燃艦來中國家門口炫耀,企圖來展憬嚇唬中國人民,岜不讓人笑掉大牙嗎?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子其誓!,周武王收野誓師,以五萬精兵一條心面對般時王七十萬七十萬條心的流散大軍,一舉勝之,深刻地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賽助”的真理,今日中國能夠經過改革開放繁榮量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國力強盛,讓那些西方列強忌憚,讓“美麗賤”帝國極力退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結果嗎?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頓撲不破的真理。

          電視畫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敘說了徐生一家為保護《尚書》舍生忘死,失去親人的艱難經歷,他這種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重淚,肅然起敬,后人管這樣評價他的功績:“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具意,“歷代學者稱具為“尚書再造”。

          一部好的電視片,就應當有這種正能量,讓中華文化的精隨植入現代年輕人的心靈,這才是現代傳爆的應有之意,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的這部電視巨作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試和示范,希量后面的內容越來越精彩。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5

          小時候寫作文,但凡是遇上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用上的素材無非是春節(jié)、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或者是喝雄黃酒、吃月餅、守歲等傳統(tǒng)習俗。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燦爛的中國文化中,還有史書典籍在歷史長河里熠熠發(fā)光。

          走進《尚書》、《論語》、《史記》等史書典籍,作為后來者的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實歷史。

          事實上,想要真正讀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視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類創(chuàng)新節(jié)目--“講好中國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國》邀請實力派演員變身典籍名家,用戲劇化的舞臺呈現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時空,和當代主持人古今對話。用“戲劇+影視化”的表現形式,在一字一句的臺詞對白中,讓典籍里的生澀文字變得鮮活滾燙。

          《典籍里的.中國》選的第一部典籍是《尚書》,扛起開播大旗的演員是老戲骨倪大紅,要知道,一檔聽起來嚴肅認真的文化類創(chuàng)新節(jié)目,開場必須要有兩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領之后才能讓觀眾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場順序,足以看出倪大紅老師在業(yè)界的實力與位置。

          事實上,倪大紅的確不負眾望,一生讀《書》護《書》傳《書》的伏生,本就是白發(fā)蒼蒼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紅的演繹下,無論是拄拐還是作揖,無論是對話還是獨白,形體和語氣都恰如其分,直扣觀眾心扉。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誰能想到一個講中國古文學的節(jié)目,能讓觀眾情不自禁泣不成聲呢?

          倪大紅沒有一句多余的臺詞,簡單的自言自語足以讓人淚奔……“說來不是我舍命護《書》,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護《書》!

          他扮成白發(fā)蒼蒼的老伏生,一輩子都在為《尚書》奔波,堅定不移地走在傳承文化的道路上。當《書》在亂世之中未能保全時,他自責嗚咽,那些恰到好處的眼神和動作,讓撒貝寧忍不住落淚。

          《典籍里的中國》,倪大紅完美開場,伏生本生的形象躍然于屏幕之上,這得益于他根植于內心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對傳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這并非是倪大紅第一次演繹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無戰(zhàn)事》、《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等優(yōu)秀劇目中,他便通過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時代氣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過往的角色經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靜沉淀文化,也能不動聲色將國民度收入囊中,還能扛起央視巨制綜藝開播大旗,傳承中國文化,以一己之力講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觀眾眼淚。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6

          2月12日農歷牛年大年初一,由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jiān)的《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首播,央視頻、央視網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

          首期節(jié)目《尚書》中,飾演“護書人”伏生的倪大紅,以及“讀書人”錢宗武、蒙曼、王啟發(fā)、撒貝寧、王嘉寧帶領觀眾們一起識讀《尚書》,開啟一場兼具藝術熏陶和精神洗禮的文化之旅。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chuàng)造傳媒聯手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國》,由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jiān),在《故事里的中國》成功創(chuàng)新經驗之上繼續(xù)升級,將原有融合表達方式升級為“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呈現模式,通過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的方式,為大家講述典籍故事,對話華夏先賢。

          《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尚書》《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等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經典名篇,展現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

          《尚書》劇本修改53個版本

          《典籍里的中國》選擇《尚書》作為節(jié)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流傳了兩千多年,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譽,它構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識體系,也因此成為最早被譯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盡管這是一部被形容為“佶屈聱牙”的作品,但古今中外都無法忽視其珍貴的價值,熱衷于翻譯《尚書》的英國漢學家彭馬田就曾說過:“除非你讀《尚書》,否則我不認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國!

