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p id="zsypk"></rp>

      2.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時間:2022-12-08 20:05:11 觀后感 我要投稿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通用22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通用22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通用22篇)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今天,我看了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jié)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zhàn),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xiàn)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jié)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

          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xiàn)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渡袝凡粌H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里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jié)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移到山東老家,藏于墻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圖》。

          當我在節(jié)目結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睂O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框架。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他從小飽受戰(zhàn)爭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戰(zhàn),慎戰(zhàn),安國,全軍”的思想。其祖父孫書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教育孫武“止戈為武”。戰(zhàn)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孫武成人后,叔父為保護他,將他送去吳國。孫武曾輔佐吳王闔閭稱王,在著名的柏舉之戰(zhàn)獲勝。后因吳王沉迷享樂,孫武十分失望,于是歸隱山林,安心修著兵書,便有了今日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不是好戰(zhàn)的民族,但我們知兵,善于用兵。孫武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蔽覀冎貞(zhàn),慎戰(zhàn),但我們認為“戰(zhàn)”是為了“不戰(zhàn)”,戰(zhàn)爭不是爭權奪利的籌碼,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信止戈為武,踐行“鑄劍為犁”。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時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孫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衛(wèi)著家國,使兵家思想代代相傳,流芳千古。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以前,我在書上看到過“徐霞客”這個名字,知道他的故鄉(xiāng)在江陰,但對他的生平事跡了解甚少。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邊,晚上便去往蒼梧之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

          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徐霞客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發(fā)時,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shù)據。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容,作者宋應星。

          第一次了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瓶悸,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于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匯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巨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書》;“開物成務”,“開物”二字取于《易經》。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chuàng)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谷而賤金玉”,故將《乃粒》放在首篇。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xù)。

          繼往圣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于后代人影響深遠,在現(xiàn)今來說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么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之事,關于此事,很多人都應該聽說過,但你也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這件事情。孔子這一路,可謂是歷經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zhàn)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當時他已經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后一點貢獻。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xù)派弟子四處游說,把他的思想發(fā)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后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xiàn)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游列國失敗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該節(jié)目創(chuàng)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xiàn)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jié)目中呈現(xiàn)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xiàn)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于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于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于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鬃蛹捌涞茏釉诓虈墓冗@里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shù)拿赖。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后世影響深遠。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盟攻打楚國,戰(zhàn)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并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并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歸隱山林。是的,戰(zhàn)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zhàn)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zhàn)。可吳王并沒有領悟,之后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zhàn)爭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后,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為兵器,生而暴虐,犁為農具,寓意和平。戰(zhàn)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zhàn)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后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里。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zhàn)略與哲學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之前對王陽明的個人經歷略有了解,通過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國》最后一期,演繹了王陽明的一生,比起看書,給人視覺的沖擊確實大一些。

          王陽明,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狀元,所以少時成長家境優(yōu)越,除了讀書寫字,他也喜歡舞刀弄槍排兵布陣。但在朝廷供職之后,他的人生就開始變得坎坷。上書諫言,被廷杖三十,險些斃命。僥幸撐下來還被貶去貴州邊遠地區(qū)。途中宦官也派人殺他,不過未能得逞。去了貴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這樣多舛的命運的折磨下,他也沒忘記少年時立志做圣賢的志向,先賢的教誨也謹記于心。他一遍遍追問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終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繼續(xù)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從此一生踐行。

          我們偶爾會抱怨自己起點不高,不能出生在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陽明的一生的時候,從結果來看,無疑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顧其過程,極其艱難。一個狀元的兒子,自己也中進士入朝為官,卻被打個半死,還要貶去偏遠地方,這種巨大落差對一個人的身體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起點高,也意味著摔得重。如果是塊土,摔下來可能也就散了,變成泥。如果是個皮球,摔得越重,彈的越高。問題是,你經不經得起摔。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為他是圣賢,所以能講出大道理,能夠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為,他經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這些經歷說出來,也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以教化眾人為己任,最終才得以成圣賢。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fā)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jié)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然,這第一期的內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戰(zhàn)亂結束,伏生回到家鄉(xiāng),鑿開墻壁,卻發(fā)現(xiàn)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后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尾部分,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華夏經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后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久不衰。

          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fā)現(xiàn)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問:華夏何為一體? 答曰:華夏自古一體!

