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復興之路為題的觀后感
11月8日,由系里組織我們學生黨員前往中國軍事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大型展覽。展覽主要包括五個部分,分別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chǎn)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解說員熱情認真的講解,大量歷史圖片與實物,生動地再現(xiàn)了多年來中國人民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前赴后繼地奮斗追求的歷程,勾畫出中華民族從倍遭屈辱、奮起抗爭到走向復興的歷史脈絡,主題鮮明、氣勢恢宏,既令人振奮,亦發(fā)人深省。以“復興之路”為題,可謂提綱挈領,抓住了關鍵。
通過參觀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即解說員所言,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出現(xiàn)了千年未有的變局。這時,各種思潮交相激蕩,主義之爭此起彼伏。尊孔崇儒者欲引導中國“走孔子之路”;自由主義者、全盤西化派,既不滿專制復古,又排斥馬克思主義,寄希望于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chǎn)階級則封殺馬克思主義,企圖用封建的法西斯主義主宰“中國之命運”。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開宗明義,首先指出了“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鍵問題?梢姡@思想的較量、主義的斗爭,其實質(zhì)是不同的歷史走向之爭,是中國發(fā)展道路的選擇之爭。中國共產(chǎn)黨自誕生之日起,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且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是以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而是在堅持中發(fā)展、于實踐中創(chuàng)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從而誕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fā)展觀,才有了改革開放之舉措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之路。
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相信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必將迎來偉大的復興!