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喜愛欣賞林徽因已經(jīng)是多年了,從第一次看《人間四月天》到看了張清平寫的《林徽因傳》和拜讀了她的詩集,再到后來看了梁思成寫的關于建筑的書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賞的一位女性:集才氣、集美質、集傲骨,也集熱愛與事業(yè)于一體的曠世才女。
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里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難以理解的愛國精神。幼年在李莊時,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這你們怎么辦?”徽因特別平靜的說,“中國讀書人不是有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然后小從誡驚恐的說,“那我怎么辦?”徽因一字一句的說:“國之不存,怎顧得了你!”在兵慌馬亂的戰(zhàn)爭年代里,他們依舊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繼續(xù)做學問,為了心中的理想和愛哪怕忍受病魔、環(huán)境的`惡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殫精竭慮。
看完最后一集,如鯁在喉,淚在翻轉身后涌流而下。為林徽因,為梁思成,為他們對建筑事業(yè)的畢生付出,為他們想極力保護中國古建筑的行為。梁林二人對于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
關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國的建筑學,寫了《中國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讀了李誡的《營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構思畫圖,梁思成是高手,他畫線,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沒那本事。他們倆事業(yè)上琴瑟和鳴!他們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從誡”來表達對李誡的崇拜之情以及對建筑事業(yè)的熱愛。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出現(xiàn)重大轉折。在太平洋戰(zhàn)場,“地毯式轟炸專家”美國的李梅將軍指揮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大規(guī)模轟炸。時任“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編制一份淪陷區(qū)的文物建筑表,并在軍用地圖上標注出其位置。對于一位建筑專家來說,恐怕沒有比這個更令人興奮的美差了。他同學生羅哲文不分晝夜地繪制地圖。在梁思成標記的地圖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圖,上面劃著兩個圓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當梁思成將這個地圖呈遞到盟軍司令部時,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么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fā),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筑之一,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1953年,一股要掃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開始興起,梁林等專家激烈反對,林徽因強撐病體去找北京市領導:“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后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梁思成面對他鐘愛的城門和城墻被拆毀時,他說過一段著名的話: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的一塊肉,剝?nèi)ヒ粔K城磚像剝?nèi)ノ业囊粚悠。盡管如此,對城樓、城墻和牌樓的拆除還是在隨后大規(guī)模展開。
建筑大師梁思成拯救了日本建筑,但卻“失守”了中國建筑!!真是令人心痛。
林徽因先生于1955年4月1日逝世,終年五十一歲。
也許是上帝對她的眷顧,讓她躲開了后來殘酷的十年。
林徽因葬于北京的八寶山的二號墓地。
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1月9日逝世,終年七十歲。
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國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黨和國家領導人專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遙。
從梁林二人可以看出那一代學人的理想和愛的風骨。
民國時代,戰(zhàn)亂年代,那一代是多才多藝,有著"文藝復興色彩",令人敬佩的,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學者。
可嘆的是:此年代已經(jīng)不復返了。
在緬懷他們,為他們嘆息的同時,我們更要反思自己的這一生該如何活吧。
【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觀后感】相關文章:
6.觀后感
7.姜子牙觀后感
8.感恩觀后感
9.簡愛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