          真的喜歡這樣的節(jié)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沖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來,多少學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如今《典籍里的中國》讓經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jié)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于展現(xiàn)《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時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xù)不絕。優(yōu)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yōu)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jié)、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傳承國學國粹,華夏弦歌不輟,你我當仁不讓。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近日,央視綜藝《典籍里的中國》正熱播,第一期節(jié)目有關《尚書》。翻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發(fā)黃的史冊,閱讀經典,知道我們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讀“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品百味人生。

          翻開《尚書》,我品味到其歷史悠久,堯舜禹夏商周;翻開《尚書》,我品味到古代先賢篳路藍縷創(chuàng)造的豐富文明;翻開《尚書》,我品味到青石刻經,青史永存的文化傳承……當然《尚書》的魅力,絕不僅限于此。

          翻開《尚書》,品味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了解《書》的人,必定會熟知“伏生護書”的感人故事。絕不僅浮生墻壁藏書,此可謂,一家其心護《書》周全——愛子因護書,以命相搏,被亂軍殺死;妻子一路挨餓受凍仍止其燒書取暖。他們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贊歌。才能有后世“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的高度美譽。中國文化不絕如縷,薪火相傳,正是因為無數(shù)先賢拼了命也要護其周全的堅定信念。上有玄奘西行“寧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絕不向東退一步以求生”的信念,使佛教在中國文明史上熠熠生輝;下有七十年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味詩詞之美的葉嘉瑩“續(xù)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使古典詩詞,在今天為人熟知,廣泛傳誦。這一系列燦爛光輝的文明史,離不開一代代文學家們的傳承。他們以血肉之軀鑄就文化之屏障,以卓然之姿增補歷史的璀璨輝煌,以堅定的信念,讓文化之花燦爛的綻放在祖國的沃土上。吾輩青年更要以這種堅定的信念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翻開《尚書》,品味其蘊含的治國理念——民本思想!懊駷榘畋,本固邦寧!薄渡袝分腥缡怯涊d;孟子曾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本瓦B歷史上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都在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笨梢娮鳛椤懊癖尽彼枷朐搭^活水的《尚書》蘊涵著如此深刻的哲理。讀上《尚書》,體悟大禹定九州,奠高山大川的氣魄;品《尚書》,感悟武王“稱爾干,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的英勇。而這都源于對百姓的愛,源于心中的大義。學習尚書,傳承經典,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確保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實現(xiàn)共同富裕,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著尚書的深遠影響,吾輩青年更要在這最美好的年華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讀《書》而知先賢政治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之要!渡袝分龤,像星星一樣奔流在那漫長的歲月間,鐫刻在了未來的璀璨星河中。我們更應細讀《尚書》,讓《尚書》之正氣,在遙遠的未來奔向經久與不朽,綻放萬丈光芒。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青石刻經,青史永存。就像“正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一樣,中華五千年文明不絕如縷,薪火詠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用全新的方式為我們解讀尚書之妙,牧野宣誓,大禹定九州,伏生授經,中華民族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偉大民族精神慢慢地滲透了我們的心。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睆男《炷茉?shù)拇笥碇嗡适卤恢匦卵堇[,剛毅堅卓的精神震撼人心。常說華夏九州,卻不知大禹的足跡遍布九州,禹跡又量九州,十三年的艱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都是他背后是敬仰的底氣。為國為民,大禹放棄了許多但換來了洪水消退、民生安定的回報,換來了華夏九州大地的版圖,其定九州之精神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稍浀媚莻偉人,為研究核武器他三十年未曾歸家,舍棄小家只為護國家遠航,功成之時便是他名留青史之日。他是黃旭華,中國核武器之父,三十年隱姓埋名從一無所有到全盤勝利,這其中的苦與難不親身經歷怎能感同身受?剛毅堅卓是他的側寫,如同大禹定九州,沒有辦法那便踏遍華夏研究每處險情,沒有研究條件那便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援助那便自己拼出一條血路!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倍潭12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周武王在牧野宣誓,誓要討伐紂王還天下太平,他實現(xiàn)了他的誓言。周武王何以5萬軍隊抵抗紂王70萬大軍?因為他順應天意;何為天意?民心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奔q王視黎民百姓如草芥,而武王卻心系百姓以民生為本,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武王贏得了萬千百姓的心,其力量之浩大磅礴,非你我所能想象。牧野之戰(zhàn)后,武王的仁善之義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直至今時今日。2020我們雖歷經重創(chuàng),但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我們仍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國已全面脫貧,步入小康社會!盀榱巳嗣竦纳踩,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無數(shù)個日夜醫(yī)療人員仍奮戰(zhàn)在一線;無數(shù)條崎嶇的道路都留下扶貧干部深深的腳印,我們的黨不放棄每個患者,不放棄每家貧困戶,同死神強搶人,為人民開辟通往幸福的道路。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最大底氣,更是黨心中最深沉的愛與牽掛。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舍命護《書》第一人”,伏生是個傳奇人物,他畢生習《書》護《書》傳《書》,愛子妻子相繼離他而去,而他終于完成了畢生執(zhí)念,當漢武帝派來晁錯時,伏生知道他的愿望化作了現(xiàn)實。一生的擔憂與苦難,伏生從未放棄,他對文化的珍視與熱愛不絕如縷,薪火相傳。你可曾記得懷抱30毫克鐳千里走單騎的趙忠堯?當他潛入清華將鐳偷出時,他就是民族最偉大的英雄!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無數(shù)像趙忠堯一樣的學子默默擔負起了將教育之火傳承下去的重任,教育的種子在昆明發(fā)芽,在西南聯(lián)大長成了一棵舉世矚目的參天大樹,中國教育事業(yè)被無數(shù)學者守護,茁壯成長。泱泱大國,先人之賢不絕如縷,華夏文明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愿華夏文明生生不息,薪火詠相傳。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薄吨腥A世紀壇序》燙金的字樣深深烙在國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風雨飄搖中亦燃未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中華民族這片桀驁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近日,綜藝型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大放異彩,以獨具一格的方式向國人講述不絕如縷的華夏故事。節(jié)目第一期介紹了“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一一《尚書》!坝矸笸,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比A夏經典,弦歌不輟。沉重的語句無一不使國人內心澎湃,華夏文明的精髓綿延至今,溢散出無窮的光輝。傳承文化基因,鐫刻華夏文明!

