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通用10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zhí)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xiàn)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xiàn)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fā)、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2
今天,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感觸很深。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在大山深處的水泉村里,有一所水泉小學。學校設施非常簡陋,只有兩間非常破舊的屋子。校內有1~4年級28個學生,1名老師。一天,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家中母親病得厲害,不得不回家一個月,但要是這樣,孩子們的課就沒人教了呀!于是,水泉村的老村長跑了十幾個村,找來了剛剛小學畢業(yè),年僅13歲的魏敏芝。魏老師的心里一直記著高老師對自己說的話:你得把這28個孩子都看好了,不能讓他們輟學,等我回來,還得是一個不能少!于是,魏敏芝老師本著“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和使命,誰要帶走孩子,她就跟誰急。后來,十歲的張慧科因家里欠債,不得不失學去城里打工。魏老師為了尋找輟學的張慧科,踏上了入城之路,開始了在茫茫人海里的尋找……
正如影片導演張藝謀所說的:“《一個都不能少》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樸實,傳統(tǒng),甚至有老套的電影,但我們拍攝的目的就是:在司空見慣重拍出一份真切,一份力量,一種真實感。很多導演拍電影只追求好看,但這部電影出好看之外,我們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能讓她去感染觀眾,讓大家去想什么,關心什么,愛什么……”是啊,這部電影拍得司空見慣,幾乎沒有什么特別精彩,特別特殊的鏡頭。那么,為什么這部電會那么紅呢?因為,魏敏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臺門口一聲接著一聲“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那樣的震撼人心!為了籌集到省城去的車費,她想盡辦法掙錢,還帶著學生去搬磚;車費湊不夠,她就獨自一人步行去省城。在城里,她為了尋找張慧科,四處奔波,僅有的一點錢也舍不得花,餓了吃別人的剩飯,渴了就喝點自來水。為了省錢,她就寫了一晚上的尋人啟事。聽說只要能上電視,馬上就能找到人,她就在電視臺門口整整等了一天半。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環(huán)境——城市的遭遇,成為影片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的重要原因。
張藝謀導演拍這部片子另一個目的就是反映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影片中農村的教育是多么封建,多么死板!教師們的學歷都不高,沒受過專業(yè)教育只會叫孩子們抄課文,就當把孩子教好了。這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fā)現(xiàn)的。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于麻木。如果魏敏芝換到我們這里,他應該還在上六年級,正是在學校安心讀書的時候,但在影片中,她卻為了50元錢歷盡艱辛。影片的結尾,水泉小學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好轉,張慧科這只“小鳥”歸巢了。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shù)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在《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里,張藝謀選用的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老師,學生。主角魏敏芝和張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縣所屬兩個村的學生。這也更突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的真實感和魏敏芝閃光的執(zhí)著,純潔的責任心。
這部電影,使那么多人落淚。的確,魏敏芝“一個都不能少”閃光的執(zhí)著,張慧科因沒錢輟學反映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令我們感動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3
今天,我們的語文老師帶我們去五樓多媒體教室看了一場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qū)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母親生病要回鄉(xiāng)一個多月,所以,讓村長找一個帶課老師,村長就找了一個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帶課老師,并答應給他50元,吩咐他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因為班里有一個女生跑的快,被縣里的老師看種了,所以讓她去縣里上學,可魏敏芝說,高老師吩咐他一個都不能少。
幾千塊錢,所以到縣里打工掙錢去了。于是,魏敏芝決定去沒過多久,另一位同學又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欠人家縣里找張慧科,他先是去廣播臺叫人家播,可是沒找著。又去商店買了紙和筆寫了尋人啟事,可是在他睡著的時候被風刮走了。他又到了電視臺,等了臺長一天多,終于見到臺長,找到了張慧科。電視臺為水泉小學捐了錢和許多學習用品,電影圓滿結束了。
這部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是多么的關心和愛護。我們要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來報答我們的老師。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多多捐款。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4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xiàn)出來了。
作為一個教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yè)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guī)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fā)揮到極致去實現(xiàn)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tài)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纯,多么瀟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chuàng)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能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5
這天,我為了完成語文作業(yè)而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的開頭真的有些奇怪,只有“一個都不能少”幾個大字。隨后便是正片,第一幕便引出了。學生中也有不少搗亂的,其中一個就是張慧科。他經常和老師對著干,似乎班里所有的壞事都有他一份。
但是他家非常貧窮,以至于他輟學去城里打工。他走了之后,學校所有人都想把他找回來。當魏老師呼吁學生搬磚時,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那一個“好”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無奈錢還女主角——魏敏芝。她是一位代課老師。這所學校原來的高老師母親有病,所以她才來代課。高老師仔細的叮囑了她,這里原來是有三四十個學生,現(xiàn)在只剩二十八個了。所以“一個都不能少”。還有一些小事,從這些中可以看出兩點,一是高老師是一位認真負責,熱愛學生的老師,學生與他的親密也可以說明這點。二則是這個地區(qū)的'貧窮與落后,“太陽照到釘子上的時候放學”這里連個鐘表都沒有,只能用這種粗略的方法計時。之后,我了解到高老師能用粉筆頭寫出一個字來,才更加體會到這里的苦。盡管這樣,學生們還是很開心,鄉(xiāng)村人民質樸的特點一覽無余是不夠,只有魏老師一個人去了城里。她先去找了和張慧科一道來的阿姨,這個片段使我感受到了魏老師的變化:她一開始是為了錢,但現(xiàn)在是為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半夜在椅子上寫尋人啟事時我也為之心酸,她居然為了一個差生如此拼命!但使我潸然淚下的還是那一句句“你是臺長嗎?”這是多么無助的呼喊!也正是她愿意為這個孩子付出一切的證明。
1999年的時代背景,造出了這一部電影。感謝老師為我們的付出!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6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后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后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zhí)地遵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為:“不懂事兒”。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公會名字大全霸氣
我為電影里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盡管影片里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xiàn)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床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啟發(fā)、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仿佛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里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里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fā)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7