          把古籍變成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挑戰(zhàn)性極大,需要對典籍進行通俗化、生動化、藝術化的“電視轉碼”。主創(chuàng)團隊前后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醞釀、打磨,其間得到了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各大單位機構、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并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嚴格把關,確保學術嚴謹性和表達準確性。

          第一期節(jié)目《尚書》共咨詢了65位相關專家,查詢了68本相關書籍和上千篇論文,整理了幾百萬字的資料,劇本前后修改了53個版本,將專業(yè)精神體現在了每一個細節(jié)。

          “護書人”“當代讀書人”對談

          首期節(jié)目《尚書》中,由倪大紅扮演的“護書人”伏生成為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人物。《尚書》記載了幾千年前的中國,相傳孔子編《書》,伏生護《書》傳《書》,晁錯奉命學《書》。其中伏生生逢亂世,以命護《書》,歷經大起大落,終將其傳于天下。倪大紅以身入戲、以心入情,生動再現了先賢風骨神韻。

          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陪伴他“穿越”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讀《尚書》、學《尚書》、傳《尚書》。這也是曾經在北大劇社演了不少戲的撒貝寧時隔二十多年后再次出演戲劇,“在舞臺上和倪大紅老師對上戲的那一刻,仿佛真的是穿越千年。伏生對于《尚書》的崇敬之情,讓我的眼淚一下子就奪眶而出了。”

          在節(jié)目開辟的另一空間內,主持人王嘉寧和國際《尚書》學會會長錢宗武、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啟發(fā)三位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讓廣大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看得懂、聽得進。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7

          2021年10月19日,今天是來到第三期陜煤集團班組長綜合素質提升班的第五天,根據課程安排,上午我們一起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節(jié)目。讓我嘆為觀止,受益匪淺。

          忠孝美德,千古流傳。

          大禹帝在帶領部落的時候,他的人民都愿意追隨他,視頻中,他幫助老人,愛護子民,大家說出了追隨有美德的人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心聲,這也說明了忠孝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這一品德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教育好我們的孩子,讓忠孝品德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美德。

          忍辱負重,實現自己的價值。

          我們要學習司馬遷在逆境中不怕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基本,想盡辦法做好本職各項工作的前提下,增加提升咱們班組長的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安全管理等能力,讓員工干得舒心,讓企業(yè)獲得效益,才能實實在在體現咱們自己的價值。

          知人善用,戒驕戒躁。

          在我們工作中,部分人員或班組長掌握一些技能后,就認為自己行,企業(yè)離不開自己,不去學習思考,不遵守勞動紀律等情況時常發(fā)生,不去與時俱進,最后很多這樣的班組長最終被淘汰。我們作為基層的管理人員,一定要學會知人善用,調動團隊的力量,激發(fā)班組員工積極性,運用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共同的工作,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可以塑造英雄,但不能夸大,英雄是一個標桿,抓基礎,定標準,知行合一,才能出色完成班組的工作任務,同時也能讓我們大家有方向,有目標地凝聚在一起,干好班組的每一件工作,對于自己的管理也是一種提升。

          勤思敏學,取長補短。

          諸多歷史人物的'成功與失敗點,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總結得與失,才能不被歷史遺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偨Y前人的得與失讓我們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避免前人的錯誤出現在自己身上。

          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精神口糧,作為陜煤優(yōu)秀的班組長,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斷去學習感悟。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28

          《徐霞客游記》想必都耳熟能詳了,許多人都已領略過其中的風光,甚是奇麗。

          我曾羨慕徐霞客的瀟灑自由,他可以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羨慕他的堅定堅守,自小說出自己的志向:“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可后來發(fā)現,我看到的和猜想到的`,皆謬矣。

          徐霞客的父親,在一次賊闖家門搶劫時受傷,去世了。為父親守孝三年后,他開啟了游歷山水的漫漫長路。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文章,結識了文壇上許多名人。徐霞客的母親過八十大壽,他結識的八方名人都送來了祝福,那一天,也許是他母親最快樂的一天。

          可命運就愛捉弄人,第二年,徐霞客的母親也離開了他。父母雙雙離世,這對徐霞客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這沒有阻止徐霞客游歷山水的步伐,因為他答應了父親“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答應了母親要尋到長江之源。這是另一種盡孝的方式,徐霞客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也做到了對父母的承諾。

          節(jié)目用情景劇的形式,展現了徐霞客的一生,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徐霞客獨自坐在院子里,沉浸在母親去世的悲痛中。接著,他已故的母親從屋后走出,徐霞客看著她,哭得像個孩子,一句“母親,我想你了”頓使我淚目。他長年在外游,縱有再多思念,但只有想到背后有個家,母親在等他回家,那思念就是一股力量?赡赣H走了,家又空了一些,心里的支柱又脆弱了一些,只要心再沉重一些,就會碎為粉末……母親對他說:“父母在,不遠游,現在,你沒有牽掛了!

          原來愛有時就是若隱若現,牽掛是一種不舍,放不下才會牽掛。母親希望他放下,放開去完成他的夢想。這是守在身邊年邁的母親唯一能做的。

          知道了徐霞客的背景,我對他的仰慕不減反增。我以為他是個毫無牽掛的瀟灑行者,卻不想他是個背負牽掛的孤獨又堅強的人。徐霞客親身踐行了他“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少年壯志,徐霞客乃真丈夫也。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00字】相關文章: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通用06-12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5篇)12-08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精選17篇)02-23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00字(精選22篇)12-08

        看了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通用5篇)12-08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27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20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28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0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