          斗轉星移,王朝更迭;青石刻經,青石永存。撫摸傳承千年的典籍,翻開古老泛黃的書頁,一個個沉重而又飽經滄桑的文字浮現(xiàn)在眼前,那是文化之典藏,那是華夏之淵源。品讀經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品讀經典,領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蘊;品讀經典,感受“民惟邦本,本同邦寧"的力量。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熔鑄于字里行間,鐫刻于時代青石,它們并未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熱血傳承中與時代接軌,推陳出新,千年繁盛。

          風風雨雨,滄海桑田,華夏兒女血液中流淌的責任心和文化情卻未消逝。從愛子護書,以命相搏,用熱血傳承圣火,講授《尚書》的耄耋老人伏生,到今日《典籍里的中國》這一文化類綜藝節(jié)目的熱映,粼粼歷史長河中倒映出來的正是華夏兒女守護中華文化,傳承華夏文明,護得文學精髓千年周全、千年繁盛的豪情壯志與堅定決心。

          仰望歷史的天空,華夏文明熠熠生輝;跨越時間的長河,華夏文明綿綿不斷。一片片竹簡本木牘,不只是見證歷史的藏品,更是滋養(yǎng)文化血脈的“甘泉"。與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經典對話,不僅能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也能讓更多國人觸摸歷史脈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這是何等的幸運,這是何等的享受。追溯華夏文明,使其不絕如縷,薪火相傳,為培育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奠定深厚基礎,傳承民族祖先不朽的智慧和無窮的魅力。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傳承文化基因,鐫刻華夏文明!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典籍里的中國》這檔萬眾期待的節(jié)目,以《尚書》開篇,以主題立意上的交相輝映為核,以戲劇化結構、影視化表達為形,在相對有限的時間篇幅里,傳遞出極強的信息濃度和極高的精神亮度。