最近,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農村小學教育的落后現(xiàn)狀和代課老師的艱辛工作。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貧窮山村小學里感人淚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因受老教師的托付,發(fā)奮維護這個小學里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的故事。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fā)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里貧窮而輟學到城里打工的男學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無不讓我感慨萬千。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28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一個五十多歲的老教師承擔?梢娺@個山區(qū)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這位老教師的敬業(yè)精神,直到病倒了,還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多么盡業(yè)的教師。盡心敬業(yè)的精神,值得我們反思。在現(xiàn)代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完美的前程發(fā)奮,計劃著自己的未來藍圖……沒有人愿意去到這些窮山區(qū),去花比別人艱辛幾十倍的汗水,卻只能拿到幾十塊錢的工資。
記得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我們一個班都不止28個同學。山區(qū)小學那樣貌的讀書機會,是何等的少。看著他們的教學環(huán)境,回想我從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學校,那個差距,心里真不是味道。雖然我們的祖國比以前強壯了,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貧窮,連吃飽飯都談不上,能上學校讀書,對山區(qū)的小孩子來說,那更是一種奢望。
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正因家庭的貧困而選取輟學,離開家鄉(xiāng),離開學校,踏上了打工掙錢的路。正因老教師最后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正因“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著。看著她為了能買上乘車去城里的車票,和學生們一齊去為磚廠搬磚掙錢時,一種心酸由然而生。就正因貧窮,做什么事都會受到限制,連一張車票的錢,都要花上時刻去發(fā)奮掙來。
發(fā)奮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并沒有讓代課老師打消找回輟學學生的念頭。她選取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刻。堅定的信念,支撐著她。這像是我們的祖國,在發(fā)奮尋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領土。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念只有一個,一個都不能少!
最后歷盡艱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課的老師找回了輟學的男學生。
代課老師尋找輟學學生的故事,讓很多城里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吹侥抢,我思緒萬千。我們的國家此刻已經很富強了,但是富的總是那些官,他們有住不完的別墅,有隨時移名的機會,有上好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但卻從為基層的老百姓著想。隨著新聞的不斷爆出丑聞,他們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憐的還是老百姓,吃的任何東西都是有毒的,連藥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學生的營養(yǎng)餐要摳到孩子吃不飽,這些種種的問題都是誰的錯,又有誰能來承擔職責?他們寧可為別的國家捐獻上百萬的物資卻不愿意多造一座期望小學,總是到了出問題的時候才來嚴打,那之前這些部門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會,就應團結起來,為了自己也好,為了親朋也罷,嚴厲打擊那些“壞人”!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8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qū),有一位高老師因家里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托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里關于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shù)不勝數(shù),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wèi)科的學生,因為家里貧困,心里想著到城里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里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后,心里萬分焦急,她最后決定自己借錢到城里去尋找張衛(wèi)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著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wèi)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臺終于找到失蹤的張衛(wèi)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yōu)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跡。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yōu)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并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借著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責任感,不斷鍛煉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9
今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xiāng)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里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墒遣痪,張慧科因為家里窮去城里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里找張慧科。最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他終于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的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么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的忙碌著。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為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10
教育問題,對于城里人來說,是一個宏大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擇校、素質教育、減負、課改、升學率、就業(yè)等一系列話題,將隨著我們自身和后代的成長糾纏一輩子。然而,在邊遠山區(qū),教育則縮減至最小內涵:只關于老師和學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筆。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jié)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的鄉(xiāng)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老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能力,卻始終恪守規(guī)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這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希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xiāng)村教育希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xiāng)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恼Q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孩來給小學生代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得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N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xiàn)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xiāng)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大量存在于邊遠山區(qū)。
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鄉(xiāng)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兑粋都不能少》將鏡頭聚焦于貧瘠的農村,揭露的則是中國農村難掩的隱痛——輟學,而一個自己尚還是女孩的小老師面對一群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的執(zhí)念,以尋找自己學生而展開,既有著對現(xiàn)實社會殘酷冷漠的展現(xiàn),也有著充滿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與一群小演員們毫無扭捏作態(tài)的本色出演,構建了電影最為淳樸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對農村教育問題的落足如此真摯動人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通用10篇)】相關文章:
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05-26
電影《匠心》觀后感04-25
電影《奪冠》觀后感04-21
《八佰》電影觀后感04-08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泰坦尼克號電影觀后感通用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