          追尋華夏文明之源,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戲劇和影視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形式令人拍案叫絕。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它帶領觀眾回到思想的源頭,體悟發(fā)端于《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的奧義,了解九州從何而來、華夏自古一體,思考到底什么是中國,又是什么成就和塑造了中國。

          《典籍里的中國》中,伏生向晁錯傳《書》的情景讓人十分感動。年逾九十的伏生緩緩道來藏書不易,講解其中篇章,聽者晁錯一臉敬佩之情,眼中飽含淚水。

          堪稱神來之筆的,是伏生向“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發(fā)問“兩千多年后的人還讀《書》嗎”后,撒貝寧帶他穿越到了現(xiàn)代。伏生與今天的孩子們一起背誦《禹貢》,此情此景,和戰(zhàn)國時期的童年伏生搖頭晃腦背誦《禹貢》的樣子形成了奇妙呼應,時間被高度濃縮,觀眾甚至能感受到先賢穿透時光而來的殷切的目光。

          尤其是伏生最后的回眸,在一眼千年之間,道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無限希冀。他仿佛在問今天的每一個人——當《書》的命運不用再流離失所,當讀書已經如此觸手可及,你們珍惜當下了嗎?《書》的未來還會更好嗎?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讀《尚書》?答曰:“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我們巴音孟克的企業(yè)文化里,也有一條“修身持家治企業(yè),為己為家為企為社會”。可見,小愛即是大愛,大愛也是小愛。所謂的修煉自身、經營家庭、管理企業(yè)、大愛天下,彼此間的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失去某一個,企業(yè)就會像一個人失去身體的一部分一樣,殘缺不完美。

          說到這,就要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如今浮躁的社會,好像已經越來越難以靜心研讀一本典籍,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典籍里的中國》不是一場古文電視科普課,而是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時代之河”,它既能追溯到山高水長的源頭,又能盡情流向遼闊自由的大海,其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得到了升華。

          《典籍里的`中國》之所以有意義,在于它對沉睡了的公共記憶是一次有力喚醒,也是對一段歷史表達的有力見證。

          感恩巴音孟克企業(yè)文化,順自然,行大道,陽謀愛,育化生,讓我們不斷修心、精進!

          感恩在中央電視臺這個國家級大眾傳媒上,用最大眾的方式傳播我國最古老、最難讀的經典,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6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觀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xiàn),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渡袝酚址Q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chuàng)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xiàn)“禮”,第一次制定歷法!渡袝肥恰拔幕洹,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xiàn)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白x《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抢献孀谥腔鄣慕Y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chuàng)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7

          “兵者,國之大業(yè)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笨赐辍兜浼锏闹袊鴮O子兵法》之后,我們對這句話可以倒背如流了。

          孫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時期家族慘遭誣陷,獨自出逃,他帶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紙。他隱入山林,遇見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與他相約以粥,后向吳王七薦孫武,使其任將軍之職。

          柏舉之戰(zhàn)可以說是孫武人生的巔峰時刻。但是戰(zhàn)后,伍子胥為報家仇而對楚王掘墓鞭尸,這也導致他與孫武一刀兩斷。與此同時,吳王窮兵黷武,拒絕了孫武的計謀。這是孫武理想破滅的時刻,上天給了他無以倫比的條件,卻又親手破滅了他的希望。

          孫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國諸侯都不會認同他的“仁”,人間總是存在戰(zhàn)爭。他悲憫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劇世界,看著保衛(wèi)一方水土的城墻被攻破,想到強征來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劍下,見證腐朽諸生和昏聵君王郁郁而終,而這一切,都會在血雨腥風中不斷重演,生生不息。

          孫武的不得志,還表現(xiàn)在與伍子胥的決裂上。他再也見不到那個如同乞丐一般倉皇的人共他探討兵法,他等不到那個忠誠其國的將軍與他共同鋤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劍熔鑄成犁,將暴戾轉為平和與安定?墒,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會擁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與赤膽忠心?他只能釋然,想著伍子胥死前會不會在雪夜之中想著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獨坐長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孫武口中的“仁”,且沒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們兩個將永遠被書寫在這本兵法中,作為摯友、兄弟,千古流傳……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8

          歷史長河未息,時間長流不止,中華文明伊始的文化寶藏卻仍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典籍里的中國》這檔節(jié)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我們跨越上千年歷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內核,體會其中綿續(xù)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講述的是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的《尚書》!渡袝分阅芰鱾髦两瘢缓笫来鷤髡b,離不開一個人——伏生。

          從小讀《書》的他深知其中好處,秦起焚書之火,伏生家藏一本《書》。不久戰(zhàn)亂,他攜妻子帶著滿滿一車書簡逃難。路遇兵劫,愛子舍命護書被亂兵殺死;天寒地凍,妻子嚎哭哀求,寧愿受凍也不愿燒《書》取暖。幾經輾轉,來到家鄉(xiāng)的伏生不得已將負載著妻兒性命的《尚書》藏于古宅壁中。顛沛二十年,再尋書時卻已殘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開始講學傳授,被晁錯記錄下來,才逐漸成為現(xiàn)在的《尚書》。

          為什么《尚書》值得伏生一輩子守護?為什么典籍值得我們傳承?從《尚書》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的豪情壯志;也能體味民意即天意,順民心者得天下這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我們汲取“滿招損,謙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樣永不隨時間流逝褪色的治國之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華夏兒女的自豪與驕傲,是我們能從中找到的連接著每一個人的文化紐帶,牽動著每一顆心的民族認同。就如錢宗武所說,“讀《書》,知先賢之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庇秩缑陕蠋熕裕骸笆裁词侵袊恐袊粌H是孔子、伏生,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

          “典”即規(guī)范、典范,傳承這種規(guī)范才能照亮未來。余秋雨曾說過,一個民族的終極目的。不是軍事的國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現(xiàn)代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激發(fā)蘊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脈。文化溯源。我們只從何而來;典籍研讀,我們知未而來;投注當下,我們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澀難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們必須要挑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傳其書、明其義。除此之外,還要守正創(chuàng)新,守護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看穿歷史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求變的勇氣,讓典籍的內核以現(xiàn)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進而傳承。這也許就是《典籍里的中國》之意義所在。

          讓我們懷揣著對先賢圣人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熱愛,踐行君子之道,攜一縷古典芬芳駕文化之舟駛向未來!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9

          大年初一晚八點在央視1套播出的.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懷著期待的心情我也觀看了這檔文化節(jié)目。看完后,腦海中只有兩個字:震撼。

          《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講述的是《尚書》。相傳的《尚書》即五經中的《書》,是孔子晚期編纂的,原有上百篇,“不易懂”,“不易傳”,所以孔子決定選出其中的精華,要求“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盛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后來秦朝實行“焚書坑儒”政策,許多的《書》都被燒了,這時就有了傳《尚書》第一人——伏生的故事。

          伏生從小便讀了《尚書》,后來為了讓文化傳承下去,他將一本《尚書》藏在自家墻壁中。后在運了一車《書》回山東老家的途中慘遇兵亂,他的兒子舍命護書,他的妻女因為不愿用《書》生火而病死?梢哉f若沒有伏生,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尚書》。

          由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真的惟妙惟肖,從伏生的眼神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九旬的老人一生識讀《尚書》,保護《尚書》的決心之大和對妻子舍命護書的痛心。他一生都在尊崇《尚書》,尊崇文化。而由撒貝寧老師飾演的穿越兩千年的晚生,也正意喻著現(xiàn)代的讀書人,這也是號召我們多多學習中華優(yōu)秀文化,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追溯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是否有想過,為什么同樣作為四大古國之一的古中國,文明卻不像其他三國一樣都斷傳過,而是代代相傳,一點一滴流傳至今?正是因為我國的歷史上有像伏生這樣偉大的人物存在啊。當然這其中也有賢明君主的功勞,如果沒有漢文帝,也就不會有晁錯去拜師求學,《尚書》流傳的機遇也就會小很多。由此觀之,文化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是因為一代代賢明的君王和賢能的讀書人對文化的保護和尊崇。

          《典籍里的中國》的第一期看得我淚流滿目,我不禁為伏生誓死護書的精神動容。作為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輩應當也將《尚書》流傳下去,發(fā)揚光大。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0

          《典籍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節(jié)目。節(jié)目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jié)目綜合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xiàn)實空間”,并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jié)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對于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數(shù)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游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fā)現(xiàn),內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本也在其中。現(xiàn)在一萬六千余件敦煌藏經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無數(shù)學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友:敬佩!敬畏!

          節(jié)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jié)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里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1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視的一檔文化欄目《典籍里的中國》,本期選取的典籍是《尚書》!渡袝繁蛔u為政書之祖史書之祖,的確堪稱典籍。這個節(jié)目采用了讓現(xiàn)代讀書人穿越的方式,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與西漢時《尚書》護書人講書人伏生對話,以此來詮釋《尚書》里邊的經典要義。其中有兩個主要場景,一個是通過王維的畫作《伏生授經圖》,引出項羽放火燒咸陽,使得許多珍貴的書籍被焚毀,伏生把《尚書》藏在墻內,若干年后已經有部分竹簡被毀導致內容散佚,又恰幸漢文帝重視文化,派晁錯向伏生學習《尚書》要義,也為《尚書》的流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話說回來,《尚書》何以會成為經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義深遠。比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與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相同的,都在強調人民在一個國家發(fā)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主旨的表現(xiàn)是通過對《尚書》里邊的《牧誓》演繹詮釋的。商周之間的“牧野之戰(zhàn)”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役,其中突出了以民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個內容的展示是《禹貢》,這個故事是通過大禹治水來告訴后人劃分九州的史實及意義。那是我們中國最初的疆域劃分,在此基礎上,我們中國經歷了千年的疆域演變,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統(tǒng)一的大中國。

          這個節(jié)目最大的意義是通過對典籍的詮釋,來告訴今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自信。但同時,我也覺得,觀賞這樣純文化節(jié)目的觀眾還很有限,畢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極不到位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對《尚書》進行獨立閱讀的人,恐怕在學歷上至少要高中學歷,能夠理解精髓就需要專業(yè)能力較強的知識分子甚至專家教授了,所以《典籍里的中國》能夠像《百家講壇》那樣,使歷史文學在一個節(jié)目里獲得普及和推廣,這是比較有意義的。尤其在娛樂泛濫的今天,我還是比較希望主流媒體能夠多一些這樣的節(jié)目,努力扭轉一下青少年過于關注娛樂八卦的不良形勢。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2

          今天很有幸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這套文化綜藝節(jié)目。在這個節(jié)目里,讓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國的典籍《尚書》。以前在學生時代就聽說過這部經典,說實話自己對里面的內容知之甚少。今天這檔節(jié)目讓我這個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經典知識和故事。

          節(jié)目通過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我看到了兩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樣用生命守護《尚書》的。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讓我感動的流淚了。這一幕讓我感受到了古人對經典的守護與傳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貴。

          這種視書如生命,守書傳書的故事在激勵著每一個中國人。正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有機會讀懂,感悟經典里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經典里只有短短幾句話,里面蘊含著的智慧卻是震撼的。戲劇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讓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了,感人的畫面更易讓人體會其中的智慧!队碡暋纷屛铱吹接韯澗胖荩A夏九州第一次讓我能誦出。分別是:冀州,兗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荊州。

          《牧野宣誓》中的稱爾戈,比爾干,立爾予,予其誓。短短幾句話卻蘊含著治政理國的大智慧。戲劇演員們通過故事的演繹讓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書》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構建了華夏文明最早的知識體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讀。

          我們都知道典籍不易讀懂,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這個節(jié)目最大的亮點就是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這種創(chuàng)新使典籍人人可讀,真正做到了文化的傳承。節(jié)目中主持人穿越歷史,以拜見伏生為主線,講述了尚書幾經波折最后被保存下來,而且還薪火相傳的故事。這也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聲聲不息。這樣的節(jié)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會作為鐵桿粉絲繼續(xù)關注下去,因為學習經典可以追本溯源,繼往開來。

        【寫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源遠流長《典籍里的中國》尚書觀后感11-14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27篇)05-0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22篇)05-11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通用14篇)08-2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通用16篇)09-01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通用17篇)08-31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通用10篇)03-02

        看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6篇)08-1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12-08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7_欧美色欲色综合色欲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_91热久久免费频精品无码
          1. <rp id="zsypk"></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